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梁寅与石门书院

梁寅与石门书院

时间:2022-01-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石门书院,初名石门书舍,又称凤台书院,明洪武初,由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梁寅创建于新喻蒙山南十里的今渝水区下村镇梁家村西面。梁寅曾经与文士杨宗敬、揭鲁山结交。梁寅一生与教学有缘,他教学最辉煌的阶段是在石门书院的教学生涯。石门书舍后来发展为石门书院,四方学者多来求学。其中还流传着梁寅以对联预测弟子未来的故事:当时新干县的练子宁与金幼孜同在石门书舍读书。两人各以其长分别得到梁寅的器重。

聂 朋

石门书院,初名石门书舍,又称凤台书院,明洪武初,由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梁寅创建于新喻蒙山南十里的今渝水区下村镇梁家村西面。明嘉靖晚期,由知县祝尔庆在新喻县城东郭门重建。

梁寅(1303—1390),字孟敬,下村镇梁家村人。因创建石门书院,学者称为“石门先生”。他是明初的五大学问家之一,也是江西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他一生自学成才,广交师友,不断提升自己。他作为征士,应聘为新生的朱明王朝制礼作乐,而在礼成之后,却能归隐乡里,以培养人才为己任。他的弟子桃李满天下,其中不乏忠臣、良臣及许多有用之才。

梁寅生于一个有着儒学渊源的耕读世家,家族传承源远流长。梁寅天生就是一个教育家,十七岁时就在乡里教授文字、训诂及音韵之学。他特别崇尚古文喜欢阅读韩愈、柳宗元的文集。有人说写文章必须要有师承才可以,梁寅反对说:韩公文起八代之衰,他师承的又是谁呢?这表明梁寅经过长期的学习积累,厚积薄发,已经有了自己独立的见解。元至治三年(1323),梁寅暂时厌倦了教学生涯,觉得需要充实自己后才能更好地教学,打算以文会友,广交天下杰出之士。他打听到前翰林应奉滕玉霄以词章、翰墨著名于江湖间,于是毛遂自荐,携带写好的书信,到南昌拜见滕玉霄。滕玉霄慧眼识英才,非常器重梁寅,留他在学馆中检校群书,他因此大开眼界、博览群书。当梁寅沉浸于书山墨海之中的时候,名士吴澄被元廷征召北上,顺路访问滕玉霄,也见识了梁寅的才学,对他再三予以鼓励。泰定元年(1324),梁寅听说前国子博士、儒学提举刘有庆博识老成,便带上自己的十篇文章及书札前来相见。刘公称赞说:“真韩苏之才也!”并推荐梁寅到南昌富豪邓氏、姜氏家教授子弟。而这两家的藏书应有尽有,品种与数量也非常之多,梁寅“悉为点阅,文学益为之进”。

梁寅曾经与文士杨宗敬、揭鲁山结交。有一天,会见文士,有六七人坐在一起,杨宗敬语惊四座:“吾尝谓古人不复见于今,今见孟敬当于古人中求其比,想明道先生亦如是。”有的人认为杨宗敬对梁寅的赞扬过头了,但杨宗敬坚持认为他此话的意思不是以学问方面来说梁寅,而是因为梁寅的德性与识趣有过人之处啊!

天历二年(1329),梁寅的学生日益增多,于是便就着僧舍开办新的学馆。由于教学相长,梁寅对于诸经的学习用工益勤,并非常崇尚、钻研礼义之学,因而得到许多文士的称誉。

至顺三年(1332),梁寅第一次进取功名,与友人邓文若一同参加科举考试,文若一举登第,梁寅却名落孙山。回家后梁寅心情非常不好,母亲开导他说:“子未闻《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何必介介乎!”梁寅闻言大悟,再没有求取功名的意愿,专心从事教育事业,在南昌教授生徒,并天天与名士相往来,论诗讲文,落得个逍遥自在。不久,梁寅母亲去世,梁寅回家奔丧。

至正七年(1347),梁寅开馆于宗濂书院。至正八年(1348),江浙行省架阁官张君济请梁寅到江宁(今南京)来训导他的儿子。次年,他的学生很多科业中试,从此他与江宁名士打成一片。梁寅还尊李晋仲先生为师,结交陶主敬等诸位名士。后来御史台整饬学校,郡博士罗罕以御史刘公幹、李文甫之命,聘请梁寅担任司训一职。梁寅虽任职,却能廉正自守,从未登临权贵之门。至正十年(1350),梁寅辞去了司训一职,而门人王宗、薛玉成等皆是山东曲阜人,两人共同商议邀请梁寅到孔子故乡曲阜去开馆授徒。梁寅以父亲年迈之由谢绝了两人的好意,告诉他们必须等他回家省亲以后,来年再去曲阜。然而第二年,红巾军起义爆发,天下大乱。梁寅北上曲阜开馆授徒的计划也就不了了之。在战乱的年代中,梁寅“以儒为资,且善默以容,故持身弗辱。”不久,新生的朱明王朝一统天下,极力推崇文教事业。临江府知府刘贞聘请梁寅担任府学的老师。过了一个月,朝廷将要重新确立礼乐制度,需要天下硕儒来朝廷考订礼乐之制,编撰礼书。于是各地将推举的硕儒名单交给皇上决定,皇上拍板之后再下诏给有关部门礼遣至京。当时江西有三位硕儒被选送到京师参与礼乐的考证与应用,除了饶州的蔡渊仲外,梁寅与同县的胡行简一起被选中。当时梁寅虽然六十多岁了,但仍被作为征士推举前往京师。在议定礼乐时,朝廷分礼仪、法律、制度三个局来进行讨论,梁寅被分在礼局中。由于他学问渊博,无所不通,在礼局议礼时“讨论精审,诸儒皆推服”。在具体分工中,梁寅负责考证、编撰郊祀之礼等方面的内容。礼书修成后,皇上赐以衣物,又“命修《元史》,称旨,授以礼部主事,先生以老力辞,上赐白金,命驰驿归”。

洪武三年(1370)诏以明经科举士,江西省臣遣礼帀请梁寅主持考试。此后“考试江西者凡五举,所取皆佳士”。梁寅一生好学不倦,经史子集无不精通,特别是为文崇尚高古之风,故与当时的文风格格不入,所以屡次参加科举考试都不能得志,“然志日益确,学日益赡,文章日益工,著述日益盛”。他一生笔耕不辍,所撰正式著作有《周易参考》、《春秋考义》、《尚书纂义》、《礼记辑略》、《诗经演义》、《周礼考注》、《历代史策要断》。他所撰杂著则有《论林耄言》、《辑训类训》、《宋论》、《蒐古集》、《格物编》、《春秋丛说》。所撰诗文则编入《石门集》之中。

梁寅一生与教学有缘,他教学最辉煌的阶段是在石门书院的教学生涯。洪武十年(1377)春,石门书舍成,梁寅开讲其间。石门书舍后来发展为石门书院,四方学者多来求学。其中还流传着梁寅以对联预测弟子未来的故事:当时新干县的练子宁与金幼孜同在石门书舍读书。练子宁性度高廓,英迈不群;金幼孜则简易静默,宽裕有容。两人各以其长分别得到梁寅的器重。学成之后,又结伴进京赶考。梁寅恋恋不舍地送两个得意门生到离家七八里之遥的狮子桥,他望着桥头的狮子,灵机一动,想出了一句上联来测试他俩的志趣,以作为临别纪念。于是梁寅朗声念道:“狮子桥头狮子坐。”练子宁听了先应声答道:“凤凰台上凤凰鸣。”金幼孜则更妙,他几乎按照练子宁的原话答的,只是改动了最后一个字:“凤凰台上凤凰游”。真是“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鸣”字反映了练子宁大山的伟岸,反映了他大义凛然的原则性;“游”字则体现了金幼孜流水般的灵动,体现了他随机应变的灵活性。于是,梁寅笑着说:“金生良臣,练子其忠臣乎!”事情的发展果然不出梁寅所料,练子宁是明惠帝朱充炆的忠臣,他于洪武十八年(1385)擢进士一甲第二,建文(1399—1402)初年,与方孝孺并见信用,官至御史大夫。燕王朱棣起兵谋反,练子宁劾奏李景隆观望不忠,请斩之,不听。朱棣篡位时,练子宁被缚不屈,大骂朱棣,朱棣断其舌说:“吾欲效周公辅成王。”他手探舌血,大书地上曰:“成王安在?”朱棣恼羞成怒,将他磔死,族灭其家,姻亲俱戍边。而金幼孜于建文三年(1400)中进士,授户科给事中。虽然他也是惠帝的臣子,却历经四朝,政绩颇著,眷遇虽隆,而自处益谦,实属良臣。此外,还有一则相反的故事:在来求学或请教问题的人当中,有一位新喻邻县的人,他刚入仕途,向梁寅请教从政之道,梁寅告诉他说:“清、慎、勤,居官‘三字符’也。”所谓“清”,即是反贪倡廉;“慎”即是为官慎重认真,不马虎从事;“勤”即勤敏执政,力戒懒惰,这样,方可取信于民。那人又问“天德”、“王道”的要点。梁寅微笑说:“言忠信,行笃敬,天德也; 不伤财,不害民,王道也。”那人回去后不以为然,说梁先生所言太一般了。后来这人因为为官不检点而身败名裂,非常后悔,对人说道:“吾不敢再见石门先生!”作为一位伟大的教育家,梁寅桃李满天下,其中最著名的是金幼孜、黄子澄与练子宁。分宜人黄子澄也是一代忠臣,因效忠建文帝,刚烈不屈,而被篡位成功的明成祖惨杀。此外,梁寅的其他弟子也多有造就,如新喻本县的廖处谦、晏与贤、吴复善、吉州的周从善等皆其高弟子也,又如欧里乡的习尚庸,渝北吴友贞、仲济、钱源渊,同一个乡里的吴云举、傅秀良、孟东,清江县的黎崇瞻、黎崇望、元辉,筠州的卢立魁等皆其名家子也。由于梁寅的品德、才学为乡人推崇敬重,死后他的神主由督抚大吏请入乡贤祠,每年春秋接受官方的纪念和祭奠。

然而,由于梁寅安贫乐道,无田产以庇后人,他的儒学之业也后继乏人,石门书院也煙灭无闻,百余年后如果不览史志,竟无人知晓梁寅及其创办的石门书院。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祝尔庆担任新喻知县,他不愧为梁寅的隔世知音,认为梁寅与申公、辕固擅长《诗》的研究以及伏生、田何、高堂生、胡母生分别精于《尚书》、《易》、《礼》、《春秋》诸经的传授不同,他们各自专守一经,而梁寅是博学多才,全面精通各经。祝尔庆对梁寅的品德学术极为推崇,誉之为古今一伟人,并将梁寅的神主迎入专祠以崇之。

上任三年后,祝尔庆忙完一些必需而紧迫的工作,决心在新喻县城附近重建石门书院。不久他在新喻县城东郭门之右面官衢背道找到一块空地,立即捐款开建书院。“择民之向义者二人董其役,而属典史周伯举督之,皆能伸体侯盛心,夙夜从事,不逾月告成。”新建好的书院院前设门,门上题有“石门书院”四字,“中为仰高之堂,后为寝室,奉先生神主栖焉,左右为廊庑,缭以周垣,规制邃密”,并以书院的旁舍安置梁寅的后代居住,以奉香火。另设门子一名,负责书院院门的开启与关闭。遗憾的是书院刚建好,祝尔庆就调离新喻,未完成的工作来不及做了,已经建好的建筑渐渐趋向朽坏。后来“四明慕云管公借守吾郡,闻而叹曰:斯表扬先哲之盛举也,可无续乎!”他命令新任的新喻知县秦某将石门书院重新修葺,聚学生讲习其中。“且录文之未镌者,树石以纪岁月,以垂永久云。”

石门书院是新余历史上辉煌一时的民间教育基地,伴随着梁寅一生的轨迹而名垂千古。正如临江府知府管大勋在吟颂梁寅与石门书院的诗歌中所说的那样:“先生高世士,吾道在蒙阴,白鹿千年教,青松一径心。龙池春社远,虎瞰夜堂深,大雅久不作,真源何处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