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生态文明建设是科学发展观的题中要义

生态文明建设是科学发展观的题中要义

时间:2022-08-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科学发展观内含着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首先,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反对极端人类中心主义与极端生态中心主义。极端生态中心主义却只看到人与自然的统一,忽视二者的对立,忽视人的社会性,把人降到自然生物的水平,过分强调人类社会必须停止改造自然的活动。人类的生存和幸福是社会生产发展的目的。与此同时,经济发展与资源短缺的矛盾日益突出,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环境突发事故增多,环境隐患增加。

科学发展观内含着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生态文明的基本价值取向,因为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类自身的利益,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归宿。科学发展观强调的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也是生态文明的基本理念。没有人与自然的和谐,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就无从谈起;没有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就只能是纸上谈兵。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首先,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反对极端人类中心主义与极端生态中心主义。人类中心主义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应从人的利益出发,赞成人类对自然的征服,并主张人类有权根据自身的利益和好恶来对待自然,从而形成人对自然的疯狂掠夺,导致环境污染、生态失衡,最终危及人类生存。极端生态中心主义却只看到人与自然的统一,忽视二者的对立,忽视人的社会性,把人降到自然生物的水平,过分强调人类社会必须停止改造自然的活动。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生态文明则认为人是价值的中心,但不是自然的主宰,人的全面发展必须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是自然适应并满足于人以及人适应自然两者的统一;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其次,坚持以人为本,追求全面协调发展。人类的生存和幸福是社会生产发展的目的。以人为本就是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这种发展不仅指人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同时也包括自然环境、人的生存环境的发展;不仅是单纯的经济增长,还是社会整体的进步;不仅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发展进步,还要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即生态文明的发展进步。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科学发展观不是一般地要求我们保护自然环境、保护生态安全,而是把这些要求视为发展的基本要素。它反对那种无视人的生存权利和发展权利的悲观主义论调,主张通过发展去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平衡。

第三,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是个人口大国,人均资源占有量少,且分布很不平衡。我们常说,我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这是从总量上说的。如果考虑到我国庞大的人口规模,形势就要严峻得多。譬如,我国人均国土面积0畅8公顷,人均草地0畅33公顷,人均森林面积0畅128公顷,分别为世界人均值的29%、50%、20%;人均耕地0畅095公顷,也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一半;人均原油可采储量2畅6吨,人均天然气可采储量1074立方米,人均煤炭可采储量90吨,分别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畅1%、4畅3%、55畅4%。与此同时,经济发展与资源短缺的矛盾日益突出,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环境突发事故增多,环境隐患增加。目前,我国七大水系中劣5类水体约占三成,已失去使用功能。一些地区地下水下降、河湖萎缩、湿地减少、生态功能下降等生态问题已经严重制约当地的生产生活。据统计,2004年,全国669座城市中,相当部分城市水源短缺,全国有700万农村人口存在饮水困难,3畅4亿人口存在饮水不安全问题。有鉴于此,胡锦涛在2004年的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要求全党同志“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人口多、资源人均占有量少的国情不会改变,非再生性资源储量和可用量不断减少的趋势不会改变,资源环境对经济增长制约作用越来越大,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质量的要求也必然越来越高。从长远看,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会越来越突出,可持续发展的压力会越来越大”。

尽管形势如此严峻,我们的经济增长方式却在很大程度上仍是粗放型的。2004年,我国单位能源消耗量(千克石油当量)所创造的GDP不到0畅7美元,而世界平均为3畅3美元;2004年中国GDP增长为9%,而能源消耗增长为15%。此外,中国矿产资源利用率也与发达国家有明显的差距。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的情况依然普遍存在,加剧了能源资源的紧张状态和环境压力。资源环境约束和经济快速增长的矛盾,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过度消耗能源资源和破坏生态环境不仅直接影响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也严重制约长期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的现实告诫我们,决不能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去追求经济的一时发展,必须改变不文明、不科学的发展模式,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适应建设生态文明要求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走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之路。

建设生态文明,改善自然环境和人的生存环境,实现其良性发展,这是最根本意义上的以人为本。同时,这种发展还必须是可持续的,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不仅要关照人类现实的利益和发展,更要关照人类未来的利益和发展;不仅要关照当代人的创造和追求,还要努力做到使后代人拥有平等的发展机会。为此,必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和生态环境的逐步优化,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人类的永续发展。科学发展观用“天人合一”的生态思想确定了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生态关系;确立了人与自然应当和睦相处的伦理关系。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生态文明建设,就是在更全面、更合理、更自觉、更高层次、更长远意义上对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肯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