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科学发展是时代对我国发展的必然要求

科学发展是时代对我国发展的必然要求

时间:2022-11-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我国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社会没有得到全面发展,社会的发展滞后于经济的发展。地区发展不平衡不仅是经济问题,还是政治问题,我国有56个民族,地区之间存在文化差异,地区长期的发展不平衡,势必影响到我国的稳定。同时,还要可持续、协调发展,还要包容发展。世界各国的发展实践表明,发展决不仅仅是经济增长,而应该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应该是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可持续发展。

一、当前我国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伟大旗帜,坚定地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到2000年,我国GDP完成89404亿元,折合10081亿美元,人均约850美元,超过人均800美元的目标,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到201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达到568845亿元,折合9.4万亿美元左右,居世界第二位,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人均国民总收入已达到5400美元左右,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新世纪新阶段,我们的发展目标更加全面,发展任务更加艰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阶段性变化,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发展上的新飞跃。

但是,在新的发展阶段,我们也面临着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其一,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不平衡。社会发展是包括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的发展,也包括社会就业、社会保障、社会管理、社会公正、社会秩序等社会和谐的内容。但我国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社会没有得到全面发展,社会的发展滞后于经济的发展。教育、卫生改革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社会保障不到位、收入差距过大等问题广泛存在。社会发展的滞后又影响到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其二,城乡结构失衡。城乡结构失衡表现在各个方面,一是农村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城市的发展,我国的大部分城市,尤其是大中城市,建设得像欧洲,广大的农村,尤其是西部地区的农村,则像非洲;二是城镇居民和农民人均收入差距巨大,2013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6955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为8896元,差距达到了3倍之多;三是城镇居民能够享受到相对完善的社会保障,而农民却基本享受不到社会保障。

其三,地区发展失衡。中国地域广阔,区域较多,但我国区域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东部地区发展快于中部地区,中部地区的发展又快于西部地区,西部地区远远落后于东部地区。2013年,广东的国内生产总值为62163.97亿元,而西藏的则为802亿元,差距达到77倍;东部广东、江苏、山东、浙江4省的GDP占全国的33%,西南云南、贵州、四川、重庆4省市的GDP只占全国的9%左右,西北新疆、宁夏、青海、甘肃4省区的GDP只占全国的3%左右。2013年,天津的人均GDP为101688.85元,而贵州的为22981.60元,差距达到4.4倍。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的人均收入,相当于高收入国家,西部低收入地区的人均收入,相当于低收入国家。地区发展不平衡不仅是经济问题,还是政治问题,我国有56个民族,地区之间存在文化差异,地区长期的发展不平衡,势必影响到我国的稳定。

其四,资源环境与经济增长失衡。我国地域广阔,历来被认为物产丰富,但对资源的过度利用,导致我国出现了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的问题。目前,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4;人均耕地占有量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人均森林占有量仅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6。我国矿产资源已经告急,现在石油储量25亿吨、天然气5.4亿吨,已不足10年需求。环境破坏十分严重,水污染、空气污染比比皆是,形势已非常严峻,不容乐观。

我国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由能够支撑我国快速发展的阶段进入已无力支撑我国进一步发展的阶段。依靠粗放型增长方式我国可以实现“三步走”的第一步、第二步战略目标,但不可能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我国2006年国内生产总值仅占世界总量的5.5%,而我们消耗的能源占世界的15%,其中钢材占30%,水泥占54%。这些数字表明,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在我国已经没有后续空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已势在必行

科学发展不仅是要经济发展,还要社会发展;不仅是城市要发展,农村也要发展;不仅是东部要发展,西部也要发展。同时,还要可持续、协调发展,还要包容发展。

值得我们高度注意的一个数据是,到2003年,我国人均GDP超过了1000美元。许多国家的发展进程表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00美元之后,经济社会发展将进入一个关键时期。在这一关键时期,举措得当,就能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平稳进步;应对失误,则可能导致经济徘徊不前和社会长期动荡。一些拉美国家和东南亚国家就在这个阶段出现过经济停滞甚至社会动荡、政权更迭等。当前,我国面临的既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一个社会矛盾和问题较为突出的矛盾凸显期。要解决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促进经济和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我们别无他途,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科学发展。

二、科学发展是时代对我国发展的必然要求

第一,科学发展是和世界发展趋势相一致的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依靠武力进行海外殖民扩张的方式被世人抛弃,加快经济增长成为各国的共识,传统的经济发展观开始盛行,当时所讲的发展,仅仅是从经济学的角度去研究社会发展,把经济增长作为社会发展主要目标。这种发展观,强调的是物质生产资料的增长,把经济发展看作经济增长。由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不重视社会发展和社会公平,忽视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世界发展遇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有的国家走了一条先发展、后治理的路子,为解决生态环境严重恶化问题付出了高昂的代价;有的国家由于经济结构失衡、社会发展滞后,导致发展质量不高、后劲不足;有的国家则出现了贫富悬殊、失业增加、社会腐败、政治动荡等问题。经济的增长并没有带来社会的全面发展,并没有给广大人民带来更多的实惠,未能实现持续的增长和真正的发展。因为只有经济增长的发展,并不能完全解决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许多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开始反思,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经济的增长的同时,产生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世界各国的发展实践表明,发展决不仅仅是经济增长,而应该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应该是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可持续发展。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各个国家逐渐认识到传统的发展观念的缺陷,开始关注发展的科学性问题。1969—1973年间,罗马俱乐部的未来学派提出了“发展=经济增长+自然生态”的发展极限论,他们把自然生态纳入整个发展系统中,指出了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共生关系。20世纪70年代中期,出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与此同时,对于人的关注在新的发展理念中也逐渐体现出来,产生了“发展=经济+自然+社会+人”的综合发展观、“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等新的发展思想。

这些新的发展思想,相对于传统发展观,主要实现了三个方面大的转变:一是从以工业化为第一增长目标的经济发展转到提倡社会的综合协调的发展;二是从以物为中心的发展转到以人为中心的发展;三是从不惜以破坏资源、环境、生态为代价追求经济的一时繁荣,转到主张可持续发展。随着各国发展实践的推进,人们对发展的认识不断深化,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到注重社会的全面发展,从提出可持续发展到注重以人为中心的社会全面发展。这样,一个以人的发展为中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在实践中越来越被世界各国所重视、所推崇,并成为世界发展的一个基本趋势。正是顺应这一发展趋势,党中央才提出,我国在发展中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科学发展。

第二,科学发展是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而提出的。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科学发展,要求立足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我国当前最大、最基本的国情,是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但是进入新世纪后,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这些特征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区域发展、人均收入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科学发展,就是要求我们要牢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认清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提高想问题、办事情决不能脱离实际的自觉性。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科学发展,是为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即经过20年努力,建设一个能够惠及10多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中华民族展现了新的历史机遇,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一个很高的要求,经过前三十多年的改革和发展,我们虽然在总体上已经进入了小康社会,但仍是低水平的、不完全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社会。比如,到2000年进入小康社会时,我们原定的16项监测指标和小康临界值有三项没有达到:一是农民的人均收入,指标是人均1200元,实际达到1066元;二是人均蛋白质日摄入量,指标是人均75克,实际达到73克;三是建成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基本合格县,原定指标是100%,实际上建成80%。这三项未完成的任务,集中反映了一个问题,即城乡差别、地区差别和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已经影响到我们现代化建设的全局。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面临如何解决好城乡差别问题、区域发展中的差距问题,以及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协调等问题。正因为如此,我们党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科学发展,并以此作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指导方针。要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解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就必须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科学发展。

第三,科学发展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推进社会全面进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

在新的形势下,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提高党的执政能力,首要的是提高党领导发展的能力。要在运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中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通过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推动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按照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不断提高党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

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就要求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科学发展。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发展,我国经济社会进入了一个关键的发展阶段。这个阶段,从国际环境看,综合国力竞争空前激烈,外部环境日趋复杂多变,而我国经济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世界经济对我国发展的影响明显加深;从国内改革发展形势看,我国体制创新进入攻坚阶段,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加速,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转移,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不断提高并日趋多样化,与此同时,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任务也更加艰巨。这是一个既有巨大发展潜力和动力,又有各种困难和风险的发展阶段,是不进则退、无序推进则乱的发展阶段。因此,在这个阶段,党要善于协调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推进社会全面进步,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党中央在这个时候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与实现科学发展联系起来,是为了更好地解决改革发展关键时期遇到的各种问题,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