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利益协调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

利益协调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

时间:2022-10-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现阶段中国加快发展所面临的不利条件主要有:①人口基数大、素质低。这种现象被发展经济学家称之为“有增长而无发展”。科学发展观及其“五个统筹”的提出,就是针对发展中所出现的利益失衡而作出的理性选择,为下一步的科学发展指明了前进道路。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对发展实践会产生根本性、全局性和长期性的重大影响。

二、利益协调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是中华民族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保证。科学发展观基于中国现实国情,在总结过去经验的同时,充分考虑到未来发展可能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的必然选择,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1.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的客观要求

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中国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的前两步战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但这仍然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劳动者收入分配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有的沿海大城市水平已经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有的西部地区农民仍然没有解决温饱。中共“十六大”报告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在2020年建成一个更高水平的、更全面的、发展比较均衡的小康社会,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由此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新目标要求用20年的时间,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000美元;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经济、政治、文化全面进步;逐步扭转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新目标既为人们展现了新的历史机遇,拓展了新的发展空间,也使人们对基本国情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中国作为一个同处经济起飞和体制转轨阶段的发展中大国,具有许多加快发展的有利条件,同时又存在着较多的不利条件,这就决定了中国必须走科学发展之路。现阶段中国加快发展所面临的不利条件主要有:①人口基数大、素质低。目前中国人口已经超过13亿,到本世纪中叶将达到16亿。虽然中国实行了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人口出生率在不断下降,但由于人口基数过大,新增人口的绝对数仍然偏大,国民收入的四分之一要用来满足新增人口的各种需要,使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一直处于高负荷状态下运行。而且中国大部分的人口分布在农村,文化素质比较低,难以适应现代化建设的要求。②保护资源、环境的压力增大。相对于中国众多的人口而言,中国的资源并不丰富,按人口占有资源的平均水平,中国处于世界贫困线以下。由于不合理的利用方式及较低的科技水平,土地、矿产等资源浪费现象极为严重。由于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不文明,目前中国工业废水处理率仅为68%,生活污水处理率不到10%。新的生态债务的不断增加以及沉重的生态退化的历史包袱,使中国生态环境不断恶化。③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由于历史的原因,除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外,在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城乡差距也十分明显,城乡居民的实际收入比达到6∶1。又如西部地区人均国内生产值不到东部地区的40%;全国贫困人口大多集中在西部地区;贵州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不到上海市的十二分之一等等。

2.发展的代价与科学的发展

发展是一个不断打破原先平衡的过程,发展过程中必然要付出代价。所谓发展的代价,就是为了实现一种发展目标而牺牲另一种目标,即以某种“失”来换取某种“得”。西方发达国家在谋求发展的过程中,特别是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过程中,片面地追求工业化规模,导致严重的城市病,为此付出了沉重代价。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一些南美发展中国家曾出现过较快的经济增长,但在社会发展方面却暴露出许多问题,付出了不小的代价,如贫富两极分化、环境污染、社会失去公平等。这种现象被发展经济学家称之为“有增长而无发展”。中国改革开放在给经济带来较快发展的同时,社会发展也付出了一定的代价,但这种代价的发生有其必然性,与一些非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代价有着本质的不同。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过程中,有些代价是由于社会结构和政策调整而产生的,有些代价是因缺乏经验造成工作失误而引起的,选择市场经济的体制模式就是为了避免付出更多的发展代价。任何事物发展总是以矛盾的方式进行的,肯定常常与否定相伴,前进途中总会遇到障碍。面对当前发展付出的代价,通常不能把它仅仅看做纯消极的东西,也不能否认其在发展中必然会产生的这样一个历史事实,而要在看到它消极一面的同时,认识到它的积极意义。其积极意义就在于人们对待发展代价的态度,人们不能因其产生的必然性就消极旁观、任其扩大,而是努力把代价控制在最小限度,选择更为科学的发展途径。根据马克思主义发展观,选择科学的发展道路,必须是发展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发展的目标与手段的统一。人的活动是有目的的,同时又要服从于客观规律,“合规律性”属于现实的科学因素,“合目的性”属于理想的价值因素,发展在本质上也就是一个不断调适理想与现实之间关系的过程。发展不能离开目标,离开目标就谈不上发展,人们总是要首先确定发展的目标,然后根据发展目标的内在要求采取相应的发展手段。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由于初始加速发展通常是非均衡的,因而出现了一些突出问题,如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不够协调,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生态之间的矛盾较为严重,地区、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等问题。这些问题集中表现为利益失衡,它们是在发展中产生的,可以被看做发展的代价,但是能够通过发展得到解决。科学发展观及其“五个统筹”的提出,就是针对发展中所出现的利益失衡而作出的理性选择,为下一步的科学发展指明了前进道路。

3.发展观的最新发展阶段

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对发展实践会产生根本性、全局性和长期性的重大影响。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发展观的产生和形成源远流长,早在两三千年前,人类社会就对发展问题产生过一些观点,尽管这些观点还不系统,但却是现代发展观形成的基础。现代发展观主要形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的发展观,把发展等同于工业化过程中的经济增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些西方经济学家从经济视角,着重探究发展中国家从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过程中的经济增长问题,认为发展中国家落后的原因就在于工业化程度不高,通过经济增长走向工业化社会,是这些国家发展的主要目标。第二阶段的发展观,把发展看做整个社会结构的变革过程。由于20世纪60年代末,联合国倡导的“第一个发展10年”(1960—1970)在一些发展中国家遭到失败,付出了沉重代价,引起一些西方社会学家对发展等同于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发展观进行了反思,认为发展除了经济增长外还要进行社会变革,通过整个社会结构的变革来尽量减少经济增长过程中所付出的代价。第三阶段的发展观,把发展作为以人为中心的综合发展的过程。20世纪70—80年代,一些西方哲学家把人的发展看做是发展的核心主题和目标,强调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自然环境的综合协调,主张可持续发展,突出发展的人文价值。

以往有影响的发展观皆产生于西方,唯有科学发展观产生于中国,并且是发展观的最新发展阶段。说科学发展观是发展观的最新发展阶段,这是因为科学发展观涵盖了各个阶段发展观的所有主题内容,体现了这些发展观的核心思想,如社会综合协调发展的思想、以人为中心的发展的思想、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等,而且提升了发展观的实践价值。科学发展观之所以不同于以往的发展观,就在于它具有深厚的实践基础。以往的发展观均是学者们的坐而论道,或是事后反思,缺乏指导实践的效力,而科学发展观则是一种国家意识形态,它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吸收各个阶段发展观的丰富内涵,并在总结国内国际实践经验基础上形成的,决定着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未来方向。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着一系列需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客观上要求人们转变发展观念,以往的各种经验教训也促使中国共产党人实施新的发展战略,何况中国现在已经具备了科学发展所必要的物质技术基础,所以说实践科学发展观,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必然选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