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节 新中国成立初期小说
【导读】
新中国成立初期小说是指解放初期(1949—1966)的小说创作。小说是“十七年”文学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可以说是“十七年”文学的代表性载体。这个时期的小说主要强调的是歌颂与教育功能,以革命历史题材和农村题材为创作对象,按照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原则,用“史诗性”的构思表现在革命斗争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和革命群众的英勇斗争和丰功伟绩,歌颂党的伟大领导。“史诗性”的小说,最能体现“十七年”小说主潮、主要成就、主要美学特征、精神特点。代表作家作品有:柳青《创业史》,杨沫《青春之歌》,欧阳山《三家巷》,周而复《上海的早晨》,梁斌《红旗谱》,罗广斌、杨益言《红岩》。这个时期出现了一批体现五四与民间两大价值脉系的小说。代表作家作品有:孙犁《铁木前传》,《风云初记》,赵树理《三里湾》、《锻炼锻炼》,冯至《白发生黑丝》,陈翔鹤《陶渊明写挽歌》,徐懋庸《鸡肋》,路翎《洼地上的战役》,汪曾祺《羊舍一夕》。还有在社会现实中新生长出来的,在价值观念上不同于“十七年”小说主流的小说,这些小说,或者一出来就受到批判、排斥,或者被轻视、无视,或者长期被曲解、误读。代表作家作品有:茹志鹃《百合花》、王蒙《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李准《李双双小传》、宗璞《红豆》、邓友梅《在悬崖上》、萧也牧《我们夫妇之间》、张弦《上海姑娘》、丛维熙《并不愉快的故事》、韦君宜《月夜清歌》、林斤澜《台湾姑娘》、欧阳山《在软卧车厢里》等。
艺术上,这时期作品都有史诗性宏大叙事的特征,人物形象的丰富性与复杂性不足,情绪化、概念化现象较重。
【选文】
青春之歌
杨 沫
【作者简介】
杨沫(1914—1996),女,原名杨成业。祖籍湖南湘阴,生于北京。曾入女子中学,后因家道中落、父亲逃亡、母亲包办婚姻而出走。1934年开始发表作品。1936年入党。抗战爆发后到冀中参加党领导的游击战争,做妇女、宣传工作。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北京电影制片厂编剧、北京市作协副主席、中国作协理事等职。《青春之歌》之后,杨沫还发表了短篇小说《房客》、《红红的山丹花》、《我的医生》,长篇小说《芳菲之歌》、《英华之歌》等。
青春之歌(故事梗概)
1931年的一天清晨,一列从北平向东开行的列车正奔驰在广阔、碧绿的原野上。车上,坐着一个十七八岁的女学生。她穿白洋布短旗袍、白线袜、白运动鞋,手里拿着一条素白手绢,小小的行李卷上,插着用漂亮的白绸子包起来的南胡、箫,旁边放着整洁的琵琶、丹琴、竹笙。她叫林道静,是到北戴河附近的杨庄小学来找她的表哥张文清的。
林道静的父亲是一个大地主,她母亲是被父亲用暴力强迫当了姨太太的。道静一岁时,母亲就被父亲遗弃。道静高中毕业前,她父亲因打官司失败而破产,养母硬逼她嫁给一个阔佬做姨太太。道静为反抗包办婚姻,特来投奔表哥,想找一个谋生的职业。岂知表哥已不在这里了。平生第一次独立出门,却陷入了一种“投亲不遇”的困境之中。这时,校长余敬唐接待了她,以帮她找职业为名,企图把她弄给鲍县长做姨太太。人世间的不平和黑暗势力的威逼,使她感到悲愤异常。在走投无路的绝境中,她纵身跳进了波涛汹涌的大海。然而,她没有死,被北大学生、余敬唐的堂弟余永泽救了。经过一段接触后,道静对这个热情的青年产生了好感。道静爱好文学,余永泽是学国文的,对文学艺术的共同兴趣,使他俩的思想感情更加贴近了。这时,道静心里渐渐充满了一种青春的喜悦和绝处逢生的欣幸,简直把余看做理想中的英雄人物。余永泽在家乡度完暑假返回北大,道静也在余的热情帮助下,在杨庄谋得了小学教员的工作。他们之间的感情在来往通信中表达得更加热烈。
九·一八事变后,北大学生卢嘉川来杨庄小学宣传抗日主张,向学生们灌输爱国思想,痛斥国民党反动派的不抵抗政策。听了卢嘉川的宣传鼓动,道静深受教育和启发,被他那激越高昂的爱国热情所感动。不久,道静忍受不了余敬唐的唆,干脆不等放寒假,便悄然逃回北平,住在同学王晓燕家里。两个星期过去了,尽管她作了许多努力,但找工作的事,却一点影子也没有。为此,她感到非常苦闷。余永泽用缠绵的爱情暂时温暖了林道静的心,使她激荡着一种微妙的热情和青春的幸福。在余的一再要求下,他们终于同居了。后来,道静从余永泽对待他家的穷佃户的态度中,看出余是个自私、平庸、卑琐的人,只知钻故纸堆,为金钱和地位而奋斗,因此她感到伤痛和失望,同时也为自己整天泡在家庭事务的狭小的生活圈里感到沉闷、窒息。除夕晚,道静在白莉萍住处与一些同学欢度新年,又一次遇见了卢嘉川。她心里微微一动,眼前立即浮现了她在北戴河第一次与这位有才华的热血青年接触的情景。如今他们见面像熟朋友一样,亲切自然。卢嘉川询问了林道静的经历、家庭及思想情况,还介绍她读苏联文学作品,告诉她革命救国的道理,帮助她提高政治觉悟。卢嘉川的谆谆教导,滋润了她干涸的心田,她积极参加了北大学生组织的纪念三·一八集会游行活动,目睹了反动当局血腥镇压革命青年的惨状。她很激动,觉得像突然长了翅膀……并愿意为革命去死。
五一那天,道静又同卢嘉川等革命青年参加了游行示威和散发传单的活动。当尖厉的警笛、飞奔的摩托、全副武装的军警朝他们扑来的时候,他们仍勇敢、沉着,不屈不挠,表现出革命青年可贵的斗争精神。每当想起三·一八和五一这两个日子的许多表现,一种对卢嘉川的钦佩、爱慕,甚至比这更复杂的感情在她心中油然而生。她总是说“多么勇敢,多么能干的卢兄啊!”后来,卢嘉川遭到了反动派的追捕威胁,他来到林道静家里,把一包秘密的宣传品交她保存,并想在她家躲避特务的追捕。这时,余永泽从外面回家,对此极为反感。卢嘉川不得不离开道静住所,出去后终于被捕了。一天深夜,道静机警地把卢嘉川交给她的宣传品在街上散发出去了,在北平引起了很大震动。余永泽粗暴地干涉道静参加革命活动、反对她与进步革命青年来往以及反对卢嘉川在家避难而导致卢被捕等种种行为,终于使道静认识到他们政治思想上的严重分歧,再也无法共同生活下去了,于是她下决心与余决裂。
摆脱了余永泽的羁绊之后,道静觉得天宽地阔,生活比较自由了,可以把全副精神放在与革命同志的联系上了。一天晚上,道静因被叛徒戴愉出卖而被捕。之后,她又被国民党市党部胡梦安“保释”了。胡梦安与林道静谈了保释经过,接着企图用金钱诱逼林道静嫁给他。道静当即严厉地痛斥了胡梦安的卑劣行径。胡即派特务把林道静监视起来。后来在晓燕的帮助下,道静化装成男青年转到定县当了小学教员。
几个月过去了,那些可敬的朋友都音信杳然,道静焦灼着、苦闷着、思念着……一天,她根据徐辉的来信介绍,与正在定县领导农运的共产党员江华联系上了。此时此刻,道静心里真有说不出的高兴。她仔细听着他的每一句话,几乎每一句话都使她感到莫大的安慰和鼓舞。她遵照江华指示,团结学校进步力量,宣传抗日救国主张,并以自治会、文学会等形式把学生组织起来,开展各种革命活动。一个多月,就使定县高小的情况发生了变化。她的行动,引起了地方当局的注意。于是江华的姑母便把道静介绍到宋村去当家庭教师。姑母和许满屯的启发教育,特别是郑德富等贫苦农民的悲惨遭遇,同地主阶级那种血淋淋的阶级压迫的鲜明对照,给了林道静具体生动的阶级斗争的教育,加深了她与劳动人民思想感情的联系。由于她同情长工们,经常和长工们接触谈话,自然触犯了少东家的利益。迫害即将降临,道静因此第二次回北平。
在北平,她找了北大附近的一家小公寓住下。白天自修学习,晚上便积极开展革命活动,与革命青年联系往来。由于经验不足,不久,她又被捕入狱了。尽管敌人威胁、诱骗,甚至施尽了种种酷刑,道静都经受住了考验,坚贞不屈,视死如归。在狱中,她认识了化名郑瑾的共产党员林红,近一年铁窗生活,特别是在林红榜样力量的影响下,道静懂得了更多的革命真理,在思想、性格、意志方面都经受了更大的磨炼,思想政治觉悟有了很大的提高。林红英勇就义后,她与难友们一块,进行绝食斗争,并取得了斗争的胜利。在斗争中她已逐步成长起来了。
通过晓燕父亲的保释,道静出狱了。党组织根据她在狱中的突出表现,决定吸收她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入党后,组织派她到北大做党的工作,领导学生运动。北大的情况十分复杂,校内党组织的力量比较薄弱,学生工作迟迟开展不起来,道静感到十分棘手。有的受蒙蔽的学生还把她当作特务,她一去就挨打。但她牢记党的嘱托,时刻严格要求自己,注意团结同志,克服一切困难,和同志们一道在学生中做了大量的组织宣传工作,使一度徨苦闷的北大学生又活跃起来了,北大学生运动又有了新的起色。
自从来北平后,道静一直关心着卢嘉川的下落。她深深地想念着卢兄。当她听到卢兄牺牲的消息时,心情十分沉重。正在这时,江华从定县调来北平。江华代表组织秘密宣布了戴愉的叛党罪行,开除了他的党籍,后戴愉被特务杀掉了。江华和道静是在定县开始认识的。现在他们又一块在北平开展工作,他们是那样的快活、融洽和亲密。江华在思想上、工作上曾给道静不少的启发和帮助,道静也早已十分敬仰和爱慕这位真诚、质朴而老练的革命战友。江华爱道静很久了,早想向她表白自己的感情,但都因为工作关系,控制住自己的这种感情。如今频繁的工作接触,使他们之间的感情日益深厚了。一天,江华来到道静的住处,向她表白了隐藏已久的诚挚的爱情。道静感到无比的兴奋、甜蜜和幸福,他们结合了。
党领导的一二·九运动爆发了,林道静和伙伴们燃烧着青春的火焰,勇敢地扑进了革命洪流之中。12月16日,北平党组织发动全市大中学生举行了大规模的抗日救亡游行示威,她和同学们迎着敌人的水龙、大刀,奋力冲杀,充分表现了20世纪30年代热情青年的战斗风姿。这样,林道静由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经过逐步觉醒、反复磨炼,终于成长为一名无产阶级革命战士。
【评析】
《青春之歌》最先出版于1958年,是当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正面描写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爱国学生运动,塑造革命知识分子成长的优秀长篇小说。小说以九·一八事变到一二·九运动的北平爱国学生运动为背景,通过林道静在锻炼过程中的曲折与反复,真实地再现了这一时期的社会生活面貌,形象地揭示了在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空前激化的时代,各类青年知识分子的分化与觉醒,热情歌颂了党领导的波澜壮阔的青年革命运动,正面回答了知识分子的出路问题。但小说出版后,林道静这一形象曾引发批评界的争议。
《青春之歌》的成功之处首先在于作者将自我的人生经验、成长经历,以及革命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融入到知识分子如何由小资产阶级成长为无产阶级先锋战士的宏大叙事之中。小说另一个成功之处是塑造了形形色色的知识分子形象,特别是林道静这个艺术典型。林道静是20世纪30年代在党和革命斗争的培养下不断成长的追求进步的青年知识分子的典型。她的思想性格的发展经历了三个时期:反抗封建家庭和包办婚姻、要求个性解放;到工农群众革命斗争中锻炼和考验;参加革命,走向集体主义的革命道路,成为一名无产阶级先锋战士。这种人生历程的转变体现了一代青年知识分子的艰难选择。
小说还描写了走着不同道路的形形色色的青年知识分子形象,这些人物以各自不同的世界观、政治觉悟和人生选择显示了20世纪30年代青年知识分子群体的复杂性。
艺术上,这部作品严格遵守革命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再现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人物塑造上,多采用对比手法,有自身前后对比、同类相比、异类反衬等。
【阅读与鉴赏练习】
试分析林道静的形象特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