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新时期新闻“擦边球”的传播动因与监管

新时期新闻“擦边球”的传播动因与监管

时间:2022-08-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把娱乐圈的隐私和鸡毛蒜皮的琐事当新闻热炒,是不折不扣的新闻“擦边球”!但是传媒作为社会的公器,肩负引导社会的责任和使命,发表这种形式的新闻“擦边球”文章,伤害到的是公众利益,必将受到公众的指责。为了满足受众对当下刺激的需求,媒体传播过程中娱乐的泛化是一个突出的现象,这也是造成新闻“擦边球”的一个直接动因。

新时期新闻“擦边球”的传播动因与监管

img29

郑保章

一、新闻“擦边球”的主要表现

当前,我国部分媒体打新闻“擦边球”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将广告信息“新闻化”。新闻是新闻,广告是广告,这是非常简单的道理,但有些媒体受经济利益驱使,偏偏将广告当新闻处理,如这样的标题,“大连出现‘脑白金’热”、“百名街道大妈体验满意移动”、“某某会员制开创中国家电连锁新时空”……这样的标题我们一看就知道是广告,但它都是以“本报讯”或模糊本报讯的方式出现的,没有消息头的文章和新闻编排在一起,让公众如坠雾里,不知真假。

2.形象专版宣传政绩。有的媒体借专版之名行广告之实,打新闻的“擦边球”,如各种形式的CI专版、政府形象专版、企业形象专版、改革人物专版等等,无奇不有,无空不钻,实际上是变相的政绩宣传。

形象专版实质上是版面与金钱的交换。一个本来名声不佳或毁誉参半的单位,花钱买版面,本地老百姓看了报道自然要骂娘,进而不相信媒体,而外地老百姓看了报道,会误认为好,在评先比优时给他打分划勾。李真在主持河北省国税局工作时,出了不少专版。在广大读者眼里和心目中李真成了改革的标兵。

3.借所谓的“新闻源”模糊公众。新闻源是指向记者或通讯员提供或者反映新闻信息的公民或者法人。而当前某些媒体在稿件的处理上,经常采用“据某某称”、“据某某反映”、“据某某透露”、“据来自某某机关的消息”等措辞,而读者对此并没法考证,大多当做真实的准确的信息来认识,这样就使一些新闻“擦边球”有了造假的市场,尤其是在一些医药的“广告”中更是如此。如“王某某服药后一星期就好了”、“哈尔滨的张五一从轮椅上站起来了”等等,这里“王某某”到底是谁,哈尔滨那么大,这个“哈尔滨的张五一”又是谁,真是令人百思不得其解。更为可怕的是,某些媒体借用“新闻源”做广告,愚弄公众,还要打上“专家提醒”,并让其具有“新闻”色彩。

4.恶意炒作,打新闻“擦边球”。新闻策划是近十几年在我国出现的新生事物,但有些新闻策划变成了炒作,有的记者变成了某些企业或产品的策划师,策划新闻,这也是新闻的“擦边球”,也是非常可怕的。

媒体为了追求较高的阅读率或收视率,往往恶意炒作,在迎合公众上做文章,对一件事添油加醋,把一些不具备新闻价值的事实炒成热点新闻,造成轰动效应,增强对公众的吸引力,从而使整个新闻事件在整体上被夸大,新闻事件本身被“注水”,引起公众反感。

娱乐圈的隐私和鸡毛蒜皮的琐事当新闻热炒,是不折不扣的新闻“擦边球”!心理学家认为,人的心理都有阴暗的一面,如喜欢窥探别人的隐私。但是传媒作为社会的公器,肩负引导社会的责任和使命,发表这种形式的新闻“擦边球”文章,伤害到的是公众利益,必将受到公众的指责。

5.“预告式新闻”或称埋藏“新闻”。根据真实情况发一些预告式新闻,这是正常的,本来无可厚非,但有的媒体就变了味,借预告式新闻之名,行假新闻之实,如把计划当成事实报道,把设想当成果报道,实则是另一种形式的新闻“擦边球”。

二、新闻“擦边球”的传播动因分析

影响传媒擦边球的因素是很多的,但笔者认为以下几个方面是新闻“擦边球”的直接传播动因。

1.记者社会责任理念的迷失

记者应对社会负责,对每位公民负责,特别是为国家民族利益履行高度的政治责任,是新闻专业主义的重要内容。

按照新闻学原理和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新闻只能通过艰苦的深入采访调研获得,并在真实、公正和平衡原则的指导下作出价值判断和新闻选择。记者在新闻的选择上应该对社会和公众负责,而不是为媒体的商业利益服务。

随着近几年媒介的断奶及市场竞争的需要,部分媒体受利益的驱使,在发行上向记者摊派,在创收上向记者摊派,也无形中淡化了编采人员的社会责任,他们成了为媒体挖掘最大化利润的工具。试问,这样的记者又如何努力担当起“社会的大脑”、“公共的良知”的社会责任呢?

2.媒体商业竞争所致

众所周知,大众媒介在国家民族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决定了它对社会安定、国家安全和公众身心健康所承担的法律、道德责任和社会义务。然而,当媒介被称为媒介产业时,它的性质就发生了变化:从宏观活动的空间角度来看,是市场化,媒介作为社会的一员,参与社会分工与交换;从微观活动的角度来看,是“企业化”,以利益最大化作为追求目标与行为指针。这就与媒体从业人员的社会责任发生了冲突。

美国学者麦克切斯尼认为,利益最大化的商业价值和商业欺骗,湮没了媒体作为公共机构的特性。当一些媒体将追求利润最大化作为主要目标时,就会热衷于炒作新闻,夸大事实,以偏激吸引“眼球”。正如西方有识之士所断言的:某些方面,对新闻业的品格威胁最大的可能不是政府,而是新闻界本身。故而,引导消费者的“新闻”正在取代与公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时政新闻的比例和篇幅,一些集团、公司或部门的稿件成篇成篇地占据了我们的版面或黄金节目段,一些本不是新闻的内容,如软硬件产品发布、服务产业信息报道、楼市或求学等都成了当下的“新闻”。

3.新闻故事化严重

为了满足受众对当下刺激的需求,媒体传播过程中娱乐的泛化是一个突出的现象,这也是造成新闻“擦边球”的一个直接动因。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人们对于物质享乐的欲望被充分地刺激起来,对工作和工作带来的利益的快节奏的投入使人们懒于思考,感官的娱乐因为其最直接、易获得,很容易被受众接受。所以娱乐性的内容占据媒体越来越多的版面和时段。仅此犹嫌不够,新闻也开始娱乐化:追求血腥场面、怪异情节的刺激,新闻故事化等。

新闻娱乐化还为编辑、记者提供了口实:“事实与虚构的界线越来越模糊,真假难辨,以假乱真,再添上血腥与色情,构成一个反智天地。”在这样的一个反智天地中,“愈来愈少新闻价值,内容日益暴力日益煽情——日益有味,节奏快,日益即食。而新闻本身品质下降,最终导致判断的无根无据”。

三、新闻“擦边球”的监管与控制

现代社会,传媒在公众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传媒是公众了解社会信息、接受生活指导的重要工具,是政府与民众互置信息、沟通政府与民众关系的桥梁和纽带。政府是信息的持有者和社会稳定的指挥者,大众传媒则应当是保障社会稳定、民心安定的“稳压器”,是调适社会各系统功能动态平衡的“谐调器”和促进社会进步的“推动器”。

1.业内主管部门加强监管

我们历来对大众传媒的宣传、教育、鼓动和组织作用十分重视,这与革命战争年代的传统以及学习前苏联的经验有关,然而对于社会主义和平建设时期,如何充分发挥大众传媒尤其是党报的信息传递和舆论监督作用,则缺乏清醒的认知,以致在理解和执行过程中,我们不少把关人形成了“报喜不报忧”的思维定式。

在传统传媒失职和缺席的背后,隐藏着的是我们宣传管理部门管理理念滞后的危机,他们认为新闻管理任务只是“正面宣传”,是倡导表扬报道,控制问题报道,这种认识是片面的。因此,在我国加入WTO的今天,媒体管理者及媒体控制者应好好地研究新形势下的新闻管理问题,应从过去的显性管理变为隐性管理,在尊重新闻规律的前提下,来共同搞好我们的新闻报道工作,从而树立起我们国家讲真话,负责任的良好形象。

2.媒体要实现自律

李长春同志明确提出了“不断改革创新,使我们的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的要求,并提出了明确的判断标准:“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反映人民群众的心声,使党的主张和人民利益更好地统一起来。衡量精神文化产品,最终要看人民满意不满意,人民喜欢不喜欢。”随着现代民主社会的发展,社会公众的自主意识和权利意识日益高涨,公众舆论不论对涉及公众自身健康、安全利益方面的“小事”,还是对涉及社会问题、公共事务的“大事”的关注程度大大提高,公众舆论要求尊重满足公众知情权的呼声越来越高。

如果说广西南丹矿难、江西芳林小学爆炸案的报道是地方党委政府有意遮掩,致使政府与媒体之间信息不对称而造成公众知情权丧失的话,那么山西繁峙矿难中记者违纪案件说明了什么?还是记者与媒体的自律问题。

自律是指行为主体于法律和政府管制之外的自我约束,与来自外界的约束相呼应。自律也涉及到法律问题,但它是在违法之前就由记者的良心发现解决了,是没有成本的错误自纠。对于记者来说,自律的最高追求就是保持高度的人格,实现崇高的职业理想;对于媒体来说,就是要制定严格的措施,加大处罚力度,树立“以民为本”的勇气和“天下为公”的品格,打造自己的公信力

3.提高受众媒介素养,特别是科学素养

构建和谐社会要以人为本,突出的是人,是人文精神,在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始终作为主体而处于主导地位。正是基于传媒在公众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及其不可避免的负面影响,欧美不少国家都已经开始重视媒介素养教育。在我国,目前媒介素养的研究也已经有了一定的开展。为了配合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世纪宏伟目标,提高全体人民的政治民主素养和道德素质,使公民能更好地利用信息,更有效地投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全社会推广媒介素养尤其是科学素养则成为一项非常重要的长久工程。

科学素养教育的发展,应该更加系统并且细致,不仅建立自己的学科理论框架,还应该形成一套实践操作的流程,同时针对不同的群体,要研究不同的教育方式,使科学素养教育真正落实到我们的媒介生存状态中。

参考文献

刘建明:《新闻学前沿》,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郝斌生:《论新闻“擦边球”》,《采写编》2004年第3期。

卢范生:《新闻媒体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新闻爱好者》2005年第9期。

刘 刚:《传媒在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中的作用》,《中国记者》2005年第9期。

〔郑保章:大连理工大学人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系主任、教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