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高校教师的职业认知

高校教师的职业认知

时间:2022-08-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职业认知贯穿在职业生涯的各个阶段。个人对职业的认知会影响到个人的职业态度。因此,在对教师的师德状况进行分析,必须对教师的“职业认知”状况进行必要的分析。从调查结果看,大多数教师对“职业道德”的认同度很高,达到了59.48%,这与近几年国家采取措施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直接相关(见表4)。身教重于言教,教师职业的示范性极其重要,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可能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

一、高校教师的职业认知

职业认知是一个人对某项职业(如职业分类、职业性质、组织情况等)的基本认知和对自己职业素养的基本评价,包括对自己的基本认知以及能否适应某项工作的基本判断,落脚点在是否具有相应的职业理想。职业认知贯穿在职业生涯的各个阶段。个人对职业的认知会影响到个人的职业态度。尽管一个人真正了解自己是非常困难的,尤其是对职业认知,因为中国人对“职业”的认知相对笼统和感性,但没有一定的职业认知能力和水平,特别是连何处有适合自己需求的工作机会都不清楚,更是谈不上任何明确的职业选择的。因此,在对教师的师德状况进行分析,必须对教师的“职业认知”状况进行必要的分析。

高校“教师应该是”怎样一个角色定位呢?从调查问卷的结果看(见表2),认为高校教师应该是“无论在学术还是在品德上都是学生的楷模”的占76.61%,远远高于认为是“学问佼佼者”、“学生的品德楷模”所占的比例。调查对象中的青年教师对此项问题回答的情形也大致相同。但也出现了值得引起重视的两个现象,一是青年教师对教师应该是“学问佼佼者”的比例比一般教师高9个百分点,说明青年教师对学问越来越看重,这同现在的青年教师中绝大多数人本身就具有较高的学历水平是相一致的;二是青年教师对教师应该“只是从事某种职业的普通人”的比例远远高于一般教师的比例,达到12个百分点,说明还有相当比例的青年教师仅把教师当作了谋生的手段,没有认知到教师职业的崇高和神圣。

表2 教师对教师的形象评价

关于教书与育人的关系问题。从调查的结果看(见表3),认为“教书必须育人,这是教师的天职”占了绝对的比例,所有调查对象与调查对象中的青年教师的认识大致相同,需特别提出的是,认为“教书育人的道理好讲,但要做到,太花精力了”的比例还不小,说明对教书必须育人还存在不小的畏难情绪。

表3 教师赞同的观点

img3

关于判断教师的标准。讨论得多,但一直就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通常认为:第一,人品好;第二,有真才实学;第三,上课带劲、气氛活跃。从调查问卷的情况看(因为大多数人选择了多个答案),普遍认为“职业道德水平”、“专业学术水平”和“上课水平”是判断教师好坏的标准。从调查结果看,大多数教师对“职业道德”的认同度很高,达到了59.48%,这与近几年国家采取措施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直接相关(见表4)。

表4 评价教师标准的要素

img4

长期以来,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最大,既传授一定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做人,养成良好地思想道德素养。因此,教师自身的道德、学识水平等成为影响学生及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从调查的情况看,就所有调查对象而言,认为教师对学生最大的影响是“严谨治学、谦虚上进”,而调查对象中的青年教师认为对学生最大的影响是“品德修养”。值得注意的是,认为“关爱学生,诲人不倦”的青年教师所占比例高于所有调查对象的所占比例,这也许是青年教师多是在倡导“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下成长起来,深受影响的反映(见表5)。当然,就调查表列出的五种因素,相互间所占比例的差距也不大,说明这些因素都是影响学生的特别重要的因素。

表5 教师对学生最大影响的认知

教师以德为本,身正为范。教师有权威性,学生有向师性,这两种心理状态决定了教师对学生有重大的影响。教育质量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教师影响力的大小,这个影响力主要包括品格因素、才能因素、知识因素和情感因素等等。而教师的影响要发挥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又要取决于学生的心理状态,取决于学生受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那么,作为被教育者学生,他们认为教师哪些素养更能对他们产生影响呢?在学生问卷中,我们设计了一个学生最看重的教师素养问题。调查发现,“关爱学生,诲人不倦”和“良好的品德修养和职业道德素质”是学生最为看中的教师素养,也就是说,他们认为教师品格因素以及情感因素更能对他们产生直接、深刻而长久的影响,他们更看重的是教师做人和做学问的态度以及和学生交往的方式,期望教师以充满人格魅力个性魅力的心灵与他们碰撞,去关爱他们。身教重于言教,教师职业的示范性极其重要,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可能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在点点滴滴的小事中时时、处处用模范的言行去影响学生、教育学生。此外,“学高为师”,学生对教师“丰富的教学经验,高超的授课水平”的期望也占了很大比例(见表6)。

表6 学生认可的教师素养

img6

教育是一项“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事业,教育更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活动,因此教师总是体现一定的社会要求。从这个角度讲,教师应该使自己的个性适应其角色的要求。但如果仅仅从这个角度来赋予教师内涵的话,教师只不过是社会需要的代言人、社会要求的执行者,是维护社会公民素质不退化并力求有所提高的工具而已,教师的个性,不得不隐退到充当背景的地位。然而,教师本身的个性得不到尊重和张扬,是不利于教育事业的发展的。教师的阅历、情感、思想等体现出来的个性魅力,对于尚不成熟的学生的成长,起着不可低估、不可替代的作用。调查的结果是,认为教师的个性对教学效果的影响“很大”的占了绝对比例(见表7)。因此,教师的个性应该得到张扬,以促进教学相长。

表7 教师的个性对教学效果的影响

img7

作为一种特殊的职业,教师的个性具有个人化和社会化双重特性,既带有明显的个人气质魅力,又带有职业规范所要求的特点,更要受到教育规律的制约。健全而又鲜明,张扬而又适度,既发展自我又激励学生,给学生树立欣赏、学习、模仿的范例,应该是教师树立其个性的目标。教师在保持自己个性的同时,还要加强自身的学习和修养,通过经常反思,不断发展、完善自己的个性,更要引导学生发展自己的个性,使学生学会尊重、适应、欣赏并利用教师和他人的个性差异促进自身个性的发展和完善。中国传统文化在做人方面有一个重要原则,叫做“君子和而不同”,意思是说,君子与人相处、共事时,追求相互尊重、和美共处,但决不盲从苟同。我们不妨把“和而不同”移用到我们的“教学相长”中,即师师、师生、生生之间保持“和而不同”,相互尊重、彼此和睦而不强求一致,共同努力促进“教学相长”,使教师、学生都得到更好更完善的发展。

教师良好的思想品行将是教师最伟大人格力量的体现,它孕育着真,引导着善,创造着美,奉献着爱!教师工作的“示范性”和学生所持有的“向师性”,使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即所谓的“身教重于言传”。俄国的车尔尼雪夫斯基指出:“教师把学生造成什么人,自己就应是这样的人”。学生总是把教师看作学习,模仿的对象。因此,教师需要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率先垂范,做出表率,以高尚的人格感染人,以整洁的仪表影响人,以和蔼的态度对待人,以丰富的学识引导人,以博大的胸怀爱护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书育人的实效,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乐其道”。调查结果显示,在所有的调查对象中,认为优秀教师最重要的三项品行是“备课认真、讲课有内容”、“知识面广”和“上课注重启发学生思考”,调查对象中的青年教师则认为优秀教师最重要的三项品行是“备课认真,讲课有内容”、“知识面广”和“关心学生的成长”(见表8)。两相比较发现,差异就在于到底是注重“上课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呢,还是注重“关心学生的成长”,出现这种差异的原因,可否理解为素质教师实践的一大反映,更注重学生的成长成才,而不仅拘泥于课堂教学呢?!我们把这个问题在学生中也进行了调查,发现学生把认为教师最重要的品行是“备课认真,讲课有内容”、“没有师道尊严的架子”、“能经常与学生沟通”、“上课幽默风趣”,这充分反映了学生不仅重视教学质量、授课水平和技巧,渴望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得到知识的传授,同时也期望教师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走近他们,与他们沟通,用一颗平等的心与他们交往,尊重、理解、信任他们,而不是居高临下的“关爱”。

当然,谈到这个话题,自然也就引出了另一个话题,即一名教师最不应该出现的品行,在所有的调查对象中及调查对象中的青年教师,一致认为是“备课不认真,想到哪里说到哪里”“上课呆板,一说到底,照本宣科”和“把不良情绪带入课堂,或经常在学生面前发关于待遇方面的牢骚”;(见表9),出现了相似的情形,说明对这些不良品行的认识基本达成共识,应该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同样也在学生中进行了调查,而学生认为教师最不应该出现的品行则是“上课呆板,一说到底,照本宣科”和“不熟悉讲课内容,照本宣科”,这又一次反映了学生们对于授课水平及教学方式的重视。两相比较我们发现,被调查教师们最不认同的“备课不认真,想到哪里说到哪里”、“把不良情绪带入课堂,或经常在学生面前发关于待遇方面的牢骚”两种品行在学生中反而反映并不强烈,我们推测学生在实际学习中较少遇到这种情况,他们比较反感的是个别教师授课水平不高、教学经验不足,教学方式照本宣科、平铺直叙的,缺乏课堂教学互动,教学效果不佳,激不起学生学习兴趣,这在今后的师德建设中也是值得注意的。

表8-1 对优秀教师的最重要的品行的认知

img8

表8-2 对优秀教师的最重要的品行的认知

img9

表9-1 教师不应该出现的行为认知

img10

表9-2 教师不应该出现的行为认知

img11

教师的为人师表应该无所不在,而没有固定的时间地点。调查结果显示,不管是所有调查对象还是调查对象中的青年教师都认为教师的为人师表应当“及于所有公共场所”的比例较高,超过50%,说明占大多数的人是认同教师的为人师表应该是无所不在的;认为“及于所有学生出入的场合”的占20%多,这是一个值得分析注意的问题,说明还有相当的教师对为人师表的理解还存在误区,仅认为是与学生相关的,却没有想到,教师作为一种社会重要的角色,应该完成为世人师表的社会角色期待;同时,不容忽视地是,认为“只限于课堂”和“只限于学校内”的比例还占有15%~19%之间,说明我们师德建设工作任重而道远,还需大力提高师德修养水平(见表10)。

表10 教师本人对为人师表的认知

img12

职业理想是人们从事职业活动不可缺少的精神支柱,是推动人们朝着职业生涯的高层次不断攀登的强大动力,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两者相互关联,密不可分,职业理想中的方向意识、价值意识、责任意识,本身就是人的道德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一个人全部职业道德的形成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教师的职业理想是教师对未来职业目标的向往和追求,它可将教师追求的远大目标和平凡的职业生活联系起来,从而产生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正确的教师职业理想应该是以培育优秀人才、发展先进文化和推进社会进步为己任,爱岗敬业,忠于职守,乐于奉献,把本职工作和个人理想与祖国繁荣富强紧密联系起来,与大学生成长成才紧密联系起来。在素质教育的条件下,当代的高校教师应当具有坚定正确的社会信念,科学开放的教育思想和开拓进取的奉献精神。从调查中我们看到,不管是所有调查对象还是调查对象中的青年教师都占较大比例的教师认为教师的职业理想是“奉献教育,爱岗敬业,实现人生价值”(见表11)。

表11 教师的职业价值调查

img1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