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

时间:2022-02-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的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因此说,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也是世界历史上最具开创性和平等性的官吏人才选拔制度。西方现代的文官选拔制度、我国现代的教育制度和干部选拔制度都是中国科举制度的继承和发展。西方人将中国的科举制度称之为“中国第五大发明”。严格说来,中国的科举制度应分为文举和武举制度。但是,中国的科举制度历来重视文科,文科一直占据科举的统治地位。

中国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的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他渊源于汉朝,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经隋、唐、宋、元、明、清。根据史书记载,从隋朝大业元年(605)的进士科算起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正式废除,整整绵延存在了1300周年。

中国科举制度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和一大进步,它所一直坚持的是“自由报名、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取仕”的原则,它对我国古代社会的选官制度,特别是对汉代的察举和征辟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是一个直接有力的替代和否定,给广大中小地主和平民百姓通过科举的阶梯而入仕以登上历史的政治舞台,提供了平个公平竞争的平台、机会和条件。因此说,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也是世界历史上最具开创性和平等性的官吏人才选拔制度。

在漫长的1300年的科举考试中,曾产生出700多名状元、近11万名进士、数百万名举人(至于秀才就更不计其数了)。隋唐以后,几乎每一位知识分子都与科举考试有着不解之缘和密切关系,从未参加过科举考试的是极少数。中国历史上,善于治国安邦的名臣、名相,有杰出贡献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外交家、军事家等大都出自状元、进士和举人之中。

1300年的科举制度几乎占据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3/5和中国五千年文明史的近1/3的时间,历史之长,影响之大,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它对于祖国的统一、社会的稳定、各民族的团结和融合,对于中华文明的传播和建设,特别是对儒家文化和古代教育的促进和发展都曾产生过巨大作用。

科举这种形式独特的考试制度,其目的并不仅仅在于考校人才,它还有其他许多重要的功能,例如察举制下士人为官首先依赖于地方长官的举荐,士人遂与地方牧守有了“故吏”的亲密关系,这曾是分权与割据的社会条件之一,而科举时代士人沿金字塔的考试体制趋向于中央,他们遂由牧守“故吏”变为“天子门生”了。科举也确立了一个相对客观理性的标准,保证了社会上下层的活跃对流,并以此维系了一个既承担行政,又承担教化的士大夫阶层的存在。

我国的科举制度从宋元以后东渐西传,越南、日本、韩国、朝鲜,在其国内都较长时间仿照中国推行过科举制度;法国、美国、英国等国家的选拔官吏的政治制度也都直接受到中国科举制度的作用和重要影响。西方现代的文官选拔制度、我国现代的教育制度和干部选拔制度都是中国科举制度的继承和发展。因此,孙中山先生曾充分肯定中国的科举制度“是世界各国中所用以拔取真才之最古最好的制度”(《五权宪法》)。西方人将中国的科举制度称之为“中国第五大发明”(《五权宪法》)。它无疑对中华民族,对全人类都是一个了不起的贡献。

中国的科举考试内容到明代以八股为主,即“八股取仕”。它逐步成为僵化模式,特别是到晚清时成为严重束缚知识分子的枷锁,暴露出种种弊端,因此,吴敬梓才写出了《儒林外史》这部讽刺科场的不朽名著。在清朝末年的社会变动之中,“废除科举,兴办学堂”,已成为历史的必然,维新派与改革派人士提出改良与废止科举的主张,这一改革首先针对的是八股文的积弊,要求把新的政治、经济、法律和国际知识作为考试内容。进而,在1904年举行的进士考试中,录取了它的最后一名状元,从此,1300年的科举制度宣告结束。停止科举的上谕在1905年正式颁布。

但是科举的废除,并不等于考试录用方法的完全废除,不如说考试方式以其他的形式融入了新的教育体制与文官体制,并在新的条件下得以合理化,现代文官制度依然依赖于考试制度。

严格说来,中国的科举制度应分为文举和武举(文科和武科)制度。武举是专门选拔武官而设置的科目。武举制度是唐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始置,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废除,历时1200年。其考试程序与文举基本一样,只是内容与时间的不同。在中国科举史上,自唐以后,历来是文武两科,殊途并进。但是,中国的科举制度历来重视文科,文科一直占据科举的统治地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