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石柱土家啰儿调

石柱土家啰儿调

时间:2022-03-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蜚声海内外的《太阳出来喜洋洋》就是石柱土家啰儿调民歌的代表作之一。刘永斌是石柱土家啰儿调第六代传承人。他是当地公认的石柱土家啰儿调民歌大王。退休后,仍然坚持教唱,为石柱土家啰儿调的传承工作做出了较大的贡献。2008年8月,他应重庆市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的邀请,配合“重庆民族文化典藏”摄制组,演唱了石柱土家啰儿调的代表曲目。
石柱土家啰儿调_乡音乡情

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地处武陵山脉与长江交汇地带。在这里孕育、传唱的土家啰儿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教唱啰儿调(图片由石柱县文化委提供)

石柱土家啰儿调旋律简单,每曲音域都在八度以内,腔中少有装饰,行腔起伏得当,易于掌握,便于传唱。调式多为徵、羽、商调式;既有传统曲目,又有现场发挥的即兴曲目。歌词句式大多为七字句,可即兴填词,现场发挥,通俗痛快。有的曲调相同而词不同,颇有“竹枝词”遗风。歌词直白、通俗,反映了当地土家人的生活、劳动、民风、民俗、情感、宗教等多方面内容,比较全面地记录了土家族的礼俗活动、生存状况及演变过程。啰儿调音韵淳朴而浓郁,特别是啰儿调中大量地运用“啰儿”“啰儿啰”“啰喂”等方言作衬词,使曲子音调与当地土家方言的四声声调结合十分紧密,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土家人乐观、豁达、睿智、幽默的性格,从而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艺术韵味。蜚声海内外的《太阳出来喜洋洋》就是石柱土家啰儿调民歌的代表作之一。

石柱土家啰儿调比赛(图片由石柱县文化委提供)

由于史家欠重视,史书缺记载以及政治、经济等诸多因素,石柱土家啰儿调已濒临消亡。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石柱县境内尚有300多人能唱啰儿调。而据现在的初步调查,只有70人左右能唱了,且能唱的传承人年事已高,传承力弱。

石柱土家啰儿调现为重庆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以刘永斌为代表的传承谱系及以黄代书为代表的传承谱系分别列表于后:

以刘永斌为代表的传承谱系

以黄代书为代表的传承谱系

续表

石柱土家啰儿调代表性传承人选介:

刘永斌土家族,1941年3月出生于石柱县枫木乡(今石柱县枫木镇)。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小学文化,当过石匠、木匠、铁路工人和电工,现在家务农。刘永斌是石柱土家啰儿调第六代传承人。

刘永斌对土家啰儿调有比较深的领悟,擅长演唱的曲目丰富,风格突出。见子打子,能即兴填词演唱。演唱情真意切,音准、节奏控制较好,在当地独树一帜。少年时代的刘永斌在劳动过程中爱上了啰儿调,这种民间艺术逐渐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现在的他虽然已经年过七旬,但仍在继续挖掘、整理土家啰儿调民歌,并积极地进行传承工作。

刘永斌为所在的枫木镇获得原黔江地区“土家民歌之乡”称号做出了很大贡献。他是当地公认的石柱土家啰儿调民歌大王。20世纪90年代末,渝东南少数民族地区组织了民歌民乐大赛,他代表石柱县到黔江区参赛并获奖。进入21世纪,他演唱啰儿调民歌,先后接受重庆电视台、重庆报业集团、中央电视台、香港海外传媒等重要媒体的采访。近年参加过黄水国家森林公园旅游演出、重庆音乐电台专题音乐节目“太阳底下的生命赞歌”的录音活动、重庆湖广会馆的禹王庙会以及重庆市旅游推介演出等活动。

黄代书土家族,生于1944年4月。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953年9月至1959年7月在马武镇小学读书。1959年9月至1961年7月先后在石柱马武中学、下路中学读书。1963年3月至2000年6月在马武镇小学教书。1969年12月被评为石柱县优秀教师。1972年12月被评为四川省先进教育工作者。1973年12月被评为涪陵地区先进教育工作者。1988年12月被评为马武坝优秀教师。1991年参加“党在我心中”演讲比赛,并获得马武镇第一名。1999年至2003年连续被评为马武镇优秀共产党员。2006年7月退休在家。

黄代书家住渝鄂交界的山区,从小爱唱山歌,跟爷爷、父亲,以及邻居谭昭信、谭昭碧和谭昭凡等学唱石柱土家啰儿调。他在小学教书时,抽课余时间将石柱土家啰儿调传授给学生。退休后,仍然坚持教唱,为石柱土家啰儿调的传承工作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2006年5月,重庆电视台《巴渝人家》栏目到石柱拍摄石柱土家啰儿调专题片时,黄代书担任主唱,其演唱的影像资料由国家民委永久珍藏;同年12月,他获得石柱县民歌大赛奖励。2007年8月,黄代书参加重庆市第三届森林旅游节民歌大赛,并获得奖励。2008年8月,他应重庆市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的邀请,配合“重庆民族文化典藏”摄制组,演唱了石柱土家啰儿调的代表曲目。黄代书的嗓音洪亮,高亢奔放,演唱动人,表现出土家人的豪迈性格。

李高德1967年4月19日生,土家族,高中文化,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冷水镇天河村学堂组人。李高德所在的冷水镇地处渝鄂交界处的七曜山区,龙河、清江和云阳河都发源于此。巴盐古道贯穿全境,这里沉积了非常厚重的巴文化、楚文化和土家民俗文化,啰儿调、龙船调等经典民歌就发祥于此。李高德5岁开始就跟随祖辈和父辈在渝东南西沱古镇经鄂西到湘西凤凰古城等地的巴盐古道上穿行,浓郁的历史文化和民风民俗,让他深受啰儿调民歌的熏陶。其父母亲也是当地能歌善舞的民俗艺人。特殊的背景和经历,让他体会到古道上的风土民情,掌握了相当数量的啰儿调民歌。中学毕业后回家务农,热衷于参加当地的啰儿调保护传承和土家民俗活动,是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有名的啰儿调艺人。1997年夏,李高德开始对爱好者进行啰儿调的传授和培训。2003年开始,随着黄水国家森林公园的开发和游客的增多,他利用自家离黄水比较近的优势,经常在黄水国家森林公园义务为游客演唱石柱土家啰儿调,为宣传和推介啰儿调做出了积极贡献。2006年以来,先后接受了到冷水考察的西南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的音乐教授和民俗专家的采访,并为其演唱啰儿调,这进一步扩大了啰儿调和当地民俗活动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以后,虽然古盐道逐渐冷清,但是他的土家啰儿调歌声一直在当地回响。2007年以来,他先后参加了重庆市第三届森林旅游节民歌大赛、中国重庆石柱民俗文化节才艺展示、重庆旅游推介会、中国重庆辣椒文化节民俗表演、中国重庆石柱黄水消夏旅游文化节、“唱响啰儿调”石柱民歌大赛等比赛和表演,得到社会各界好评。2008年夏季,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田阡教授带领十多位研究生在冷水镇就啰儿调等土家文化做了为期一个月的田野调查。2008年8月,他应重庆市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的邀请,配合“重庆民族文化典藏”摄制组,在枫木乡演唱《情妹下河去挑水》《背夫号子》等代表曲目,其影像资料上送到国家民委,并被国家民委收入民族文化典藏库进行永久珍藏。2009年至2011年期间,为大力推进黄水旅游推介开发,他多次应邀参加了旅游推介会演出,将原生态的啰儿调民歌充分展示给国内外的客人。同时,他还担任了黄水、冷水两地的民俗文化义务宣传员。李高德的演唱特点是豪放清脆、婉转动听兼而有之,曲调简洁而多变,风格独特,淳朴而浓郁。既反映了土家人豁达开朗的性格,又展示了土家民族顽强、坚韧、奋进的精神面貌。

李高德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就喜欢在田间、地头、院坝教本地村民演唱啰儿调,这既活跃了劳动气氛,又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他是当地有名的啰儿调教师。1997年夏天,李高德将自己多年来收集的啰儿调进一步进行了整理和归纳,在石柱县文化馆、冷水乡(今冷水镇)政府的大力鼓励和支持下,开展起了啰儿调传承活动。起初,只有小学的4位音乐教师主动接受他的教授,之后,当地一些中小学生因好奇也加入学习。随着啰儿调传承活动影响力的扩大,黄水、冷水等地的一些民间艺人和乐队也纷纷主动前来学习。漆安江、马春娟、黄国勇、任鹏飞、马春蓉就是他徒弟中的佼佼者。2003年起,小有名气的李高德为进一步推进啰儿调保护和传承,想到了利用黄水国家森林公园这个平台向广大游客演唱、推介啰儿调,此举得到石柱县旅游局、黄水镇政府的大力支持,实施后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推介效果。在黄水景区这几年,他还应黄水中学的邀请去学校教唱啰儿调,促进了该校特色音乐课的发展。目前,已有250多名爱好者、民间艺人接受过他的传承培训。

2007年以来的“五一”和“十一”黄金周,冷水乡政府组织李高德在每个村为返乡青年和中小学生教授石柱土家啰儿调,活跃了节日气氛和传承了当地的土家民歌文化。他为西南大学、重庆邮电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的音乐教授和专家提供啰儿调原始素材。其影像资料及多首演唱曲目进入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在石柱开展的“龙河流域文化与族源关系”课题成果中。多首演唱曲目进入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文化馆编辑出版的《太阳出来喜洋洋——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民族民间音乐曲集》和《土家啰儿调曲集》。李高德在啰儿调的演唱和传承方面,在当地具有重要影响。2009年2月,他被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石柱土家啰儿调的市级代表性传承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