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发展设施农业

发展设施农业

时间:2022-03-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截至目前,红寺堡已建成乌沙塘、玉池、水套、杨柳4个设施农业示范园区,发展设施农业3.45万亩,其中日光温室0.86万亩、大小拱棚2.6万亩,2008年度红寺堡被评为全区设施农业建设先进县“一等奖”。下一步,红寺堡将紧紧围绕“3211”农业总体发展思路,继续把设施农业作为促进中部干旱带生态文明,解决中部干旱带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抓手,不断创新发展思路,强化发展措施,破解发展难题,加快发展速度,着力在五个方面实现新突破。
发展设施农业_旱塬播绿

优化产业结构 发展设施农业 推动红寺堡农业农村经济跨越式发展

中共红寺堡开发区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 马 宁

红寺堡开发区是全国最大的生态移民扶贫开发区,也是一个以农民为主体、农业为主导、农村经济为重点的红寺堡,在近20万人的总人口中,其中农村人口18万余人,占总人口的90%以上。红寺堡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难点在农村、基础在农村,潜力也在农村。在充分认识区情的基础上,红寺堡依托扬黄灌区优势,立足本地资源,大力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出强势推进“3211”优质、高效、节水、避灾现代农业的农业总体发展思路,其中计划利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发展设施农业10万亩。围绕这一思路,近年来在区、市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区、市上级业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红寺堡团结和带领广大干部群众,克服持续的旱情、严峻的水情和低温冰冻灾情等诸多不利因素,引客商、建基地,扩规模、促生产,抓科技、搞示范,使设施农业产业在红寺堡迅速崛起,短短不到两年时间,由2006年前的不足500亩发展到2008年的3.45万亩,设施农业已逐步成为红寺堡农业提质增效、农民持续增收的支柱产业。截至目前,红寺堡已建成乌沙塘、玉池、水套、杨柳4个设施农业示范园区,发展设施农业3.45万亩,其中日光温室0.86万亩、大小拱棚2.6万亩,2008年度红寺堡被评为全区设施农业建设先进县“一等奖”。

红寺堡设施农业产业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农民群众经济基础薄弱,启动资金严重不足,参与意识不强;产业水平不高,规模不大,缺乏龙头企业拉动,农产品附加值较低;农民组织化、农业市场化程度较低,流通体系不健全,农产品销售渠道不畅;专业技术人员严重短缺,科技服务体系不健全,科技应用水平不高等等,这些不和谐因素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红寺堡设施农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下一步,红寺堡将紧紧围绕“3211”农业总体发展思路,继续把设施农业作为促进中部干旱带生态文明,解决中部干旱带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抓手,不断创新发展思路,强化发展措施,破解发展难题,加快发展速度,着力在五个方面实现新突破。

一、在提质增效,扩张规模上实现新突破

按照“稳步提质,适度扩张”的要求,采取“整改提质已建园区,高标建设新建园区”两措并举的办法,推动红寺堡设施农业产业上水平、提质量、增效益。一是整改提质已建园区。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投入一部分资金对墙体是土墙的日光温室墙体进行砖包加固;在定植品种上,鼓励设施农户种植美国红提、油桃、花卉、食用菌等,大力发展设施园艺,并采取套种红葱、萝卜、叶菜等方式,解决发展设施园艺短期无收益的问题。二是高标建设新建园区。2009年,投资近4亿元,重点在城东建设集种植、养殖、加工、园林、生态为一体的万亩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园区,园区分设施农业示范区、养殖及饲草加工区、农产品加工区、经果林建设区和生态治理区四个区域,发展日光温室1万亩,进一步扩大设施农业的种植规模。

二、在政策扶持,资金投入上实现新突破

逐步探索和建立以政府投资为引导,以银行贷款为支撑,以企业、合作组织和农民投入为主体的多元化投入机制。一是鼓励农民投入,坚持在思想上引导农民,在政策上扶持农民,在技术上帮助农民,积极为他们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等各个环节的服务,帮助农民解决在设施农业建设过程中遇到的资金问题、技术问题和销售问题,坚定农民群众对发展设施农业的信心,调动他们发展设施农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增加对设施农业的投入。二是引进社会投入,加强园区“三通一平”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各项政策服务体系,立足良好的发展平台和优惠的扶持政策,一方面采取招商引资,吸引区内外大企业、大公司进驻园区投资开展设施农业建设,带着农民干、做给农民看;另一方面结合当前开展的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和全民创业活动,积极鼓励干部职工以及社会各界参与设施农业建设,加大投资,拉动设施农业产业发展。三是加大政府投入,继续采取项目捆绑、资金整合的方式,尽可能地用足用活各项支农惠农政策,最大化地将农业开发、水利配套、道路建设、贴息贷款、全民创业贷款等各方面涉农项目向设施农业倾斜,弥补红寺堡在发展设施农业上政府资金投入上的不足。四是强化信贷支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农业保险和农业风险补偿基金制度,充分发挥设施农业担保基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采取“五户联保”等各种形式,鼓励金融机构进一步加大对设施农业产业的信贷投放额度。

三、在科技推动,技术服务上实现新突破

一是健全技术服务网络。建成以县乡技术推广机构为骨干,以农民技术员为补充,以经济合作组织为纽带,以科技示范户为基础的设施农业推广体系,实行一个设施园区一名技术专家、一班科技团队、一套服务办法、一个经济合作组织的设施农业技术帮扶工作制度,加强对设施农业从棚体搭建到生产定植、到采摘销售等整个流程的指导服务,彻底解决农民在推进设施农业发展过程中的后顾之忧。二是加大技术培训,紧紧抓住全区开展的设施农业科技指导山川帮扶活动、百万农民培训工程、科技进村入户工程、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以及实施全民创业活动的大好机遇,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加大对设施农户、种植大户、科技示范户,特别是农业技术人员和科技特派员的培训力度,使每个农业技术员和科技特派员都能够深入了解和熟练掌握现代农业规范化种植、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术,使每户农民都能够掌握1至2门设施农业种养技术。三是大力推广科技服务“一线服务法”,以自治区设施农业科技指导专家组为龙头,县乡技术人员为骨干,农业技术员、支农大学生为补充,组成科技服务团,采取“服务进万家、大户带小户、农户帮农户”的形式,面对面指导,手把手示范,确保设施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工艺能够及时下乡村、进园区、入农户、到田头。

四、在品牌战略,质量水平上实现新突破

一是建设高标准设施农业生产基地。充分利用红寺堡扬黄灌溉、环境无污染的优势条件,坚持以绿色为主、有机当头,大力实施蔬菜精品战略。集中资金和科技等方面力量,加大对玉池、水套、杨柳和乌沙塘等设施农业园区的投入力度,制定无害化标准生产技术规程,积极推广和普及标准化、无害化生产技术。在各设施农业园区建设蔬菜生产监测站,全程监测、记录蔬菜种苗栽培、病虫害防治、施肥等整个生产过程,努力将各园区建成质量优、品质好、无公害、无污染的品牌蔬菜生产基地,大打红寺堡设施产品绿色牌和特色牌。二是建立红寺堡蔬菜质量检测中心,加大对蔬菜、瓜果等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力度,做好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的认证工作,确保从红寺堡流通出去的菜都是“放心菜”,都是“绿色食品”,努力打造红寺堡设施蔬菜质量牌和信誉牌。

五、在开拓市场,销售流通上实现新突破

坚持一手抓生产,一手抓流通,两手都要硬,确保设施农业能够种的下、卖的出、挣得钱。一是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着力引进扶持一批发展前景好、产业关联度大、市场竞争力强、辐射带动面广、与农户利益联结紧密的设施农产品深加工和流通企业,积极支持“龙头”企业,通过建立生产基地、发展订单农业等形式,与农户建立长期稳定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联结体,通过企业这一纽带,将市场和农户紧密的连接起来,实现农产品的稳定输出。二是培育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民经纪人联系市场紧密、销售信息灵通等各方面的优势,带动设施农户开拓市场。三是借网络拓宽市场,紧紧抓住全区启动农村流通信息服务网络建设这一大好机遇,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红寺堡农村信息化网络服务体系,使农民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方便、快捷地获取农资和农产品市场行情、价格咨询、供求信息,以信息化方式帮助农民寻找商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