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梁平拾儿调

梁平拾儿调

时间:2022-03-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梁平抬儿调是流传于梁平域内的一种民间音乐形式。梁平抬儿调对研究我国民族文化和地方民俗文化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梁平抬儿调最初是以一种劳动号子的形式存在。梁尚银小时候随父亲学习梁平抬儿调,属家族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从十几岁开始从事抬儿行当,跟随大人们一道参加抬儿劳动,喊唱梁平抬儿调。在多年的劳动中,不断创新,积累了丰富的抬儿经验,为梁平抬儿调的挖掘、传承和保护做出了贡献。
梁平拾儿调_乡音乡情

梁平地处重庆市东北部,境内呈山、丘、坝兼有而以山为主的特殊地貌。梁平抬儿调是流传于梁平域内的一种民间音乐形式。它产生于人们日常的生产劳动和民俗活动之中,已有500多年的悠久历史

梁平抬儿调(图片由梁平区文保中心提供)

梁平抬儿调根据歌词内容可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从事劳动、抬运重物时喊唱的曲调,叫“踏脚调”,这也是流传最广、用得最多、内容最丰富的一种曲调。“踏脚调”的特点是有喊有唱,唱出的调子欢快、高亢,唱词内容丰富、风趣幽默。第二种是抬花轿时所用的曲调,叫“四轿调”。“四轿调”和其他曲调相比,有自己的独特风格,其特点是只喊不唱,但喊中又蕴含着简单的旋律。第三种是“龙杠调”,是民间办丧事时抬工抬送棺木时喊唱的曲调,抬棺木上墓地埋葬被称为“送上山”,所以又叫“上山调”。“龙杠调”虽然也有喊有唱,但喊唱出的曲调给人以苍凉、幽怨之感。梁平抬儿调对研究我国民族文化和地方民俗文化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梁平抬儿调最初是以一种劳动号子的形式存在。由于它具有唱词通俗诙谐、朗朗上口、音律畅快、简洁易唱、便于流传的特点,所以经过几百年的演变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民间喊唱的音乐形式。它不但是抬工在从事生产劳动和民俗活动过程中缓解疲劳、协调步伐的一种劳动号子,还是人们生活中的一种喊唱音乐的娱乐形式。

梁平抬儿调现为重庆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主要有蟠龙镇杨家班传承谱系、龙门镇彭家班传承谱系、礼让镇王家班传承谱系、聚奎镇梁万安龙杠班传承谱系、仁贤镇伍家板桥龙杠班传承谱系,下面选介聚奎镇梁万安龙杠班和龙门镇彭家班的传承谱系列表于后:

抬丧用的“龙杠调”(图片由梁平区文保中心提供)

聚奎镇梁万安龙杠班传承谱系

龙门镇彭家班传承谱系

梁平抬儿调代表性传承人选介:

梁尚银生于1947年2月。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市级代表性传承人。1953年至1959年读小学。1961年至今在家务农。

梁尚银小时候随父亲学习梁平抬儿调,属家族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从十几岁开始从事抬儿行当,跟随大人们一道参加抬儿劳动,喊唱梁平抬儿调。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不同的抬儿劳动中,喊唱的梁平抬儿调有所不同。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喊唱梁平抬儿调的技艺逐渐成熟,成为抬儿尖子,远近闻名,现着手带徒弟,将梁平抬儿调的技艺传承下去。

梁尚银现为聚奎镇抬儿班中梁家班班主。他能熟练地运用梁平抬儿调的唱腔,并创作唱词,在从事抬儿劳动中,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常常充当领唱角色。抬儿工的工具有牛、杠、杵、扣和龙杠等,这些多为20世纪80年代制品。牛:由竹篾制作的一种分力工具。杠:一般用柏树或其他弹性较好的杂木制作。杵:用于杵路,维持身体平衡,换肩歇气的工具。扣:用竹篾编织而成,用于牛与牛、牛与杠的连接。龙杠:龙杠专用于丧葬。

梁尚银参加过梁平盐井口水库、聚奎长岭渡桥修建中的抬儿劳动,常年参加周边乡镇的修屋、造房、殡葬等抬儿劳动。在多年的劳动中,不断创新,积累了丰富的抬儿经验,为梁平抬儿调的挖掘、传承和保护做出了贡献。

彭忠成生于1949年9月12日。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市级代表性传承人。1956年9月至1957年7月在乐胜村读小学,1960年9月至1962年7月在乐胜村读高小,1962年9月至1965年7月在拱桥农中读初中。1968年10月师承伯父学习梁平抬儿调,并开始在文家坝帮伐木公司抬树,随后回家一边务农一边做抬儿工。

彭忠成所在的龙门镇彭家班所喊唱的梁平抬儿调,与其他平坝地区的曲调稍有差异,区别是喊唱的上下句曲调旋律相同,而不是上句曲调旋律由低到高、下句曲调旋律由高到低。

彭忠成喊唱的“三翻号子”优美动听,号子的词、曲无固定形式,多为即兴发挥,触景生情地即兴喊唱。彭忠成积累了几十年喊唱抬儿调的经验,技艺娴熟,是远近闻名的梁平抬儿调喊唱高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