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文化拾萃】

【文化拾萃】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礼乐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荦荦大端和独特样态,人理性意识的觉醒创生了礼乐文明,人文理念的升腾发展了礼乐文明。新中国成立以后,也把“中国”作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后以“九州”泛指天下、全中国。晚清以来,国势日蹙,外国人贬称为“东亚睡狮”。主要分布在今山东、河南东南和安徽中部一带,以大汶口文化、红山文化、山东龙山文化、青莲岗文化江北类型为代表。
文化拾萃】_中国传统文化概观

1.中国孔子研究院杨朝明院长在第四届世界儒学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

孔子创立儒学,为人类提供了丰厚的精神财富和智慧理念,堪称人类文明演进史上最重要的里程碑之一。在历史上,孔子儒学的以仁为本、以礼为序、以和为贵等价值理念,以及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规范,对中国社会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并广泛播及整个东亚地区和东南亚一些地区。时至今日,儒学的这些理念和道德规范,依然闪烁着人文主义的熠熠光辉。儒家文化所培育的自强不息、刚毅进取、厚德载物、忠恕仁爱等优秀品格,已为世人广泛认同,产生了良好效果。

深入理解儒学的特质与内涵,需要对儒家礼乐文化进行深刻探讨与把握。礼乐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荦荦大端和独特样态,人理性意识的觉醒创生了礼乐文明,人文理念的升腾发展了礼乐文明。孔子继承发展了三代以来的礼乐文化,赋予“礼”以“仁”的精神向度,对礼乐文化进行了充实和升华,使其转向对人的精神境界的持守。此后,礼乐文化对平衡政治张力、维系社会秩序,发挥了无与伦比的作用。

今天,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了人们普遍的精神焦虑,更需要我们从礼乐文化中寻求和谐的力量。和谐是礼乐文化的本质要求,它强调稳定,也注重进步。这与“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正相契合。当今时代,世界多极、文化多元、信仰多样,礼乐文化一定能够为世界的发展、人类的进步提供丰富的滋养。

儒学不是一成不变的,儒学关注社会发展。终日乾乾,与时偕行,这是儒学的真实精神与内在品质。儒学的发展创新需要学术研究的“正本清源”,只有明晰儒学核心观念的原始意义和真正内涵,才能“用儒家之精神解决当世之要务”,才能实现孔子思想与儒家学说的价值,不断迈向儒学研究的新境界。

历史上,儒学曾与佛教、道教并立、交融,发展出宋明理学的崭新形态,近世以来,它又与其他文明碰撞、交汇。当今世界,人类面临着诸多共同难题,国际政治、军事冲突时有发生,文化冲突日益显现,民族、种族冲突此伏彼起;社群和家庭结构出现诸多变异;全球生态危机日益加深。凡此种种,都要求我们走近孔子,重温儒家天人合一、仁爱德政和人文教化的理念,汲取其中的有益营养,实现创造性转化。在此基础上,与世界各大文明和思想体系展开对话,共谋天下太平,开出济世良方。

2.什么叫传统?

传统就是各种文化类型里面的基本核心,或核心精神。简单地说,任何一个民族的所谓民族精神,可以理解为这个民族文化的传统。它比较抽象,不是具体的一种制度、一种文物、一种学说。传统文化是一种制度、一种文物、一种学说里面所共同具有的那些抽象东西,我们叫它文化传统。它包括什么呢?行为模式、思维方式、生活情趣、价值观念等等。

这些抽象性的、精神性的东西,人们在做的时候,往往不假思索,就那样说,那样想,就那样去判断,那些东西是一个传统。这样做,做得比较舒服;这样做,比较顺眼;这样做,容易被大家接受;这样想就很方便,很自然,这些文化心理状态,构成了传统。每一个人有许多特殊的倾向,而每一个民族都有些共同的行为模式、共同的思维方式、共同的生活情趣,共同的价值观念,这些是这个民族的文化传统。

3.中国名称怎么来的?

我国古代,“国”字的含义是“城”或“邦”。“中国”就是“中央之城”或“中央之邦”。周代文献中,“中国”一词有五种不同含义:一指京师,即首都;二指天子直接统治着的王国;三指中原地区;四指国内、内地;五指汉族居住的地区和建立的国家。

自汉代开始,人们常把汉族建立的中原王朝称为“中国”,兄弟民族建立的中原王朝也自称为“中国”。南北朝时期,南朝自称为“中国”,把北朝称为“索虏”;北朝也自称为“中国”,把南朝叫做“岛夷”。辽与北宋、金与南宋都自称“中国”,都不承认对方为中国。

严格地说,古代“中国”是一个形容词,而不是一个专有名词。当然,历史上的“中国”不等于今天“中国”的范围。我国古代各个王朝都没有把“中国”作为正式国名。直到辛亥革命以后,才把“中国”作为“中华民国”的简称。新中国成立以后,也把“中国”作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

4.中国各代的“九州”指哪几个州?

古代分中国为九州。说法不一。《尚书·禹贡》作冀、衮、青、徐、扬、荆、豫、梁、雍;《尔雅·释地》有幽、营州而无青、梁州;《周礼·夏官·职方》有幽、并州而无徐、梁州。后以“九州”泛指天下、全中国。《楚辞·离骚》:“思九州之博大兮,岂惟是其有女?”宋陆游《示儿》诗:“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清龚自珍《己亥杂诗》之一二五:“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郭沫若《赞雷锋》诗:“二十二年成永久,九州万姓仰英烈。”

5.中国的别称有哪些?

(1)中华。“华”者“花”也,即居于中央的如花之国。朱元璋曾提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的口号。(2)华夏。华夏初指中原地区,后来才变为包举全域的称谓。“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个朝代,古音“华”“夏”相近,故又合称“华夏”。(3)中原。《晋书·石勒传》:“脱遇光武(即刘秀),当并驱于中原,未知鹿死谁手?”(4)赤县神州。毛泽东有诗句“长夜难明赤县天”即此。(5)支那。China的译音。一说是秦的译音;一说是昌南的译音(昌南是中国瓷都景德镇的旧称)。(6)睡狮。晚清以来,国势日蹙,外国人贬称为“东亚睡狮”。(7)海内。古代的中国人以为中国周围都是海,所以把中国叫做海内,把外国叫做海外。

6.中华民族由哪些族团形成?

大致说来中华民族是由三大族团:华夏、东夷、苗蛮(有人认为由东夷、西羌族团)形成的:

(1)东夷集团:东夷族团起源于河北燕山山脉一带,后来分成人夷、鸟夷、郁夷三大支。主要分布在今山东、河南东南和安徽中部一带,以大汶口文化、红山文化、山东龙山文化、青莲岗文化江北类型为代表。太皋、少皋、蚩尤、后羿,都属于这个族团。

(2)华夏族团:华夏族团发祥于黄土高原,后沿黄河东进,分布于中国的中部及北部的部分地区,以仰韶文化、河南龙山文化为代表。华夏族团分为两支,一支为炎帝,一支为黄帝

(3)苗蛮族团:苗蛮族团主要分布在今湖北、湖南、江西一带,以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为代表,向东延伸,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也可归入这个族团。伏羲、女娲,三苗、骧兜、祝融氏,都属于这个族团。

7.中国人为什么称自己为炎黄子孙?

中国人自谓“炎黄子孙”。“炎”是炎帝,“黄”是黄帝。炎帝虽居“炎黄”称谓之前,实际上却处于遭冷落和贬抑的地位。

炎帝和黄帝各自为不同的神系,是各典籍之共识。炎帝又称“神农氏”,这个称号更鲜明地反映了炎帝神系对华夏民族的贡献。神农氏首倡了农耕种植。炎帝不仅是躬身劳苦,还有践危履险的勇气。炎帝还发明、制作了琴瑟,创造“宫商角徵羽”五弦之音。

黄帝发明制造了车,“轩辕氏”便是因此而得名。黄帝还始造釜甑,从此开创了华夏人“美食文化”的历史。黄帝的第一夫人嫘祖首倡蚕桑织丝事业。黄帝原为中原各部落的首领,同炎帝大战于阪泉之野,在各个部落的支持下,获得全胜,被拥戴为部落联盟领袖。无论是炎帝,还是黄帝,都同样值得我们感恩和尊崇。

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不断发展,并与各少数民族通婚,慢慢形成华夏族。因此,中国人常称自己为炎黄子孙。

8.中国龙的起源

我们这里要说的龙,是一种神话动物,在中国大地上,到处都能见到它的形象。但真正的龙是什么样子呢?谁也没见过,因为自然界根本就没有这样的动物。可见,龙是人类自己创造的。

龙不仅中国有,世界上很多国家的神话中也都有龙。例如,西方神话的龙就很有意思,那些龙在形体上跟中国龙有很相似的地方:身体庞大,遍身鳞甲,长着四条腿和尖利的爪,头上有角,能腾云驾雾。不同的是,西方龙的龙头比较多,有的三个头,有的九个头,还有十二个头的,而中国龙只有一个头。西方龙嘴里吐火,中国龙嘴里一般喷水。西方龙常常代表凶恶的势力,中国龙往往是吉祥的象征。

中国龙是神奇的,本领大,它能变长也能变短,能上天也能入海,它还能在天上兴风降雨。古代中国人为了祈求风调雨顺、农业丰收,就把美好的愿望寄托在龙的身上。那时候,人们在龙王庙祭龙求雨的现象非常普遍。

中国龙的产生至少有六千年的历史了。在远古时代,人们常把他们所敬畏的动物、植物自然现象作为自己氏族的标记,崇拜它,祈求得到它的保护,这就是图腾崇拜。龙就是一种图腾崇拜物。那么,龙起源于哪种东西呢?说法很多了。有人说龙起源于鳄鱼,有人说起源于蛇,有人说起源于猪,还有人说最早的龙就是下雨时天上的闪电。现在多数专家认为龙是以蛇为主体的图腾综合物。它有蛇的身、猪的头、鹿的角、牛的耳、羊的须、鹰的爪、鱼的鳞。专家们的这种看法,为我们展示了一幅远古社会的生活图景:在远古氏族社会时,以蛇为图腾的黄河流域的华夏族战胜了其他氏族,后来华夏族又联合了其他氏族,组成了巨大的氏族部落联盟,同时吸收了其他氏族的图腾,组合成龙图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