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战后初期盟国的合作

战后初期盟国的合作

时间:2022-08-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战后初期盟国的合作主要表现在波茨坦会议有关德国的协议的达成,以及后来对法西斯德国的五个仆从国的和约的签署。欧洲战事结束以后不久,因东欧国家的政权结构问题,美国同苏联的关系出现了紧张。复会后,英国新当选的工党政府首相艾德礼取代了丘吉尔的位置。苏联则坚持要求德国进行赔偿。会议最终都未能确定德国应当赔偿的总额及其在各个战胜国间的分配比例。

战后初期盟国的合作主要表现在波茨坦会议有关德国的协议的达成,以及后来对法西斯德国的五个仆从国的和约的签署。尽管苏联和西方国家在这些问题上一度有着严重的分歧,但最终还是作出了相互让步,实现了妥协。

1.波茨坦会议

欧洲战事结束以后不久,因东欧国家的政权结构问题,美国同苏联的关系出现了紧张。但是,由于对战败德国的处置问题迫在眉睫,它们都认识到了维持合作的必要性。为此,1945年5月,继病逝的罗斯福担任美国总统的杜鲁门倡议举行一轮新的三大国首脑会谈,斯大林也接受了这一建议。7月17日至8月2日,他们与丘吉尔在柏林郊外的波茨坦进行了会谈。其间,因为英国举行大选,会议曾休会两天。复会后,英国新当选的工党政府首相艾德礼取代了丘吉尔的位置。半个月中,三国首脑主要解决的就是德国问题,具体地说这又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对德国的处置。虽然雅尔塔会议再次肯定了肢解德国的方针,但又决定作为第一步首先对德国实行分区占领。1945年6月5日,苏、美、英、法四国驻德占领军的总司令在柏林会晤并签署了《关于击败德国承担最高权力的宣言》等文件。根据这些文件,德国被分成四个部分,由四国分区占领。“大柏林”区则由四国共同占领;四国总司令组成盟国管制委员会。在波茨坦会议上,三巨头决定:由美、苏、英、中、法组成五国外长会议,该会议的主要工作之一是负责准备将由以后成立的德国政府予以接受的对德和约。三巨头还规定了处置德国的政治经济原则。政治原则包括:“德国境内最高权力由美、苏、英、法四国总司令遵本国政府命令,分别在其各占领区执行”;他们并以管制委员会委员的身份“共同处置有关全德国之一般事件”;“对德国各地居民之待遇,应尽可能一律”;“目前德国中央政府将暂不设立”,但“某种必要之德国中央行政部门”应予设置。经济原则主要包括:“为消灭德国之作战潜力,武器、弹药、战争工具以及各色飞机及海船之生产均予禁止”;“金属、化学品、机器以及作战经济直接需要之其他物品,其生产将受严格管制”。[15]

其次是德国的赔偿。这一问题引起的分歧要复杂得多。美国方面认为,由于德国已受到严重摧毁以及其部分领土已被苏联割取或转让给波兰,因而它已无法执行雅尔塔会议所确定的赔偿原则。苏联则坚持要求德国进行赔偿。会议最终都未能确定德国应当赔偿的总额及其在各个战胜国间的分配比例。不过,美英首脑还是大体上接受了苏联提出的德国赔偿方式,即苏联的赔偿要求“将以迁移德境苏联占领区物资及适当的在国外的德国资产满足之”,同时还可从西方占领区获得一定的赔偿;美英以及其他国家的赔偿要求“将自西方区域以及适当的在国外的德国资产予以满足”;“苏联政府对于盟军在德国俘获之黄金,不作任何要求”。[16]

再次是波兰与德国疆界的划分。在此问题上的分歧几乎贯穿了波茨坦会议的始终,不过最后三国首脑还是达成了协议:其最后划定应由和会加以解决;在此之前,奥德-西尼斯河一线以东的领土以及部分东普鲁士和前但泽自由区由波兰政府管辖。

第四是对纳粹德国的仆从国的处置,主要涉及意大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和芬兰。因为这些国家已经分别处于西方和苏联的影响之下,所以三国对它们的政策出现了明显分歧。为了利用意大利向东南欧和地中海扩展势力,杜鲁门在会上提出了撤销对意大利的管制并接纳它加入联合国的要求。但是,与此同时,为了迫使罗、保、匈三国政府实行改组以容纳更多亲西方分子,杜鲁门又反对赋予这三个国家和芬兰以与意大利相同的待遇。苏联方面则要求美英恢复与罗、保、匈、芬的关系,并接纳它们加入联合国。因为此种争执,波茨坦会议曾一度陷入僵局。最后三大国取得了妥协:意、保、芬、匈、罗等国“目前之畸形现状必须由缔结和约而加以终结”;准备与意大利缔结和约应为未来美、苏、英、中、法五国外长会议的“首要工作”,以实现三大国“支持意大利加入联合国”的愿望;五国外长会议亦应负责准备与保、芬、匈、罗等国“缔结和约之工作”,“借此支持此等国家加入联合国”的愿望;三国政府同意“在可能限度以内”分别考虑同这些国家建立外交关系。[17]

此外,三国首脑们还就一系列直接与德国有关的其他问题达成了协议,如德国军舰与商船的停泊位置、德国东普鲁士哥尼斯堡地区向苏联的转让、德国战犯的处理、奥地利的处置等。总之,由于当时各方互有所求,三国首脑在波茨坦会议上都作了一定的让步,在那些最为迫切的问题上取得了某种程度的共识,从而维系了盟国间的合作。

2.对意、罗、匈、保、芬和约的签订

在欧洲战事结束时,美英占领了意大利本土,英国独占了意大利的北非殖民地,苏军进驻了罗马尼亚、匈牙利和保加利亚,并占据了芬兰的部分领土。因此,虽然波茨坦会议决定设立五国外长会议准备要与纳粹德国的仆从国签订和约,但是对于和约的要求盟国间的立场存在着重要差异。在苏联看来,罗、匈、保、芬的问题已经由盟国与它们签订的停战协议作了实际“解决”,在和约中要做的就是“对相应的停战条款予以确认”。此外,苏联还想取得意大利原来在北非拥有的殖民地,并在地中海获得商船基地。美国则企图“在和约谈判中获得停战时期所没有得到的东西,即在政治上和经济上于东欧大门口取得一个立足点”,“运用它的优势力量来阻止苏联在重要的东欧和中欧地区建立一个势力范围”,并且“不愿意看到苏联在地中海确立地位”。[18]英法也是各有所图。

在这一背景下,特别是由于美国采取了强硬立场,1945年9—10月间在伦敦召开的美、苏、英、法、中五国外长会议未能就和约问题达成任何重要协议。但是,美国又担心,推迟缔结和约将会使苏联获得在东欧和中欧大量驻军的借口。为此,伦敦五国外长会议之后,杜鲁门政府在挥舞原子武器对苏联施加压力的同时,又作出了某种准备妥协的姿态,倡议举行美、苏、英外长会议进一步讨论与上述五国缔结和约的问题。12月,这一会议在莫斯科举行。其间,美国国务卿贝尔纳斯和斯大林进行了三次秘密谈话,就分阶段订立和约的问题达成了实质性的协议。但是,在1946年初美、苏、英、法四国副外长于伦敦着手起草和约时,主要是因为在对意和约方面的分歧,他们的工作又很快陷入困境。为了找到某种妥协方式,4月下旬,四大国外长又在巴黎举行会议,并终于在涉及意大利的一系列问题上取得了一致或达成了谅解。而这又为克服盟国在对其他四个国家的和约方面的分歧创造了条件。

1946年7月底至10月中,拟订对五国和约的巴黎和会在卢森堡宫举行。正式出席会议的有美、苏、英、法、中等19国的代表。阿尔巴尼亚等七国的代表也以协商资格参加了会议(无表决权)。战败国意、罗、匈、保、芬的代表则在会场最后一排就座。

在讨论美、苏、英、法四国副外长拟就的和约草案时,发生了激烈的争执,被提交大会的各种建议案多达300多项。经过斗争,巴黎和会终于就罗马尼亚、匈牙利以及保加利亚的领土变动问题、芬兰向苏联割让领土问题、意大利的原非洲殖民地问题、赔偿问题达成了协议或取得了谅解。随后,美、苏、英、法四国副外长整理出对五国和约草案的修正案。

1946年11月中,确定对五国和约最后文本的四大国外长会议在纽约召开。美苏又迅速在若干问题上出现了冲突,进行了马拉松式的辩论。在当时的形势下,尽快签订和约无疑对苏联更为有利。一方面,这将使得英美有责任在1947年底从意大利撤出,而苏联却能以维持对驻奥苏军的供应为由继续在罗马尼亚和匈牙利驻军。另一方面,和约的签订还能导致存在于这些国家的盟国管制委员会的撤销,使得苏联在东欧有更大的活动空间。为此,最后苏联方面作出了重要让步,陆续接受了巴黎和会上通过的各项建议。12月上旬,四大国外长会议最终完成对五国和约的审定工作,提出了和约的正式文本。它们先由美、苏、英三国外长分别在本国首都签署。然后,1947年2月10日,在巴黎正式举行对五国和约签字仪式,其他有关国家也签署了这些文件。

由上述叙述可以看出,虽然举行了有众多国家参加的巴黎和会,但对五国和约的实质性内容都是在美、苏、英三国或者美、苏、英、法四国的外长会议上决定的。这些和约是西方国家和苏联在战后初期的合作中取得的另一重要成果。为此,贝尔纳斯称,“它们是人类智慧可以使四个主要盟国达成一致的最完美的和约”。苏联外长莫洛托夫也赞扬这些和约是对欧洲和平的“一个重大贡献”。[19]但是,除芬兰外,其他四个战败国都对和约表示了强烈的不满。它们的代表在签署和约的同时均向四大国提出了抗议照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