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古书院与新学堂

古书院与新学堂

时间:2022-01-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反正,据当地人讲,在天宝古村先后有几所书院,几兴几废,亦不能确切地认定为哪些年月和哪些宅院。无论如何来叙述天宝的古书院都不为过,而眼前“培根学堂”又让我产生了无限的遐想。这是一幢典型的西方建筑,罗马柱上的拱顶,似乎在展示洋务运动与西方文化像楔子一样地嵌入到古老的江南村落,古书院和新学堂在这里显得协调和包容。

邬小辉

赣西北巍巍的九岭南麓,有一个千年古村——天宝。

提起宜丰县的天宝古村,我的心结就难以打开,孩提时穿行在古村的祠堂巷道、渠边井旁,觉得古村就像一位慈祥的老人;长大后远离了这个古村,曾写过一首诗,大意是穿过了这道古老的门,即是离开了家同时离别了乡,觉得古村就像一位沧桑的老人。

以后我在宜春市政府分管旅游工作,每次回到古宅幽静、古井幽深、古巷悠长、古树悠远、古书院悠悠的天宝,我却仍禁不住暗自流泪,暗自神伤,暗自悲戚……

站在行将倾倒的古书院前,我的泪流出眼眶;站在空空落落的培根新学堂,我的泪流入心里。

历史考证,商周以前,按《禹贡》所设想的九州之说,天宝属扬州之域。春秋战国时期,地先属越,后归楚。秦始皇划中国置36郡,属九江郡。三国东吴时在此设宜丰县,至唐代四设县治达245年之久,故称“古宜丰治”。天宝之名始于唐,取其地“绿波清浪,物华天宝,驾重洛阳”之意。宋光宗元年(1190),墨庄始祖刘椿任大姑岭巡检安家于此,繁衍后代,被誉为“江西第一古村”。

走进古村,墨庄书香四溢,古樟古宅比比皆是,一条条蜿蜒曲折的古巷牵行你去想象古镇昔日的繁华,每一幢古宅,雕栋刻石,雕花门窗,俯拾即是。它凝聚着古人的建筑智慧,其建筑技艺之高超,规划布局之巧妙,现代的能工巧匠也不得不叹为观止。天宝古村现有民宅230余幢,明清古建筑141幢,其余为解放初期仿古民居,房屋坐北向南,分排林立,规划完整合理。明清建筑分宗祠、亭阁、画锦堂、观音堂、官厅、民居、石碑坊、宝塔、庵观寺庙等十大类。建筑风格外观为风火山墙翻天井式,内为木结构,分穿斗式、抬梁式,也有穿斗与抬梁相结合风格。屋顶有硬山顶和歇山顶。建筑风格独特、典致高雅,有木雕石雕砖雕,各式花门、花窗、门楼、石墩、石础雕刻艺术高超。著名的建筑有刘氏宗祠、昭公祠、进士第等。

昭公祠:建于明万历十二年(1585),是由进士刘体道倡导三房合建的六世祖“昭公”享堂。现今四房子孙重修,故又称“四季翁祠”。该祠系砖木结构,面宽28.3米,进深43米,高9米。青砖封焰高墙,门外两侧立石狮一对,门厅高大,门前开八字形摆首,立四花岗岩石柱,大门额横匾书“昭公祠”。前厅后寝只有两厢房,中厅为官厅供数块皇帝赐匾。三天井均为开光见天式,后井仿宫廷三进五级台阶式石栏建筑。寝堂最为壮观,重檐式楼阁,上有回字廓,中厅与寝堂各有造形精美的藻井。两侧有壁画数幅及忠、孝、廉、洁四字,一看便知是朱熹字体,与铅山鹅湖书院所书完全吻合。整个祠堂集采光、戏曲表演、观赏于一身,亦是江南民居建筑的代表之作。

进士第:建于清乾隆年,为祠式建筑,砖木结构。一幢二进一寝,六扇五间一通廓的布局,面积1708平方米。此屋是道光进士刘拱辰所建,他在河南郑州当知府时,为官清廉,办案公正,百姓称其“刘青天”。门厅构造精巧,前厅为过厅,中厅悬挂三块皇帝赐匾,屋内装饰精雕细刻,古朴典雅。屋前用青砖砌2米高围墙,内设庭院。院门为砖石结构,门额墨书“世观察弟”四字。

此外,还有莅堂翁祠、五芳翁祠、秀圃翁祠、杞翁祠、朴庵公祠、二阳公祠、论斋翁祠、如三翁祠、益新公祠等建筑,以及48条巷和48口井。

另外,还有一幢创建于1919年的西式洋楼——培根职业学校,该校由墨庄刘氏中最早接受“五四”新思想的刘化成所创办,是专门培养农业人才的职业院校,在全省也是独此一家。培根学院创办初年,聘请的是当地名宿、留日学者刘天衢(刘师舜之父)担任校长,刘己达(1938年曾任赣州行署专员)任教务主任,有职业教员10余人。所有教职员工,一致认同为农业培育专门人才的目标,“培养自食关吾分,根荒由来自尔成”,这副校门口的对联,亦可视作校训。

教学相长,脑手并重,身体力行,学校因而声名远播。

天宝古村气候适宜,森林茂密。北面有1000亩林山,山中千年古树、奇树、名贵树种不胜计数。树种有竹、樟、株、柏、紫、楠、杉、松等多种。南面翠竹绕河,东水西流。用副古对联来形容就是:“一带水知鱼意乐;四时花衬马蹄香。”现代人赞曰:“天然图画,民族瑰宝。”

天宝千年古村历史悠久,文化厚重,自古就是人文之邦。至今仍留有许多珍贵文物,如各代朝廷皇帝赐匾,爱国将领民族英雄林则徐亲书所赠的“副魁匾”,以及各种各样的古陶瓷、商代铜铙(一级)、春秋钮钟(二级)、战国剑、县正堂砖等。据文字记载,一个并不算很大的天宝古村,古时共出过22名进士,151名举人和解元、11名武举人、139名诸贡、178名恩赐顶戴。谋略大师、同时也是著名的学者、文人的刘伯温,先祖就来自宜丰天宝,刘伯温还在邻宜丰不远的江西高安做过县丞。还有近代刘师舜,1920年赴美国留学,5年后学成归国,任清华大学教授,后进民国政府任职,再后任驻加拿大大使,1958年退休后,侨居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普林斯顿,从此致力于译著20多年,为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当我们走过天宝古村的古井、古宅、古巷、古道、古书院,你一定会为这个坐落在九岭山脉南麓的秀美山村叹为观止。

最近,我查阅了熊步成老先生写的《简介宜丰书院》,文中提到自唐以来至清末,宜丰有书院33所,最早的有唐代张玉创建的留张书院,影响广远的是文昌书院和凤冈书院。查到天宝,唯“柏友山居”(书院),文曰“西安府周知吴之才建,以谋其子侄 ,其子吴泰来、吴甘来等,先后成进士,多捐官俸以资馆舍,礼聘名师,远近愿学者归之”。另记,竹楼斋,又名竹楼书院,在二十五都,宋县尉姚振创建,风光拥翠,绿水漾波,集一时之士大夫,披宣传经。宝祐三年,瑞州知府蔡谟有《竹楼记》,亦不知是否记述的是天宝古村。反正,据当地人讲,在天宝古村先后有几所书院,几兴几废,亦不能确切地认定为哪些年月和哪些宅院。的确,在天宝古村,类似于书院的深宅大院太多,太旧,太久,太破,以致于人们所指之处,比比都是书院。

无论如何来叙述天宝的古书院都不为过,而眼前“培根学堂”又让我产生了无限的遐想。这是一幢典型的西方建筑,罗马柱上的拱顶,似乎在展示洋务运动与西方文化像楔子一样地嵌入到古老的江南村落,古书院和新学堂在这里显得协调和包容。我们国家的书院文化始于唐,兴于宋,止于清,从1895年“公车上书”到1898年“戊戌变法”,社会各界人士倡言或上书要求改书院为学校。典型的是天津军界的胡橘芬上《变法自强疏》和梁启超的妻兄李端棻上奏《请推广学校折》,中心的内容是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到1898年“百日维新”,6月23日光绪帝下令废八股取士,改试时务策论。此时,旧书院新学堂发生冲突,光绪电令荣禄等“令各属将中学堂小学堂一律开放,毋稍迁缓,即行电奏”。特下谕旨,将“改试策论,阅卷难艰,不如八股之易”的浙江学政陈学棻撤职。然“戊戌变法”失败,慈禧太后懿旨,恢复八股取士,罢经济特科。不久八国联军攻克北京,逼签《辛丑条约》,旧书院与新学堂亦不变亦变,“立沛纶音,停罢科举”。

隋唐立科举,清末废八股,这样看来,中国书院应科举而生,也因科举而亡。

我们站在天宝古村的古书院和新学堂前,禁不住思绪万千,这里就是中国书院兴废的见证,这里就是中国书院兴衰的缩影,似乎跨越了千年的历史,似乎走过了千年的文化,我不知该为古书院的衰落感到悲哀呢,还是要为新学堂的开创感到欣慰?

我想,我们最起码不必悲哀叹息,我们从这里看到了时代的潮流在涌动,同时也看到了古老村庄的希望,看到了古老中国的希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