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时间:2022-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确立,既有法律依据,也有现实依据。高等教育过程中人际关系的调整,高校教师职业行为的善恶评价,乃至高校教师道德作用的发挥,都必须通过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来实现。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时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必备的品德的总和。

第二章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民族振兴的根本在教育,教育发展的关键是教师。师德是教师质量的核心所在。体现师德的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言行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思想素质、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直接影响着祖国未来接班人的素质。师德建设的力度与效果决定着高校教师队伍的质量与水平。

第一节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确立的依据

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师德是教师素质的核心,师德建设是教师队伍建设最根本的建设。师德兴则教育兴,教育兴则民族兴。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确立,既有法律依据,也有现实依据。

一、我国的法律法规和政策

“八五”以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高校教师队伍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大力倡导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国家先后颁布了《教师法》、《高等教育法》等相关法律,此外还有《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关于新时期加强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决定》等相关法规和政策,对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均做出明确的要求。教师队伍建设开始走上法制化轨道,教师队伍总体素质有较大提高,教师队伍的积极性得到较好的发挥。

如《关于新时期加强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措施和工作重点是全面贯彻落实《教师法》《高等教育法》,大力推进高校教师工作的制度建设,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制定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把教师职业道德作为教师工作考核和职务聘任的重要依据。又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教师要热爱党,……要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敬业爱生;……要与学生平等相处,尊重学生人格,因材施教,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这个决定对教师素质提出的要求,既是教师师德修养的目标,又是教师教育活动中要遵循的行为准则,是学校师德建设的方向。

二、我国高等教育的目的

我国高等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高校培养的大学生质量如何,不仅直接影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而且关系到祖国的前途和命运。作为高校教师,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必须认真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才能保证大学生又红又专茁壮成长。如果教师只教书不育人,只抓学术业务不重视思想道德,势必贻误学生的健康成长,那就可能背离了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办学方向,损害社会的整体利益,显然这是有失于教师道德的。一般来说,人的素质包括思想素质(方向)、道德素质(品质)、能力素质(本领)、身体素质(健康)、心理素质(意志力)和思维素质(创新)等方面。由此,“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遵循规律,为人师表;严谨治学,探求创新;热爱关心学生,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构成了师德的基本内容,是一个合格教师必须遵循的师德规范。

三、高校教师工作的特性

揭示高校教师工作的特点,是认识和阐明高校师德的有效途径和根本方法,只有深刻把握高校教师工作的特殊性,才能正确把握高校师德本身。

1.高等教育劳动承载着崇高的社会期望和人类理想

除了具备一般教育劳动的特征以外,由于高等学校的目标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中高级建设人才,位于具有不可逆性的人才培养流水线的末端,高校教师工作因此与社会利益息息相关,社会对人才数量和质量的渴望,也就不可避免地更多地寄托在高等学校身上,由此对高校教师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对高校教师相应赋予不可推卸的崇高的责任和义务亦属理所当然。

2.高校教师工作面对的是特殊的劳动对象

首先,高校教师工作对象是有思想、有感情、有个性的活生生的青年人。其次,大学生已经接受了初、中等教育及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还会跟学生一起步入大学校门,甚至有时会得到强化。第三,大学教师往往是各种新思想新观念的输出者,而大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和确立时期,往往会从教师的言行中吸取自己的价值观念。

3.高校教师工作工具的特殊性

高校教师工作中,劳动工具、劳动手段统一于劳动者——教师自身。高校教师的劳动工具除了必备的教材、教学设备及其他辅助工具以外,更重要的是教师的知识水平、教学能力、道德品质、意志情感等,是建立以广博知识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基础之上的道德感召力和人格魅力

4.高校教师工作时空的非限定性使得劳动付出不可能得以具体量化

教师劳动的时间只有一部分是限定的,而大量的劳动时间由个体自由支配;在劳动空间上,由于大多数高校对教师都不实行“坐班制”,劳动场所自由。这一特点,使得高校教师工作在时间控制上无法界定,在空间选择上相对自由,使对劳动者的工作态度、努力程度的衡量和评价容易滞后或者相对困难,必要的监督管理也经常无从入手。

5.高校教师工作对创造性有着极高的要求

首先现代大学往往是科学研究的前沿,在向学生传授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生产技艺上具有深广新的特点,需要教师不断的探索创新,否则将无法满足大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其次,教师在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过程,本身也需要开展创造性的工作。如前所述,劳动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高校教师工作不可能整齐划一,不可能有“最佳方案”,不可能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学方法。只有不断改革、不断创新才是高等教育中的永恒真理。

6.高校教师工作“产品”不具有最终性

高等教育劳动的“产品”不同于一般的劳动产品,高校教师所给予大学生的教育和影响并不因劳动的结束而中止,而是继续对他们产生着重大影响,甚至会伴随一生乃至影响到子女和社会的其他人。事实上,高校教师的影响可能波及社会上的许多人,甚至几代人,在时间上可能是若干年。

第二节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在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高等教育过程中人际关系的调整,高校教师职业行为的善恶评价,乃至高校教师道德作用的发挥,都必须通过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来实现。

一、高校教师对待教育事业的道德规范内容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时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必备的品德的总和。是调整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校领导、教师与学生家长以及教师与社会其他方面关系的行为准则;是一般社会道德在教师职业中的特殊体现。

(一)教书育人

“教书”就是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把教科书上的内容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接受、弄懂、掌握,并转化为技能、智能和思想观点的过程。“育人”就是培育人才。因此,简言之,教书育人也就是指教师按照党的教育方针的要求,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努力将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教书育人是教师正确对待学生的道德规范,是高校教师的重任,教书育人的基本要求是:

1.热爱教育,献身教育

教师要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重要的是要热爱教育工作,积极从事教育,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这既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又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规范,还是教师道德的灵魂。它鲜明地表达了教师职业道德的服务宗旨,指明了教师道德行为的总方向。

热爱教育就要立志从事教育、献身教育。因为教师在这个岗位上,任务艰巨、内容复杂,没有假日、节日,不分白天黑夜,像“蜡烛”,燃烧着自己,照亮着别人,像“人梯”,让一代代、一批批学生从自己的肩上攀登科学的高峰;献身教育还表明了人民教师应具有的强烈责任感和事业心。教师从事的岗位,是教书育人、塑造灵魂、教人做人的重要岗位,必须具备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为此,教师应在本职工作中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和内容,提高教育技术手段,全身心地投入到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中。献身教育还体现了人民教师的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和整体利益相一致的根本关系。教师进行教育工作的对象来自于社会各个家庭,教师的劳动任务是为社会、为民族培育人才。热爱教育、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就会更快更好地为社会和民族培育人才。

2.德育为先,关爱学生

德育即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它是整个教育的灵魂,为一切教育的根本。作为高校教师必须要将德育寓于各门学科教育之中,坚持在教学科研中渗透德育。坚持在课堂教学中把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无论是公共课教学还是专业课教学,教师应积极探索,使用各种方法,寓思想教育于知识、专业教学之中,使学生既掌握科学文化知识、专业知识,又受到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从而达到育人的目的。德育据首位,是智、体、美的根本方向和动力。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始终将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等相互联系,彼此渗透,密切协调,共同育人。

关爱学生是高校教师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就是要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对学生既要悉心爱护,又要全面严格要求:一是严要有据,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按学校和专业教育目标要求学生;二是严要有度,严得要合情合理,苛求和降低标准都不合适;三是严要有恒,要坚持用一把尺子衡量学生,一视同仁,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四是严要有方,要采取学生欢迎的、有效果的好方法,而不是粗暴强制,迫使学生就范。

3.为人师表,德识统一

高校教师是我国学历层次、文化水平最高的群体之一,在当前全国加强公民道德建设中,应以自身实际行动成为公民道德建设的表率。为人师表、德识统一是总体的、高标准的高校教师道德规范,它的内容不仅包括工作、治学、人际关系等方面的要求,而且还有思想政治、道德品质和仪表风度等方面的要求。“师者,学高为人师,身正为人范”。高校教师也只有做到为人师表、德识统一,才能够顺利进行教育工作,取得好的教育效果。

首先,高校教师要有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有坚定的政治信念和崇高的生活目的。其次,要模范遵守法纪,树立良好的道德形象,逐步培养起创新、公正、宽容、谦虚、坚毅、自制、自强、诚实、严以律己和表里如一等教师必须具备的职业道德品质。再次,语言文明,举止端庄,礼貌待人,服饰得体,衣着整洁典雅大方。总之,高校教师应该“既美其道,又慎其行”,无愧于高校教师的光荣称号。

4.淡泊名利,志存高远

淡泊是一种境界,在浑浑噩噩、不思进取的人眼中的淡泊不过是一种“平淡”和“玩世不恭”。淡泊也是一种胸怀,锱铢必较、气量狭窄的人、利己思想太重的人是无法“淡泊”的。淡泊更是一种信仰,公而忘私的人甘于淡泊,敬业奉献的人懂得淡泊,节操高洁的人向往淡泊。高校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名利观,首先要做到信仰至上。淡泊之中怀有大志,清贫之中向往奉献。要淡泊名利,总要有肯于为之奉献、为之牺牲的东西。有的同志之所以看重名利,计较得失,并不是因为物质生活上更需要,而恰恰是丧失了对理想信念的追求。因此,淡泊才能明志,宁静方能致远。

尽管现代教育技术日益高超,但在涉及学生求知信念和习惯的养成、人格的完善、非智力因素的发展,特别是道德、价值观念形成方面教师的作用无法取代。中国提出了“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的呼声。无独有偶,美国也提出了类似的观点,“第一,美国的成功取决于更高的教育质量。第二,取得成功的关键是建立一支与此任务相适应的专业队伍,即一支经过良好教育的师资队伍。”但是,毋庸讳言,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教师心灵上出现了两种意识的冲撞,教师人格受到了一定的冲击,教师队伍出现了一些消极现象。有些人以职业的含金量为唯一的择业标准。由于拜金主义的影响,有的教师把金钱看成价值的唯一尺码,对一天到晚为学生牵累的教师生活感到厌倦,损害了教师形象。

(二)爱岗敬业

爱岗敬业是社会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也是一个人搞好工作、成就事业的前提。爱岗敬业是教师正确对待职业的道德规范。爱岗敬业的基本要求是:

1.忠于职守、积极负责

忠于职守其实是爱岗敬业的具体表现形式。俗话说,热爱是最好的老师,热爱职业就要忠于职守,积极负责。这就要求高校教师要树立爱党、爱国,始终视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高尚情操;立志于教育和科研事业,务实敬业,不畏困难,勇于创新,脚踏实地,无怨无争地为祖国培养优秀人才;立足自己的岗位,努力学习和提高,以实际行动为党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2.刻苦钻研、严谨笃学

教师是学生增长知识和思想进步的导师,必须掌握渊博的文化科学知识。渊者,深也,博者,广也。首先对所授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基本技能要了如指掌,融会贯通。精深必须以广博为基础。教师要获得渊博的知识,必须下苦功学习,“积一勺以成江河,累微尘以成峻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学生的知识面越来越广。这对教师的专业知识要求越来越高。所以说,教师锲而不舍,勤学苦钻的品德尤为重要。教师只有做到刻苦学习,锲而不舍,才能是“铢积寸累,日进有功”,才能使自己在教育教学中有汩汩而流的源头活水。

教师治学,既要刻苦,还要严谨。刻苦能使教师的知识深厚而渊博,严谨能对知识做到追根求源、沙里淘金。教师在博览群书、吮吸知识营养的时候,应该去伪存真,弃恶秽,留珍珠,这样获得的知识才是真正的知识。高校教师更应独具慧眼,用真理的光辉照耀学生的心田,用真正的科学文化知识来培育人才。

3.勇于创新、奋发进取

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在大力提倡进行素质教育的今天,高校教师自身要有创新精神,给学生树立榜样。高校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没有创新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没有创新意识的高校也是没有希望的高校。

高校的创新主要依赖于教师创新意识的确立。教育创新,根本在于教师创新,在于教师的观念创新、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以及教师教学活动的创新。无数的事实证明,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只有教师奋发进取,不断创新,才能培养出创新的人才。每一个教师都要注意发现、保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特别是要以自己教学和科研中的创造性工作影响和启迪学生,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

4.遵纪守法、廉洁从教

遵纪守法、廉洁从教不仅是党和人民对教师的基本要求,也是教师从教的前提。为此,首先,应坚守大义,不取非法之利。要坚守大义,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第一,要树立明确的义利观。要以大义为先,私利居次,做到个人利益必须服从国家、人民和集体的利益。任何时候不能舍义取利。第二,要抵挡住金钱名利的诱惑,坚持崇高的职业信念。第三,要廉洁自律,不坠秽污俗沼之中。在整个从教生涯中都要坚持行廉操法的原则,不贪学生及家长的钱物,不贪占公共和他人的钱物,不染社会上出现的一些贪、贿、欲等恶习,始终以清廉纯洁的道德品行为学生和世人做出表率。廉洁从教的形成,除了法规约束、执法监督等外在因素外,主要的还是靠自身进行约束,时时处处都自觉地保持清廉纯洁的作风,这是廉洁从教之最深厚的威力所在。

5.艰苦创业、无私奉献

教师职业是继承和发展人类优秀文化成果,使人类走向更高的文明的职业;是开发人类智力资源,促进科学技术不断向前发展的职业;是培育新型劳动者,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职业。教师职业与其他职业相比又有着不同的特点。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是关键,教育是基础。因此人民教师只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教好书、育好人,又快又好又多地培养人才,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才能逐步实现。这无疑需要教师付出艰辛的努力。

教师从事的职业是一个造福人类、奉献人生的事业。教师要做好教书育人工作,没有白天、黑夜之分,没有假日、节日之闲;教师要讲授好一门或数门学科的课程,必须付出全部的聪明才智和大量时间、精力和心血。由此,人们把教师比作“蜡烛”;比作“人梯”和“铺路石子”,让一批批、一代代接班人从自己的身上攀登到科学的顶峰。有了这种献身精神的教师,就不会斤斤计较个人得失,具有战胜困难、顽强拼搏的意志力和大无畏精神。

二、高校教师对待学生的道德规范内容

(一)调节高校师生关系在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大学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要组成部分,应是体现社会主义大学本质的、现代的、新型的和谐大学。作为大学核心角色的教师和学生,他们的人际关系模式既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又关系着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向。

1.高校师生关系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影响

高校师生关系和中小学师生关系相比,具有松散和私人化特点。教学关系是一种固有的不平等关系,教师不仅有丰富的人生阅历,而且拥有权威。其观点有时被学生当作真理来接受,因为学生阶段还不具备完整地、全面地、公正地看待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这种通过课堂教学以传授知识名义渗透的偏见,对于学生的精神心理健康是一种潜在的威胁。它对学生发展的影响是即时的,又是长远的,有着潜移默化的感染、熏陶作用。师生关系是否和谐、融洽,直接决定学生的生理、心理发育和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乃至影响学生的一生。在帮助学生实现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中具有积极的作用。

2.高校师生关系对教育顺利实施的影响

师生关系是教育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其重要性并不在于关系本身,而在于这种关系所产生的不同教育效果。良好的师生关系,具有民主平等、尊师爱生、教学相长的特点。在大学教学中充分体现这些特征,教学过程必然会成为一种双向甚至多向交流的、充满乐趣的过程,成为师生平等协作、共同劳动的统一过程。学生常常把教师看作自己心中的楷模,真善美的体现者,渴望通过教师的辛勤教育,使自己成为社会有用之才;教师的德与才也直接影响到学生人生观的形成及兴趣和爱好的发展,往往教师的良好形象会长久地存在于学生的心中,有时会贯穿其一生之中。同时,要使教育收到良好的效果,还得有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和和谐的教育氛围。师生关系融洽,就能增强教师对学生的全面了解,使彼此在轻松愉快的情景中交往,这不仅有利于教师对学生的全面了解,便于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因材施教,有的放矢,而且能使学生从内心感受到教师的亲切,从而消除对教师的戒备心理,把教师对自己的批评教育看作是对自己的关怀和爱护。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关系和谐、互动、友好、平等,课堂气氛就会活跃,学生学习情绪饱满,求知欲强烈,态度认真,精力集中,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师也能从中感受到劳动的愉快。

(二)高校教师与学生交往中的职业道德规范

1.热爱学生,严格而科学的要求学生

热爱学生,是教师教育学生的前提,是党的教育方针对教师的根本要求,是衡量教师职业道德水平高低的准绳。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学生,学生是教师知识、智慧和品德的延续。教育是一种感化人心、塑造灵魂的工作,而“感人者莫先于情”。教师热爱学生不仅是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重要内容,也是《教育法》、《教师法》等教育法律法规对教师的法定要求。一个教师如果不热爱自己的工作对象是谈不上热爱自己所从事的教书育人工作的。

教师热爱学生不仅体现了对学生人格、尊严、做人权利的尊重,而且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教师首先要关心学生,了解学生,并把这种关心、了解提高到教育教学质量上。没有了解的爱,只是盲目的爱,没有了解的教育,只是主观主义教育。其次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教师尊重信任学生,不能歧视、讽刺、体罚学生。否则,就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使学生产生反感或丧失进取心。再次严格要求学生,对学生一视同仁。没有严格要求就没有教育。为此要求教师做到“严而有格”、“严而有理”、“严而有情”、“严而有方”、“严而有恒”。做到严出于爱,爱寓于严,爱而不纵,严而不凶。教师对学生要一视同仁,不能将学生分好坏、厚此薄彼。最后要因材施教,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不仅包括对教师从事教育教学的内容和要求,还涉及到教育教学的方法和方式。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法,沿着不同的规律去对学生因材施教。

2.为人师表,言传身教

为人师表、言传身教是指教师要在各方面以自己的行为为学生做出表率,它要求教师的行为具有榜样性、律己性和内外统一性,不仅在课堂上做到言传身教,还要在理想信念、思想情感、言行举止等方面为学生做出表率;它要求教师严以律己,做学生的榜样和世人的楷模。孔子作为教师,能被后世誉为“万世师表”,绝非偶然,他最早倡导以身作则,提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道理;而最可贵的是身体力行。孔子从事教育的一生,也正是“以身立教”的一生。他热爱教育,倡导教师要有良好的举止、语言的修养,也很重视教育有道,鼓励有方,任使得法。正因为如此,孔子受到他的学生的爱戴和尊敬,也受到后世教育工作者的敬仰。

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言行就是道德标准,教师是智慧的象征、高尚人格的化身。所以说教师的榜样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教师的思想、行为、作风和品质,每时每刻都在感染、熏陶和影响着学生。学生的模仿和可塑性都很强,教师的一言一行,都起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的道德面貌在道德教育中的力量是巨大的,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学生的眼睛是“录像机”,耳朵是“录音机”,脑子是“电子计算机”,录下来的信号装在“电子计算机”,然后指导他们的行动。所以要塑造下一代的心灵,教师一定要以身作则,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确实成为学生的表率。率先垂范是为人师表的重要表现。常言道,“身教重于言教”,人民教师应该表里如一,言传身教。

三、高校教师在其他人际关系中的道德规范

高校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除了要很好的处理与自己的工作对象——学生的关系外,还要认真对待与其他方面的关系。如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校领导、教师与学生家长等关系,这些关系处理得如何直接关系到教师教育活动的成败,因此不容忽视。

(一)高校教师与同事交往中的职业道德规范

1.正确处理高校教师之间职业道德的意义

现代教育是一种群体协调性很强的职业劳动,它需要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坦诚合作,如果教师间的关系紧张、对立,各行其是,就会破坏教育工作的统一性;教师也会精力不集中,为人际关系而耗神;同时对学生的要求不一致,使学生无所适从,久而久之,会使教育教学质量下降,使人才培养受到严重影响。总的来说,教师之间的团结合作是教育目的统一性的要求、是教育发展规律的要求、是实现教育目标的保证、也是教师完善自我,提高综合素质的最佳途径。因此说,在学校众多的人际关系中,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关系是比较重要的关系,处理好教师与教师间的关系意义深远。

2.高校教师之间关系的道德要求

教师道德要求学校教师间应团结一致,共同为培养新一代贡献自己的力量。因此每位教师都应做到以下几点:

①正确对待不同教育观点的同志,教师的教育活动是极富创造性的劳动,改革创新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必然要求。从事教育活动的教师大胆尝试,敢于改革,勇于向应试教育挑战,是应当支持和鼓励的。

②正确对待优秀教师。教师道德要求教师们以优秀教师的光荣为光荣,使更多人享有这份光荣。对优秀教师也不能求全责备,刻意苛求,吹毛求疵。

③正确对待新老教师。新老教师运用教师道德的调节力量可以处理好相互的关系,使之取长补短,互相帮助,形成教师群体教育的合力,达到教育教学的最佳目标。

(二)高校教师与学校领导关系中的职业道德规范

1.对高校领导干部的道德要求

高校领导干部是高校工作的中坚和骨干。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高校干部队伍,对于加强高校领导班子的建设,促进高教事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新世纪高校领导干部应该具备哪些基本的素质呢?

第一,全局观念

没有全局观念的领导不是称职的领导。树立“全局观念”必须强化四种意识:

(1)政治意识。学校各个部门的领导都要把本部门的工作放在学校的全局中来认识,善于从政治上、从学校工作的全局看问题,解决问题。

(2)职位意识。“架子不可有,身份不可无”。即要把自己当成群众的一分子,而不是高高在上的“官”,不要只看到职位的荣誉和待遇,更要记住这个职位同时具有的责任。

(3)制度(纪律)意识。“要坚持少数服从多数,下级组织服从上级组织原则。”尤其要注意克服分散主义和部门保护主义,切实维护学校党委的集体领导,维护班子的集体权威。

(4)整体意识。没有学校的整体就无所谓部门。作为部门领导,要维护本部门的利益,“维护”的度要放在学校的整体中考虑,部门或个人利益要服从整体利益。

第二,作风踏实

首先,要有责任意识。职位是与责任紧密相连的,获得了这个职位就应负起与其相当的责任。其次,要有实干精神。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工作中要身先士卒。要处理好“造势”与“干事”、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再次,要有科学态度。实干不是蛮干。要遵循规律,尊重科学。要力戒浮躁空谈,力戒弄虚作假,力戒华而不实。

第三,创新意识

创新,首先要有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其次,要有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第三,创新应遵循的原则。创新是人们对事物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拓展和升华,而不是随心所欲的主观臆想和标新立异。创新的目的在于探索新知,推动发展,其前提是必须有正确的思想方法、科学求实的态度和变革求新的勇气

第四,关心教师的工作,生活和学习,充分发挥他们在培养人才和学校发展中的作用,要从思想上、工作上、生活上全面关心教师,为他们创造条件,多提供机会,多给些待遇。让他们做学校的主人。要深入基层,到教学第一线了解教师的情况,学生学习情况,不能高高在上,遥控指挥。当代教育领导者一方面要从宏观上把握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总趋势;另一方面要经常与学生对话,了解学生的心态和成长情况,及时制定和调整培养计划,保证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2.对高校教师的道德要求

①服从领导,忠于职守。对领导者的尊重与否,对工作的热爱与否直接反映出一个教师的素质和道德水平,作为教师就应认真服从学校领导者关于任职、任课的正确安排,正确对待各种监督、检查和考评。要认真贯彻执行教育方针,遵守各种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

②协助领导,支持工作。自觉服从领导,支持领导工作,理解、体谅领导者的难处。对学校领导交办的工作,要有积极的态度,能办的则抓紧办,办不到的要及时说明,绝不能用“拖”的办法。

③监督领导,关心学校。教师是学校的主人,应承担起主人的责任。对工作要积极负责,不能马虎大意,领导对上级负责,教师对领导负责。教师要主动参与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为学校的发展出力献策。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设,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积极提出合理化建议,参与学校的管理。

(三)高校教师与学生家长关系中的职业道德行为规范

当今社会的社会风气、教育对象、家长群体都发生了鲜明的变化,都呈现了新的特点。因此,教师尊重家长,无论是动机、内容,还是联系沟通的方式、方法、内容都有许多新的要求。

一是要尊重家长,树立家长的威信

随着时代的进步,学生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对父母的教诲听不进或当作“耳边风”,甚至跟家长产生对立情绪,这种情形使很多家长感到家庭教育力不从心。鉴于这种情况,教师首先要带头尊重家长,倾听家长的意见,树立家长的威信。不能以自己的特殊地位,对家长以教训的口气或指责的态度,表现得盛气凌人,粗暴无礼,损伤家长的人格和尊严。教师在与家长相互交往的过程中,需要有高度的教育机制,善于察言观色、掌握分寸,有些学生的错误尽管与家长有关,但也不能随意批评,造成教师与家长的感情对立,不利于调动家长的积极性。

二是要端正交往动机,对待家长一视同仁

尽管个人交往动机是一个由多种条件制约和影响的复杂心理构成,但目标引力常常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教师与家长的交往的目标是为社会为人民培育人才,交往的核心是学生,交往的内容是围绕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品德等等。不能有其他一些不良动机。从而使这样的交往失去了正确的方向和内容,给学生带来不良的影响,也导致教师对有用的家长热情、尊重、联系多些,对学生偏心些。这样就会影响教师形象,降低教师的威信。为此,教师要一视同仁地对待家长,特别是对那些有困难或单亲家庭的家长,更要有同情心,给予更多的尊重和关心。

(四)高校教师与社会交往中的职业道德规范

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是交往社会。教师与社会的交往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增多。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只有在与社会各方面的交往中,认识自己的价值,了解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教育方法,才能不断调整自己,充实自己,提高自己。

教师在与学校以外的各种人员交往中要遵循以下道德要求。

第一,文明礼貌,自觉遵守社会公德。

教师是教育人的人,首先必须是文明人。在与社会交往中,要处处为人师表,自觉遵守社会公德,遵纪守法,为他人树立良好的道德形象,做出道德表率。

第二,校内校外平易近人,以高尚情操影响和净化社会。

教师在与社会交往中,要以亲切和蔼的态度平等对待一切人,这是教师知识水平高,修养深的一种具体表现。在社会公共场所,要让所有的人都能从教师身上看到真善美,从教师的一言一行中体味到人生的美好和幸福,使更多的人进一步约束自己,调整自己,把社会公德和各种行为规范内化为自己的道德情感,去自觉的做一个有修养有素质的公民。

第三,以甘为人梯,奉献社会为己任。

教师的工作是十分辛苦的。大多数教师在工作上不计地位,不计名誉,不计报酬,不计时间,一心扑在教育事业上,长年累月默默辛勤耕耘,为培养下一代倾注了自己全部的心血,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如果说科学、技术事业及其他事业需要有人梯,那么非教师莫属。正因为如此,人民教师受到社会普遍尊敬和赞扬。人们把教师比喻为“园丁”、“春蚕”、“红烛”、“根基”、“人梯”。随着“科教兴国”的思想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人们对教师在人类进步中的作用的认识也会越来越高,需要知识,也就意味着需要教师。教师对社会的需要应尽心尽力,有求必应,主动热情的提供服务。

第四,谦虚勤奋,以人为师。

甘于献身,固然是教师生命价值的体现。然而,无止境的自我发展更是教师生命价值的长远意义和不断增值的体现,这集中表现在教师谦虚勤奋,以人为师的治学精神上。一是刻苦学习、求知,勇于探求新理论、新知识,掌握渊博的科学文化知识,使自己的思想、知识和观念跟上科学发展的需要,不断提高师德水平,不断地充实和完善自己;二是见贤思齐,见先进就学,不仅要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工作方法,而且要学习他们的劳动态度和宝贵的经验,将这些精神财富发扬光大。这既是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也是教师提高自身素质的有效途径。

第五,教师要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和道德理想。

职业理想是职业道德的灵魂。作为道德要求的职业理想,主要表现为从业者要具有或应逐步养成较强的敬业精神,敬业精神的基本内涵就是热爱恭敬自己的职业和岗位,把职业和岗位当作一项事业来对待。有热爱才会有投入,有奉献才会有建树,有个性发展才会有所专长。很难想像,没有职业理想,缺乏敬业精神的人能成为高水平的教师!崇高的道德理想是教师要追求最高的道德境界,为了去塑造和改造年轻一代的灵魂,自己要修身养性,减少各种欲望,心中装满知识和哲理,然后去教导学生,教导社会,教导人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