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促进充分就业

促进充分就业

时间:2022-03-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15个社区均建成充分就业社区。3.就业实名制管理有新成效就业实名制工作是成都特色,为制定科学就业政策提供了依据。金牛区在人北街道办事处马家花园社区组织召开“社区劳动保障民意恳谈会”。
促进充分就业_成都市金牛区城乡充分就业的实践与思考_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研究(上卷)

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就业服务管理局 徐柏林 陈均生

金牛区位于成都市区西北部,幅员面积108平方公里,辖15个街道和1个省级开发区,113个社区(含农民集中居住区),常住人口109.82万人,户籍人口71.17万人,流动人口约60万人。近年来,金牛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城乡充分就业工作,按照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要求,把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五区金牛”(现代商贸聚集区、高新产业成长、文化旅游新兴区、技术服务品牌区、人居创业优选区)与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创建创业型城市工作结合起来,牢固树立就业促发展、就业保民生、就业维稳定的社会意识,攻坚克难,创新服务,有力地促进了城乡充分就业。2011年,全区城镇新增就业19878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7431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2145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新增转移就业2457人,有就业愿望的城镇劳动力就业率达98.5%,有就业愿望的就业困难人员就业率达97.7%,农民集中居住区有就业愿望的失地农民就业率达99.02%,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下,动态消除了零就业家庭。115个社区均建成充分就业社区。

一、促进就业工作七个“新”

1.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有新举措

为贯彻落实成都市委、市政府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的安排,金牛区迅速行动,结合本区实际,大胆探索创新,在全市率先出台就业优先战略实施意见及八大配套措施。通过建立领导小组、专项督查制、联席会议制、信息交换制等新制度,将区级相关部门纳入就业工作责任范围,形成全区上下齐抓共管的“大就业”格局。并根据就业形势变化和就业创业工作需要,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对促进城乡充分就业资金的投入。仅2011年,金牛区委、区政府共召开8次党委、政府会议,研究充分就业工作和就业优先战略工作,区财政安排就业创业专项资金1750万元,街道安排就业创业专项资金370万元,全区共开发公益性岗位4249个,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困难人员1265人。在政府新投资项目中,新招用劳动力中本市劳动力所占比例达68%。

2.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有新突破

2009年开始,金牛区委、区政府把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作为促进创业带动就业、推动城乡充分就业的重点,建立起组织领导、政策支持、创业培训、创业服务、工作考核五大体系,创建工作取得实质性效果。一是创业服务到位。建立起城乡统筹、部门联动、政策支持、社会参与、服务多样的创业促进机制,搭建创业孵化(示范)基地2.23万平方米,已有120多个项目入驻青年(大学生)创业园,已为符合条件的成功创业者发放一次性创业补贴6万元,为青年(大学生)创业园区的创业者减免房租240万元,为“新型社区居民创业示范街”的本区创业者发放房租补贴7.6万元;两年共发放小额贷款2322.3万元,其中2009年821.5万元、2010年1500.5万元,每年新增发放额度占上年发放额度的80%以上。二是创业态势活跃。三年来新增创业企业7134户、新增个体工商户21677户;创业企业1~3年存活率达75.6%。三是创业带动增强。三年来,开展创业培训1451人,创业培训合格率100%;创业培训人数占职业培训人数的比例达3.87%,其中“三类人员”占参加创业培训人员比重达87%;创业培训后成功创业701人,培训后创业成功率达66.7% (其中2010年培训后创业成功率超过2009年前三年平均水平,达到77%),带动就业4000余人;其中“三类人员”创业培训后的创业成功率达50%以上。实施的“五大创业工程”有力地增强了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益。

3.就业实名制管理有新成效

就业实名制工作是成都特色,为制定科学就业政策提供了依据。金牛区从2006年正式启动就业实名制工作以来,始终坚持以入户调查定期化、登记认定经常化、管理工作规范化、援助服务制度化为基本要求,逐步建立健全了就业实名制动态管理长效机制。主要体现在“五实”:一是队伍“实”,各街道按照每250~300户配1名信息员的标准,共配备实名制信息员1338人,就业实名制队伍更加完善。二是资金“实”,除人员工资、办公经费全部纳入财政预算外,全区15个街道共投入就业就业实名制专项经费150万元,区财政共投入就业实名制专项补助资金78万元,就业实名制投入更加充足。三是工作“实”,实行实名登记、培训组织、职业指导、职业介绍、档案管理等“一站式”服务,规范有序,基础台账一目了然,就业实名制工作更加扎实。四是管理“实”,实行了层级管理,区上对街道进行“月检查、季通报、年评比”的管理,街道对社区进行“所管站、站管队”的管理,就业实名制管理更加有序。五是成效“实”,仅2011年全区共调查更新53368人/次的信息,有效地做到就业实名制网络录入数据与报表统计数的误差率低于5%,就业实名制成效更加明显。

4.社区劳动就业服务有新方式

(1)深入开展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基本做到了“机构、人员、经费、场地、制度、工作”六落实。全区15个街道,115个社区配备有专兼职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人员379人(其中专职307人),人员工资、办公经费全部纳入财政预算。

(2)深入开展劳动保障民意恳谈会,充分了解社区居民就业意愿。金牛区在人北街道办事处马家花园社区组织召开“社区劳动保障民意恳谈会”。会议采取面对面双向交流的方式,区领导、街道办事处领导当场对到会的50多位群众提出的政策弄不懂、信息渠道不畅、就业择业等20多个劳动就业方面问题,一一作了解答,并引导群众要先就业后择业、不挑不选就业、灵活就业,深受群众欢迎。这种面对面交流、面对面恳谈的形式,既能解决群众的疑问,促进群众就业观念的转变,又真正做到了知民意、解民情、听民声。

(3)深入开展“1+3”劳动就业工作模式。为加大劳动保障工作力度,全面真实地掌握辖区群众劳动就业情况,九里堤街道办事处结合实际创新成立了“九里堤住宅小区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公司、校园长”三个联系会,把街道、社区的劳动就业工作融入到这三个联系会中,将以前纵向的街道、社区劳动就业工作模式变成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1+3”劳动就业工作延伸模式,不但有利于信息收集、实名制登记、政策宣传等劳动就业工作的开展,而且弥补了劳动保障所(站)工作单打独斗、效果不尽人意的缺陷。

5.高校毕业生就业有新进展

(1)搭建“一网两库”青年(大学生)创业服务平台。建成了“创业金牛”门户网站,及时为金牛区青年(大学生)创业园的企业和创业者提供政策法规、工作动态、新闻聚焦、园区指南、企业之窗、它山之石、创业者家园等栏目服务,并在成都市率先为在金牛区大学生创业园的500多名创业大学生开通了“创业金牛”新浪微博交流平台,实现了通过信息服务平台向企业和创业者发布孵化政策、通知公告、项目推介,接受企业和创业者在线咨询、网上申请,发布企业和创业者技术需求、融资需求、产品供求以及各类商业服务等信息的功能;制定了《创业项目考核办法》、《创业项目考勤制度》,建立起了创业项目资源库,对创业项目进行常态管理,确保项目正常运作;建立了高校教授、业内专家和相关部门负责人在内的30余人的项目评审专家库,确保项目评审的专业性、实效性和公正性。目前,共举办项目评审会8次,评审项目240个,现已获得国家专利的有5项。

(2)“一对一”责任制服务高校毕业生就业。西安路街道办事处把关注辖区高校毕业生就业,纳入党工委、办事处的议事日程,落实人员进行“一对一”建档、跟踪服务,指导帮助大学生就业创业,受到毕业生家庭和社会的好评。街道辖区2009年以前的881名高校毕业生已有872名就业、7名创业。金牛区在全区推行了西安路街道的做法,收到显著成效,2010年全区大学毕业生应报到2723人,接收报到1357人,已有2561人就业,就业率94.06%。

6.区人力资源市场有新形象

政府开办的人力资源市场是政府劳动就业工作的社会形象,怎么使人力资源市场既要为劳动者解决“就业难”,又要为用人单位解决“招工难”服好务,金牛区探索并实践了“送、抓、重、支、进”五字法,人力资源市场越办越好。送,即把政策送到求职者手中;抓,即抓求职者的素质提升;重,即重视岗位的针对性收集、开发和推荐;支,即向区域互动的区(市)支援就业岗位;进,即进高校指导大学生就业、进困难家庭帮助援助对象就业。

7.就业技能培训层次有新提升

为配合“五区金牛”建设,尽量满足本地城乡失业(富余)劳动者就地就近就业的现实要求,充分发挥产业扶持政策对促进就业的杠杆作用,金牛区按照培训与市场需求、培训与产业发展、培训与就业愿望“三结合”的原则,围绕市场需求开展提升培训,围绕产业发展开展定向培训,围绕本地就业开展特色培训,有力地提升了培训层次。仅2010年共开展失业人员再就业中、高级培训30个班、计1685人,占城镇再就业培训的47.8%;共开展农民工中、高级培训班33个、计1892人,占农民工技能培训的23.4%。涉及药品购销、公共营养、装饰木工、电工焊工、缝纫烹饪等专业近20个。

二、主要问题

1.部分居民就业观念转变难

传统的“等、靠、要”思想在部分居民中依然存在,一些大中专毕业生也存在面子思想重,总想找工资高、福利待遇好、劳动强度低、劳动关系稳定的“体面岗位”,就业观念转变一时还有难度。

2.部分涉农居民就业难

一方面,部分涉农居民存在文化素质偏低,生存技能单一,在激烈的岗位竞争中处于弱势;另一方面,部分农民新居周边产业尚不发达,服务性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少,吸引就业能力差。

3.基层劳动保障工作队伍稳定难

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工作量大,特别是社区工作人员待遇低、兼职多造成人员流动快、变动大、业务不熟,难以适应劳动就业工作大量下移的新要求。

4.任务性就业培训组织难

为完成目标任务而又不得不去组织开展的“要我学”培训,组织中高级培训时面临参训学员无初级等级证书、受训后无鉴定补贴,补贴方式的分离脱节造成企业单位对在岗培训申报积极性不高、定点培训机构不愿参与在岗培训,职业技能鉴定补贴直补给个人的操作难度大等问题和困难仍制约着培训实效的发挥。

5.创业资助推进难

创业贷款、创业补贴、创业场地等方面的扶持政策面临着支持面狭窄、门槛偏高、数量偏少等问题,特别制约了对外来创业者的扶持。参加创业培训积极性不高、担保机构的能力建设和作用发挥不够、经办银行配合不积极、政府机构工作职能越位、贷款手续繁琐且办理时间长、贷款资金回收困难等问题导致自主创业小额贷款推进难。

三、下步打算

要继续坚持统筹城乡、“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战略,按照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和“五区金牛”要求,围绕就业促发展、就业保民生、就业维稳定的思路,认真贯彻落实《就业促进法》,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完善就业和创业服务体系,加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建设,强化就业能力培训,突出农民集中居住区就业、重点人群创业就业、困难人群就业援助,保持城乡居民充分就业。

1.进一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充分满足城乡劳动者的政策需求

始终把就业工作摆在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将城镇新增就业数、城镇登记失业率、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数作为重要目标纳入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充分发挥产业扶持政策对促进就业的杠杆作用,依托“一园、两核、三城、四带”产业空间布局建设,鼓励发展物流、绿化、餐饮等第三产业,在政策统筹、工作联动、就业扶持、工作保障等方面狠抓落实,引导本区集中居住的新市民、失地农民就地就近转移创业就业。

2.进一步加大创业促进力度,充分满足城乡劳动者的创业需求

通过实施促进创业“五大工程”,健全政策支持、创业培训、创业服务“三位一体”的创业促进机制,推进“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建设。

(1)深化创业培训。在现有SYB(创办你的企业)创业培训模式的基础上,全面开展SIYB(改善你的企业)创业培训,组织“一村(涉农社区)两名大学生”开展模拟创业实训,在全区重点产业领域设立青年(大学生)创业“实训基地”。

(2)拓宽创业孵化(示范)平台。以园区、市场、基地、新区为主体承载创业,把青年(大学生)创业园、各类专业市场、电子商务基地、农民集中居住新区打造成全民创业的孵化区、示范区、先行区。

(3)完善创业服务。依托区创业指导服务中心、青年(大学生)创业园服务中心、区创业指导专家志愿团等创业服务机构,征集推荐创业项目,开展创业交流,扩大创业宣传,为创业者提供创业前的个性化咨询服务和创业后的跟踪服务。

(4)加大创业扶持。要积极加大财政对创业的投入,及时兑现创业补贴,大力开展社区金融小额贷款和劳动密集型小额贷款,完善小额贷款跟踪服务机制,加大欠款催收力度,力求还款率达90%以上。要通过引进民间信贷组织、探索建立基金会等方式,逐步解决创业者起步创业阶段的资金需求瓶颈,特别是高校毕业生的初始创业资金需求。

3.进一步提升职业技能培训层次,充分满足城乡劳动者的技能需求

立足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制定培训计划,整合培训资源,在培训的市场化、人性化、层次化、规范化、实用化等方面狠下功夫。积极推进系列培训就业行动计划和特别职业培训计划,大力开展就业前“定向”培训、求职时“定单”培训、上岗后“提升”培训,突出特色抓好品牌培训,力争职业技能中高级培训比重达到40%以上,努力提高城乡劳动者就业能力,增强其就业稳定性。

4.进一步加强就业服务规范化建设,充分满足城乡劳动者的岗位需求

(1)积极开发就业岗位,确保年度公益性岗位比上年增长10%以上,重点援助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零就业家庭”成员、残障人员等困难人员就业,引导“零就业”家庭及时到社区进行申报登记,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进一步发挥人力资源市场配置作用,加大招商引资对扩大就业的支持力度,及时开展招商引资就业服务“四同步”(在产业规划制定时同步规划就业容量,在企业引进或项目洽谈时同步协商就业问题,在企业筹备或项目启动时同步进行就业培训,在企业开业或项目运营时同步安置就业人员)和招录用人员备案,了解单位的用工需求,掌握空岗、增岗情况。全力做好四川省、成都市“一号工程”人力资源招募工作,举办“就业社保送温暖”、“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周”、“高校毕业生专场招聘”等活动,及时为重点群体提供就业岗位。强化就业援助962110服务热线工作,及时对符合援助条件的劳动者给予100%的成功就业服务。

(2)提高社区劳动保障工作人员待遇,稳定工作人员队伍,加强三级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设,完善就业服务“新三化”台账。完善就业实名制登记管理,掌握城乡居民就业需求,指导帮助城乡各类失业人员就业,确保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已建成的农民集中居住区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

(3)大力宣传和落实城乡充分就业政策,及时兑现社保、岗位、职介、培训等补贴,及时发布岗位供求信息、失业预警信息、市场工资指导信息。认真贯彻《失业保险条例》,着力及时做好被征地农民的失业保险审核、管理、发放工作。

(4)继续加强“金——邛”就业互动,及时为区域互动的邛崃市城乡劳动者提供就业服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