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书院的发轫与初期形态

书院的发轫与初期形态

时间:2022-01-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书院的萌芽可以追溯到汉代,与汉代的“精舍”“精庐”有一定的承继关系。一般认为,书院这个名称出现于唐代。“书院之名,起于唐玄宗时,丽正书院、集贤书院皆建于朝省,为修书之地,非士子肄业之所也。”《全唐诗》中提到11所,见于地方志的有17所,如张九宗书院。这些书院多半只是读书人自己读书治学的地方,不过也有一些书院有教学活动,并有数量可观的藏书。

书院的萌芽可以追溯到汉代,与汉代的“精舍”“精庐”有一定的承继关系。私学发展到汉代,一些文人学士聚集在一起,或吟诗作对,或讨论学问,或讲学授业,人们把这些读书、讲学之地称为“精舍”或“精庐”。当时这类“精舍”或“精庐”广布全国,各类史书、地方志多有记载。

《后汉书·党锢列传》:“(刘)淑少学明‘五经’,遂隐居,立精舍讲授,诸生常数百人。”

《后汉书·包咸传》:“(包咸)少为诸生,受业长安,师事博士右师细君,习《鲁诗》《论语》……因住东海,立精舍讲授。”

《三国志·魏武帝纪》:“筑精舍,欲秋夏读书,冬春射猎。”

《后汉书·檀敷传》:“檀敷,字文有,山阳瑕丘人也。少为诸生,家贫而志清。不受乡里施惠。举孝廉,连辟公府,皆不就。立精舍教授,远方至者常数百人。”

汉代的“精舍”“精庐”,讲学皆由口授,虽然有时学徒人数比较多,达“数百人”,已经具备了聚众讲学的特征,但限于当时的出版技术水平,尚不具备藏书条件,将它们当作书院的前身未尝不可,但还不能算作真正的书院。一般认为,书院这个名称出现于唐代。[1]随着纸张的大量使用和雕版印刷术的发展,书籍越来越多,必须建造较大的院子来存放藏书,以方便读书人,于是就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书院”。“书院之名,起于唐玄宗时,丽正书院、集贤书院皆建于朝省,为修书之地,非士子肄业之所也。”[2]元代欧阳玄在《贞文书院记》中说:“唐宋之世,或因朝廷赐名士之书,或以故家积书之多,学者就其书之所在而读之,因号为书院。及有司设官以治之,其制遂视学校……”[3]

书院根据主办者的不同,分为官办与私办两类。唐代最初设立的官办书院是丽正书院和集贤书院,这是一个为朝廷担负职掌经籍、编撰图书典籍等工作的职能部门。当时,在书院中设置了学士、直学士、侍读学士、修撰官等,负责校刊经籍、征集遗书、辨明典章诸事务。他们主要的任务是为皇帝侍讲侍读、拟旨筹策,起到顾问或秘书的作用,不具备精舍那种讲学的功能,“非士子肄业之所也”。唐代还兴起了私人创建的书院。《全唐诗》中提到11所,见于地方志的有17所,如张九宗书院。据记载,该书院“在(四川)遂宁县,唐贞观九年(635)建”[4],比官办的集贤书院还早90年。这些书院多半只是读书人自己读书治学的地方,不过也有一些书院有教学活动,并有数量可观的藏书。《九江府志》记载义门书院“唐义门陈衮即居左建立,聚书千卷,以资学者”。

书院在唐代兴起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

其一,官学的衰败。自唐中叶至五代十国,虽然军阀混战而局势动荡,但书院并未因此而泯灭,反而因官学的衰败而获得了发展的机遇。连年征战,致使官方无暇顾及教育,“虽郡邑之学,亦有废而不立之时,学者无所就学。于斯时也,私设黉舍,广集学徒,以补学校之缺”[5]。然而士人读书的热情并没有消退,于是出现了就学与无学可就、讲学与无学可讲的矛盾。“井田废,比闾族党之制不行,于是始以教养属之郡县。郡县又不能教,至东汉始设校官。至唐末,校官又旷厥官,而乡大夫之有力者,始各设书院,教其子弟。”[6]于是士人沿袭前人故事,择山林名胜而居,聚书建院而讲学,书院因此而兴起。

其二,印刷术的进步和文化的下移。“雕本肇自隋,行于唐世,扩于五代,精于宋人。”[7]印刷术的发明与改进使书籍数量陡增,书籍价格剧降,为书籍的普及化提供了条件,许多原本只在有限范围内流传的书籍也能为出身寒门的士人所获得,加速了文化知识的传播与文化知识的下移。同时,大量书籍的出现,也为民间藏书创造了条件,有力地推动了具有讲学功能的“精舍”向兼具藏书功能的书院过渡。

其三,科举制度的逐步完善和地位不断提高。到唐代,科举成为国家选拔人才的主要途径。武则天统治时期,为了打击门阀士族势力、扶植庶民士人、扩大统治基础,朝廷大开科举取士之门,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了大批人才。据时人记载:“乾封以前选人,每年不越数千;垂拱以后,每岁常至五万。”[8]随着科举逐渐成为进入官僚集团的主要途径,士人竞相科举,进士科甚至成为最受当时士人尊崇的出仕途径。唐宪宗时,29位宰相中进士占58.6%;穆宗时宰相14人,进士占57.1%;文宗时期宰相中进士占75%;武宗宣宗、懿宗时,宰相中进士占比都超过80%。一时出现“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的情形。科举取士为社会中下层士人跻身官僚体系打开了方便之门,据统计,在武则天、唐玄宗时期,明经、进士出身的20多位宰相中,庶人及中下级官吏子弟共有14位。当科举和崇尚文化成为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时,书院的产生就有了文化环境,于是乎,具有读书、藏书、聚徒讲学等诸项功能的书院就应运而生了。[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