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社会科学研究的必然选择

社会科学研究的必然选择

时间:2022-02-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要促使跨学科研究有效展开,必须建立跨学科研究的实现机制。因此,进行跨学科研究的学术机构应该跳出系和学院的框框来组建,跨学科研究的目的要求这种机构不同于单学科研究的组织方式。学术研究领域缺乏对跨学科研究应有的激励机制,使其处于一种非常不利的地位。
社会科学研究的必然选择_跨学科研究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

三、跨学科研究:社会科学研究的必然选择

严格来说,社会科学诞生于19世纪,最初是一种区别于自然科学的所有学问的总称。之后政治学和经济学相继独立,开始了社会科学领域中各个学科画地为牢的分化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类社会的存在形态和运行机制都在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的作用下不断发生着深刻的变革,各种社会现象也越来越呈现出复杂性、相互依存性的特征。这样,无论哪种单一学科,仅仅依靠其学科自身的内在逻辑去揭示社会现实,都有其严重的局限性,往往无形中拉大了研究成果与社会现实的距离,无法全面、准确地揭示社会事实的本质。所以,日益复杂的现实问题必然要求学科的重新整合,开展必要的跨学科研究。在现时代,从某一学科出发研究问题已经成为常识、习惯的情况下,而且这种惯性已经非常强大,跨学科研究反倒是个问题了,进行跨学科研究反而面临很多困难。而要促使跨学科研究有效展开,必须建立跨学科研究的实现机制。

1.确立主题为主的研究方法论

由于传统单一培养模式和学科壁垒的限制,目前我国大多数研究者都倾向于采用在本学科内部对社会现实做出解释的“小而全”模式。正如上文所述,这种以学科为中心寻找合适的主题的方式在现代性和形而上学的遮蔽下常常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甚至异化成为一种手段和目的的倒置。因此,社会科学应当重新回到研究的主题上,采用恰当的方法论去认识主题存在的社会现实并发现其运行规律。事实上,主题本身的复杂性和整体性的特性决定了对其进行解释的方法论几乎不会是单学科性质的,更多的是综合性的、跨学科性质的。这种跨学科研究包括两种情况:一是以两个以上学科门类的理论资源为依托,展开对同一主题的合作研究,二是不仅是学科之间的合作与互补,还发生了学科之间的相互融合与渗透,尤其是在方法论层次上的互相借鉴和综合。总之,应当根据研究主题本身来选择方法论,属于单一学科范畴内的问题,单一学科的研究就可以解决问题了,属于综合性、多学科范畴内的研究主题,则必须采取综合性、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凡是以综合形态存在的题目,如果只从某一学科去进行研究,得到的结论必然是片面的。

2.建立主题为主的科研机制

即使是在最发达的国家,跨学科研究的进展无论是对解决现实问题对它提出的强烈而迫切的要求而言,还是对它自身蕴藏着的学术张力而言,都是显著滞后的。[7]这种状况的出现除了人们对于跨学科研究的意识不足和可采用的方法系统缺失的原因之外,还有体制、投入、评估机制等外部原因的影响。因此,我们在回归主题为主,采用跨学科视角对主题进行研究的同时,还要注重建立跨学科研究的相应科研机制。

(1)跨学科研究的组织方式

目前依托大学的研究基地和许多研究所,大多数学科融合不够多,研究领域不够宽,规模不够大。这些研究机构几乎都是按院系或独立的科研机构进行管理,使硬件资源镶嵌在院系或科研机构里,其共享与融合很难得到组织支撑。[8]大部分科研机构申报时突击做材料,做材料时到处去凑,待研究基地获准了,钱要到了,如何真正开展科研活动又是另外一回事情。再到要来检查时,又到处拼凑材料,应付了事。这种科研机构完成设计的任务是可以的,但真正要开展跨学科研究,真正要取得创新性的成果恐怕很难做到。因此,进行跨学科研究的学术机构应该跳出系和学院的框框来组建,跨学科研究的目的要求这种机构不同于单学科研究的组织方式。一方面,聘用来自不同领域的研究人员,并且这些研究人员要对跨学科研究主题具有高度的兴趣,还要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与此同时,具有多个学科背景的学术通才当然也是跨学科研究机构不可多得的。另一方面,传统的科层制领导方式和学术权威的影响在单学科研究中能够保证研究的进度和深度,但是跨学科研究中各个学科之间平等地合作要求排除某门单一学科对于整个跨学科研究主题的过度干预,这样,跨学科研究机构还要在组织结构和学术研究的领导方式上寻求突破,在不同学科之间架起以协调为主的研究平台将是一种很好的选择。

(2)激励机制

由于学科体制的限制,各种管理体制也呈僵化状态,特别是激励机制。就目前来说,在研究领域,学术成果的发表、科研奖项的评定、科研项目的申请及拨款、职务的晋升,等等,都是以单学科为轴心来运作的。学术研究领域缺乏对跨学科研究应有的激励机制,使其处于一种非常不利的地位。跨学科研究,往往说起来都感到十分重要,但似乎落实不了。同时,在现行体制之下,由于缺乏必要的激励机制,跨学科人才的培养也面临重重困难,一些具备跨学科研究的专业知识和兴趣的专家学者,由于得不到支持而陷入困境,继而放弃跨学科研究。因此,对于跨学科研究,应当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在思想上给予重视,在政策上给予鼓励,既要注重物质上的奖励,又要给予精神上的激励,在项目的立项、成果的奖励方面对跨学科研究予以足够的重视和必要的倾斜。

(3)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与单一学科研究一样,开展跨学科研究同样需要进行相应的评价体系,只是按传统学科界限建构的研究质量框架显然无法适用于跨学科研究,需要建立一套针对跨学科研究的科学评价体系。在质量衡量的标准上,跨学科研究和学科研究的卓越性可以同时得到评价,两种类型研究的优秀与否并无矛盾。[9]因此,传统学科研究的质量标准很大程度上也适用于对跨学科研究的评价。但是除此之外,跨学科研究的质量衡量还应当包括研究对主题的贡献以及对现实问题的影响。在评估小组的组建方面,应当聘请不同学科领域的专家,而且这些专家必须是对研究涉及的诸多领域有兴趣,能够保持“价值中立”,能够跳出自己的专业背景进行思考。

【注释】

[1]邹农俭,南京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处处长、教授。

[2]刘霓:《跨学科研究的发展与实践》,《国外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

[3]文洪朝:《跨学科研究——当今科学发展的显著特征》,《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4]冯刚:《跨学科研究何以可能?》,《浙江社会科学》,2007年第4期。

[5]赵文平,吴敏,王安民:《我国大学跨学科研究的障碍与对策研究》,《学科建设与发展》,2006年第3期。

[6]刘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问题意识与理论创新》,《创新论坛》,2005年第26卷,第1期。

[7]罗卫东:《跨学科社会科学研究:理论创新的新路径》,《浙江社会科学》,2007年第4期。

[8]席酉民:《大学学科交叉与科研合作的矛盾怎么解决?》,教育部科技委专家建议,2005年6月。

[9]刘霓:《跨学科研究的发展与实践》,《国外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