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时间:2022-09-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凡尔赛体系埋下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种子。法西斯国家的对外政策都是以民族扩张主义为基础的,它们的出现最终将人类推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平主义思潮促使政治家们不惜代价避免战争。第二个原因是英法两国实力的衰落。

20世纪30年代,在苏联全力推进五年计划、加紧经济发展之际,一场新的世界大战的阴云开始在欧洲的上空聚集。这场战争虽然使苏联蒙受了巨大损失,但也为其最终崛起为超级大国提供了契机。

凡尔赛体系埋下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种子。但是种子发育、成长是需要适当条件的,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就是促使这颗种子发芽的温床。与以往出现的经济危机相比,这次危机生产下降幅度之大、波及的范围之广、持续的时间之长、失业率之高,都是空前的。在过去危机当中,工业生产和世界贸易最大的下降幅度是7%,而这次危机这两项的下降幅度分别为36%和67%!

可以想象这样一场危机所带来的严重的经济和社会后果,由此造成的大规模混乱必然会对各国的政治产生冲击,人们渴望有一种强有力的、能够摆脱危机的统治形式。民主制度比较牢固的国家像英国、法国、美国等经受住了考验,没有走向极端。但是,在民主根基较浅的国家,如德国、意大利和日本,危机直接导致了法西斯专政的建立或确立。据统计,在大危机的扫荡下,27个欧洲国家只有10个仍保留民主政体,其他都转变为独裁体制。法西斯国家的对外政策都是以民族扩张主义为基础的,它们的出现最终将人类推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30年代,在德意日走向侵略和扩张的过程当中,西方大国实行了所谓的“绥靖政策”。绥靖英文是appeasement,原意是讲和、安抚、平息愤怒,尤其指通过让步或满足要求的方式息事宁人。这个词原本是褒义,可是后来却成为贬义词,它指的是西方国家面对法西斯政权的侵略扩张行为所采取的姑息纵容政策,以牺牲弱小民族换取自身的安宁。绥靖政策最为经典的体现是对希特勒德国,它的登峰造极之作就是1938年9月宰割捷克斯洛伐克的《慕尼黑协定》。

西方为什么要对侵略者实行绥靖政策?从英国的角度看,它原本就认为《凡尔赛和约》是有问题的,对德国一直抱有同情和宽容的心态,对法国坚持和约的苛刻条款不满。英国也一直以世界大国自居,为维持所谓的欧洲均势历来有扶弱抑强的传统,这里的弱强分别是德、法。其实这完全是表面现象,法国的强是虚幻的,德国的弱也是暂时的。英国庞大的帝国、繁杂的殖民地事务也让它难以分出更多的精力去关注欧洲大陆。

西方国家作为一个整体,对德国,也包括意大利和日本在内的侵略者,实行绥靖政策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的原因:第一个原因就是和平主义思潮的泛滥。20世纪30年代距离第一次世界大战才十几年的时间,大部分人对战争所带来的苦难、牺牲、毁灭记忆犹新,恐战、厌战的情绪非常流行,民众迫切要求避免另一次战争。而且一战之后,公众舆论对政治的影响越来越大。和平主义思潮促使政治家们不惜代价避免战争。可悲的一点在于,民主国家的和平意愿却遭遇了法西斯国家的战争渴望。

第二个原因是英法两国实力的衰落。一战让它们元气大伤,大危机更是对它们的沉重打击,它们不得不把更多的精力用于解决国内问题,减少在军备方面的投入。1936年,英国的军费开支在增长的情况下也只相当于德国的1/3或1/4。没有强有力的经济和军事做后盾,英法自然不会对侵略者采取强硬政策。

第三个原因是当时大多数政治家,特别是英国首相张伯伦对希特勒的本质认识不清,认为一定程度的让步可以满足他。岂不知希特勒是千年一遇的狂人,他的目标是征服世界,怎么会把小范围的领土调整看在眼里!

阿道夫·希特勒(1889~1945)

希特勒是在1933年上台的,他和他的纳粹党的崛起速度堪称是一个政治奇迹。1928年,纳粹党在议会选举中获得12席,2.6%的选票;1930年,获得107席,18.3%的选票;1932年,获得230席,37.4%的选票,成为议会第一大党。造就这个奇迹的就是经济大危机。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在社会和政治大动荡时期,当正常人不能够对付社会问题的时候,像希特勒这种个性异常的人就容易获得权力。无论是普通的民众还是大资产阶级,都把摆脱困境的希望寄托在了这个狂热的政治强人身上。凡尔赛体系的压迫、强烈的复仇心理、前所未有的经济困难,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很容易使一个民族的情绪走向极端,再加上德国的民主政体本来就基础薄弱,所以,希特勒轻而易举地就在德国建立了独裁统治。

希特勒一上台就开始扩军备战,他首先要做的,就是突破《凡尔赛和约》对德国施加的种种限制。希特勒的方法是通过冒险造成既成事实,再以和平姿态缓解紧张,以此试探其他国家的反应,然后决定他下一步的行动。从1933年10月退出裁军会议和国联,到1935年3月宣布重建空军和实施普遍义务兵役制,再到1936年3月出兵进驻莱茵非军事区,希特勒的每一个冒险都大获成功。这些成功不仅使他的胃口越来越大,而且也极大提高了他在国内的威望和权势。在冲破了《凡尔赛和约》的束缚之后,羽翼丰满的希特勒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

希特勒扩张的第一个目标是奥地利。1938年3月,德国以武力为后盾合并了奥地利。对此,英法只是做了一个抗议的姿态而已。

希特勒的下一个目标是捷克斯洛伐克。捷克斯洛伐克与德国接壤的苏台德地区生活着300多万德意志人,希特勒打着建立大德意志的旗号,在苏台德地区扶植纳粹势力,进行种种阴谋破坏和分裂活动。在他们的煽动下,德意志少数民族开始反对捷克斯洛伐克的统治。

1938年9月30日凌晨,英法德意四国签署了人类历史上臭名昭著的《慕尼黑协定》,主要内容包括:

(一)原则上将捷克斯洛伐克苏台德地区及同奥地利接壤的南部地区移交给德国。

(二)德军从10月1日起分阶段占领德意志居民占多数的地区,在德意志居民是否占居民多数尚不能确定的地区,由四国代表组成的国际机构占领,再通过公民投票以确定其归属。

(三)由国际委员会最后确定边界。协定的附件规定,英法将保障捷克斯洛伐克新国界不受侵犯;德国和意大利允诺,在捷克斯洛伐克境内的波兰和匈牙利少数民族问题解决后,对捷克斯洛伐克给予保证。

问题是,英国、法国对德国如此的慷慨并没有换来希特勒对条约的尊重,1939年3月,德国吞并了捷克斯洛伐克的全部领土。

在捷克斯洛伐克之后,波兰又成为希特勒的侵略目标。1939年5月,德国与意大利签订《德意友好同盟条约》,也称“钢铁条约”,两个法西斯国家携手建立了攻守同盟。这一切都在告诉欧洲人:战争已经是迫在眉睫了。

面对咄咄逼人、拥有强大战争机器的希特勒,欧洲国家怎样才能阻止战争的爆发或者在战争爆发之后赢得战争呢?虽然英法两国政府对德国的态度已经趋于强硬,并且先后对波兰、罗马尼亚、希腊等国提供了安全保证,但是这还不够。要想遏制希特勒,必须要有一条有效的东方战线,而有效的东方战线只有苏联才能提供。也就是说,只有英法苏三国联手才有可能阻止希特勒的侵略野心。

内维尔·张伯伦(1869~1940)

英法苏三国建立集体安全体系的谈判从1939年3月拉开序幕,到8月结束。这个谈判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它的结果凶多吉少,因为各方都给自己留了退路,在谈判的同时都在和他们要对付的敌人接触,都在做着非此即彼的准备。

英法苏谈判最后以失败告终。从表面上看,导致谈判破裂的是所谓苏军过境问题。由于苏德之间没有共同边界,只有在苏军有权通过波兰和罗马尼亚的前提下才能给英国、法国、波兰、罗马尼亚等国以援助。但是波兰政府坚决不同意苏军过境。它既担心苏军进来之后赖着不走成为新的威胁,同时也害怕允许苏军过境会招来德国的报复。英国也怀疑苏联要求过境权的真正目的。

1869年出生于一个政治世家。他的父亲约瑟夫曾担任伯明翰市市长、内阁殖民地大臣等职,他的异母长兄奥斯汀曾担任邮政总局局长、财政大臣、印度大臣、掌玺大臣、外交大臣、第一海军大臣等职。

事实上,关于苏军过境问题的争执只是冰山的一角,谈判最后失败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双方根深蒂固的不信任。英国首相张伯伦在1939年3月26日的一封私信中暴露出了他对苏联的真实看法。他写道:

我得承认我最不信任苏联。我根本不相信苏联有能力保持有效的攻势,即使它想这样做。而且我怀疑苏联的动机,在我看来,它的动机与我们关于自由的思想几乎没有联系,而只与使别人不和有关。

从苏联的角度看,它对英国也是疑心重重,它最担心的是西方要祸水东引,挑起苏德战争。在谈判进行的过程当中,英国的迟疑和拖延、英德谈判的消息被披露、两国的争执都加深了苏联对英国真实意图的怀疑。

由于波兰的顽固态度和英法对过境问题迟迟不作答复,8月21日,谈判破裂,当天深夜,德国就宣布了外长里宾特洛甫前往莫斯科的消息。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23日抵达莫斯科,对苏联的要求几乎是照单全收,当天晚上两国就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速度之快、过程之顺利令人瞠目。这次戏剧性的外交活动也常常被称作“外交革命”。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包括正文和1项秘密附加议定书。正文是公开的,主要内容是:

(一)缔约双方保证决不单独或联合其他国家在彼此间进行任何武力行动、任何侵略行为或任何攻击。

(二)缔约一方成为第三国敌对行为的对象时,缔约另一方将不给予该国任何支持。

(三)缔约任何一方将不加入直接或间接旨在反对另一方的任何国家集团。

(四)两国将对它们共同利益有关的问题交换情报和进行协商。

(五)双方承诺,只通过和平方法解决两国间的争端或抵触。

《秘密附属议定书》划分了两国在东欧的势力范围。主要内容为:在发生领土或政治变动时,苏德在波罗的海地区的势力范围以立陶宛的北部疆界为界,在波兰的势力范围以纳雷夫河、维斯瓦河及桑河一线为界;苏联要求德方注意其在比萨拉比亚的利益,德方宣布对该地区在政治上完全不感兴趣。

希特勒从条约中收获的最大好处就是他可以对波兰放手一搏而不用担心受到英国、法国与苏联的夹击了。所以,条约直接导致了战争的爆发。8月22日,送走了里宾特洛甫之后,希特勒马上就向他的军事将领们宣布:“我已经完成了政治上的准备,以后的路要由军人来走了。”8月31日晚上,希特勒下达了进攻波兰的命令。9月1日拂晓,150多万德国军队突破波兰防线,分三路向华沙推进。9月3日,英国和法国都对德国宣战。

就这样,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二十年后,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大国再一次卷入了战争的漩涡。在上一次战争中,是美国的介入打破了欧洲国家之间的僵持局面,美国借此完成了大国崛起的最后一步——调整国际权势格局、改变利益分配方式。当然,由于美国国内政治的问题,其崛起在国际层面的反应被人为滞后了,由此产生的权力真空是法西斯得以兴起的重要原因。如果说战争是大国崛起的温床,那么,这场新的世界大战又将导致怎样的后果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