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如何使多媒体教学更有效

如何使多媒体教学更有效

时间:2022-08-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月球”一课的教学案例有助于我们理解“如何使多媒体教学更有效”。“月球”这节课的多媒体教学设计中,运用了多种教学媒体,包括卫星照片、景观图片、地理成因示意图、地理知识结构联系图、视频、flash动画及模拟实物学具等。这些教学媒体都起到了传递地理信息的作用,但对教学的支持作用又各不相同。

5.如何使多媒体教学更有效?

多媒体教学不是以课件演示代替学生的思维过程,其核心是运用多媒体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包括提供丰富的资源、创设真实的情境及支持学生的学习过程。“月球”一课的教学案例有助于我们理解“如何使多媒体教学更有效”。

案例:“月球”一节的多媒体教学设计与应用

(一)引入新课

课件播放一组从太空拍摄的地球的卫星照片,伴随着背景音乐,学生欣赏太空中美丽的地球。教师引用一位科学家的话说道:“‘地球是理想的摇篮,但是,人类不会永远躺在这个摇篮里,而会不断探索新的天体和空间’ 。人类要实现遨游太空的美好愿望,第一站就是月球,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地球的伙伴——月球”。

图5-7 地球的卫星照片

(二)月球的自然环境特征

1.人类的探月之路及我国的探月工程

课件显示两个特殊的日期:1969年7月16日和2007年10月24日,并播放相关视频。介绍这两天的特殊意义。1969年7月16日,美国“阿波罗11号”飞船载着三名宇航员实现1了人类的首次登月。2007年10月24日,中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发射成功。教师向学生介绍人类首次登月背后不为人知的惊险故事及我国航天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及发展计划。

2.月球的自然环境特征及其成因

学生活动一

讨论:在月球上,宇航员能看到地球上看不到的哪些现象?宇航员看不到地球上能看到的哪些现象?

图5-8 月球上看到的地球

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课件呈现景观图片(月球上能看到的现象):月球上看到的美丽地球、众多的环形山、人类登月留下的脚印……课件再呈现月球上看不到的现象:看不到蔚蓝的天空、天气变化、听不到任何声音,没有液态水、没有生命……要求学生画月球概况的结构图,构建知识联系(完成学习单一)。

任务:依据逻辑关系,参考月球的物理参数,在学习单上将有关的自然现象用箭头联结,使之成为知识结构图。

img87

图5-9 月球概况结构图

学生归纳月球的自然环境特征,教师补充。

(三)月球的运动

课件呈示嫦娥一号拍摄的一张月球背面区域影像图。由这一图像,通过提问“为什么我们平时只能见到月球的正面呢?这与月球独特的运动特征有关。”由此自然过渡到月球运动部分的学习。

img88

图5-10 月球模拟运动flash动画

课件播放模拟月球运动flash动画,课件中以五角的硬币代表月球,以一圆的硬币代表地球。并要求学生在小组中进行同样的模拟,让学生观察模拟的月球运动,尝试归纳月球的自转与公转的独特性。即月球公转一周,同时也自转一周,自转与公转周期一致。

教师介绍月球自转与公转周期相同产生的现象。由于它的自转周期很长,所以月球上的一天比地球上长得多。同时从地球上看,面对地球永远只是它的一面,我们称之为月球的正面。

通过苏轼的诗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引出月相的学习内容。

img89

图5-11 月球公转运动位置示意图

(四)认识月相

1.月相成因

课件呈示人民网上的一则帖子——“日月同辉”,提问:月相的升落有规律吗?有没有日月同辉的现象呢?然后通过学生活动对这一问题进行探究。

学生活动二(完成学习单二)

任务:①自制“月球”。在乒乓球上,一半涂黑,一半涂白。②各小组按图中数码演示月球的各个位置,演示月球公转,观察看到的月相,并画出看到的月相形状。归纳产生不同月相的原因。

2.月相升落规律

课件呈示月相成因示意图,教师先结合静态示意图讲解新月、蛾眉月及上弦月出现的时间、方位及亮面凸向,并归纳观察程序:

第一步:月亮什么时候上升、什么时候降落、什么时候升到最高点?

第二步:什么时段是可见的?

然后播放演示月相flash动画,学生观看动画,进一步感知、理解。

在学生了解观察程序的基础上,进行学生活动三。

学生活动三(完成学习单三)

任务:学生观察月相成因示意图,完成学习单上其余月相的相应学习任务。

img90

图5-12 上弦月月相升落示意图

img91

图5-13 上弦月月相升落flash动画演示

最后教师总结规律:

■上上西西:

 上半月的月球上半夜看;在西边天空西边亮。

■下下东东:

 下半月的月球下半夜看;在东边天空东边亮。

(五)课堂小结

用结构图的方式进行课堂小结。

img92

图5-14 月球知识结构图

附学习单

学习单一

第__________组

任务:依据逻辑关系,参考月球的物理参数,将下列有关月球的自然现象用箭头联结,使之成为知识结构图。

img93

学习单二

第__________组

任务:①自制月球,在乒乓球上,一半涂黑,一半涂白。②按图中数码演示月球的各个位置,观察看到的月相,在下面的学习单中画出月相的形状(第2列)。归纳产生不同月相的原因。

img94

图5-15 月球公转运动位置示意图

img95

学习单三

第__________组

●读图认识月相升落规律的方法

步骤:(前提:知道月球与太阳一样也是东升西落;知道此时地球上各地的大致时间。)

第一步:各月相什么时候上升、什么时候降落、什么时候升到最高点?

第二步:什么时段是可见的?

●任务:完成学习单二中的其余各列。(分小组完成)

(案例来源:松江区教师进修学院周雪忠设计)

“月球”这节课的多媒体教学设计中,运用了多种教学媒体,包括卫星照片、景观图片、地理成因示意图、地理知识结构联系图、视频、flash动画及模拟实物学具等。这些教学媒体都起到了传递地理信息的作用,但对教学的支持作用又各不相同。

引入新课时播放一组地球卫星照片,让学生伴随着舒缓的背景音乐欣赏太空中美丽的地球,并引用名言引入新课,既创设了愉悦的学习氛围,又暗喻着教学目标,即谈“月”是为了说“地”。

在“月球的自然环境特征”部分教学中,课件提供了一些景观图片,如月球上的环形山、嫦娥一号拍摄的月球背面区域影像图、月球正面及背面照片,这些图片使学生对月球的自然环境特征有了直观感性的认识。

在学生讨论了“在月球上,宇航员能看到地球上看不到的哪些现象?宇航员看不到地球上能看到的哪些现象?”问题以及对月球有了初步的感知后,要求学生画出月球自然环境特征的知识结构图,可以让学生建构月球自然环境特征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在“月球运动”部分教学中,学生先观察课件播放的模拟月球运动flash动画,再在小组中自行模拟,思考在月球公转的同时,有没有自转?如果有自转,自转了几圈?通过这样的过程,学生能认识到月球运动的独特性,即自转与公转周期一致。

在“月相成因”部分教学中,教师并没有简单地通过播放相关的flash动画来解释其成因,而是用自制的月球,让学生在小组内演示、观察,并画出看到的月相形状,归纳产生不同月相的原因。月相的成因相对于学生而言,是较为抽象的内容,如果仅仅由教师讲解,即使运用flash动画,效果依然不会理想。教师将自制的学具运用于小组学习中,并布置了具体的学习任务,使抽象的地理现象变得直观起来,弥补了学生空间想象力的不足。

在“月相升落规律”部分教学中,教师先结合静态的月相成因示意图讲解新月、蛾眉月及上弦月出现的时间、方位及亮面凸向,并归纳观察程序,然后让学生观看flash动画,进一步感知、理解,再让学生完成学习单上其余月相出现的时间、方位及亮面凸向。静态的示意图,可以让学生有充分的观察、思考时间,结合教师的讲解,原本学生很难理解的月相升落规律变得不那么难了。以上弦月为例,通过观察示意图可知,地球由a处自转至c处过程中,上弦月经历了升落过程,地球自转至b处时上弦月升至最高,即上弦月约从地球自转至a处12时升起,自转至b处18时升至最高,自转至c处24时落下。而12时至18时,由于是白昼故上弦月不可见,所以上弦月可见时段为18时至24时,又由于傍晚18时上弦月升至最高,故应位于正南方。经过教师讲解后,学生再观看动画,可以使学生对上弦月的升落规律更加清晰。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进一步归纳出这节课多媒体教学设计的特点。

第一,通过多媒体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有利于教学内容的拓展及教学目标的达成。在传统教学中,由于种种条件的制约,提供给学生的感性材料有限。而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集各种媒体于一体,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习环境,创设学习情境,促进学生经验的生长和思维的发展。

第二,常规媒体与现代媒体的有机结合。各种教学媒体都有各自的独特功能,教学媒体的选择,应考虑与教学目标的一致性、教学方法的协调性、认知水平的相容性等,尽可能做到各种教学媒体有效整合。这节课虽然使用了多媒体,但并不排斥常规媒体的使用。模拟实物学具的使用,有效地化解了这节课的难点之一——月相的成因,静态的示意图和flash动画相结合,有效地化解了这节课的难点之二——月相的升落规律。

第三,突出学生的学习过程。多媒体教学不能以媒体替代学生的学习,剥夺学生主动思考的时空。“学习,是学习者建构他们对于客体的理解的过程”。即学生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进行学习。这节课中教师通过让学生完成学习单的方式,学生自己画思维导图、自己画月相的形状、自己归纳月相的升落时段及可见时段,这些都需要学生基于自己的理解的基础上的自主建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