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科学发展观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

科学发展观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

时间:2022-08-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将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把经济发展造成的社会矛盾、积累的社会问题及时地化解在萌芽状态。科学发展观不仅借鉴吸收了人类文明进步的理论成果,更是深刻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经验的理论概括。因此,科学发展观也就成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三、科学发展观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科学理论。它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理念的丰富和发展,是指导发展的科学理论,是发展理念的根本变革,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新形态。它明确回答了怎样发展,发展的内涵、要求等问题;特别是明确回答了为什么发展,发展的方向、目的等更为根本的问题,实际上是我们党的执政规律在发展问题上的体现,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

人类社会在发展观念上的认识变迁,为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提供了丰富的经验材料和理论成果。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完善了当代中国发展的总体战略,跟上了当代人类更新发展范式的总趋势,有利于在新世纪新阶段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科学发展观不仅借鉴吸收了人类文明进步的理论成果,更是深刻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经验的理论概括。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将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一)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概括和历史性超越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以人为本,二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了使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体化,中央又提出了五个统筹的战略,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全面、协调、可持续和五个统筹回答的是怎样发展,以人为本回答的是为什么发展。无视或者模糊以人为本这个发展目的,是形成片面的、不科学的发展观的根本原因。因此,把以人为本引入科学发展观是题中应有之意,是十分必要的。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立场和方法,实现发展目的上的历史性超越。对人类而言,发展是一个永恒的主题。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强调发展要处理好各种关系,特别要重视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要不是每一个人都得到解放,社会本身也不能得到解放”。[6]共产主义要“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7]

科学发展观强调人的主体地位,强调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主体,也是享受社会发展成果的主体。我们发展经济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全体人民的生活水平,我们进行政治改革的目的在于进一步保证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我们进行文化建设的目的在于不断提高人民的文明水平。坚持科学发展观将进一步调动、激发、保护人民的创造力,为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扎实的群众基础。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体现了我们党在发展问题上的价值取向。

坚持全面发展观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实现发展目标上的历史性超越。对于怎样发展,胡锦涛指出:“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8]我们是辩证唯物主义者,坚持全面发展观,说到底就是要实现社会的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以及和谐社会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和协调发展。我们知道,要达到全面发展的目标,首先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我国正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阶段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需要长期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并实现速度与效益的统一。这样才能为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其次,经济发展不代表其他社会问题可以得到自然解决,必须坚持经济社会共同发展。在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要更加注重加快社会发展,努力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存在的“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把经济发展造成的社会矛盾、积累的社会问题及时地化解在萌芽状态。

协调发展,就是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实现发展道路上的历史性超越。协调发展的抓手:一是坚持城乡协调发展。站在国民经济发展全局的高度研究解决“三农”问题,实行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二是坚持区域协调发展。坚持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加快发展,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三是坚持可持续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生态保护型社会。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四是坚持改革开放。统筹推进各方面改革,为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体制和机制保障。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处理好内需与外需、利用外资与利用内资的关系,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五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等等,都是这一发展道路的内在要求和具体体现。

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经济社会永续发展,实现发展形态上的历史性超越。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是要求人口、经济、社会、科技的发展与资源和环境之间相互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是强调“代际公平”,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类的永续发展。

总之,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促进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的;保持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实现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

(二)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指导方针

科学发展观不仅借鉴吸收了人类文明进步的理论成果,更是深刻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经验的理论概括。因此,科学发展观也就成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9]它的最大特点是:以人为本、全面考虑、协调安排、统筹兼顾。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仅要坚持社会的全面发展,而且要坚持社会的协调发展。这反映了对社会发展问题的本质、主体、内涵、规律和目的等方面的新认识,回应了当代中国所面临的重大经济、政治和社会挑战,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升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指导方针。一是强调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人始终是主体、是动力,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作为自己的本质和核心,将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全面进步作为自己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对现代化建设中人的主体地位的新提升。从一定意义上说,对人的全面发展问题的认识程度直接关系到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认识的深度和广度。

人的全面发展问题是马克思一生始终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科学社会主义令人向往和富有魅力的思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基本出发点,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其著作中不断重复的论断。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看来,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人自身发展的高级形态,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共产主义“本身就是个人自由发展的共同条件”,它是“以每个人的全面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10]科学发展观扬弃和超越了那种把发展等同于经济发展,又把经济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的片面发展观,追求以人为本、全面价值的发展。以人为本,是在对当代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的反思中,尤其是在对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观所付出的代价的反思中,提出的一种发展理念。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是一种对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地位的肯定,是发展理念的价值取向。建立这样的价值评判标准是对社会生产力标准的进一步发展与超越。社会进步的实质是人的发展与进步,社会发展的程度最终要体现在人的发展程度上。在实现社会现代化的过程中,人始终是主体、是动力。

二是强调现代化是社会全面变迁的综合发展过程,必须坚持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人类社会的发展,不是单一的经济运行过程,而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等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过程,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乃至生态文明全面发展的过程。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现代是相对传统而言。现代化是社会全面变迁的综合发展过程。现代化包括物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和社会制度的现代化三方面。物的现代化,指的是用当代最先进的科学技术装备国民经济各个部门,使国家的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人们生活水平普遍提高,表现为物质上的富裕。人的现代化,指的是科学文化水平和道德水平的提高,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变革,表现为精神上的发展。制度的现代化,指的是规定人们行为规范的各项制度所形成的体系的现代化。如组织管理制度的科学化、政治制度的民主化。实现现代化的过程,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乃至生态文明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全面发展的思想,促进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

三是强调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要从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这个大局出发,坚持统筹发展。我国地域辽阔,自然条件相差很大,发展不平衡,差距在不断拉大,统筹发展是我们在发展中要解决的大局问题,是我们党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条重要经验,是推进改革和发展的根本要求。科学的发展是协调的发展而不是畸形的发展。坚持科学发展观,关键是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推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五个统筹”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涵,是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所要处理好的基本关系,也是我们党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

(三)坚持科学发展观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

如何寻找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发展道路成为中国世代人民的探索。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历程来看,一般存在两种模式:一是东亚模式,这是一种资源集约型模式,东亚国家一般人口多,人均资源少,所以适合集约型模式;二是欧美模式,这是一种资源消耗型模式,欧美国家一般人口较少,人均资源相对丰富,资源消耗型模式可以尽快实现现代化的历程,进入发达国家。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究竟选择什么样的模式呢?科学发展观为我们指明了方向。

传统发展观在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持人类中心主义观点。这是植根于西方工业文明的基本价值观念。它意味着人类可以随意支配主宰自然,意味着人类可以通过对自然的征服来满足自身的物质需求。纵观整个人类发展史,人类对自然界的每一次不合理利用,都导致自然界的报复性反应。正如恩格斯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11]同时,人类在自然界的“报复”中不断学习,积累经验,不断深化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回归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当今人类的唯一选择。科学发展观把坚持可持续发展作为重要内容,强调要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的观念,建立和维护人与自然相对平衡的关系,从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整体的视角理解人类生存。科学发展观在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遵循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可持续发展的准则。和谐共处是指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单纯地利用和被利用、征服和被征服的关系,而是将人与自然看作一个整体,在这个整体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互动共存。它要求人们重新认识生态自然对人类存在的价值,将生态自然系统纳入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空间,在肯定人的价值和权利的同时,要承认自然界的价值和权利,以求得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四大系统之间和谐共存、协调发展,从而建立起包括自然界在内的新的伦理道德秩序。

科学发展观还把在生产方式上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在消费方式上把实施绿色消费视为实现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中获取美好生活的基本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可以从根本上消解传统工业化的那种经济增长是以自然资源的高消耗和生态环境的严重恶化为代价的弊端,既可扬我国人口资源丰富的国情之长,又可避免人与自然资源短缺、生态问题严重、就业压力大的国情之短。绿色消费是一种全新的消费理念和消费模式。它要求人们以与自然协调的方式,追求健康文明、富有真实成果的生活,改变对过度的物质消费的盲从;绿色消费所蕴涵的适度、节约、公平、全面等原则有助于消解发展实践中出现的生产与消费、需要与供给、物质与精神、利己与利他的紧张关系,也有助于提高人的品位。

科学的发展是可持续发展而不是眼前的发展。科学发展观要求现代化建设既要考虑眼前,又要考虑长远;既要考虑发展的基础,又要考虑发展的后劲;既要为当代人造福,又要为子孙后代留下发展的空间。

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必须强化人口多、人均资源少、环境形势严峻的国情意识;强化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相统一的意识;强化节约资源、循环利用的可持续生产和消费意识;强化环境就是资源、资源就是资本,保护资源、改善环境就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的意识,从而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的关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确立既考虑眼前又考虑长远的可持续的增长方式。我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有着广袤的国土,也有着丰富的资源,但由于人口众多,底子薄,人均资源贫乏,所以比较适合东亚模式,即资源集约型的现代化模式。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2]庞元正主编:《当代中国科学发展观》,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18.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43.

[5]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18.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43.

[8]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9]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20。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1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