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我国农业信息服务的发展及研究进展

我国农业信息服务的发展及研究进展

时间:2022-08-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随着我国农业信息服务实践的推进,相关的学术研究也有了较大的进步,取得了较丰富的研究成果。目前对于农业信息服务,没有统一的定义。主要包括涉农企业和从事信息化服务的IT企业。涉农企业是从事农业生产、经营、销售或者服务业务的企业,既包括各种从事农业生产的经营实体,又包括为农业生产服务的经济实体[5]。涉农企业主要是以技术和产品的示范、推广、培训或售后服务向用户提供农业信息产品及信息服务。

我国农业信息服务的发展及研究进展

李德华1,2

(1.武汉大学信息资源研究中心;2.安徽大学管理学院)

【摘 要】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向农业领域的渗透,我国的农业信息服务有了很大的发展。本文回顾了我国农业信息服务的发展历程,概括了我国农业信息服务的现状;在文献计量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了该领域的研究现状与不足,提出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信息服务 农业信息服务 研究进展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Services and Its Research Progress

Li Dehua1,2

(1.Center for Studies of Information Resource ofWuhan University; 2.School of Management of AnhuiUniversity)

【Abstract】With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penetrate the field of agriculture,China's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service has been great development.This paper reviews the history of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service,Summarizes the status of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Services.Based on bibliometric analysis this paper summarizesweaknesses and achievements in this field.Finally,itbrings out future directions.

【Keywords】information services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services research progress

1 引言

由于以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正逐渐向包括农业在内的各个领域的广泛渗透,农业信息服务也正由传统的服务方式向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服务方式转变。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束缚农村经济发展的体制环境有了很大改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信息服务推动农业发展,促进农业经济增长的模式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认同。特别是近几年我国政府已经认识到农业信息化的战略意义。2005年至2010年连续六个中央一号文件都强调要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提高农业信息服务水平。在国家宏观战略指导下,我国的农业信息服务在多领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形成了以政府主导的现代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农业信息资源采集、开发、利用和发布功能显著增强;农业网站及数据库建设规模扩大;涉农信息资源开始整合等。在此基础上,农业信息服务对象的数量与范围有了很大的增长,农业信息服务水平得到较大的提高。

随着我国农业信息服务实践的推进,相关的学术研究也有了较大的进步,取得了较丰富的研究成果。对这些研究成果的梳理,不仅可以系统地概括农业信息服务的研究进展,而且可以比较清楚地看出其发展趋势,为我国农业信息服务实践者和研究者的进一步工作提供参考。

2 我国农业信息服务的发展及现状

2.1 农业信息服务的内涵

目前对于农业信息服务,没有统一的定义。曹锦波(2001)认为,所谓农业信息服务,是指对有关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战略决策过程中的自然、经济和社会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加工、传递和利用的过程[1];王志军(2005)认为,农业信息服务是指对农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提供信息支持的一种活动,主要包括农业信息产品服务、农业信息技术服务和农业信息咨询服务[2];李应博(2005)认为,农业信息服务是由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农村合作组织等农业信息服务主体通过开发和运用各种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采用多种服务方式,为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提供各类信息资源,最终推动我国农业的信息化和现代化所进行的一系列有价值的服务活动[3]

本文认为,农业信息服务是由政府、事业单位、企业和农村合作组织等农业信息服务主体运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采用多种服务方式,为农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和决策提供信息支持的一系列有价值的服务活动。

2.2 我国农业信息服务的主体及其职能

农业信息服务的主体包括农业信息的供给者和需求者。这里仅对农业信息服务的供给者作简单讨论。

(1)政府

政府是指国家、地方(省市)、县、镇(乡)、村级政府部门。政府在农业信息服务中的职能主要是: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和相关的优惠政策,吸引各类农业信息服务主体并引导农业信息服务主体的行为;通过整合农业、水利、气象、教育以及电信等部门的相关资源,提升农业信息服务的综合水平;营造良好的农业信息服务的政策法规环境,抑制信息垄断,规范服务行为。总之,政府通过制定农业信息服务目标、方针,创造良好的信息服务环境,引导农业信息服务向规模化、规范化和现代化发展[4]

(2)事业单位

从事农业信息服务的事业单位主要有农业科研院所和农业院校。科研院所的职能一般是通过构建综合性或专业性农业数据库,将科研成果以农业科技信息的方式发布给信息使用者,其特点是提供农业科研成果的信息化形式。农业院校在农业信息服务领域,主要职能是培养和输送农业科技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信息管理人才。

(3)企业

主要包括涉农企业和从事信息化服务的IT企业。涉农企业是从事农业生产、经营、销售或者服务业务的企业,既包括各种从事农业生产的经营实体,又包括为农业生产服务的经济实体[5]。涉农企业主要是以技术和产品的示范、推广、培训或售后服务向用户提供农业信息产品及信息服务。IT企业是指专门从事信息技术开发和服务的企业,它们具有专门的技术和专业人员。IT企业能够直接提高农业信息服务的信息化和现代化水平。

(4)农村合作组织

农业合作组织是指由农民通过组织起来,建立的各种类型的合作经济性质的服务组织[6]。农业信息服务中的农村合作组织包括专业的基层农业信息服务组织和农业机构,例如农业信息服务站、农业科技推广站等。农业合作组织主要职能是通过技术引进、开发、试验示范和培训,指导农户生产;供应农用生产资料;销售农产品;为农户提供相关信息服务。

此外,参与农业信息服务提供的还有从事农业信息服务的个人。包括农村信息员、农业信息经纪人以及种养大户[7]

2.3 我国农业信息服务的发展历程

我国的农业信息服务发展历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1)初始阶段:1949—1979年

改革开放之前,农业信息服务主要是围绕生产统计和农情信息开展的。较少有市场价格信息,信息也不对社会公开,因此信息对基层农业经济不产生直接影响。农业信息服务手段比较原始,信息服务效率低下。此阶段的主要特点是由农业部、中国科学院、各地的农业科学院及一些高校在政府主管部门的支持下,以独立、分散的应用项目和研究为主[8]

(2)规划阶段:1979—1996年

改革开放以后,农业经济逐步摆脱计划经济的束缚,信息作为一种生产要素,与其他要素一起共同构成生产力的基础。1979年我国引进遥感技术并应用于农业,拉开了我国农业信息化的序幕; 1981年我国建立中国农业科学院计算中心;1985年国家农业部提出《建设农牧渔业信息系统的方案意见》,并制定《农牧渔业部电子计算机应用规划》;1986年提出《农牧渔业信息管理系统总体方案》,并组建了农业部信息中心;1992年提出了《关于加强农村经济信息体系建设的总体构想》;1993年农业部建成了农业部局域网;1994年12月,在“国家经济信息化联席会议”第三次会议上,为了加速和推进农业和农村信息化,提出了建立“农业综合管理和服务信息系统”——金农工程;1995年,农业部建立了“中国农业信息网”;1996年,农业部召开全国农村经济信息工作会议,制订了《“九五”时期农村经济信息体系建设规划》和“金农工程”(草案),农村信息体系建设列入了农业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规划》。

(3)发展阶段:1997年至今

1997年召开的首次全国信息化工作会议上,要求农业主管部门和各级政府把信息化纳入农业发展规划,逐步建立农业综合管理与服务信息系统,向各级农业管理部门、生产单位提供有关信息,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框架成型并逐步加以完善。2001年农业部启动“‘十一五’农村市场信息服务行动计划”,立足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农民增收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服务;2005年农业部在全国选择了部分地级和县级农业部门开展“三电合一”农业信息服务试点项目建设,重点推广电话、电视、电脑“三电合一”的农业信息服务模式,提高试点项目建设单位的信息服务能力;2007年农业部发布《全国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总体框架(2007—2015)》,旨在通过农业部门与相关部门及社会力量的共同努力,到2015年,农业和农村一体化信息基础设施装备水平有明显提高,信息化对现代农业、农村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支撑能力显著增强,乡村两级信息化服务组织得到充分发展,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可持续发展机制逐步完善,基本满足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信息化的需要[9]

2004年以来,我国连续发布了七个涉农中央一号文件。其中,自2005年起,连续六个中央一号文件都强调要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推进农业信息服务发展。

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第十四条提出“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第十五条指出“加强农业发展的综合配套体系建设。搞好种养业良种体系、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体系、动植物保护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农业资源与生态保护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体系等‘七大体系’建设”[10];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第十六条指出:“要积极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和整合涉农信息资源,强化面向农村的广播电视电信等信息服务,重点抓好‘金农’工程和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工程”[11]; 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用信息技术装备农业,对于加速改造传统农业具有重要意义。健全农业信息收集和发布制度,整合涉农信息资源,推动农业信息数据收集整理规范化、标准化。加强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深入实施‘金农’工程,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农业信息网络互联中心。加快建设一批标准统一、实用性强的公用农业数据库。加强农村一体化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创新服务模式,启动农业信息化示范工程。积极发挥气象为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服务的作用。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在农业生产中积极采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和管理信息系统等技术”[12]; 2008年中央一号文件更加明确了农业信息服务的重要地位,指出:“按照求实效、重服务、广覆盖、多模式的要求,整合资源,共建平台,健全农村信息服务体系。推进‘金农’、‘三电合一’、农村信息化示范和农村商务信息服务等工程建设,积极探索信息服务进村入户的途径和办法。在全国推广资费优惠的农业公益性服务电话。健全农业信息收集和发布制度,为农民和企业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服务”[13];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第二十二条指出“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文化室建设、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第二十三条进一步指出“发展农村信息化”[14];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进农村信息化,积极支持农村电信和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15]

2.4 我国农业信息服务的现状

我国农业信息服务经过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1)农业信息服务受到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

进入21世纪,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农业信息化和农业信息服务。2001年农业部启动“‘十一五’农村市场信息服务行动计划”; 2005年农业部启动“三电合一”农业信息服务试点项目建设; 2007年农业部发布《全国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总体框架(2007—2015)》。与此同时,2005年以来,连续六个中央一号文件都强调要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推进农业信息服务发展。

(2)农业信息服务设施建设取得一定成效

一方面,我国已建成以中国农业信息网为中心,由省(区、市、新疆兵团)级农业网站,地(市)级农业网站、县级农业网站,以及社会农业网站(如夏溪花木市场、博亚和讯网、中国农产品交易网、猪e网等)构成的纵向农业信息网络体系。此外,我国还建成了由包括农业人才、种植业、植保植检、畜牧、农产品加工、乡镇企业、水产、农产品供求、农产品安全、劳动力转移、专业合作社、水产推广等40方面的专业网站构成的横向农业信息网络体系。据抽样统计,截至2009年8月,农业网站的数量已达到29 739家,2009年前8个月就增加了8千多家,增长率达到38%,远远高于全国互联网站平均增长速度[16]

另一方面,截至2009年底,我国农村网民规模达到10 681万,占整体网民的27.8%,同比增长26.3%[17]

(3)农业信息服务组织结构初步形成

农业部已形成了由市场与经济信息司组织协调,以信息中心为技术依托,各专业司局和有关直属事业单位共同参与的信息组织机构。全国各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都有负责信息工作的职能部门。资料显示,全国97%的地市、80%的县(市)和67%的乡镇建立了农业信息服务机构,农村合作及中间组织近18万个、农业生产经营大户近120万户、农村经纪人240万人[18]。初步建立起从中央到地方的农业信息服务队伍。

(4)综合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已现雏形

农业部初步建立了比较完善的信息发布制度,信息的整理、分析、发布逐步向制度化、标准化方向迈进。农业部从2003年开始建立了《农业部经济信息发布日历》制度,形成了以“一网、一台、一报、一刊、一校”(即中国农业信息网、CCTV—7农业频道、《农民日报》、农村杂志社和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等媒体为主的部属媒体发布窗口,定期向社会发布信息。

全国有27个省级农业部门制定了信息发布的规章制度,规范信息发布工作。有21个省级农业部门与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新闻媒体合作,建立了固定的信息发布窗口[19]

(5)农业数据库资源建设初见成效

一方面,我国相继建成一批综合性、专业性数据库,如中国农科院文献信息中心与有关单位开发的《中国农业科技文献数据库》、《中国农业宏观发展数据库》、《全国农业经济基础资料数据库》、《农副产品深加工题录数据库》、《植物检疫病虫草害名录数据库》、《农牧渔业科技成果数据库》、《农产品集市贸易价格行情数据库》、《农业合作经济数据库》等。此外,各省农科院、高等农业院校还自建了许多专业数据库,如大连水产学院自建了《水产科技信息数据库》,新疆畜牧科学院自建了《中国畜牧业综合数据库》等。

另一方面,我国还引进了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农业系统数据库(AGRIS),国际食物信息数据库(IFIS),美国农业部农业联机存取数据库(AGRI-COLA)和国际农业生物中心数据库(CABI)4个大型数据库。这些数据库的建成和引进,为我国农业信息网络的建设及其功能的发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6)农业信息服务模式不断创新

经过长时期的实践和探索,我国农业信息服务模式不断创新,提高了农业信息服务水平,为新农村建设注入了强大的活力。目前在我国农业信息服务中发挥较好作用的服务模式有“三电合一”农业信息服务模式、“三网合一”农业信息服务模式、农业科技“110”信息服务模式、农业科技专家大院信息服务模式等。

然而,我国农业还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阶段,农业信息服务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农业信息服务水平,以及我国其他领域的信息服务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如现代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不完善;农业信息资源建设水平较低;农业信息服务人才短缺;农业信息服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不足以及农业信息服务对象利用信息服务的程度不高等。

3 近五年(2005—2009)我国农业信息服务研究进展

3.1 数据获取

本文利用中国知网(CNKI)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以“题名”为检索项,分别以“农业信息服务”和“农村信息服务”为检索词进行精确检索,检索到2005—2009年的论文分别是169条和76条。剔除一稿多投、内容上相关度不大,以及通知、公告等非学术性的条目,最后选取了205篇相关论文(其中:农业信息服务139篇,农村信息服务67篇,后面分析时不加区分),作为相关统计分析的基础。

3.2 统计结果与分析

(1)论文年度分布(见表1)

从数量上看,2005—2009年我国农业信息服务研究的论文年均41篇,2005年以后有明显的上升趋势,但有一定程度的波动。

表1 2005—2009年农业信息服务研究论文期刊分布及所占比例

img67

尤其是2008年的相关论文数量明显偏少,可能是因为汶川地震和北京奥运会等社会热点冲淡了人们对该问题的关注,并不意味人们对该领域的研究兴趣在下降,2009年的论文数量的明显反弹也说明了这一点。

(2)论文源刊分析(见表2)

表2 相关载文量为4篇(含4篇)以上的期刊及载文所占比例

img68

除表2所列相关载文量为4篇(含4篇)以上的期刊外,在所涉及的101种期刊中,发表3篇相关论文的期刊有3种,占总数的3.0%;发表2篇相关论文的期刊有20种,占总数的19.8%;发表1篇相关论文的期刊有66种,占总数的65.3%。发表相关论文最多的3种期刊《农业网络信息》、《农业图书情报学刊》和《中国信息界》的载文量均超过10篇,相关载文量合计占总数的27.3%。可见,这3种期刊对农业信息服务研究比较关注。

通过对刊载相关论文的期刊分布进行分析,可以帮助人们发现发表相关论文的主要载体,以指导作者投稿和读者阅读。

(3)期刊类别分析(见表3)

表3 期刊所属学科类别分布

img69

对期刊所属学科类别分布的统计结果表明,农业信息服务论文有较明显的按学科集中与分散的特点。表3载文量数据显示,农业信息服务的研究成果主要发表在“农业科学技术类”和“图书情报类”两类期刊上。统计结果还显示,经济类期刊种类虽多,但相关载文量并不高,平均载文量只有1.4不到;相反,计算机与信息类期刊种类虽少,平均载文量却达到4.6以上。这说明目前关于农业信息服务的研究多集中在对农业信息服务的体系、模式、现状、问题、对策,以及信息技术应用等层面的研究,还较少涉及其经济效益、投入产出、利益分配等经济学和理论层面的问题。

(4)论文作者分析(见表4、表5、表6)

表4 作者独著及合著分布

img70

表4显示农业信息服务论文合著比例高达54%,它表明农业信息服务研究的学科交叉性比较明显,这与农业信息服务实践的复杂性和农业信息服务研究的多学科性是吻合的。

表5 作者按论文数量的分布(仅第一作者)

img71

表6 作者按论文数量的分布(包括第二、三作者)

img72

表5显示第一作者(排除重复计算),有174人;表6显示包括第二、三作者(作者人数超过3人的,第四作者及以后未计)在内的作者中,不计算重复,有316人。可见,作者分布呈现出明显的分散性,且未出现真正的高产作者。

比较两表,可见发表论文最多的2位作者(郭作玉、黄友兰),均未以第二作者及以后作者名义发表论文,显示出他们研究工作的相对独立性和稳定性。在包括第二、三作者的情况下,发表2~4篇论文的作者人数有所增加,体现了科学研究的合作性。当一个由多人组成的项目组发表其成果时,在考虑第二、三作者的情况下,排在第一作者之后的作者(如李道亮、何艳群)被显示出来。

(5)作者单位分析(见表7)

表7 作者单位分布(发表论文2篇及以上)

续表

img74

经统计,作者单位总数为126,其中论文为2篇的有14个单位,占11.1%;论文为3篇的有8个单位,占6.3%;论文为4篇的有2个单位,占1.6%;论文为5篇的有1个单位,占0.8%;论文为6篇的有3个单位,占2.4%;论文为7篇的有2个单位,占1.6%;论文为13篇的有1个单位,占0.8%。发表1篇论文的单位有95个,占75.4%。

表7还显示了发表5篇及5篇以上论文的单位共有7个,占5.6%,合计发表论文所占比例为24.4%。

从论文作者单位的统计可以看出,一方面,研究单位较为分散,尚未形成真正的高产单位;另一方面,研究单位的主体是农业职能部门(如农业部信息中心、省级农业信息中心等)、农业科研单位(如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科技信息研究所、省级农科院科技信息研究所等)和一部分高等院校。在这部分高校中,相关论文密集度较高(5篇或5篇以上)的是农业院校(如中国农业大学、河北农业大学等)和邮电院校(如重庆邮电大学、西安邮电学院),而以信息管理和信息服务研究见长的综合性院校(如武汉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等)对农业信息服务研究的参与度较低,甚至尚未参与。

(6)关键词词频分析(见表8)

一个关键词出现的频次等于附有该关键词的学术论文数[20]。关键词频次越高说明相关的研究成果数就越多,研究内容的集中性就越强。

表8 关键词词频分布(2次及以上)

img75

续表

img76

共有243个关键词,出现539次。为便于分析,对关键词作如下处理:

首先,排除农业信息服务、农村信息服务两个检索词,以及信息服务、农业信息、农业、农村、农民、新农村、服务、信息、农村信息等出现频次虽高但对判断论文具体内容作用不大的关键词。

其次,对于有相同(近)意思,由于理解差异而表达不同的关键词进行归并。如农业信息服务模式、农村信息服务模式取“农业信息服务模式”;农业信息化、农村信息化取“农业信息化”;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取“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农业经济、农村经济取“农业经济”。

对于词面上有包含关系的关键词进行归并。如模式、服务模式、信息服务模式、农业信息服务模式归并为“农业信息服务模式”;服务体系、信息服务体系、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归并为“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图书馆、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归并为“图书馆”;问题、存在问题归并为“问题”;信息服务人才、人才归并为“信息服务人才”。信息化、农业信息化归并为“农业信息化”;信息服务平台、平台归并为“信息服务平台”。

经过上述处理的结果,如表9。

表9 经处理后的关键词词频分布(2次及以上)

img77

续表

img78

表9显示出现频次较高(4次及以上)的关键词主要有:农业信息化、农业信息服务模式、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对策、现状、图书馆、问题、农业经济、资源共享、信息服务人才、信息服务平台、网络、三电合一等。

由此可见,目前我国农业信息服务领域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我国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历程、现状及意义;我国农业信息服务模式特点、作用及比较;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运行、政策;我国农业信息服务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图书馆等信息服务机构与农业信息服务的关系;农业信息服务与农业经济的关系、农业信息服务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及作用等。此外,目前的研究还较多地涉及了农业信息资源共享,信息服务人才,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网络建设,金农工程和“三电合一”等信息化工程及项目等。

4 结果与讨论

通过对我国农业信息服务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统计分析,可以看出,近年来我国农业信息服务研究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取得了一定成绩。如每年有一定数量的相关论文产生,有一定量的研究者和机构涉猎该领域,出现了农业网络信息、农业图书情报学刊这样重视该领域研究的期刊,等等。

但是,总体来说,该领域的研究仍存在一些问题。①从文献总量看,近几年我国农业信息服务研究的论文总量不多,该领域的研究还不够活跃。②从来源期刊看,该领域的来源期刊大多数没有形成固定的专栏,缺乏主题鲜明的核心期刊。③从论文作者看,虽有一定量的作者涉猎该领域,但真正致力于该领域研究的高水平作者并不多,没有形成稳定的研究队伍。④从研究内容看,该领域研究缺乏创新性和系统性,主要是对农业信息化,农业信息服务模式,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农业信息服务的现状及对策等问题的描述,研究不够深入,缺乏有分量的理论研究成果。⑤从研究方法看,现阶段以定性研究为主,定量研究明显不足。

为了提高我国农业信息服务的研究水平,应把下列几个方面作为进一步努力的方向。①在一些期刊,尤其是核心期刊上开辟专栏,吸引更多人参与该领域的研究。②加强相关方向的研究生教育,培养并形成一支稳定的研究队伍。③深化对农业信息服务运行机理、管理机制等理论问题的探讨,改善理论研究滞后于实践发展的状况。④强化对农业信息服务热点问题(如信息资源整合、集成信息服务等)的研究,使研究工作与社会环境相适应。⑤加强定量研究和实证研究,提高研究成果的精确性和合理性。

【注释】

[1]曹锦波.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J].价格月刊,2001(5): 39.

[2]王志军.河北省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05:5.

[3]李应博.我国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05:24.

[4]李应博.我国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结构研究[J/OL].[2010-06-08].中国科技论文在线,http://www.paper.edu.cn.

[5]胥宏锋.关于当前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现状分析和对策思考[J].安徽农学通报,2006,12(8):28-29.

[6]刘艳苏,路继纯.中国农业信息市场的主体分析[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7,19(5):15-16.

[7]王茹,柳玲珠.由农业信息的需求与供给谈农业信息经纪人制度的建立[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2(1):46-47.

[8]吴龙婷,隆捷,林媛.我国农业信息化和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历程[J].中国信息界,2004(15):11-12.

[9]国家农业部.全国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总体框架(2007-2015)[EB/OL].[2010-06-09].http://www.agri.gov.cn/ztzl/xxgzjyjl/gdjyjl/t20071225_943642.html,2007-12-25.

[10]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意见[EB/OL].[2010-06-09].http://news.xinhuanet.com/zhengfu/2005-01/31/content_2529073.html.

[11]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EB/OL].[2010-06-09].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7-01/29/content_5670478.html.

[1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EB/OL].[2010-06-09].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7-01/29/content_5670478.html.

[1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EB/OL].[2010-06-09].http://nc.people.com.cn/GB/6843047.html.

[1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EB/OL].[2010-06-09].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9-02/01/content_10746024.html.

[15]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EB/OL].[2010-06-09].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0-01/31/content_12907829.html.

[16]中国农业网站基本情况的分析报告[EB/OL].[2010-06-09]. http://www.agri.org.cn/default/shangji/shangwufuwu/d/2009-10/content-5707FCG1uyV8MH f.html.

[17]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0-06-09].http://www.cnnic.net.cn/index/0E/00/11/.

[18]农民日报.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助推现代农业发展[R].农民日报,[2007-10-29].

[19]农业部信息中心.科技助农信息为农——中国农业网站发展报告[J].农产品市场周刊,2005(34).

[20]安秀芬,黄晓鹂,等.期刊工作文献计量学学术论文的关键词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2(6):505-506.

【作者简介】

img79

李德华,男,副教授,安徽大学管理学院信息管理系主任、安徽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负责人。1998年被遴选为安徽省高等学校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和安徽大学第三批中青年骨干教师。曾获安徽大学第五届建国奖教金,被评为安徽大学优秀共产党员。发表论文20余篇,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级重点教研项目、省级示范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等科研教研项目10余项。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信息管理、信息服务和信息技术管理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