首页 百科知识 拿破仑战争之后的普鲁士

拿破仑战争之后的普鲁士

时间:2022-09-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所以,拿破仑战争之后德意志内部的力量对比从长远角度看有利于普鲁士而不利于奥地利。拿破仑战争之后,普鲁士开始为崛起和统一做准备。普鲁士废除内地关税对其他邦国有很大影响。在普鲁士带动下,北德6个邦国于1826年成立关税同盟,参加同盟的各邦国之间取消了关税。1833年,由普鲁士领导的德意志关税同盟组成,参加的各邦国订立了为期8年的关税协定,协定自1834年1月1日起生效。

拿破仑战争(1799~1815)对于德国统一来说至关重要。这场战争的结果是突出了普鲁士在德意志诸邦中的地位。虽然普鲁士在战争中的表现非常糟糕,但是战后为了遏制法国、保持均势,英国极力加强普鲁士的力量。根据《维也纳议定书》,普鲁士放弃瓜分波兰的大部分土地而在德意志内部得到补偿,这使它变成了一个民族成分相对单一的国家,即民族国家。在此后的民族主义时代里,民族国家身份使普鲁士更具凝聚力,也为它在几十年之后统一德国有了一个坚实的基础。而且普鲁士的运气也特别好,几年之后,莱茵河左岸就发现了煤和铁,这个地方很快由一派田园风光变成军火制造业和重工业基地,成为欧洲大陆工业革命的中心。

而奥地利虽然在意大利获得大量土地,表面上看是获益了,可是在民族主义浪潮高涨的世纪里,这样的领土获得将不是它的力量而是它的弱点。很快,在奥地利的领地上就开始了民族独立运动,到19世纪60年代,意大利赶走了奥地利人获得独立。所以,拿破仑战争之后德意志内部的力量对比从长远角度看有利于普鲁士而不利于奥地利。

取代神圣罗马帝国的德意志邦联政治实体大大减少也同样有利于德国的统一。再加上在拿破仑战争当中被激发出的德意志民族主义,所以,不管人们的主观意志怎样,拿破仑战争、《维也纳议定书》让德国统一变得不再遥远。

拿破仑战争之后,普鲁士开始为崛起和统一做准备。其中有三个重要的战略举措或者说创新关税同盟、铁路网和军事改革。

关税同盟的倡议者是李斯特。当时,德意志内部关卡林立,仅普鲁士一国领土内就有67种不同的关税,近3000种商品须缴纳关税;对外,它与28个国家接壤。这些关税一方面严重地阻碍了内部贸易,另外一方面也阻碍着德国经济的发展和德国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李斯特认识到,除非德意志各邦之间的关税壁垒能够被打破,否则英国货就会继续在德国境内泛滥,德国也无法实现工业化。李斯特预见到一个崭新的和更大的德国,由内部自由贸易、对外关税保护以及全国性邮政和铁路系统统一起来,最终崛起为欧洲大强国。关税同盟的建立与他的不懈努力有直接关联。

作为建设关税同盟的第一步,1818年,所有在普鲁士境内的关税都被取消了。普鲁士废除内地关税对其他邦国有很大影响。在普鲁士带动下,北德6个邦国于1826年成立关税同盟,参加同盟的各邦国之间取消了关税。1827年,南德两个大邦国巴伐利亚和符腾堡组成南德关税同盟,后来其他一些南德邦国也参加进来。1828年,汉诺威、萨克森、图林根各邦国和汉萨城市组成了对抗普鲁士的中德关税同盟,但在普鲁士的压力下于1831年瓦解。1833年,由普鲁士领导的德意志关税同盟组成,参加的各邦国订立了为期8年的关税协定,协定自1834年1月1日起生效。以后,每逢协定到期即再行延长。

1834年1月1日零点,在德意志18个邦国的边界上,载满货物的四轮马车等待通过边境线。几百年来第一次,它们无须在边界停下来交纳过境税。德意志关税同盟建立了,它预示着德国内部市场商业流通扩大的开始。

起初,关税同盟联合了北德18个邦国,之后,巴登公国、拿骚公国和美因河畔的自由城市法兰克福于1835年加入,所覆盖的领土共计8.2万平方英里(超过当时德国领土的2/3),人口2500万人。只有汉诺威等一部分邦国未加入同盟。

建立关税同盟是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它使商品、资本、劳动力得以自由流通,从而有利于统一的民族市场的建成。关税同盟组成后,德意志地区的工业生产特别是纺织业生产有了迅速发展。1834~1838年,仅在萨克森就兴建了45座大型纺织厂,到1840年代,普鲁士拥有蒸汽机1000多台,柏林成为重要的工业中心。莱茵河中游的莱茵-威斯特伐利亚省一带煤铁储藏量丰富,资本主义工业在全德最发达。到19世纪中期,关税同盟地区工业总产量位居欧洲第三(仅次于英国和法国),德意志经济统一目标已经实现。

经济上的统一必将引发政治上的团结,从长远来看,它为德国统一创造了前提。普鲁士接受李斯特的建议,主导了关税同盟的建立,把握住了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实际上也就将自己推到未来德国统一领导者的位置上。

由于担心贸易转向以及由此带来的财政损失,同盟各邦都把改善交通视为克服这一危险的好办法。铁路自1830年代开始受到各邦政府的重视,1850~1880年代,铁路资本占全部投资的比例从2.8%增长到7.4%。1850年,铁路长度为5856公里,到1870年就达到18876公里。铁路路线的选择明显受到关税同盟的影响,铁路枢纽往往是扼贸易咽喉的城市,如柏林、莱比锡、科隆等。

铁路网虽然因经济需要而形成,但其对德意志的意义并未止步于经济。李斯特对现代战略做出的一项重要贡献,就在于他系统研究了铁路对军事力量对比的影响。铁路出现之前,德意志的战略位置在欧洲是最为不利的,地处欧洲中心的它历来是欧洲大陆的传统战场。而李斯特则敏感地认识到蒸汽动力运输的出现对德意志的战略含义。他第一个预见到,铁路将使德意志的地理位置成为其力量的一个源泉。他认为,由于全国性铁路网加强了政治上的统一,德国能够被塑造成为欧洲心脏地区的一个防御堡垒;动员的加速,部队从国土中央被迅速投送到边缘,再加上铁路运输其他明显的内线之利,对德国将比对任何其他欧洲国家更有好处;完善的铁路系统将使整个国家领土变成一个庞大堡垒,既容易保卫,付出的代价也最低,对国家经济生活的破坏也最小。战争结束后,部队能同样便捷地返回家园。李斯特于1933年为德国设想的国家铁路网大体上就是后来的帝国铁路。从普法战争的情况看,普鲁士的确从铁路当中获益良多,当时普鲁士的部队能以6倍于法军的速度得到运送。

受益于关税同盟和铁路的修建,19世纪五六十年代成为德意志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的时期。德意志重工业部门的产量平均每10年增长1倍多。1850年煤的产量为700万吨,1860年为1700万吨,1870年为3400万吨。铁的产量在1850年是20万吨,1860年为50万吨,1870年为140万吨。机器制造业也发展起来。1846年有机器制造工厂131家,1861年增至300多家。大工厂出现了,黑森的克虏伯工厂在1860年已有工人和职员2000人,1870年增至16000人。纺织机1849年有5018架,1861年15258架。仅普鲁士铁路的长度在1850年到1870年间就由3800多公里增至11000多公里。到19世纪60年代,德意志工业已经赶上了法国。

关税同盟、铁路网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为德意志国家统一创造了必要的前提条件,但真的要将分裂了几百年的德意志统一成一个国家,没有强大的武力是绝对办不到的。在某种程度上,这也是实现统一最为关键的一步。

而普鲁士在19世纪所进行的军事改革恰好使其具备了统一国家所必备的军事实力。在腓特烈大帝时代,军队是一支与普通民众毫无关联的雇佣军,只有贵族军官的荣誉感和忠心才受到赞扬,普通士兵则靠残酷的军纪维持在一起。普鲁士的军事改革者们正确认识到,在拿破仑战争中产生的新的战争方法反映了法国大革命所造成的社会与政治变更,普鲁士需要将专制主义时代的军队改造成一支类似法国那样的国民军。为实现这一目的,他们采用了一种比较激进的普遍征兵制。当时,所有欧洲大陆国家都已经采取了征兵制,但是在普鲁士以外,征召的都是穷人,因为富人被允许为服役支付赎金,或者雇人代役。而在普鲁士,所有各阶层的人都必须服役。因此,普军比任何其他军队更能称得上是一支公民军队。

在普鲁士的军事改革当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建立了成为军队大脑和神经中枢的参谋本部,这可谓是普鲁士人在19世纪最杰出的军事创新,至20世纪已成为各国军队的“标准配置”。

在18世纪王朝战争时代,军队的数量和会战的规模都相当有限,作战指挥往往由军事统帅带领少量的随从人员就可以完成了。到拿破仑时期,他仍然坚持对军队的一人统治和一人指挥,他的参谋班子仅仅是个汇集他所要求的情报、传递报告和指令的组织,参谋人员既不制订战略计划,也没有形成一种在他的战略和作战意图框架内独立决策的体制化能力。如果拿破仑的军队在同一个大战区打仗,那么还不致造成什么恶果。但是,随着各路军队人数增多,并且在分布广泛的几个战区作战时,拿破仑的战略控制就不复存在了。所以,越到战争后期,缺少专业化的参谋本部的弊端就越明显。这说明,随着军队规模越来越大,随着战场空间越来越广阔,随着部队的动员、部署工作越来越复杂,单一个人已经无法掌控战争这个庞大的机器了,需要有专业化的军官队伍对其进行操控。

普鲁士人首先对战争的这一新需求做出了反应。1809年,他们改组陆军部时创立了一个特别的分支机构,其职责包括:拟定组织和动员计划,军队在和平时期的训练和教育,通过情报和地形研究为作战做好准备,战术和战略的准备与指导。这一机构即为参谋本部。1821年,参谋总长被指定为国王在作战事务方面的最高幕僚,陆军部则限于负责对军队的政治和行政控制,军政与军令之间开始有了较为明确的区分。到1866年,参谋本部在军令方面的权威已经变得至高无上了。

因为有了一个杰出的参谋本部,普鲁士军队比其他国家军队更早和更深刻地认识到了铁路与武器技术的变化在未来战争中能够提供的优势。1858年担任参谋总长的老毛奇尤其热衷于铁路建设,他本人也在投资铁路债券中发了财。普鲁士参谋部系统地构想了如何最佳地利用不断发展的铁路的潜力,为调动和部署部队服务。普鲁士军队还第一个在欧洲使用了后膛装弹的步枪即撞针枪,这使它的士兵装弹时间比对手要快3~4倍。

老毛奇(1800~1891)

到19世纪60年代初,普鲁士统一德国的种种客观条件已经具备:由关税同盟而实现融合的经济、四通八达的铁路网、一支高效的军队。现在,需要的是正确的战略和精明的政治行为将上述潜力转变为现实。19世纪60年代初,普鲁士国王要求国会支持一个为期3年的军队服役期,国会拒绝提供经费。绝望中,威廉一世求助俾斯麦来打破僵局,后者最终成为德国统一的总设计师和实施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