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

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

时间:2022-03-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因此有必要通过各种教化、规定来灌输同族人之间的亲睦观,协调利益分配。[26]难能可贵的是客家人将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落到实处。有的祠堂在订立的家训族规中作了明确规定。单凭客家的共产很难实现儒家的重要儒家经典《礼运》篇所描绘的万物和谐的大同世界景象:“故人不能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_客家文化与和谐广西

(二)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

“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24]利益分配不均衡导致贫富差距,人心不稳。当然合理的利益分配并不指“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平均主义。老子将其形容为“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25]客家虽族大人多,一旦迫于生计毫不犹豫举族远迁以求发展,不可能发展这种贫穷的“和谐社会”,况且贫穷绝不是和谐。也正因为族大人多,不可避免有贫富分化现象。因此有必要通过各种教化、规定来灌输同族人之间的亲睦观,协调利益分配。贵港桥圩客家有“睦宗族”的条目:“凡同宗之人,富贵贫贱不能均一者,皆天命也。宗族间不可恃富骄贫,倚贵轻贱。盖视子孙而无轻疏,祖宗一体之心也,使富贵仰体同爱之仁,解衣推食。以其所有余,济其所不足,则宗族无困乏之虞矣,而贫贱安守穷约之分,修身俟命,知此之仁义,当在位之爵禄则宗族自无凌竞之风矣。”[26]难能可贵的是客家人将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落到实处。孤儿、寡妇、鳏夫、残疾人缺乏劳动力,客家人就在农忙时不遗余力地帮扶他们。这也是客家“大家庭、小社会”居住模式优势的体现。这些具有共同血缘组成的大家庭,“无事则各分,有事则合食”,平时的生产生活则以户为单位,而农忙与村落的非常时期,则集合族之力量齐帮忙。更多的是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的互相帮助,济困救贫,一般都是尽心尽力,通常不讲报酬。

要强调的是,上面所举的除了劳动力帮扶外,贫弱者的衣食住行都得到一定程度的帮助,使之日有所食、岁有所依、老有所养。有的祠堂在订立的家训族规中作了明确规定。如博白县客家《廖氏家史》明确“老者饥寒,维护至百年终老,幼者抚养成人”。有的祠堂在订立的族规中,还规定“族中鳏寡孤独及年老无依靠者由公项付给恤费。寡妇守节,奉准族会后,可由公项给建房金,并优先给胙肉”。扶贫济弱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就是族内的公共财产。每个宗族掌握相当数量的公共财产,向族人提供基本的生存和安全保障,这也是维持宗族制度的物质基础。客家的公共财产是平时逐步积聚起来的。族产主要包括蒸尝田、荷塘、店铺、商店、墟集等生产生活资料,但数量最多、最重要的当推族田。客家宗族土地的占有量,在总耕地面积的比例较高。族田的处理方式有三种:并非全族人共同耕种,而是以租佃的方式租给族人或外族人,族田的租率较一般低,故族人乐于承租;或是分种,由设立蒸尝田的祖先之下的各房平均分种其中的一份;或是轮种,由数房子孙轮流耕种。农业是客家人生存的基础,公平地处理族田,平衡各房经济,利于缩小贫富差距。

族产作为整个宗族的共产,取之于族众,用之于族众。凡属有关全族事务的经费开销,均由族产支付,如修建宗祠、供学奖学、修路、架桥、修水利等项目的开支,首要且是开支最大的是祭祀的费用。族产用以祭祀为中心的宗族事务外,另一要务就是赈济救恂贫困的族人,家族设立义田、义仓,使救助行动得以保障。为了使救济族人的行为更为有效、更制度化,一些家族还鼓励族人设立义仓,维持族人低水平的生存需要。族中的富户殷商也乐于捐赠义田、设义仓,致力于族内的济弱扶贫活动。一方面可缓解贫困族人的危难,另一方面,又借以树立良好的族内声望。因为善举可以得到族内对善举楷模、典范的旌奖,得以书谱入志,流芳百世。通过家训族规的教育,丰富的精神嘉奖,体恤、义善等道德价值观念形成并得到客家族群的普遍认同。客家社会的道德规范体系就是在这样的推动下逐步建立起来的。陆川县众多客家人的祠堂,除用共产祭祖、助学外,还设有“功名田”,供族内那些穷秀才和做过文武官员,享有“功名”的族老作养老费,直到去世。单凭客家的共产很难实现儒家的重要儒家经典《礼运》篇所描绘的万物和谐的大同世界景象:“故人不能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27]蒸尝等共产是一定社会的产物,虽然蒸尝不能使客家实现大同世界,但在旧社会,没有固定的社会保障制度,如果祠堂的共产积储比较丰富,司其事者比较公正、开明,自可在扶贫济困中起到缓解或降低社会矛盾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