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促进区域合作

促进区域合作

时间:2022-09-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欧盟通过多边外交战略在两个方面积极促进区域合作。一是促进区域内国家之间的合作。推动与发展世界上其他地区一体化是欧盟多边外交战略的主要特征。[6]欧盟认为,推动地区一体化是欧盟多边外交战略和世界观的最基本的要素。成立的目的是在各成员国间废除关税和非关税壁垒,逐步开展自由贸易,并计划到2020年建立货币联盟,实现经济一体化。在亚洲地区,区域合作加速进行。

二、促进区域合作

欧盟通过多边外交战略在两个方面积极促进区域合作。一是促进区域内国家之间的合作。欧盟是区域一体化的最早发起者和目前最成功的实践者。欧洲一体化的成功对世界各地区具有强烈的示范效应。“向欧洲边界之外提供欧洲的社会样板”[5]是欧盟的四大目标之一。推动与发展世界上其他地区一体化是欧盟多边外交战略的主要特征。[6]欧盟认为,推动地区一体化是欧盟多边外交战略和世界观的最基本的要素。无论其他地方是否接受欧盟的经验或模式,欧盟都认为基于地区合作的多边主义是最有效的方式。它不仅可以增强地区集团在经济上的相互依赖,而且可以增强联合国预防和处理突发事件以及睦邻友好、相互安全的突发事件能力。[7]目前,许多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都积极仿效欧盟推动本地区一体化进程,如南方共同市场、安第斯集团、中美洲共同市场、加勒比共同体、东南亚国家联盟、阿盟、非盟、南部非洲共同体、亚太经合组织等,有力地推动了区域一体化与合作。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已成为不可抗拒的潮流,以欧洲、北美和亚太三大经济圈为首的世界经济格局已经形成,非洲则被日益边缘化,难以从经济高速发展的大环境中受益。因此,非洲各地区一体化组织意识到只有强化联合,才有可能在经济全球化中谋求更大的经济利益。目前,非洲的地区一体化组织有十多个,而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SADC”,以下简称“南共体”)、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ECOWAS”,以下简称“西共体”)和东南非共同市场(“COMESA”)是其中最具有影响力的3个区域组织。南共体的前身是1980年在纳米比亚成立的南部非洲发展协调会议,1992年改组为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南非新政府成立后,1994年9月正式加入该组织。现南共体拥有14个成员国,1996年初召开了贸易与投资协商会议,建议成员国改革金融体制,调整关税和价格制度。同年8月,签署了关于实现地区贸易自由化的贸易协议。根据该协议,共同体成员国将通过平等、互利的贸易安排,实现自由贸易。西共体于1957年成立。当时,西非15国签署了《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条约》。1995年7月,为使本地区在全球争夺市场和资源的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共同体成员国修改了共同体条约,决定先建立西非关税同盟,并统一货币,2005年全面实现西非经济联盟。东南非共同市场的前身为1981年成立的东部和南部非洲优惠贸易区,由东、南部非洲的20个成员国组成。1994年12月8日,优惠贸易区首脑会议宣布东南非共同市场成立,其规模是非洲最大、也是世界第四大区域性组织。成立的目的是在各成员国间废除关税和非关税壁垒,逐步开展自由贸易,并计划到2020年建立货币联盟,实现经济一体化。2000年10月31日,东南非共同市场自由贸易区启动,标志着东南非共同市场在实现地区经济一体化的道路上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贸易与投资自由化是该组织一体化战略的两大支柱,建立自由贸易区促进了各成员国的经济发展。目前,该组织在超常规地扩大自由贸易区范围,争取较快建立关税同盟,2020年建立货币联盟,最终实现共同市场的经济一体化。2002年7月,非洲联盟(以下简称“非盟”)取代非洲统一组织正式成立。根据《非洲联盟宪章草案》,非盟下设联盟大会、部长理事会、泛非议会、和平与安全理事会、司法机构、非洲法院和非洲银行等专门机构。非盟的主要任务是以地区一体化组织为基础,协调和统一现存的和将要建立的地区共同体的政策,最终成为类似于欧盟的全洲一体化组织。当前,非盟力争在2007—2017年建立地区关税同盟,在2017—2019年实现全非洲的关税同盟,实行统一对外关税,以便为非洲统一市场的形成打好基础。非盟的发展有赖于各地区性一体化组织的发展。目前,非盟框架下共有十多个地区一体化组织,在非洲大市场建设中需要有能起带动作用的地区合作组织,以最终实现建立欧盟式的非洲共同体。

在亚洲地区,区域合作加速进行。东盟成立40年来,已日益成为东南亚地区以经济合作为基础的政治、经济、安全一体化合作组织,并建立起一系列合作机制。东盟是亚洲最早实践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国家,从最早的AFTA,到今天的10+3及多个10+1,东盟一直在主导东亚的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东盟对区域一体化的动力从根本上说来自其自身的需要。东盟是中、小、弱国家的联盟,因此,经济一体化是它们赖以生存、发展、壮大实力和应对外部威胁的唯一选择。东盟通过巧妙而稳妥的策略,利用其对别国不具威胁性的优势和自身一体化的经验,赢得了大国的信任,掌握了东亚经济一体化的主导权。目前,东盟正在实施以“东盟共同体”为核心,以东盟分别与中国、日本、韩国、印度、俄罗斯、澳大利亚等多个10+1机制为第一外围,以10+3为第二外围及东亚峰会(10+3+澳大利亚、新加坡、印度+俄罗斯)为第三外围的“同心圆”战略。显然,东盟不仅要主导东亚的区域经济一体化,从长远看,还期望主导亚洲和亚太次区域的经济一体化。1997年东盟与中、日、韩领导人(10+3)和东盟分别与中、日、韩领导人(10+1)会议合作机制也应运而生,外交、财政、经济、农林、旅游和劳动等6个部长级会议机制已经建立,有力地推动了相关领域的合作,已经发展成为东亚合作的主要渠道。2001年11月,在文莱举行的第5次东盟与中国领导人(10+1)会议上,双方领导人达成共识,一致同意在10年内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为了早日实现东盟内部的经济一体化,东盟自由贸易区2002年1月1日正式启动。自由贸易区的目标是实现区域内贸易的零关税。文莱、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和泰国6国已于2002年将绝大多数产品的关税降至0—5%。越南、老挝、缅甸和柬埔寨4国将于2015年实现这一目标。2003年10月,东盟通过了“东盟共同体”宣言,这标志着东盟在政治、经济、安全、社会与文化领域内的全面合作进入历史新阶段,并朝地区一体化迈进一大步。随着东盟等区域合作组织覆盖国家数量的增多、合作的领域和层次加宽加深、影响的不断加强,亚洲统一的趋势显现出来。2000年5月“东盟10+3”财长会议通过的《清迈协议》为亚洲债券基金的出笼打下了基础,2003年6月,东亚及太平洋地区中央银行行长会议组织(EMEAP)宣布与国际清算银行(BIS)合作,建立第一支亚洲债券基金(ABF1),ABF1的成立标志着统一亚洲债券市场进程的正式开端,为亚洲金融一体化进程提供了突破口。2005年2月,中国、日本和韩国以及东南亚国家联盟的10个成员国签署协议,并宣布建立ABG组织(Asian Bellagio Group),探讨如何应对来自欧美国家的亚洲货币升值压力,同时希望形成合力以消除美元下跌对东亚地区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亚洲货币一体化初露端倪。1985年12月,南亚七国(包括印度、孟加拉国、不丹、尼泊尔、巴基斯坦、斯里兰卡、马尔代夫)通过了《南亚区域合作宣言》和《南亚区域合作联盟宪章》,正式宣告了南盟的成立。2004年1月,第12届南盟首脑会议通过了《南亚自由贸易区框架协定》。根据协定,各国从2006年1月起开始逐步降低关税,7—10年内从30%左右降至0—5%。2005年11月,第13届南盟首脑会议为加强在区域经济发展、消除贫困、反恐、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的合作制定了50条措施,并宣布2006—2015年为南盟“减贫10年”。2007年4月,第14届南盟首脑会议在印度首都新德里举行。会议通过了涉及减贫、能源合作、环境保护、自由贸易、文化交流和打击恐怖主义等多项内容的宣言。2008年8月,第15届南盟首脑会议在斯里兰卡首都科伦坡举行。会议通过了涉及反恐、消除贫困、能源和环境保护等多项内容的《科伦坡宣言》。南亚区域合作组织已经决定把分阶段、有计划地最终建立南亚共同体作为总体目标。在西亚,“海合会”积极促进成员国之间的合作,推动经济一体化进程,以适应经济全球化。2003年1月1日,“海合会”六国正式启动关税联盟。该联盟规定,对从海合会成员国以外地区进口的商品征收5%的统一关税,同时六国之间将最终取消关税壁垒。2008年1月1日起正式启动海湾共同市场。此外,2001年年底,海合会六国财长会议决定在2010年实现成员国货币统一,以推动地区经济一体化。2009年6月,沙特阿拉伯、科威特、卡塔尔和巴林四个海湾国家在利雅得签署《海湾货币联盟协议》。在中亚,经济合作组织也在积极开展国家之间的经贸合作,探求中亚国家之间的联系与合作。

拉美国家为加强相互之间的合作,充分发挥本地区的潜力,增强经济实力,促进经济发展,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大力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运动,先后成立了多种形式的经济一体化组织。1993年,中美洲共同市场首脑会议提出,中美洲国家合作的最终目标是建立经济联盟,同意中美洲经济合作以不同的速度进行,即洪都拉斯、危地马拉、萨尔瓦多和尼加拉瓜立即实行一体化,同时尊重哥斯达黎加的不同意见,并允许以服务业为主的巴拿马将来加入这一进程。1994年首脑会议决定建立中美洲自由贸易区。1995年就统一关税达成协议。1997年首脑会议签署《巴拿马声明》,决定同巴拿马就建立自由贸易区开始谈判,争取在2000年建成中美洲自由贸易区。1995年9月5日,安第斯集团总统理事会第七次会议决定建立安第斯一体化体系。1996年3月9日,更名为安第斯共同体(简称“安共体”)。1997年8月1日,安共体开始正式运作。2000年6月在利马举行的第12届安第斯共同体国家首脑会议发表了旨在加快本地区一体化进程的《利马声明》,争取在2005年12月31日前建成安第斯共同市场。其宗旨是充分利用本地区的资源,促进成员国之间平衡和协调发展,取消成员国之间的关税壁垒,组成共同市场,加速经济一体化进程。1991年3月,阿根廷、巴西、巴拉圭和乌拉圭4国总统在巴拉圭首都签署《亚松森条约》,宣布建立南方共同市场(简称“南共市”)。1995年1月1日“南共市”正式运行,关税联盟开始生效。1997年底“南共市”决定,从1997年12月1日起至2000年12月31日止,将共同对外关税提高3个百分点,即最高共同关税达到23%(乌拉圭、巴拉圭暂不实施)。1998年4月16日,“南共市”和“安共体”签署了一项旨在2000年建立集团间自由贸易区的框架协议,1999年6月召开的第16次首脑会议确定了通过协调成员国宏观经济政策,建立本地区货币联盟的战略目标。2000年第18次首脑会议决定在2001年3月前制定统一宏观经济政策,并提议建立欧盟“马约”式的货币同盟和解决贸易争端机制,确定相互投资准则及加强社会领域合作的具体协议。2007年12月,第34届南共市首脑会议在乌拉圭首都蒙得维的亚举行。与会七国领导人呼吁加强地区一体化进程。2004年12月,“南共市”同“安共体”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同年12月,“南共市”4个成员国同5个“安共体”成员国及其他3个国家在秘鲁成立了南美国家共同体。此外,“南共市”还同中美洲国家签署了旨在推动两地区间经济合作的贸易投资框架协议。加勒比共同体(Caribbean Community)是加勒比地区的经济组织,其目的是促进本地区的经济合作,实现地区经济一体化。主要任务是通过加勒比共同市场进行经济合作;协调成员国外交政策;在卫生、教育、文化、通信和工业等领域提供服务和进行合作。

二是促进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合作。欧盟认为,在很多情况下,地区之间的合作是一种唯一可能的多边主义。因此,欧盟日益看重对外行动中的集团之间的对话,并在此基础上与东盟、南方共同市场、安第斯集团、地中海地区等签署了地区之间的协议,并建立了对话机制,意图在多边主义的理念上建立多边地区合作。[8]在此基础上,欧盟在集团与集团对话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欧拉、欧非、欧亚、欧地等跨区域层面的合作,使已有的经贸联系得到进一步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地区主义的发展。[9]在加强内部合作的同时,南共市还积极发展同本地区及世界主要国家和集团的合作。近年来,南共市先后启动了与安共体、欧盟、海湾合作委员会及亚非一些国家的自由贸易谈判,并取得重要成果。

总之,欧盟通过多边外交战略积极促进地区内和地区与地区之间的融合,而且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前者融合主要体现在地区内成员国身份的融合、利益的融合、规则的融合等方面。成员国身份的融合是指多边体系下的成员国同时也是某个或若干个区域、次区域组织的成员国。利益的融合是指成员国的共同利益不断增多,彼此重叠交叉。规则的融合是指多边主义与地区主义之间的关于规则的交流与磋商日益增多,同时相互借鉴,有逐步趋同之势。后者的融合主要是指地区之间的谈判成果加深了地区与地区之间的了解与认同,促进了地区与地区之间政治、经济与社会联系和发展,也有力地推动了地区内的合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