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以群众路线指导新型城镇化

以群众路线指导新型城镇化

时间:2022-08-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取得显著成效,受到国际社会普遍肯定,被视为中国发展的奇迹之一。总之,就是没有正确执行党的群众路线。因此,以党的群众路线指导城镇化意义重大。人民群众是城镇化发展的主体,城镇化的基本任务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杨 春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这是在深刻总结我国推进城镇化历史进程中的经验教训基础上提出的,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思想,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秉承了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理念,是党的群众路线在城镇化工作中的具体实践。

一、充分认识以群众路线指导城镇化的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取得显著成效,受到国际社会普遍肯定,被视为中国发展的奇迹之一。从1978年到2012年,城镇人口从1.7亿增加到7.1亿,城镇化率从17.9%上升到52.6%,基本达到世界平均水平。同时,我国城镇化在快速发展中也积累了不少矛盾和问题:一些地方“城市病”兆头显现,人口膨胀、房价高涨、交通拥堵、资源短缺、环境恶化、就业困难等症状屡有发生,人民群众幸福指数不升反降;2亿多农民工和其他常住人口还没有完全融入城市,处于“半市民化”、“两栖”状态,引发“空巢老人”、“留守儿童”、治安恶化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一些地方城镇建设“摊大饼”、占地过多、人地失衡,粗放扩张、大拆大建、野蛮拆迁、“赶农民上楼”,严重威胁粮食安全,毁坏历史古迹和文化记忆,并引发大量社会矛盾……

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但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没有树立正确的发展观、群众观,没有真正把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推进城镇化各项工作的衡量标准,片面的追求经济快速发展而忽略了社会环境和人民群众的承受能力,没有做到充分尊重群众、真正爱护群众、切实关心群众。总之,就是没有正确执行党的群众路线。因此,以党的群众路线指导城镇化意义重大。

第一,有利于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始终保持正确的方向。推进城镇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美好。城镇化是群众的城镇化,不应该是政府的城镇化。任何违背群众意愿、损害群众利益、超越现实和群众接受能力的城镇化,都不应该作为新型城镇化的正确方向和路径选择。

第二,有利于破解当前城镇化进程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群众路线既是价值观也是方法论。作为实现我国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重要任务之一的新型城镇化,以群众路线为指导,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尊重民意、广泛集中民智,既是群众路线的现实实践,又可以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攻坚克难、开拓进取提供启发,使之成为新型城镇化顺利推进的重要保证。

第三,有利于准确把握城镇化的核心和关键。人民群众是城镇化发展的主体,城镇化的基本任务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应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农民群众的经济水平、教育水平等整体素质的提升上,营造良好的就业创业条件,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着力激发城镇化的内在需求和动力,而不仅仅是在城市里修多少路、盖多少楼。

第四,有利于尊重和顺应城镇化历史进程。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一切社会发展都有赖于人民群众的实践,一切社会变革也都需要通过人民群众的实践来完成。城镇化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自然历史过程,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念的转变,要有足够的耐心。推进城镇化心态要平、步子要稳、措施要实,要紧紧围绕提高城镇化质量,因地制宜、因势利导、顺势而为,不能人为强制超越发展水平。

二、准确把握以群众路线指导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实质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的新命题,在人口管理、户籍改革、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等方面,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相对于“物的城镇化”,“人的城镇化”着眼于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和更长远的进步,更加注重提高城镇化的质量,更加强调就业、住房、养老、医疗、教育、文化、环保、安全、法治等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更加关心城镇化过程中人民群众的感受和意愿。针对当前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推进新型城镇化需要处理好几个关系:

一是“人”与“地”的关系。我国人多地少,山地多平原少,人均耕地面积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城镇化不可避免要占用土地,满足城镇建设用地需求和保护耕地之间,需要找到合适的对接点。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考量,应进一步严格建设用地增量,积极盘活土地存量,不断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合理确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结构。

二是“城”与“乡”的关系。农村人口向城镇的不断聚集,势必使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导致城市“人满为患”。新型城镇化应以提升居民幸福指数为导向,建设宜居城市,提升城市舒适度。同时,不“造城”,不大幅吸引新的人口进城,提倡“就地城镇化”,促进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村镇协调发展。

二是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应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政府要在创造制度环境、编制发展规划、建设基础设施、提供公共服务、加强社会管理等方面发挥职能,尽力避免急功近利、拔苗助长。

三是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群众不仅要经济上的富裕,更要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和生活。当前,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成为阻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威胁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影响人民真正享受发展成果的重要问题。

四是建设发展与文化传承的关系。城镇化不是将乡村文明和传统文化抛之脑后,城镇风貌不仅体现在高楼大厦、钢筋水泥的外部形态上,更体现在历史积淀和文化血脉的精神内核上。“人的城镇化”应格外重视传承文化,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尽可能保留村庄原始风貌。

三、切实把群众路线贯穿到城镇化工作之中

实施“人的城镇化”,要转变思路、明确重点、有序推进。

一是转变城镇化发展方式。牢固树立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理念,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提升城镇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强城镇资源循环利用,加大存量建设用地挖潜力度,开展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合理确定城镇土地开发强度,提高工业用地的集约水平,鼓励发展紧凑型城镇。坚持绿色低碳发展,把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加强城市生态系统建设,加强水源地、生态廊道等城市生态系统保护,最大程度减少开发建设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大力发展节能建筑与绿色建筑,做到生态保护与污染防治并举、经济建设与环境改善并重,努力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适宜人居的绿色低碳城镇。

二是优化城镇化发展的布局形态。组团式发展可以有效解决城市无序蔓延带来的各种“城市病”,是中心城市发展的最佳路径。中心城市既要做大做强,又要防止摊大饼,构建以主城区为核心、周边县(市)为组团,通过快速交通走廊和生态廊道连接的“1+X”空间结构。要积极培育中等城市,把发展中等城市作为城镇化发展的增长极,优先培育基础条件较好、发展潜力大、区位条件优越、产业带动能力强的县级市和县城建成中等城市。有重点地发展特色小城镇,合理布局农村居民点,大力发展中心村,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三是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综合运输通道和区域交通骨干网络,密切城市间交通联系,提高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交通通达效率。加大电力、通信、给排水、燃气热力管网、道路、垃圾污水处理,以及城镇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提高各项基础设施的配套水平。完善城镇公共服务网络,科学规划建设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提升城镇综合管理水平,完善城市综合管理体制机制,提升城市的运行效率和服务效能。

四是统筹城乡发展。城镇化不能让农村荒芜,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同步发展才能相得益彰。应从规划、产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方面加大城乡统筹力度,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对城乡的基础设施建设、经济发展、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等进行一体化规划布局,促进生产要素在城乡间合理流动、公共资源在城乡间均衡配置。科学合理布局工业、服务业、交通、住宅、基本农田以及生态用地,优化城乡用地结构和布局,推动土地资源要素在城乡之间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加大城镇对农村的产业辐射力度,着力形成合理分工的产业布局。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做好城乡各类基础设施的衔接,促进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化和服务区域化。切实增加对农村的公共服务投入,大力发展农村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事业,逐步提高农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标准,不断缩小城乡居民社会保障差距。

(作者单位:河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