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农业部关于贯彻实施水污染防治法情况的汇报

农业部关于贯彻实施水污染防治法情况的汇报

时间:2022-08-3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根据《关于全国人大常委会水污染防治法执法检查组第一次全体会议的通知》要求,我部对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进行了总结,研究提出了下一步重点工作措施,有关情况如下。我部会同地方农业部门建立了全国农业面源污染国控监测网。三是畜禽养殖污染物治理滞后,污染防治压力大。

根据《关于全国人大常委会污染防治法执法检查组第一次全体会议的通知》(常办秘字〔2015〕57号)要求,我部对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进行了总结,研究提出了下一步重点工作措施,有关情况如下。

一、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主要进展

(一)强化农业面源污染监测能力建设

我部会同地方农业部门建立了全国农业面源污染国控监测网。目前已在全国建立了分布于30个省份的273个种植业源产排污系数监测点、2100个监测小区和2万多个典型田块组成的农业氮磷源国控监测网络,在北方农田残膜污染严重的省份建立了地膜污染监测网络,并在典型规模化养殖场建设了规模化畜禽养殖废弃物监测网络,定期开展典型调查与定位监测,初步掌握了农业面源污染状况及动态变化,进一步提升了农业面源污染动态变化监控和预警水平。

(二)推进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和废弃物综合利用

2012年,我部会同环境保护部印发了《全国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规划了一批畜禽养殖污染治理重大工程;2007—2013年,中央累计投入216亿元对部分规模化生猪、奶牛养殖场(小区)进行了标准化改造,有效带动了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建设;2010年以来,实施了全国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目前已创建了3600多个国家级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研究推广了一系列畜禽养殖粪污治理技术和模式;2014年,会同财政部启动实施了规模化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示范建设;因地制宜发展农村沼气,全国沼气用户达到4300多万户,沼气工程9.2万处,年处理粪便污水能力达到16亿吨。

(三)推动科学施肥施药技术

2005—2013年累计投入71亿元开展测土配方施肥,项目覆盖2498个县(场、单位),年技术推广面积达到14亿亩,三大粮食作物氮肥当季利用率比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实施前提高了5个百分点,累计减少不合理使用化肥1000多万吨。2014年设立150个国家级绿色防控示范区,辐射带动绿色防控面积达5亿亩以上,实施区化学农药使用量普遍下降20%以上。陆续淘汰了甲胺磷等33种农药,鼓励使用生物农药、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推行专业化统防统治,2014年累计实施统防统治面积13.1亿多亩次,小麦水稻等主要农作物重大病虫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30%左右,项目区农药使用量降低20%以上。

(四)加强农田残膜污染治理

2012年以来,我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在新疆、甘肃、山东等地实施了以地膜回收和资源化利用为主的农业清洁生产示范项目,支持开展加厚地膜推广、地膜回收网点和废旧地膜加工能力建设。会同国家标准委启动了地膜国家标准修订工作,推动将地膜厚度标准调整为≥0.01mm,加强对生产商和经销市场的监管,从源头治理农用地膜残留。积极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深入开展可降解地膜研发、使用的科研攻关,目前,已经在地膜用量大的重点省份启动可降解地膜对比试验。

(五)推进秸秆综合利用

2008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意见》(国办发〔2008〕105号)后,我部会同发展改革委等有关部门大力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工作。2011年,发展改革委、农业部、财政部编制印发了《“十二五”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实施方案》,大力推进秸秆资源肥料化、饲料化、原料化、基料化、燃料化等多途径利用。2014年,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推进秸秆综合利用项目,中央投资7亿元,重点支持京津冀等地区。目前我国主要秸秆可收集量约8.1亿吨,综合利用率达到76%。

(六)加大水产养殖综合治理力度

全面推进围网养殖综合整治工作,以太湖为例,截至2010年底,太湖共拆除围网面积20.43万亩。我部积极组织开展水产养殖节能减排技术示范,推广池塘生态循环养殖、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大水面养殖底排污技术和池塘鱼草共生技术,推广使用配合饲料,减少水产养殖对环境的影响。江苏省积极组织实施池塘循环水养殖示范工程,对百亩以上连片养殖场实施提升改造,努力实现渔业养殖水达标排放和循环利用。加强池塘循环水养殖示范工程后续运行指导和管理,切实发挥工程水质净化效能,大力促进重点流域水质改善。我部会同各级农业部门积极筹措财政专项资金开展水生生物增殖放流行动,充分发挥水生生物在遏制水体富营养化、保障水域生态安全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七)开展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建设

我部已先后两批建设了国家级生态农业示范县100余个,带动省级生态农业示范县500多个,建设了生态农业示范点2000多处;开展10个循环农业示范市建设;2013年启动实施了13个涵盖不同主导产业类型的现代生态农业清洁生产示范基地建设;2014年,我部与浙江省共建现代生态循环农业试点省,实施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化肥农药减量、清洁田园推进、生态模式与技术集成推广、生态自觉提升等专项行动。通过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建设,各地因地制宜地探索推广了一批典型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已经初步形成了“试点省+示范市(县)+示范基地”的现代生态农业典型带动体系。

(八)建设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控示范区

2013年以来,我部在江苏太湖、云南洱海、安徽巢湖和湖北三峡库区等重点流域开展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综合示范区建设,从源头预防、过程控制和末端治理等环节入手,建设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程、农田径流排水氮磷净化再利用示范工程等,控制流域内农业农村面源污染排放。在新疆、甘肃等省(自治区、直辖市)建设10个地膜回收利用、蔬菜清洁生产、生猪清洁养殖示范区。积极探索一批实用的农业清洁生产技术模式和工程措施。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国农业面源污染形势不容乐观,总体特征表现为量大面广,复杂多样,各个地区污染特征也不尽相同。

一是施肥不均衡现象比较普遍。2013年,我国农业化肥施用量为5912万吨,占世界用量的35%。主要粮食作物氮肥当季利用率为33%,已经进入国际上公认的适宜范围,但仍然处于较低的水平。目前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化肥平均使用量已经低于环境安全上限,但果树蔬菜平均使用量还远高于环境安全上限,果园和设施蔬菜化肥过量施用现象还较为突出。二是农药用量偏大、利用率偏低。我国农药使用量近年来稳定在32万吨(有效成分)左右,占世界农药总用量的1/7,但农药利用率仅为35%,较发达国家低10—20个百分点。三是畜禽养殖污染物治理滞后,污染防治压力大。畜禽养殖业源污染物(COD)排放量已成为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是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和部分地区水环境质量下降的重要原因。2013年全国生猪出栏已超过7亿头,生猪年出栏5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比例达到40.8%,规模化集约化程度显著提升,但养殖废弃物处理配套设施建设相对滞后,致使污染排放量仍呈现上升趋势。四是农田地膜残留回收手段落后,回收效率低。我国地膜使用总量和作物覆盖面积均高居世界第一。2013年,全国地膜使用量为140万吨,但回收率不足60%。回收手段落后,主要靠人工捡拾,成本高。五是秸秆循环利用能力提升不足。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仅为76%,循环利用能力亟待提升。秸秆产业化利用发展缓慢,收储运系统尚处于自发形成的起步阶段,缺乏科学的规划指导。无论是国家还是各地政府的投资扶持,都局限于试点示范引导层面,缺乏普惠性的投资扶持,很难做到对秸秆综合利用的全面推动。六是水产养殖对水环境产生一定影响。2013年,我国水产品总产量达到6172万吨,其中养殖产量4542万吨,占73.58%,养殖过程中直接投喂冰鲜小杂鱼、不规范使用药物,以及养殖残饵问题,对水环境造成一定污染。

三、下一步重点工作措施

近日,我部印发了《农业部关于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以“一控两减三基本”为总体治理思路,全面部署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

一是大力发展节水农业。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用水效率控制红线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严格控制入河湖排污总量,加强灌溉水质监测与管理,确保农业灌溉用水达到农田灌溉水质标准,严禁未经处理的工业和城市污水直接灌溉农田。实施“华北节水压采、西北节水增效、东北节水增粮、南方节水减排”战略,加强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工程建设和节水改造,加快农业高效节水体系建设。

二是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积极扩大测土配方施肥在设施农业及蔬菜、果树、茶叶等园艺作物上的应用,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全覆盖;集成推广高效施肥技术,合理调整施肥结构,不断提高肥料利用率。建设自动化、智能化田间监测网点,构建病虫监测预警体系;加快绿色防控技术推广,示范带动大面积推广应用绿色防控措施;提升植保装备水平,发展专业化防治服务组织;大力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扩大低毒生物农药补贴项目实施范围,加速生物农药、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推广应用,逐步淘汰高毒农药。

三是推进养殖污染防治。统筹考虑环境承载能力及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要求,科学规划布局畜禽养殖。推行标准化规模养殖,配套建设处理利用设施,改进设施养殖工艺,完善技术装备条件,鼓励和支持散养密集区实行畜禽粪污分户收集、集中处理。加强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建设,推广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池塘生态循环水养殖及大水面网箱养殖底排污等水产养殖技术。

四是着力解决农田残膜污染。加快地膜标准修订,严格规定地膜厚度和拉伸强度,严禁生产和使用不符合标准的地膜,从源头保证农田残膜可回收。加大旱作农业技术补助资金支持。开展农田残膜回收区域性示范,扶持地膜回收网点和废旧地膜加工能力建设,逐步健全回收加工网络,创新地膜回收与再利用机制。加快生态友好型可降解地膜及地膜残留捡拾与加工机械的研发,建立健全可降解地膜评估评价体系。

五是深入开展秸秆资源化利用。进一步加大示范和政策引导力度,大力开展秸秆还田和秸秆“五料化”利用。建立健全由政府推动、秸秆利用企业和收储组织为轴心、经纪人参与、市场化运作的秸秆收储运体系,降低收储运输成本,加快推进秸秆综合利用的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六是推进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示范建设。在粮食主产区和畜禽养殖优势区内选择典型流域进行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示范建设,重点开展农田氮磷拦截、生态净化,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利用,农村生活废弃物处理技术筛选和治理模式集成。推进现代生态循环农业试点省、示范市、示范基地建设;扶持和引导以市场化运作为主的生态循环农业建设,探索形成产业相互整合、物质多级循环的产业结构和生态布局。

七是强化科技支撑。进一步加强流域尺度农业面源污染监测,摸清农业面源污染的组成、发生特征和影响因素,实现监测与评价、预报与预警的常态化和规范化。发挥全国农业科技协同创新联盟作用,促进科研资源整合与协同创新,紧紧围绕科学施肥用药、农业投入品高效利用、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生态友好型农业关键技术问题,启动实施一批重点科研项目,尽快形成一整套适合我国国情农情的农业清洁生产技术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技术模式与体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