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近代初期的欧洲

近代初期的欧洲

时间:2022-04-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近代初期的欧洲_中日双语辅导教程 基础篇 文科综合科目 指脱离以教会和神为中心的中世纪思想,致力于复兴古雅典、古罗马以人为本的思想的文化运动。另外,大量白银从亚洲和南美地区流入欧洲,导致欧洲物价迅速上涨。这种状况被称为价格革命。这种主权国家并存的国际秩序称为主权国家体制。他们迫于菲利普二世的重税和强制信仰天主教的宗教压迫,于1568年发起荷兰独立战

指脱离以教会和神为中心的中世纪思想,致力于复兴古雅典、古罗马以人为本的思想的文化运动。文艺复兴的基本精神是人文主义(humanism)。

1. 意大利的文艺复兴

▲佛罗伦萨

文艺复兴运动于14世纪在意大利展开。中心城市是佛罗伦萨,大富豪美第奇家族对艺术家进行了大力的保护。到了16世纪,受教皇朱利叶斯二世和教皇利奥十世的支持,中心城市转向罗马和威尼斯。

发生于大航海时代的商业革命和意大利战争(1494-1559)造成的混乱使得意大利的各个城市都趋于没落,另一方面罗马教会为了对抗宗教革命而对文化方面强化其管制,结果导致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走向衰败。

意大利文艺复兴的背景

①东方贸易的繁荣(通过地中海,与中东、近东及亚洲进行贸易往来)

②由于拜占庭帝国的衰亡,很多东方的学者移居到意大利

③伊斯兰文化的流入所带来的影响

④保存着很多罗马古典文化遗产

2. 西欧各国文艺复兴的代表作品

背景:欧洲一直以来通过陆路从亚洲大量进口香料,陆路途经奥斯曼帝国等多个国家,且需要穆斯林商人和威尼斯商人作为其中介,价格也较高。因此,较早完成国土统一的西班牙葡萄牙便开始开辟海上航路,谋求直接进行贸易活动的途径。此外,指南针的发明和造船术的发达等也是大航海时代的必要因素。

经历了大航海时代的西班牙占领了美洲大陆的市场,葡萄牙则占领了印度和亚洲市场。贸易中心逐渐从地中海转向大西洋,这样的变化被称为商业革命。此后,西班牙、葡萄牙、荷兰和英国成了世界贸易的中心。另外,大量白银从亚洲和南美地区流入欧洲,导致欧洲物价迅速上涨。这种状况被称为价格革命。大商人通过贸易积攒实力,为巩固自己的地位而接近国王,并支持国王的强权,国王则派军队保护大商人进行贸易活动,使欧洲商人的垄断地位能够保持稳定

▲马丁·路德

中世纪的欧洲是封建社会,诸侯和骑士之间互相缔结主从契约,而处于整个社会顶点的是哈布斯堡家族及瓦卢瓦家族等国王。然而实际的统治由诸侯而非国王来进行,王权十分薄弱。另一方面,基督教在农村的渗透使得教会在分裂的中世纪欧洲大陆上拥有普遍的权威,而罗马教皇则是君临教会的绝对权威。

1517年,德国的马丁·路德发布了《95条论纲》,批判教会贩售赎罪票,主张只有坚定信仰才能获得救赎(与罗马天主教会对抗的新教徒出现)。另外,在瑞士进行宗教改革的加尔文提出“先定论”。加尔文派承认对暴君的抵抗权,并肯定了资本主义性质的营利活动,受到了工商业者的认同,并因此在工商业繁荣的西欧开始盛行。加尔文派在法国被称为胡格诺教徒,在英国被称为清教徒

在德国,受到路德学说影响的托马斯·闵采尔发起德国农民战争(1524-1525),要求废除奴隶制,后被处刑。天主教徒(Catholic)和新教徒(Protestant)的纷争最终激化为施马尔卡登战争,直至1555年奥格斯堡国家及宗教和约成立而议和。至此,各地领主可以任意选择天主教派或路德派,但领地人民仍不具备信仰的自由,从而确立了个人跟从各自领主的宗派的原则。

在瑞士,慈温利于苏黎世开展了宗教改革,此后公开发行了《基督教纲要》的法国人文主义者加尔文于日内瓦独自进行了宗教改革。加尔文说教的特征是强调神之绝对主权的严格的禁欲主义,他在日内瓦发展起来的是一种政治神学。根据加尔文的“先定论”,灵魂是否能够得救,事先由神决定。这与将职业劳动理解为表现神之荣耀的方式这一观点相结合,在西欧工商业者之间得到了广泛的普及。

在英国,由于教皇不承认国王亨利八世与西班牙王室出身的王妃的离婚,引发了国王与教皇相互对立的宗教改革。随后,创设了以国王为首长的英国国教会

科学的发展

★大地球形说

开端:公元前300年(古希腊时代的伊拉特斯提尼斯测量子午线的长度)

古希腊及希腊文化繁荣的时代

此后,麦哲伦环航地球,证明了大地球形说。

日心说开普勒、伽利略

★万有引力定律:牛顿

★归纳法:英国的弗朗西斯·培根

随后发展为哲学,后继者有霍布斯、洛克、休谟

演绎法:法国的笛卡尔

随后发展为哲学,后继者有斯宾诺莎、莱布尼茨

归纳法和演绎法被德国的康德所统一。

帕斯卡尔:《思想录》、人类的可悲与伟大、“人类是思考的芦苇”

★伏尔泰:启蒙思想、《英国书信集》

(批评自中世纪以来的不合理的偏见,宣扬理性的力量会带来进步的立场)

在近代欧洲,天主教和神圣罗马帝国曾经拥有的普遍性权威发生了动摇。各国为了追求各自的利益不断重复着战争与妥协,因而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在这一过程中,许多国家对各自所支配的领地进行了明确的国境划分,维持并强化了国内秩序,对外构筑起以君主为国家唯一代表的主权体制。这样的国家被称为主权国家,是近代国家的原型。这种主权国家并存的国际秩序称为主权国家体制。

在主权国家的形成期,以国王为中心的强大的统治体制——绝对王权诞生。国王提升了商人等资产阶级(bourgeoisie)的社会地位,赋予他们经济上的垄断权,加强相互间的合作关系,提高了自身的权威。

16世纪是西班牙的鼎盛时期,直至17世纪前叶,欧洲整体迎来了危机,荷兰和法国等国家转而处于优势。

1. 西班牙的全盛期

▲菲利普二世

15世纪下半叶,奥地利哈布斯堡家族通过联姻取得了尼德兰,并继承了西班牙王位。1516年,西班牙哈布斯堡家族的卡洛斯一世即位西班牙国王,击败法国的弗朗西斯一世并于1519年被选为神圣罗马皇帝查理五世)。卡洛斯一世退位后,哈布斯堡家族分裂为西班牙系和奥地利系。

▲勒班陀战役

1571年,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二世(1556-1598在位)在勒班陀战役中击败奥斯曼帝国,并于1580年继承了葡萄牙王位。他掌控着对亚贸易,并一手打造出“日不落帝国(因其领土内永远有太阳在升起而得名)”的全盛期。然而,1588年,西班牙引以为傲的无敌舰队(阿尔马达)败于杜雷克率领的英军,西班牙因而失去了制海权,国力也从此走向衰退。

2. 荷兰的独立与繁荣

在1556年沦为西班牙领地的尼德兰,有着众多被称为“海上乞丐(Geuzen)”的加尔文派新教徒。他们迫于菲利普二世的重税和强制信仰天主教的宗教压迫,于1568年发起荷兰独立战争。由于菲利普二世的怀柔政策,聚集着较多旧教徒的南部10州(现今的比利时)中途退出战役,其余北部7州则于1579年结成乌得勒支同盟,获得了英国的援助。

1581年,尼德兰联省共和国(荷兰)宣布独立,奥兰治亲王威廉出任总督,并于1609年签署休战条约,实现了真正的独立。荷兰通过中转贸易得以发展,于1602年成立东印度公司,开始发展对亚贸易,其首都阿姆斯特丹取代安特卫普一跃成为了国际商业和金融中心。

3. 法国的动向

(1)胡格诺战争

爆发于瓦卢瓦王朝查理九世统治下的1562年。新教徒(胡格诺派)和天主教徒两派的纠纷,以及贵族间的对立使得情况变得愈发复杂,战争变得长期化。在1572年发生的圣巴托洛缪大屠杀中,无数新教徒被杀害。1589年,亨利四世即位(波旁王朝诞生)。为了尽快结束胡格诺战争,他从新教皈依到旧教,并于1598年颁布了南特法令(敕令),承认了新教徒的个人信仰自由,结束了法国国内的宗教对立。

(2)波旁王朝的绝对王权

路易十三(1610-1643在位)停止召集三级会议[1]。此后直至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为止一直处于休会状态。宰相黎塞留压制住贵族势力,确立了中央集权制,为绝对王权奠定了基础。

▲路易十四

路易十四(1642-1715在位)即位后,宰相马萨林镇压了抵制王权强化的贵族们所发起的叛乱(投石党运动)。1661年,路易十四亲政,经济大臣柯尔伯开始推行重商主义政策。在此期间,作为国王的左右手进行行政活动的职员被称作官僚。

在路易十四的统治下,巴黎西南方土地上建造起凡尔赛宫,营造了奢华的宫廷生活,并迎来法国绝对王权的鼎盛时期。路易十四被称作“太阳王”,并自称“朕即国家”。此外,路易十四积极地加强军备并参与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但几乎毫无成果,反而导致了财政困难。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的讲和条约乌得勒支条约中,将哈德逊湾、纽芬兰和阿卡迪亚割让给英国。英国还从西班牙得到了直布罗陀和米诺卡岛。此外,由于废除了南特法令(敕令)(1685),新教商人和工人大规模逃亡至国外(主要是荷兰和德国),法国经济遭受严重的打击。

4. 德国的动向

(1)三十年战争(1618-1648)

▲威斯特伐利亚合约

1618年,新教徒(主要为斯拉夫系捷克人)于波希米亚发起抵制哈布斯堡家族天主教复兴政策的叛乱,三十年战争打响。新教方面有丹麦、瑞典,旧教方面则以奥地利、西班牙为首。旧教方面雇佣军队长华伦斯坦骁勇善战,与瑞典国王古斯塔夫阿道夫进行正面对抗。最后法国不顾其国教是天主教的事实,为求削弱哈布斯堡家族的势力而参战并倒向新教派,这场战争转变为波旁家族和哈布斯堡家族的争斗,战争的焦点也从宗教的对立转变为国家之间的利害关系。随后战争进一步激化,最终发展为争夺欧洲霸权的国际战争。三十年战争终结于1648年签订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条约中,加尔文派得到承认,此外荷兰和瑞士的独立也得到了认可,欧洲主权国家的体制也基本确立。至此,德意志各大领主的主权获得承认,分裂状态已成定局,神圣罗马帝国名存实亡(被称为帝国的死亡证明书)。国内沦为战场,又加上雇佣兵的肆意掠夺使得人口锐减,国土荒芜。

(2)普鲁士的崛起

▲弗里德里希二世

普鲁士最初始于条顿骑士团国,于1525年发展为普鲁士公国,并于1701年建立普鲁士王国弗里德里希·威廉一世(1713-1740在位)加强军备、整顿官僚组织,确立了绝对王权的基础。从此普鲁士一跃成为仅次于奥地利的第二强国。1740年,第二任国王弗里德里希二世(亦称腓特烈二世)(1740-1786在位),对奥地利女王玛丽亚·特雷莎(1740-1780在位)继承哈布斯堡家族全部领土一事提出异议,以此为由占领资源丰富的西里西亚地区。此后,弗里德里希与索求奥地利继承权的巴伐利亚公爵及法国国王联合,与受英国支援的奥地利作战(奥地利继承战争、1740-1748)。1748年作为讲和条约签署亚琛和约,玛利亚·特雷莎的继承权得到承认,同时普鲁士获得西里西亚所有权

几年后,为夺回西里西亚地区,玛丽亚·特雷莎改变外交政策,与法国结盟(外交革命[2])。七年战争(1756-1763)爆发,弗里德里希二世接受英国支援,突破重围,于1763年与奥地利缔结和平条约,确保了西里西亚地区的所有权,巩固了其欧洲强国的地位(胡贝尔图斯堡和约)

此后,弗里德里希二世在其代表作《反马基雅维里》中宣称“朕即国家第一公仆”,并与思想家伏尔泰交往甚深,还作为开明专制君主推进了工业发展、司法改革等由上至下的近代化政策。这是由于市民阶层虽然在西欧各国的改革中扮演了主体的角色,但在普鲁士还未足够成长起来,这种在君主主导下进行的改革体制被称为开明专制主义。然而这样的体制实为将自由农民农奴化的农场领主制(Gutsherrschaft),受到了被称为容克(意为地主之子)的地主贵族们的支持。

(3)近代化改革

在奥地利近代化改革中,玛丽亚·特雷莎女王在与普鲁士的战斗过程中推进了近代化的改革。玛丽亚·特雷莎之子约瑟夫二世(1765-1790在位)也作为开明专制君主,由上至下促进了宗教政策的放宽和农奴解放,致力于近代化发展,但因贵族阶层和统治区内其他民族的反抗而挫败。

▲彼得一世

5. 俄国的发展

①罗曼诺夫王朝的建立: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雷帝,在位期间1533-1584)推进中央集权化,公开使用“沙皇[3]称号,建立了专制政治的基础。他死后内乱持续,1613年,米哈伊尔·罗曼诺夫(1613-1645在位)被选为皇帝,建立了罗曼诺夫王朝。由于农奴制的强化,于1670-1671年爆发了斯捷潘拉辛农民起义,但随后被镇压。逃亡的农奴们以狩猎、畜牧、掠夺等为生计,形成了被称为哥萨克的自治团体。

②在俄国,17世纪后期斯捷潘拉辛领导的农民叛乱被镇压之后,彼得一世(彼得大帝,1682-1725在位)亲自对西欧进行了视察旅行,推进了军备扩张和工商业保护等西欧化政策,并导入儒略历(公历的前身)。此外,他在北方战争(1700-1721)中击败瑞典得以在波罗的海发展,并沿岸建设了新首都圣彼得堡。在南面从奥斯曼帝国手中夺取了连接黑海的亚速海。并在此基础上,强化对西伯利亚的统治,与清朝签署尼布楚条约(1689),定斯塔诺夫(外兴安岭)山脉和额尔古纳河为国界。

叶卡捷琳娜二世(1762-1796在位)展开积极的对外政策,加强南下政策并从奥斯曼帝国手中夺取克里米亚半岛,开始了在黑海的发展。同时,她还意图向东方发展,并向日本派遣了使节腊克斯曼。她还与伏尔泰通信,并邀请百科全书派的狄德罗至宫廷,作为开明专制君主推进了对艺术与科学的保护、教育制度的改革以及法律的完备等近代化改革,镇压普加乔夫之乱(1773-1775)后,再次反动地强化农奴制。

★重商主义(商业本位):16世纪末至18世纪欧洲主流的经济政策。这段时间是世界经济的增长期,各国开展了一系列的近代国家经济管理措施,例如:主张贸易保护主义,扶植出口产业,试图通过贸易顺差来加强国家实力。以荷兰(阿姆斯特丹在17世纪是世界金融的中心)、法国、英国这几个国家为经济发展的中心。

★重农主义(农业本位):指的是在一个国家中重视农业生产的经济思想和政策,是18世纪后半叶法国的经济理论和政策。工商业必须基于原料和食品等农产业来获得发展,因此不能轻视农业的发展,论述了农业发展的必要性。法国经济学者魁奈等提出这一主张。

★绝对王权:君主拥有绝对支配权的专制政治形态。在16到18世纪的欧洲,出现于从封建国家到近代国家转变的过渡期中。在君权神授论的背景下,依靠常备军和官僚制度的支持,在经济政策上采取了重商主义。最终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完成向近代国家的转变。

★君权神授:认为国王的权力是神赋予的,并且这种权力神圣而绝对。是绝对王权的思想支柱。

[链接答案]

阅读以下对话,并回答(1)~(4)的问题。

良子:去年春天去世的罗马教皇约翰·保罗二世(JohnPaul II)生前留下了许多功绩,是吗?

老师:是啊!除了宗教活动以外,他在冷战时期对(a)民主化运动也做出了很大贡献。

良子:另外,他还表明立场,为在17世纪提出日心说而被宗教审判的(b)恢复了名誉。

老师:没错。可是约翰·保罗二世在(c)方面很(d),一直坚持反对安乐死和人工流产。

(1)关于下划线部分的内容,请从①~④中选出与罗马教皇关系最密切的宗派。

①天主教
②希腊东正教
③新教
④俄罗斯东正教

(2)请从①~④中选出最适合填入空栏(a)的地名。

①东亚(Asia)
②东欧(Europe)
③中东(Middle East)
④西非(Africa)

(3)请从①~④中选出最适合填入空栏(b)的人名。

①牛顿(Isaac Newton)
②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
③伽利略(Galileo Galilei)
④达芬奇Vuinchi(达芬奇Leonardoda)

(4)请从①~④中选出最适合填入空栏(c)、(b)的一组单词。

①道德 保守
②政治 革新
③科学 保守
④道德 革新

(2006年 第2次 日本留学考试)

[1]法国中世纪末期至绝对王权确立期的等级制议会。参加者为教士、贵族和市民三个等级的代表。

[2]哈布斯堡家族与长期处于敌对关系的法国波旁家族结盟,称为外交革命。

[3]俄国受到希腊东正教的影响,在君士坦丁堡的沦陷导致东罗马帝国灭亡后,作为古代罗马帝国和东罗马帝国的后继者启用了“皇帝”的称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