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打造现代“职商”促进充分就业

打造现代“职商”促进充分就业

时间:2022-11-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打造现代“职商” 促进充分就业根据我国第十个五年教育规划,“十五”期间将继续扩大高校的招生数额,计划到2005年全国高校在校生由2000年的204万扩招到400万,每年增加100万。因此,21世纪新形势下,我们的高等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智商和情商,还要通过就业指导打造学生的“职商”,培养他们的职业意识,发展他们的职业技能,让他们学会职业规划。另外,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针对的是全体学生,但学生具有

打造现代“职商” 促进充分就业

根据我国第十个五年教育规划,“十五”期间将继续扩大高校的招生数额,计划到2005年全国高校在校生由2000年的204万扩招到400万,每年增加100万。大扩招随之而来的就是广大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不管学校教育提出什么样的口号,学生接受十几年教育的最终目的,还是要落实到就业这个现实的问题上。高校学生毕业后是否能够很快适应社会环境,融入社会中,找到自己的工作和发展方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在学校所受到的教育程度。如果我们的毕业生不能很好地工作,不能实现职业上的发展,我们的教育就算不上是成功的教育。另外,高校学生能否顺利实现就业,还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稳定问题。

因此,21世纪新形势下,我们的高等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智商和情商,还要通过就业指导打造学生的“职商”,培养他们的职业意识,发展他们的职业技能,让他们学会职业规划。合格的劳动者这一概念,意味着个人不仅要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专门的知识和技能以及良好的身体素质,而且要具备基本的“职业角色技能”,用发展论的话来讲,就是“职业自我概念”。个人的全面发展同时也包含着职业角色技能的发展,这方面恰恰是我国教育中的薄弱环节。智商和情商是我们就业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加上对职业世界的充分了解、职业意识的培养、职业角色的转变和职业技能的充分发展,才能使每一个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状态,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顺利实现就业,真正获得一个成功的职业人生。

在目前就业形势较为严峻的情况下,高校应该积极做好在校学生的职业指导教育,发挥主渠道作用,在学生的就业中发挥建设性的作用。但是目前我国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普遍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和适应当前新的社会趋势,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职业指导的时间不够充分。一是学校开设的职业指导课课时比较少,而且经常会被其他课程取代;二是对学生进行的就业指导往往在毕业前夕才开始,把它当成阶段性、应急性课题。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关键是综合素质和职业意识、职业技能的具备及对职业世界的充分了解,但是这些都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完成的,需要经过长期复杂的教育过程,绝非“毕业前夕”的突击所能奏效。

2.专业人员缺乏。在各高校,负责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大都是政工人员,大部分没有相关的专业知识,本身对企业现状、职业行情了解得不是很透彻,缺乏就业指导的实践经验,再加上国家没有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评价体系,大多数就业指导工作人员的观念较为落后,不能给学生迫切需要的就业指导。

3.内容过于简单、不实用。目前高校就业指导的内容,主要是向毕业生介绍当前就业形势和政策、择业心理、观念和技巧等。但是随着就业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仅靠了解一些就业政策、掌握一些择业技巧就想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是不大可能的。学生们对学校开设的就业指导课最大的不满是:与用人单位和社会缺乏交流与沟通。不少学生还认为,学校的就业指导课“不实用”、“信息量小”、“内容太陈旧”。

4.就业指导的形式、方法、手段单一。现在我国大学里的就业指导中心,刚刚摆脱了计划经济时代的学生处职能,大多数还像留在组织招聘会、发布招聘信息、开设讲座这一层次,缺少对学生个案的指导、就业心理的辅导以及市场化的操作,这也是目前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最大弊病。

5.就业指导没有承担起本身的“教育”功能,更多承担的是一种行政性的功能。在各高校,分管学生职业指导的是毕业生分配办公室或学生工作处,对学生开展的职业指导更多的是信息、政策性的指导,承担的是一种行政职能。而就业指导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对其进行职业教育,为其提供职业方面的服务,“服务”和“教育”才是它主要的功能。

6.就业指导工作的眼光较为短浅。目前各高校为学生进行的就业指导的着眼点更多地是在“眼前”,解决一个找工作的问题,没有从长远考虑学生今后职业生涯的发展。事实证明,如果我们的学生们不能具备应有的职业素质,不能很好地对自己的职业进行规划,即便找到了一份工作,就业后仍会遇到一系列的适应问题。职业教育是高校教育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教育应以“发展”为最终的着眼点。

针对目前高校职业指导工作存在的弊端,应着重做到以下几点:

1.就业指导贯穿始终。学生职业意识、职业素质的培养和职业心理角色的转变需要一个过程。因此,对学生的就业指导,不能等到学生将要毕业的时候,临时抱佛脚,要从学生踏进大学校门的那一刻就开始,对学生实行全程指导。另外,根据职业选择的发展理论,职业选择不是个人面临就业时的某个单独事件,而是贯穿于个体生命的全过程,职业化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为此,就业指导应作为发展个体健全的职业自我观念而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

2.指导人员专业化。职业指导是整个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跟其他的学科或专业一样,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员应该是具备相应资格的专业人员,而不能像我们以前一样,由行政人员,或者不具备专业背景知识的人员来充当。国外的职业指导,对从业人员的要求是很高的,要具备心理学、社会学等专业知识,同时还要具有企业背景或人力资源工作经验,了解人才市场状况,把握职业行情。专业人员的缺乏是我国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一大弊端,一定要加以克服。

3.就业指导的内容要实用。就业指导的内容要实用,与社会实际相联系,真正地让学生了解企业,了解市场,了解各个行业,通过对自身和外在社会环境的分析,做出正确的选择;就业指导的形式也要多样、灵活,摆脱以前对学生单纯说教,形势单一的指导模式,采用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形式,以各种活动、培训为主体,在动态中实现职业素质的提高。

4.职业教育、职业培训、职业咨询三者有机结合,不可分割。无论是以前还是现在,还是正在积极改革的学生就业指导工作,重点在职业教育上,开设就业指导课和各种讲座,对学生的职业培训和职业咨询相对来说是一个薄弱点。“职业教育”能解决学生“是什么”的问题,却不能解决学生“怎样做”的问题。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能够转化为实际的行动表现出来,达不到这个目的,我们的指导就是失败的,要想达到这样的目的,就必须有职业培训,教会学生怎样做、做什么。另外,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针对的是全体学生,但学生具有个体差异,从教育学的角度来说,教育要因材施教。因此,职业指导也要针对学生的个别情况,解决学生具体的个人问题,这样就离不开我们的职业咨询。一个规范的职业教育系统应该将这三者很好地结合起来。

5.职业指导着眼点在“发展”上。学生职业指导要同时具备服务和教育两种功能,着眼点为“发展”二字。从职业指导内涵上来看,对学生进行的职业指导,承担着两种功能:一是服务,为学生就业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二是教育,职业指导的目的绝不仅仅是暂时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而是在于学生职业生涯的长远发展。国家的未来在于青年,他们是国家建设的中坚力量,“小康社会”经济目标的实现更是有赖于广大青年的良好发展,我们的职业教育决不能急功近利,要讲究“持续性”地发展,将着眼点放在“发展”二字上。

6.职业指导要有科学依据。任何工作都要有科学的依据,以前的就业指导工作,没有科学的方法,缺乏科学的依据,只能凭借积累的经验,不断地摸索,不能客观真实地了解学生自己本身具备的性格特征和各种能力素质,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带有很大的盲目性。要想实现对学生客观真实的了解,找到人职之间最佳的结合点,必须采用科学的人才测评技术,在学生的就业指导中,引入心理测评,对学生进行客观的评估,也让学生自己对自己本身有一个全面客观的认识。只有这样,就业指导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才能真正地做到以学生为主体,真实地解决学生的个体问题,而不是泛泛而谈,缺乏具体性和针对性;同时也使我们的就业指导更加准确、科学,克服传统就业指导的弊端。

7.就业指导应包含研究生和博士生。在传统思想观念中,就业指导好像是仅仅针对本科生,不涉及研究生和博士生。但从现实的实际状况来看,即便是高学历的研究生和博士生,也需要相应的职业上的指导。一方面,我国不存在系统规范、科学的职业指导,研究生和博士生在大学本科阶段并没有受到过这方面的指导,并不具备社会所需的职业素质;另一方面,研究生和博士生与本科生的层次不同,对职业的期望要求也有很大的不同,更需要相关方面的指导。近年来,研究生不断扩招,考研的人越来越多,研究生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而总体的就业情况却不是非常让人满意,有许多具有高学历的人照样找不到理想的工作。

在具体的职业指导工作中要始终把握以下四个基本导向:

以实用为导向:传统的就业指导内容流于形式,没有实质性的东西,对学生的就业起不了很大的作用。就业指导的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就业,因此,实用是它的根本,也是就业指导生命力的体现。

以专业为导向:职业指导跟其他学科一样是一门专业,有它特定的方法手段、形式内容,不是仅仅靠个人经验就可以应付,要想对学生进行科学规范、正确的就业指导,必须具有专业知识,由专业人士来进行,克服以前学生就业指导人员浓厚的行政色彩。

以学生为导向:就业指导是为广大学生开展的服务,服务的对象是学生,学生是主体。因此,所做的一切努力,都要以满足学生的需求为目的,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在具体的指导过程中,要征求学生的意见,不断调整各项服务内容和形式。

以市场为导向:对学生进行的职业指导要始终以市场为导向,转变工作机制,适应当前的市场经济,积极倡导企业的介入参与(学生将来面对的是广大企业,企业的参与是必不可少的),让社会、企业、学校这三者都成为学生职业指导工作的主体,只有这样学生的就业问题才可能得到根本性的解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