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调气血即调脾胃

调气血即调脾胃

时间:2022-04-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治病必求于本,故高老临床重视脾胃气血辨证,治疗时注重调理气血,并认为“调气血即调脾胃”。脾胃气机升降失调是脾胃病变的关键环节。在临床中多表现为胃气壅滞、胃气上逆、脾失健运和脾气下陷。脾为统血之脏,阳明胃为多气多血之腑,高老认为,脾胃病初病在气,久病及血,健顾脾胃,尚应注意运脾活血。

人以气血为本,人之一身皆受气血之所循行,气血平衡是人体健康的基本条件。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饮食精微,经胃之受纳腐熟,脾之运化转输,而化为气血,由此可见脾胃对于气血盛衰和调畅的重要影响。治病必求于本,故高老临床重视脾胃气血辨证,治疗时注重调理气血,并认为“调气血即调脾胃”。

(一)调气

叶天士曰:“脾胃之病,虚实寒热,固当详辨,其于升降二字,最为紧要。”脾胃气机升降失调是脾胃病变的关键环节。在临床中多表现为胃气壅滞、胃气上逆、脾失健运和脾气下陷。胃气壅滞常见脘胀、痞满、胃痛等症状;胃气上逆则出现恶心、呕吐、呃逆、嗳气等症;脾失健运可见清阳不升,头晕目眩,饮食不化,脾湿泄泻等症;脾气下陷则多伴脾虚,出现肢体倦怠而脘腹重坠,食入益甚,或便意频数,肛门重坠,久泄久痢甚则脱肛等症。正所谓:“盖脾气下陷固病,即使不陷,而但不健运,已病矣。胃气上逆固病,即不上逆,但不通降,亦病矣”。调气重在使脾胃升降相因。常用药物包括陈皮、枳壳、木香、苏梗、乌药、香附、柿蒂等。

此外,高老宗景岳之说,调理气分时常以气虚、气滞为纲目,分用补气与行气两法治之。补气时,先用升、运、益气之品,如黄芪、白术、党参茯苓之属,强调不可重剂大补、壅补、呆补,根据临床不同见证,以补中有通、补行并用等法,不可拘泥于“胃以降为和”“胃无补法”而不敢应用补气升运药;行气时选用疏肝调气、行气和中之品,如香附、香橼、陈皮、厚朴花、玳玳花、佛手等药,使气畅滞通,肝气调达,纳运自复。经方之中,高老习用四逆散,其中柴胡与枳壳同用,一升一降,畅达斡旋升降之功能。

(二)调血

脾为统血之脏,阳明胃为多气多血之腑,高老认为,脾胃病初病在气,久病及血,健顾脾胃,尚应注意运脾活血。调理血分,以血虚、血瘀为纲目,分用养血、活血之法。养血多用当归、白芍、鸡血藤等;活血则依病情轻重,轻者用川芎、五灵脂、炒蒲黄、三七、桃仁等活血轻剂,行气活血;瘀重者,采用三棱、莪术、刘寄奴、马鞭草等化瘀行滞;更重者则选用虫类剔络之品,如九香虫、土鳖虫。临床常气血同调,健脾益气活血,或疏肝行气活血,或健脾益气养血,或健脾疏肝活血,知常达变,圆机活法,随机综合运用。

脾胃病常年均可发生,且无年龄、性别之分,与人体禀赋、饮食习惯、七情等相系相关,范围广泛。故治疗上必须权衡利弊,分清轻重缓急,无论是补是通,是升是降,是燥是润,是温是清,必须审因辨证,用之有度。临证宜以健脾为主,时时顾护胃气,补而勿滞,消不伤正,谨和阴阳,以平为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