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华尔街金融海啸引发第四次世界大变局

华尔街金融海啸引发第四次世界大变局

时间:2022-08-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现代世界风云变化奇幻,世界大格局几经剧烈变局,形成当今的世界格局。导致世界格局形成第一次现代世界大变局的导火索,是第一次世界大战。英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是一个号称“日不落帝国”的头号老牌帝国主义国家,遍布全球五大洲各地区都拥有最多殖民地的国家,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霸主。美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最大受益国。

第一章 现代世界百年四次大变局

现代世界百年史,就是大国竞争史,也是一部大国兴衰存亡史。

现代世界百年史,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为动荡激烈的历史阶段。现代世界风云变化奇幻,世界大格局几经剧烈变局,形成当今的世界格局。回顾人类进入20世纪以后至今的百年世界历史,整个世界经历了四次大变局。

第一次世界大战推动人类进入现代史世界格局

导致世界格局形成第一次现代世界大变局的导火索,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大变局的四大结果性标志:一是奥斯曼帝国、奥匈帝国、德意志帝国、俄罗斯帝国崩溃;二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诞生;三是美国由此真正跨入世界大国行列;四是18世纪与19世纪的世界霸主——大英帝国的衰落。

第一次世界大战拉开了现代世界史的序幕,美国的崛起,进入世界强大国家之列和苏联的诞生,开启了现代世界史大国格局形成的第一个序幕。

英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是一个号称“日不落帝国”的头号老牌帝国主义国家,遍布全球五大洲各地区都拥有最多殖民地的国家,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霸主。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美国还是一个没有世界影响力的发展中新兴资本主义国家,是一个经济上对外净负债国,还没有进入发达大国之列的国家。中国虽然当时是个大国,却是一个长久积弱成疾、被列强任人宰割、租界遍布的国家。奥斯曼帝国虽也是一个拥有横跨欧亚大陆的庞大地区地域的国家,也是处在衰弱过程中垂死挣扎的国家。奥匈帝国却还是一个比较强大的国家,是与大英帝国、德意志帝国、俄罗斯帝国、法兰西并称的欧洲五大强国。过去的一些书籍中,常常把侵略中国的八国联军中的奥国,说成是奥地利,那是错的,其实是奥匈帝国。

重大的政治问题崇尚武力解决,大规模的军事力量是民族生存不可或缺的现实,使得军事强权政治思想,几百年来成为欧洲国家传统外交政治的主流。就是由于主导欧洲国家传统外交政治的军事强权政治文化的巨大影响力,才使得奥匈帝国皇太子费迪南大公夫妇被塞尔维亚青年枪杀的这么一个小小的火星,就能够点燃世界上许多国家都被卷入的世界战争大火。弱肉强食的森林法则,在欧洲外交文化中具有相当的普遍性的认同,在16世纪中叶以后,成为欧洲国家的普遍国际政治外交原则,以致发展到极端的20世纪,欧洲各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实行对外战略扩张政策,为了扩大各自的地盘,发动了阵线混乱多变的、争夺各自利益、瓜分世界殖民地的第一次世界大战。

为什么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场阵线混乱多变的争夺各自利益的世界大战?这是因为,大多数参战国家都是在没有事先充分的战略谋划与战争准备的情况下,被形势所迫匆匆忙忙地宣布参战,或向某个国家宣战,以致后来无可奈何地被迫参与战争的国家越来越多,总数达30多个国家(相当于现在的70多个国家直接参战,因为战后奥斯曼帝国和奥匈帝国分化为多个国家),几乎当时所有世界大国都被卷入了战争,遍及欧洲、亚洲、非洲、美洲各大洲。同时,参战国加入的阵线,随着各交战国之间公开的利益变化和暗中互相的利益交换,有些国家在协约国同盟国之间的角色和所站队的阵营变化混乱。

从整个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况来看,是一场欧洲作为主要战场,各自伤亡惨重且又大量消耗国力的厮杀,对所有欧洲国家都是一场得不偿失的、典型的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抢夺地盘争夺势力范围和殖民地的一场混战。发动和参与战争的国家和人民始终没搞清楚,为什么一定要发生上千万人战死这么惨烈的大规模战争。战争的原因和目的,究竟是为了什么?但欧洲各个参战国,都把发动战争的原因归罪于对方。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世界历史的重要性在于,这场大规模的战争对于当时的所有世界大国都是历史转折点,对于世界历史从近代走向现代世界,也是标志性的转折点。尤其对于美国和俄罗斯,是个走向世界超级强大国家的转折性的重要历史时点,对于原来的世界霸主英国是个由盛转衰的历史标志性的时点。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使庞大的奥斯曼帝国土崩瓦解为土耳其、伊拉克、叙利亚、格鲁吉亚、亚美尼亚、阿塞拜疆、利比亚、也门等现在的30多个国家。奥匈帝国战后分解为奥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现在的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南斯拉夫(现在的塞尔维亚、波黑、斯洛文尼亚、马其顿、克罗地亚、波斯尼亚和黑塞戈维纳)等多个国家;德意志帝国在战争中失败,德国爆发1918年“十一月革命”,推翻霍亨索伦王朝的统治,威廉二世皇帝退位,德意志帝国终结。

美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最大受益国。由于世界大战不在美国本土进行,美国在战争中与各交战国进行武器交易,获得巨大经济利益,经济迅速崛起。

第一次世界大战刚爆发时,德国担心美国参加与其敌对的协约国,在幕后资助了美国一些和平组织及其报纸,同外贸有关的美国资本集团要在中立贸易中获利,普遍反对参战。不少大资本家也资助了和平团体,在美国国内展开了反战运动。参加限制军备同盟、反对军国主义同盟、和平协会、中立同盟、妇女和平会等和平团体的,有知识分子、工农和教会人士等各阶层代表人物,各种因素造成了当时的美国和平主义、反战思想占上风,托马斯·伍德罗·威尔逊就是靠“他使我们远离战争”的口号连任总统。对于在欧洲爆发的大战,威尔逊总统在1914 年8月公开宣布美国政府的立场:在这个考验人类灵魂的日子里,美国无论在行动上还是在名义上都必须保持中立。我们必须在思想上和行动上都保持公平。

美国为什么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要保持中立?因为当时的美国总统威尔逊认为,如果美国不保持中立,美国会立即陷入内部混乱。在美国内部,爱尔兰血统的美国人,是支持正在闹着要从英国独立出来的爱尔兰,站在支持美国政府援助德国进攻英国的立场。几百万来之俄罗斯的犹太人,也希望美国帮助德国进攻俄罗斯,打垮沙皇专制统治的俄国。德国血统的美国人,更是坚决支持德国。但美国中更多的英格兰血统和法兰西血统的人,期望美国政府支持英国法国反击德国的进攻。威尔逊总统曾对德国大使说:我们必须保持中立,否则,我们这个混合民族的国家将会支持欧洲的不同阵营。在1916年之前,在协约国和同盟国的两个军事集团之间,根本分不出谁会赢得战争的最后胜利,威尔逊作为美国总统,并没有什么选择公开站在哪一边的余地,他曾经跟战争双方分别秘密商谈,企图进行调解。但由于双方都希望得到他们各自提出的条件,且无法调和,因此谈判毫无结果。

尽可能地维持美国的和平主义气氛,支持美国政府的孤立主义政策,使美国在欧洲战场中保持中立,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德国外交政策中的一项重要的策略。美国在欧洲战争中的中立的政治立场,对德国是有利的。仅凭英国和法国的军事实力,已经不足以对抗德国的军事力量的进攻。德意志帝国的武力,狂扫俄罗斯沙皇帝国军队的辉煌战绩,那时的德国陆军在战场上的军事攻势,已经成为了国际格局中的一个最强大国家。

战争是资本家获得暴利的最大获取源,资本的本性就是追逐利润。在欧洲战争之火愈演愈烈之时,也是美国公司与各个交战国大做军火生意的大好时机。德国对美国在实行孤立主义的政治中立的同时,美国资本家们虽然也与德国做军火和民品生意,但对美国公司与英国法国的军火交易很是愤怒,他们一方面派出间谍煽动为协约国制造军火的工厂工人罢工,在美国军火公司运往协约国的军火货物中放炸弹;一方面派出德国潜艇发动了对运往协约国的任何船只不发警告的攻击,仅仅1917年初的3个月,德国潜艇的无限攻击行动,就使130万吨以上的协约国与中立国的轮船被击沉,破坏运往协约国的物质运输线,使英国当时的粮食仅够6周。德国军队的潜水艇一再袭击美国商船和民船,使美国民众的民愤群起,威尔逊总统忍无可忍,在1917年1月,美国中断了与德国的外交关系。但此时的德国统帅部把美国的力量已经放在无足轻重的地位,德国军事统帅部还曾经狂妄地公开表示,仅凭德国的潜艇部队就可以使英国在6个月内投降。美国大笔贷款资金给协约国的行为,更是使德国十分不满。至2月底,又有3艘美国载有乘客的轮船,在没有得到事先警告的情况下被德国潜艇击沉。

恰在此关键时刻,德国外交大臣阿尔弗雷德·齐默曼的给德国驻墨西哥外交官发出的一封密令,被英国情报人员截取,并告知美国政府,英国还公之于媒体,使美国与德国的关系彻底恶化。这封在1917 年1月19日发出的德国外交大臣密令内容是,要德国驻墨西哥外交官告知墨西哥总统,德国要联合墨西哥结成共同反美同盟,帮助墨西哥收复其一直想收回的新墨西哥州、得克萨斯州、亚利桑那州的领土。美国政府被德国外交大臣齐默曼的密令激怒,威尔逊总统在1917年的4月6日召开美国国会特别会议,美国参议院以82票对6票、众议院以373票对50票的绝对多数通过决议:美国向德国宣战!

美国参与世界大战的准备不足,从美国军队的当时状况可见一斑:1916年的美国总人口已经超过1亿,当时的美国军队中职业军人只有正规军7.7万人和11.9万人的国民警卫队。然而,在很短的时间内,美国就把350多万平民迅速变成了士兵,美国服兵役的人数超过400万。1918年8月在法国战场上直接参战的美国军队人数已经超过126万。美国实际参战只有几个月,但美国的参战,对协约国击败德国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到1918年11月停战时,驻法美军已有200万人,另有100万人已经在开赴欧洲战场的途中。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果,对美国来说,是大战开始时没有预想到的。“一战”的死亡人数超过1000万,大约只有5万美国人在战役中丧生。但美国从一个对欧洲国家的负债国,战后反而成为欧洲各大国的债权国。1914年,美国对欧洲人的欠款约达40亿美元,到1919年大战结束时,欧洲人对美国的欠款约达100亿美元。美国工业总产值1914年为249.2亿美元,1919年为639.71亿美元,增长156.7%。在大战期间,美国百万富翁增加了1.7万人。世界资本市场的最大中心从伦敦,转移到了纽约,美元成为世界主要货币。通过“一战”,以及在战后的欧洲与世界政治和经济重建中,美国一举获得世界经济大国、军事大国、政治大国的地位。

俄罗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刚爆发的初期,就接连打败仗,损失惨重。1914年7月30日,沙皇尼古拉二世签署了战争总动员令,动员了在俄国西部地区的30个军,总计有96个步兵师和37个骑兵师,总数大约270万人,还有90万特种后备军和要塞部队。把原来驻扎在亚洲地区的军队加入序列,俄军总数增加到了1830个营、1250个骑兵中队和6720门大炮,总计大约500万人,这个数字中约有三分之二为战斗人员。

在1914年8月同时开战的坦能堡战役和马祖里湖战役中,在俄罗斯军队人数占绝对优势的战场形势下,因为俄罗斯军队素质较差,战役指挥者的严重指挥失误,在与德国军队的较量中,一再发生整个军团全军覆灭的灾难性失败后,德国和奥匈帝国的同盟国军队开进俄罗斯,仅在1915年,俄国军队死伤和被俘者达200万人。战争导致俄罗斯经济崩溃,工厂倒闭成潮,数百万工人失业罢工,各种国内矛盾爆发,使军火供应补给严重困难,军队极度厌战,对沙皇的极度不满,引发1917年资产阶级的“二月革命”,推翻尼古拉沙皇统治。但新上台的资产阶级革命的临时政府,仍然坚持前沙皇政权的战争政策,依然参与大战,集结俄罗斯的残余军事力量,与德国和奥匈帝国的联军进行决战,又是大败。俄罗斯国内各种危机爆发,无产阶级革命条件完全成熟,列宁先发制人地在立宪会议即将召开之前,提出了“全部权力归苏维埃”的口号,召开全俄苏维埃代表大会,废除了临时政府,成立人民委员会。在1917年的11月7日,列宁领导的苏维埃武装起义成功,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国家。列宁领导的苏维埃政权宣布,俄罗斯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同德国签订了《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约》。俄国放弃对波兰、立陶宛、库尔兰、利夫兰和爱斯特兰的管辖与主权,俄国承认乌克兰、芬兰独立,立即从芬兰、乌克兰和奥克兰岛撤军,保证同乌克兰立即签订和约并承认乌克兰同德、奥、保、土之间的和约。俄国付给德国60亿马克的战争赔款。这是列宁领导的苏维埃政权作出的第一个最重要的战略决策,这个妥协性的战略决策为苏维埃政权的生存和发展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1918年11月德国正式战败,于11月11日与协约国签订停战协定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德国的殖民地被英国法国等战胜国瓜分。苏俄政府立即于11月12日宣布废除《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约》。

1922年,列宁领导组建了由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外高加索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组成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之后,苏联逐渐扩展为由15个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加盟的国家。一个新的社会主义超级大国在战后开始形成。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是一场争夺殖民地势力范围的无义之混战。但“一战”给予欧洲古老的君主制度和贵族封建制度以沉重的打击,除了与美国结盟的协约国阵营的英帝国得以保存,欧洲五大帝国中不可一世的奥斯曼帝国、俄罗斯沙皇帝国、奥匈帝国、德意志帝国在战争中崩溃;美国从此成为真正的世界大国;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诞生,这些世界性的标志性事件,改变了过去几百年形成的世界整体格局,结束了世界近代史,第一次开创了现代史的世界局面。

第二次世界大战促成现代世界第二次大变局

现代世界第二次大变局是以美国、苏联、中国、英国为代表的同盟国阵营,战胜德国、意大利、日本法西斯轴心国之后,彻底摧毁了法西斯阵营,消除了其对世界和平的极其可恶的战争威胁,建立了战后相对稳定的世界秩序。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美的一些和平团体就积极主张建立一个调解国际纠纷的机构。英国外交大臣爱德华·格雷最先提出成立一个国际联盟的组织机构的主张,希望以这个机构防止各国武装冲突,避免再次引发世界大战,使之成为加强普遍和平与安全的国际机构。美国总统威尔逊非常赞成这个主张,并将此纳入他的“十四点原则”。1919年1月19日,巴黎和会召开,威尔逊坚持首先讨论建立国际联盟的问题,并主张把《国际联盟盟约》列为《对德和约》的必要组成部分。1920年1月10日《凡尔赛条约》正式生效的这一天,在威尔逊主持下国际联盟宣告正式成立。凡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对同盟国宣战的国家和新成立的国家,都是国际联盟的创始会员国。但因与英、法争夺国联领导权失败,美国最终未加入国际联盟。1920年1月19日美国参议院拒绝批准《凡尔赛条约》及《国际联盟盟约》,并否决美国加入国际联盟。在英国法国控制下的国际联盟,变成英、法争取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组织,在实践中并没有起到维护和平的作用。

在当时各个帝国主义国家争夺势力范围的历史环境下,人们防止和制止战争的良好的愿望总是难以实现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不久,各个世界列强就开始展开了新的殖民地争夺战。欧洲各国在“一战”中实力严重受损,日本因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没有损失,而且,得到了德国在中国的地盘,首先按捺不住帝国主义扩张野心,在中国发动了“九一八事变”。

1931年9月18日,盘踞在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按计划指使铁道“守备队”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日本修筑的南满铁路路轨,嫁祸于中国军队,日军以此为借口,故意炮轰中国东北军北大营,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当政的中国蒋介石政府及最高领导层用心不在自己抵抗外侮,而是寄希望于国际联盟的调解,采取“攘外必先安内”的国策。东北军领导人也没有深刻明白日本人的战略阴谋,9月18日事变发生当夜,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公署中将参谋长荣臻,根据张学良之命,令东北军“不准抵抗,不准动,把枪放到库房里,挺着死,大家成仁,为国牺牲”,以防抵抗给日本大规模侵略留下借口。19日,日军在没有遇到抵抗的情况下侵占沈阳,又陆续占领长春、吉林等地。1932年2月,中国东北全境沦陷。日本在中国东北扶植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出台,建立了年号为“康德”的伪满政权,开始了对东北人民长达14年之久的殖民统治。

之后,日本在中国实行步步渐进蚕食的侵略政策。1932年1月28日,日本制造“一·二八事件”,转移国际社会对日本占领中国东北的视线,日本海军陆战队在上海对当地中国驻军第19路军发起攻击。1933 年3月,日军占领热河,并进攻长城各关口,宋哲元指挥的国民革命军第29军奋力抵抗,但日军仍然攻破冷口、并在汉奸带领下从山路经豁口越过长城攻破古北口,进入关内,逼迫南京蒋介石当局于1933年5 月31日签订《塘沽协定》,规定中国军队撤至延庆、通州、宝坻、芦台所连之线以西、以南地区,以上地区以北、以东至长城沿线为武装区,实际上承认了日本对东北、热河的占领,同时划绥东、察北、冀东为日军自由出入地区。1935年1月中旬,日军又制造了“察东事件”,迫使南京政府承认察哈尔沽源以东地区为“非武装区”,使河北、察哈尔两省的主权大部丧失。1935年5月初,借天津日租界《国权报》社长胡恩溥和《振报》社长白逾桓这两个著名亲日分子相继被刺杀的“河北事件”,日本逼迫南京政府的何应钦与日本华北驻屯军司令官梅津美治郎秘密会商,签订接受日方要求的《何梅协定》。1935年5月,日本借“张北事件”,逼迫南京政府与之签订《秦土协定》,使得日本人今后在察哈尔省可以自由行动;成立冀东非武装区,第29军从该地区全部撤退;中国方面停止向察哈尔省移民,察哈尔省主席宋哲元撤职,冀察两省大部分的主权丧失。

1935年9月,日本再度制造舆论,制造华北五省“自治运动”。10月,日军在河北省香河、三河、昌平、武清等县收买汉奸举行暴动,占领香河县,成立亲日汉奸政权。1935年11月,日军策划了“冀东事变”,由国民党政府特派蓟密区行政督察专员殷汝耕在通县成立“冀东防共自治政府”,使冀东20余县脱离了中国政府的管辖。直至1937年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七七事变”。

“九一八事变”是由日本蓄意制造并发动的侵华战争。西方史学家把1939年9月1日德国闪电进攻波兰视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开始。其实,“九一八事变”已经揭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东方战场的序幕,也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起点。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因为在英国法国主持下的“巴黎和会”处理战后问题不公平,引发德国严重不满,德国的民族主义运动高涨,多次发生起义,狂热民族主义势力逐渐在德国占据政治主流。因为“一战”后付出大量赔款,德国大量工厂倒闭,失业率狂升,德国物价失去控制,财政经济一片混乱。英国、美国、法国政府考虑到当时共产主义运动在欧洲的盛行,害怕德国发生俄罗斯“十月革命”式的革命,出台了一个“道威斯计划”,给予德国8亿金马克的贷款,帮助德国稳定经济。此后,以美国英国为主的国际资本源源不断流入德国,从1924年到1929年,外国投资总数高达320亿金马克,德国经济开始复苏。

但是,一场1929年美国爆发的金融危机,又一次改变了欧洲的局势,直接冲击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经济。1929年10月24日开始,纽约股市暴跌,至1932年,纽约股票价格市值,从高峰期跌到只剩六分之一,银行倒闭潮遍及47个州。从1929年到1933年,美国国民生产总值从2036亿美元降为1415亿美元,降幅高达30%。工商企业倒闭86500多家,工业生产下降55.6%,进出口贸易锐减77.6%,企业利润从100亿美元下降至10亿美元。

美国的金融大危机很快传导到欧洲国家,英、法在美国金融市场投资损失惨重。从1929年到1932年,英国工业生产下降了32%,钢产量下降46%,生铁产量下降53%,纺织品生产下降三分之二,煤产量下降五分之一。对外贸易的出口值,从1929年到1931年第3季度降低了30%,对外贸易的逆差从1930年的3.9亿英镑增加到1931年的4.1亿英镑。投资利润回流从4.1亿英镑减至3亿英镑。英国因此最终放弃自由贸易政策,建立帝国关税特惠制,英国放弃金本位制,英镑大幅度贬值。法国在1929年到1932年,工业生产下降了36.2%。其中,冶金工业下降47.4%,机器制造业下降42.6%,建筑工业下降55.6%。法国轻工业比1928年下降64%。美国英国法国自顾不暇,从德国大量抽出资金回国,德国成为危机的主要受害者。

从1929年到1932年,德国工业设备利用率下降到36%,全部工业生产下降了40%,对外贸易额下降60%。铁产量减少70%,造船业产值下跌80%。柏林九大银行中五家倒闭,特别是1931年7月的德国达姆斯达特银行倒闭,引发银行挤兑风潮,国家黄金储备由23.9亿马克减少到13.6亿马克。1932年的失业率高达43.8%,加上半失业者22.6%,1932年德国全失业和半失业人数高达工人总数的三分之二,混乱失控的经济和极高的失业率为希特勒上台提供了良好的社会土壤。

以希特勒为代表的狂热民族主义纳粹党控制国家后,拒绝执行“巴黎和会”要求德国履行的赔偿责任,对外取消债务,对内实施国民经济军事化,扩大军事力量。从1932年到1938年,德国生铁产量由390万吨上升到1860万吨,钢产量由560万吨上升到2320万吨,车床的产量居于世界第一,使德国的工业资源得以充分利用,经济迅速发展,1938年时的德国失业率低至1.3%,基本做到了人人有工作。尤其在希特勒的主导下,1935年再度合并原本作为德国领土的萨尔盆地地区,德国随后推翻《凡尔赛条约》,加速重整军备的计划,获得民意支持,这些强调国家主权、强军富民、扭转德国经济衰退的举动,也更加提升了德国社会对于希特勒的冀望。复苏之后的希特勒纳粹德国,复仇主义的民族情绪高涨,更是向外提出领土要求,美英法等国对希特勒采取姑息纵容,退让屈服,实行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的妥协性的绥靖政策。

但被德国经济迅速崛起和狂热民族主义冲昏头脑的希特勒,已经不满足于仅仅做德国元首和首脑,为了实现其统治欧洲和称霸世界的野心,低估了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的力量,不惜发动一场疯狂的更大规模的世界大战。1939年9月1日,希特勒发动了突然入侵波兰的战争,开始了他的征服欧洲的战争之旅。英国和法国给予纳粹德国48小时限期撤出波兰领土,德国不予理睬。9月3日,英国、法国对德国宣战,开始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战争。

希特勒绝对是个战争魔鬼,1940年4月,德国闪击挪威的培尔根和奥斯陆,并且彻底控制丹麦王国。5月,德国占领荷兰及比利时,随即立刻进攻法国,6月法国投降,建立维希法国政权。德军马不停蹄地大规模毁灭性轰炸不列颠和首都伦敦,准备横渡英吉利海峡。英国军队顽强抵抗,取得不列颠战役的胜利,打破了纳粹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1941年,希特勒调整军事战略进攻部署,突然将枪口对准东欧,将匈牙利、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斯洛文尼亚拉入轴心国,分别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

希特勒还绝对是个天生的阴谋家,在与苏联1939年8月23日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后不到两年,1941年6月22日,德国集结前所未有的巨大兵力,包括其仆从国在内的190个师,3712辆坦克,7184门火炮,60万辆运输车和4950架飞机,共计550万人,从三个方向,发动对苏联的突然袭击。但希特勒希望苏联红军像沙皇军队那样迅速败退或者投降的计划并没有得到实现。顽强的苏联红军进行了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在双方付出伤亡200多万人的惨重代价后,德国军队在此地遭受了“二战”中最重要的战略失败,最终苏军取得胜利,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从斯大林格勒战役后,德国、意大利、日本的法西斯力量,开始从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守。

最早在世界上提出法西斯思想理念的是墨索里尼,因为希特勒与墨索里尼有着共同的思想理念,德国与意大利在1936年11月1日,就由希特勒与墨索里尼签署《德意同盟条约》,首先结成轴心国。1919年11月的意大利大选,墨索里尼领导的“战斗的意大利法西斯”大败,无一人当选。党员人数从9000人下降到870人。从1920年5月召开第二次“战斗的意大利法西斯”全国代表大会,墨索里尼改为依靠垄断资本阶级和统治者,得到大量资金宣传法西斯思想,“战斗的意大利法西斯”党的路线走向极端右倾和反动。到1922年5月,墨索里尼把控制的党改名为“国家法西斯党”,党员人数激增到32万多人,成为意大利第一大党。墨索里尼在意大利控制了国家政权,建立法西斯党独裁统治,意大利政府也积极运用许多外交策略和展开对外战略攻势,期望能够将意大利发展成为一个世界大国,妄想建立“新罗马帝国”。

日本是个见风使舵专傍强者的国家。当英国最强盛的时候,日本和英国为维护其各自在中国与朝鲜的利益,英国也为了加强在远东的地位,企图利用日本遏制俄国在远东的扩张,放弃“光荣的孤立”的国家战略,1902年1月30日,英国外交大臣与日本驻英大使签订了《英日同盟条约》,两国结成的互助同盟。至1911年,日本与英国签署了三个同盟条约。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914年8月,日本向德国宣战,成为协约国。而当“二战”爆发,希特勒纳粹德国军队强势横扫欧洲,取得节节胜利,似有称霸欧洲和世界迹象时,日本又及时转风使舵,倒向德国和意大利法西斯阵营,于1940年9月27日,派代表与德国意大利的外交代表签署《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加入轴心国阵营,成立以柏林—罗马—东京为核心的轴心国法西斯军事集团。所以,美国英国和法国的领袖和政治家们对日本的善变无耻行为,有很多鄙视的言论。

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初,本来坚守中立国的孤立主义国策。第一次世界大战欧洲各国在战争中国家实力严重衰退的现实使美国认识到,保持中立的孤立主义国策对美国是最有利的。但是,因为日本对美国突然进行珍珠港袭击战,发动太平洋战争,使美国的太平洋舰队遭受了摧毁性的损失,日本的攻击严重侮辱了美国的国家尊严,逼迫美国向日本宣战。

斯大林领导的苏联红军与纳粹德国军队进行的斯大林格勒会战、与尼米兹海军上将率领的美国太平洋舰队与山本五十六率领的日本海军中途岛海战、英国蒙哥马利将军统领英联邦国家战胜轴心国司令隆美尔所指挥的非洲装甲军团,在北非战场进行的埃及“阿拉曼战役”,这是世界反法西斯阵营,由战略防守转为战略进攻的三大关键战役。

“七七事变”后的中国,进入了全国抗日战争的阶段。在中国的抗日战场,中国军民以牺牲3000多万人的代价,用浴血奋战的实际行动,拖住了日本向北与希特勒德国军队夹击苏联红军的军队,也与美国和英国军队联合同日本法西斯军队作战,支援在太平洋战场的美军和英军,为取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所以,在制定战后秩序,成立联合国的问题上,针对苏联方面有人要把中国排除在常任理事国之外的企图,美国、英国坚决支持中国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

美国通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力量积蓄,跃居成为世界大国,为美国后来在世界上发挥更大作用奠定了基础。在日本逼迫美国放弃孤立主义国策,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与苏联、英国、中国、法国形成反对德国、意大利、日本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同盟国,五大国发挥了反法西斯同盟主力军的作用,并在战胜德意日法西斯轴心国后,建立了战后相对稳定的世界秩序。

“一战”发起国的各个帝国在大战中一个个崩溃的事实,以及“二战”中的希特勒纳粹德国、意大利法西斯政权、日本帝国的灭亡,证明了一个真理:好战必亡!

苏联东欧社会主义阵营崩溃与第三次世界大变局

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就形成了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阵营,与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阵营冷战型的敌对格局,世界由此形成了美国与苏联两个超级大国长达40多年的对峙局面。因为苏联为首的大部分社会主义国家地处于欧洲东部,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大多数处在欧洲西部,故此又称为东西方的敌对阵营。

1946年3月5日,英国首相丘吉尔在美国密苏里州富尔敦城的威斯敏斯特学院发表了著名的“铁幕演讲”,实际上发出了冷战开始的信号。在这篇名为《和平砥柱》的演讲中,丘吉尔对苏联这个曾经的“二战”中的同盟国突然大加攻击的行为,震惊国际社会。1947年,美国国务院政策委员会主席凯南首先提出了对苏联进行“冷战”的战略概念,冷战是相对于热兵器战争的一种敌对性的新政治战略,就是采取孤立、包围、遏制苏联的政策,主张在苏联可能危害西方国家利益的任何地方,坚决与之对抗,美苏控制欧洲争霸全球的竞争公开化。

在“二战”刚结束,苏联开展的社会主义革命运动势不可挡地深入到匈牙利、阿尔巴尼亚、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和波兰的国内。苏联共产党帮助这些国家的共产党在国内政治斗争中掌握政权,这些国家的资产阶级政党遭到清洗。尤其以1948年发生的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领导下,粉碎了阴谋恢复地主资产阶级统治政变的“二月事件”最为典型。20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苏联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运动在东欧取得了完全的胜利。

第二次世界大战纳粹德国战败,德国全境被盟军分别占领。苏联在清除掉西方国家在东欧的影响后,又与美国、英国、法国在德国重建是实行分解还是占领区合并的问题上发生了激烈冲突。根据《波茨坦公告》中的英、美、法、苏四国的协议,决定在德国战败后将其一分为四,分别由4个战胜国占领,并合组一个最高管理机构——“盟国管制理事会”治理德国事务。由于意识形态上的完全不同,以美国为主的军事管制阵营与以苏联为主的军事管制阵营,根本不能合作管理战后的德国。

1948年2月至6月,美国、英国、法国、比利时、荷兰、卢森堡6国提出所谓的“伦敦建议”,为在德国的法国占领区与英美占领区协调经济政策,共同管制对外贸易,并共同制宪,成立西德国家。苏联反对西方国家成立西德的分裂方案,第一次柏林危机爆发。苏联占领军与美、英、法占领军,双方采取向对方在德国占领区实行封锁与反封锁的行动,以致双方军队之间可能爆发的大战到了一触即发之地步。最后在1949年5月12日,以苏联与西方三国同时解除封锁和反封锁结束危机。同年的9月20日和10月12日,在美、英、法和苏联的操纵下,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分别宣告成立。

在西方国家与苏联对抗逐渐公开化的过程中,美国总统杜鲁门决定以“遏制战略”作为美国对苏联的政治军事战略。1949年4月4日,美国与加拿大、英国、法国、比利时、荷兰、卢森堡、丹麦、挪威、冰岛、葡萄牙、意大利共12国在华盛顿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正式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历任秘书长由欧洲国家的人担任,但北大西洋军事组织的盟军总司令的位子一直由美国人独占,过去几十年的副司令和参谋长由英国人和德国人轮流担任。现在,副司令只由英国人担任,德国人担任参谋长。美国由此建立了一个世界上最大的军事集团组织。同时,美国政府制定实施了一个深谋远虑的庞大的“马歇尔计划”。成立北约和实行“马歇尔计划”,是美国政府两项齐头并进的重大政治军事举措,其主要目的是:帮助重建欧洲,控制西欧,巩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阵地,包围、遏制社会主义国家,同时向全球扩张,建立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

1954年10月23日,美、英、法等西方国家签订了《巴黎协定》,吸收联邦德国加入西欧联盟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鉴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俄罗斯,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苏联,与德国之间的特殊敏感的敌对历史关系,对于联邦德国加入北大西洋组织,苏联感到国家的西部安全受到巨大压力,苏联政府曾照会23个欧洲国家和美国政府,要求他们不要批准《巴黎协定》,建议召开欧洲集体安全会议,讨论“防止德国军国主义再起”等问题,并缔结《欧洲集体安全条约》。但苏联的建议遭到西方国家的拒绝。在这种情况下,1954年11月29日至12月2日,苏联召集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波兰、民主德国、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匈牙利,在莫斯科举行欧洲国家保障欧洲和平和安全会议,会议通过宣言声称:如西方国家批准《巴黎协定》,苏联和东欧国家将在组织武装力量和联合司令部方面采取共同措施,以抗衡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阵营对苏联为首的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威胁。1955年3月,苏联等八国就缔结集体友好互助条约的原则、组建联合武装力量及其统帅部等问题进行了协商,并取得一致意见。

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于1955年5月5日正式批准《巴黎协定》。5 月14日,苏、阿、保、匈、波、罗、捷、民主德国共8国,以“积极防御战略”作为回应,筹备成立华沙条约组织,在华沙签署了由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起草的《阿尔巴尼亚人民共和国、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匈牙利人民共和国、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波兰人民共和国、罗马尼亚人民共和国、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友好合作互助条约》,简称《华沙条约》。一个与北约条约组织军事集团相对抗的军事政治同盟华沙条约组织正式成立。

华沙条约组织最高决策机构是政治协商委员会。华沙条约组织常设机构设在莫斯科。联合武装部队总司令和参谋长均由苏联人担任。苏联通过华沙条约组织,从政治上军事上控制了东欧,以巩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取得的成果。苏联向东欧派驻大量军队,与东欧国家国防体系组建一体化的国土防御体制,强调以陆战为主的诸军种协同作战原则,和按比例协调发展诸军种的原则,加紧研制核武器,打破美国的核垄断。

二次世界大战后,直至20世纪90年代前,世界格局就是由美国与苏联所代表的东西方力量平衡,美苏两国主导全球形势的变化和发展,世界形势由此进入了美苏对抗的冷战时期。

从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华沙条约组织成立之后,到1991年2月25日华沙条约组织宣布,从1991年4月1日起解散止,在这漫长的30多年期间,这两个世界上最大的军事集团组织之间,并没有发生过任何的大规模武装冲突。因为双方都明白,一旦它们两个拥有世界上最先进武器的最大的武装集团组织之间发生大规模武装冲突,都是各方不可承受的灾难,就必然爆发第三次世界大战。反而在华约组织解散后,因为没有了对西方国家的强大制约力量的平衡,北约组织肆无忌惮地发动了一系列的军事行动:如大规模袭击南斯拉夫、公开出兵阿富汗、军事干预利比亚等大规模的战争行为。

20世纪80年代的苏联,出现共产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的非正常更替。从1982年11月10日苏联最高领导人勃列日涅夫去世,至1985 年3月10日戈尔巴乔夫上台执政。仅仅28个月的时间,苏联共产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竟然连续出现勃列日涅夫、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三人因为年老体衰相继在位死亡的非常事件。这种因为年龄原因,造成苏联党和国家的政治领导人青黄不接突然缺失的严重非正常现象,使得推举当时年富力强的戈尔巴乔夫作为党和国家领导人,成为当时苏联的一种当然选择。

但戈尔巴乔夫缺乏历练,严重缺乏领导和管理这么一个大党和大国的能力。戈尔巴乔夫在没有多少把握的情况下,进行所谓的“新思维改革”,全面引进美国新自由主义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进行不切实际的“500天”的激进性全面私有化彻底市场化的改革计划。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势力趁机而入,勾结苏联国内的异见分子和反对党,进行一场全面颠覆和瓦解苏联的社会改革运动,导致苏联各个加盟共和国陷入无序的混乱动荡,引发国内要求独立和分裂的思潮高涨。以戈尔巴乔夫为首的苏共中央缺乏掌控全局的能力,导致整个社会陷入全面动荡与失控。1990年3月11日立陶宛宣布独立,这成为推倒强大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崩溃的第一张多米诺骨牌,最终引发1991年苏联国家的彻底解体,并导致以苏联为首的东欧社会主义阵营的完全崩溃。

很多人以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反对苏联,就是要推翻苏联共产党的领导及其政府。只要苏联共产党下台,美国与苏联及俄罗斯的敌对关系就结束了。以后的事实证明,这种想法是非常天真幼稚的。

当苏联被瓦解为15个国家之后,并且,叶利钦领导的俄罗斯已经自觉进入资本主义国家改造运动,俄罗斯共产党已经不再是执政党,俄罗斯恢复了彼得大帝时期的三色国旗,想要真正地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阵营拥抱,但这仅是俄罗斯的一厢情愿,并没有得到美国和西方国家相应的积极回应。俄罗斯依然被西方国家视为最重要最危险的对手,北约东扩依然把俄罗斯当作最大的敌人。为什么?就是俄罗斯依然还是世界上第二大军事大国。俄罗斯作为军事大国的存在,就是美国和西方国家的强劲对手,就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敌人,不论这个国家是什么党执政。已经被瓦解的原苏联的民众,以及原苏联加盟共和国的领导人,包括俄罗斯的国家领导人和各党各派后来才明白,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与苏联以及俄罗斯的竞争,不仅仅是国家之间实行什么主义之争,不是什么简单的旗帜之争,不是什么单单的道路之争,而是大国的地域政治力量角逐控制权与国际地位之争。西方国家与苏联及其俄罗斯之间的一切的意识形态之争,一切的主义之争,一切的旗帜之争,一切的宗教之争,一切的所谓文明之争,最根本的是美国与苏联之间的大国力量及其势力范围之争,是各自对全球领导权之争,即是此消彼长的全球霸权之争。

西方国家瓦解苏联战略行动的最重要目的,就是对俄罗斯民族强盛的遏制。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以及所有原苏联加盟共和国急剧衰退,经济崩溃,民不聊生,各加盟国之间各种矛盾加剧,以致爆发战争。从苏联分裂出去的、俄罗斯之外的很多原苏联加盟共和国的国家中,因为俄罗斯民族在这些国家中成为少数民族,俄罗斯民族成为被打击的对象。“二战”中与德国法西斯勾结的人,在分裂出去的原苏联的加盟共和国中,成为社会活跃人士,并且有的法西斯残余势力,现在还成为一些从原苏联国家联盟独立出去国家的主流势力,很多“二战”时期的俄罗斯族的反法西斯英雄,在这些国家成为被迫害对象,甚至遭到关押和颠倒是非的不公审判。

即使原强大的苏联现在已被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用无形的手术刀,已经巧妙地切割成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格鲁吉亚、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亚美尼亚、阿塞拜疆、摩尔多瓦、立陶宛、爱沙尼亚、拉脱维亚,以及被俄罗斯承认、名义上独立的阿布哈兹和南奥塞梯等17个国家,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俄罗斯依然不放心,依然在对其进行全面的战略空间遏制,还想要把俄罗斯进一步瓦解成更多更小的国家,这是西方国家某些战略家们公开的战略意图。俄罗斯的车臣问题激化,就是西方势力活动的一种表现和结果。

现代世界的第三次大变局,是以苏联为首的东欧社会主义阵营的崩溃为标志。苏联的解体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崩溃,完全改变了东西方国家对峙的阵营,改变了全球的政治版图,改变了美苏争霸全球的两极对抗格局,变成了美国一个超级大国独霸天下的局面,这就是现代世界史上的第三次大变局。

华尔街金融海啸引发第四次世界大变局

几十年来,关于世界中心的争论不断,但无论人们怎么争论,都无法否定这样一个事实:在近代历史的几百年中,欧洲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科技,都是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最根本的力量。

自欧洲进入资本主义发展进程阶段开始,从意大利兴起的文艺复兴运动,到席卷德国、英国、法国、西班牙等国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从15世纪的第一次资产阶级革命尼德兰革命,到16世纪中叶的英国资产阶级新权贵对专制制度的革命,到欧洲进入全面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从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学说,巴黎公社的诞生与失败,到列宁实践马克思主义理论,创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及苏联超级大国的形成,欧洲的社会主义革命运动风起云涌,导致社会主义革命运动遍及全世界;从苏联的诞生,形成以苏联为核心的世界性社会主义阵营,到苏联解体和东欧社会主义阵营崩溃;从爆发二次世界大战,及其战争的结局和后果,对整个世界的影响力等方面来看,欧洲都是决定近现代世界历史的最主要的中心战场。这并不是说,其他地区的战场不重要。从近现代世界政治、经济、军事、外交、金融的历史中,以及科学技术发展史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欧洲始终是世界最重要阵地,欧洲是启动近代和现代世界历史发展的引擎,欧洲是世界的心脏。

但是,欧洲作为世界中心的这一格局,在进入20世纪40年代中期以后,开始出现了根本性的变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渐渐地取代欧洲成为世界的重心,成为西方世界的主导国家,形成了以美国为主、欧洲为辅的美欧大西洋区域的世界中心。其重要的标志是:

1.最大的世界政治舞台、制定全球国际政治规则的最高权力机构——联合国的总部设在美国。

2.控制世界金融货币体系和制定世界经济秩序规则的最大权力机构——世界银行集团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领导机构所在地是在美国。

3.西欧国家在“二战”后的重建,完全是美国“马歇尔计划”的构想和设计的产物。欧洲成为美国推行经济重建计划的试验场,欧洲市场也因此成为美国经济的附属品。美国经济繁荣,带动欧洲经济发展,“美国经济生病,欧洲经济吃药”,成为常见现象。

4.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最大军事集团组织——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是在美国的领导下进行全球军事活动,在北约组织框架下的西方发达国家的各国军事组织和行动,完全被美国控制和操纵。

5.在1945年后,美国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金融货币体系。苏联卢布崩溃后,美元更是成为世界金融货币体系中的霸权货币。

6.近代几百年来的最重要的世界金融中心、全球最大的资本市场、世界上最大的国际商品定价市场,从伦敦转移到了纽约。

7.西欧国家公开拥戴美国为领袖,包括大多数的其他世界发达国家,在国际政治经济文化舞台上,几乎成为美国唯命是从的国家。

8.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对西方其他各发达国家央行的货币政策,以及对世界经济和金融产生无可匹敌的影响力。

9.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独一无二的超级大国。美国对于全球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力,远远高于任何一个欧洲国家。欧洲的任何一个国家领导人对全球政治的影响力,无法与美国总统对欧洲和全球政治的影响力相抗衡。

10.美国对于世界科学技术发明的成就,及其对于科技发展的影响力远超欧洲任何国家。

11.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是欧洲任何一个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都无法与之抗衡的。

12.美国文化对于现代世界文化的影响力,远远大于欧洲各个国家甚至是整个欧洲的文化影响力。

13.美国的军费开支,不仅超过任何一个欧洲国家,甚至超过欧洲所有国家开支的总和;美军的战斗力,也超过欧洲军队战斗力总和。美国军队的力量,对欧洲的安全起到根本性的作用。

正是由于美国从政治、经济、军事、金融、货币、科技、文化等各个方面全面超越欧洲,对全世界产生重大影响力,在20世纪的下半叶,美国取代欧洲地位,形成美国、欧洲—大西洋地区为世界中心的新格局。

世事时移,局势多变,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又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变局之中。

全球发达国家因为突然遭遇2008年美国爆发的华尔街金融大海啸,跌入了衰落的泥潭。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受华尔街金融大海啸的冲击,陷入了空前规模的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美国五大巨头金融公司中的贝尔斯登和雷曼兄弟倒闭,整个美国金融体系出现严重危机,所有的大型金融公司寻求政府救助,许多大企业到了不救助就破产的地步,近千家银行倒闭,30多个州的财政处于破产境地,美国的政府债务不断突破新高。华尔街金融海啸又引发欧洲的债务危机,冲击着欧洲的正常金融市场和经济秩序,并进而引发欧洲各国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欧洲各国政府焦头烂额,失业、游行、示威在各国此起彼伏。各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和国际竞争力,因为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大幅下降。

与此相对应的是,同时期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发展中国家,在进入21世纪以来强势崛起,带动了整个亚太地区的经济迅猛发展。中国在未来几十年中,将重新成为国民生产总值世界第一的国家。世界的经济重心正在向亚太地区倾斜,世界的政治、文化、军事、外交的重心,也因此在向亚太地区转移,这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美国正在进行中的向亚太地区转移战略重心的布局,就是对正在变化中的第四次世界大变局,对世界的重心发生转移的一种必然反应。

近几百年来,世界的中心首次由美国、欧洲—大西洋地区转移到了亚太地区,美国的全球战略重点,也开始向亚太地区转移。这就是现在正在发生的近百年来的世界第四次大变局。这一次世界大变局,对现代世界历史的影响将是深远的,但在变局的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不确定的可变因素。

现在的美国全球战略,依然是企图维持美国独一无二的超级大国独霸全球的世界格局。美国的战略家们声称,在不能遏制中国强大的情况下,实现美国与中国“共治天下”的领导全球的G2模式。但是,中国的世界战略很明确,中国永不称霸,希望实现多极化的、互相制衡的、和平发展的世界新格局。

综上所述,现代世界百年史,已经历了三次大变局,现在正在进入第四次大变局的过程中。

第一次世界大战把世界历史从近代推进到现代,奠定了现代世界的基本格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五大结果:强大的奥斯曼帝国土崩瓦解为现在的30多个国家;奥匈帝国分解为现在的十多个国家;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诞生;“日不落”大英帝国开始衰弱;美国开始成为真正的世界强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局,促成了第二次现代世界大变局:以美国、苏联、中国、英国为首的同盟国阵营,战胜了以德国、意大利、日本法西斯的轴心国阵营,结束了野蛮混乱的大规模世界战争状态,确定了战后50多年全球局势相对稳定的世界秩序。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不久,世界上很快形成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阵营,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阵营的冷战格局。正是这种势均力敌的力量均衡,使世界格局稳定了50多年。

第三次现代世界大变局:以苏联为首的欧洲社会主义阵营,在20世纪90年代初的迅速崩溃,结束了“二战”结束以后长达几十年的美苏争霸全球的局面,美国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超级大国,形成了美国独霸天下的新格局。

进入21世纪后,现代世界处于第四次大变局的过程中,当代大国竞争将形成未来百年的多极化世界。在第四次大变局中,各个大国之间竞争关系的性质和竞争目标,由于各国互相之间的历史原因、自身国家实力、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的不同,是完全不同的,不是外交场合上显现在表面上的那样简单的。

现代世界的百年四次大变局历程,就是世界大国间竞争搏杀的历史,大国竞争决定了世界大变局。

从现代世界史上过去的历次大变局的过程中,从大变局后的结果里可以看到,每次世界大变局,就是一部世界大国间兴衰存亡的残酷竞争史。现代世界大国的竞争及其结果,对于现代世界的格局形成和历史发展趋势,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