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科学发展观是对中华文明的新贡献

科学发展观是对中华文明的新贡献

时间:2022-02-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既是对中国传统文化遗产的继承,更是体现了时代发展的时代精神。回望历史,可以毫不含糊地说,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显然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沾溉。但也毋庸讳言,科学发展观不是中国传统思想的简单再版。保障人的生存权和发展权仍是中国的首要任务。
科学发展观是对中华文明的新贡献_传统文化与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三、历史超越:科学发展观是对中华文明的新贡献

中华文明是世界古代文明中始终没有中断、连续5000多年发展至今的文明。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深深影响了古代中国,也深深影响着当代中国。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既是对中国传统文化遗产的继承,更是体现了时代发展的时代精神。

作为中国历史上流传至今最为久远的一部历史文献,《尚书》中已经出现了“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思想。历代的有识之士无不重视人的力量和作用,著名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就是这种民本思想的形象表述。在中国历史上,有关利民、裕民、养民、惠民的思想举不胜举。

《周易》是中国文化的元典,被称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周易》提出了一种“太和”的思想,它既是保持天下万物和谐协调的的最佳正道,又是保持“万国咸宁”的前提。这种“太和”思想,成为中华文化的最高境界,是左右中国人审美心理的内在因子。在此影响之下的“天人合一”、“和为贵”等思想已成为中国人对待自然与社会的座右铭。

此外,《周易》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也已成为中华民族发愤图强、坚忍不拔、与时俱进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

回望历史,可以毫不含糊地说,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显然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沾溉。但也毋庸讳言,科学发展观不是中国传统思想的简单再版。事实上,在古代中国,所谓的民本思想大都还停留在哲人志士的案头笔下,真正具有民本思想的封建统治者,寥寥无几。有的在治国之初尚能恤民爱民,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把所谓的“民本”抛在脑后,不仅如此,视生民如草芥,蔑视人权,践踏人权几乎成为封建统治者的思维习惯。于是,在中国就会出现这样一种奇怪的现象:读中国的哲学著作,仿佛觉得是踏上了一个礼仪之邦,人道世界:内圣外王、修齐治平、仁德爱民、老安少怀……王阳明甚至还说满街都是圣人呢!但中国的史学却给中国哲学敷上一层冷嘲的灰暗油彩。一部二十四史充满了战争、血腥、屠戮、酷刑,为此,杜甫曾有“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无家别》)的悲怆呐喊,陈陶有“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陇西行》)的悲鸣。难怪梁启超要这样地慨叹:“日本人尝言曰:支那一部历史,实以浓血充塞之历史也。吾耻其言,虽然,吾不得不忍其言。”[9]

再说和谐,这虽然已经成为中国人的独特审美心理,但作为封建统治者,大多并没有真正将“和谐”上升为治国安邦的理念,不然,中国历史上的那些众多不和谐之音就无由产生。所谓“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仅仅是人们的理想追求而已。

作为新世纪的中国共产党,能够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鲜明地提出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为内容的科学发展观,努力做到“五个统筹”,这显然是对历史的超越。事实上,五个统筹的关键词就是“和谐”。像这样大张旗鼓、旗帜鲜明地提出“以人为本”、构筑“和谐社会”的治国纲领和具体方略,在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中国历史上那些无数的仁人志士梦寐以求的人与社会的理想,今天已经变成了我们行动的指南。这种飞越,注定将翻开中国历史崭新的一页,为中华文明做出新的贡献。

不妨来听听我们党的总书记的承诺吧:

今天,我们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关注人的价值、权益和自由,关注人的生活质量、发展潜能和幸福指数,最终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保障人的生存权和发展权仍是中国的首要任务。我们将大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依法保障人民享有自由、民主和人权,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使13亿中国人民过上幸福生活。

今天,中国提出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建设一个民主法

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

和谐相处的社会,实现物质和精神、民主和法治、公平和效

率、活力和秩序的有机统一。[10]

自由、民主、人权、和谐,在今日的中国没有比这更多地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总书记这些掷地有声的承诺和宣言,不要说在中国的历史上前无古人,即使放在今天世界上发达的国家,也毫不逊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