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科举为古代教育的重心

科举为古代教育的重心

时间:2022-08-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明清两代为了协调学校与科举的关系,将学校教育与科举考试整合为一条龙,使学校科举化、科举学校化,二者浑然一体,难分难解。然而,科举与学校的互动发展结果,科举成为凌驾于学校之上的一种考试制度,学校教育受科举取士的制约。在科举时代,办学的目的是“储才以应科目”,科举成为整个教育的重心。由于科举与教育关系至为密切,且科举研究内容相当丰富,因此有许多学者从教育的角度研究科举学。

作为一种古代的考试制度,科举制牵涉面很广,性质至为复杂。科举首先是一种文官考试,但又有教育考试性质。就学校与科举的关系而言,在过去一千多年中,科举和学校相成相毁,相争相递,二者经历了一系列升沉消长、聚散离合的矛盾互动。如何处理好学校育才与科举选才的关系,是历代一直困扰着统治者的难题。从历史发展趋势来看,大体而言,隋唐以后各个朝代初期都重视学校教育,或至少是学校与科举并重,但久而久之学校日渐被轻视,教学往往流于形式,而科举的地位在社会上越来越显得突出崇高。这种由重学校转变为重科举而轻学校的演变过程,几乎成为历代学校与科举互动发展的一般规律。明清两代为了协调学校与科举的关系,将学校教育与科举考试整合为一条龙,使学校科举化、科举学校化,二者浑然一体,难分难解。在明清科举系统中,乡试以下的府州县试和岁试实际上就是入学考试,也是学校教育进行过程和结束阶段考核选拔人才的重要环节。然而,科举与学校的互动发展结果,科举成为凌驾于学校之上的一种考试制度,学校教育受科举取士的制约。到了清末,学校完全沦为科举的附庸,官学往往形同虚设,科举的向心力大到严重地阻碍新式学堂的建立与推广,以至于不推翻科举就无法真正普及新教育,最后不得不废科举以兴学堂。

在科举时代,办学的目的是“储才以应科目”,科举成为整个教育的重心。在科举的文官考试性质和教育考试性质两者中,愈到后来教育性质愈明显。而从教育的视角细加考察,可以看出科举既有高等教育考试性质和学位考试性质,又有自学考试和智力测验性质。由于科举与教育关系至为密切,且科举研究内容相当丰富,因此有许多学者从教育的角度研究科举学。较早的如陈东原于1934年出版的《中国科举时代之教育》,该书既研究科举时代之教育,也研究科举时代之科举。早先的科举研究往往带有批判色彩,或者多进行学术性的考证研究,而近20年来的科举学研究,更多的是联系当代的教育考试改革,探寻科举历史中可资参考借鉴的经验教训。

科举学是以中国和其他东亚国家历史上存在的科举考试制度及其运作的历史为研究对象的一个专门研究领域,或者说是类似于红学、敦煌学、甲骨学的一门专学[2]。科举对隋唐以后各代教育、政治文化、社会、文学、民俗、心理等各方面都产生过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现代人也从教育学、政治学、社会学、文学、历史学、文化学等多学科角度研究科举学。但教育学、政治学与社会学、文学、历史学、文化学的科举学研究略有不同,即后者较侧重学术性的研究,前者则较注重古为今用的现实应用研究,因为被称为“现代科举”的高考和公务员考试作为科举的“替身”还在演变发展。科举这部人才筛选机器十分精细复杂,整体运作设想相当周延紧密。古代科举在考试领域留下了深刻的印痕,对当代考试的影响波及文化、制度与技术各个层面。在古代科举丰富多样的形式和性质中,差不多可以找到现代各种考试制度的雏形或粗坯,所以,现代各类考试想要追溯它们的历史渊源,就不得不回到科举那里去,这便是为什么现代各类考试改革都要研究科举学的缘故[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