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浦江是上海的母亲河,在她的哺育下,上海从一个小渔村成长为一座国际大都市。近代以来,浦江两岸地区是上海最重要的航运和工业基地。以浦东开发开放、小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建设为契机,2002年,黄浦江两岸综合开发正式启动。这是一项百年大计的系统工程,它是上海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城市核心竞争力,关注民生的集中体现,对建设上海国际大都市具有深远影响。
优化城市布局
提升综合功能
伴随着上海产业结构调整,黄浦江沿岸很多港口、码头、工厂、仓库完成了搬迁或改造,港航、造船、钢铁等城市支柱产业优化重组。如港口航运向长江、沿海转移,造船、港机等在长兴岛集聚建立新的产业基地。
浦江两岸传统产业的退出为现代服务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北外滩国际客运港、南外滩金融贸易、徐汇滨江与浦东前滩的综合商务区等建设都已初具规模,文化、旅游等新兴产业也在浦江两岸蓬勃兴起,城市布局得到优化,城市功能得以提升。
延续城市文脉
留住历史记忆
黄浦江承载着上海发展历史,从老城厢、老外滩到杨浦区、原南市区和徐汇区沿江地带,每个时期都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存。综合开发中对大量文物保护单位和优秀历史建筑进行了科学的保护和修缮,如外滩源地区一批历史建筑经过保护性修缮而重焕光彩,世博会地区很多有价值的历史建筑都得到良好的保护和合理利用。
目前,原十七棉纺厂已改造为上海时尚中心,原南市发电厂改造为当代艺术博物馆,上海水泥厂、民生码头仓库等建筑正在加速进行保护性改造利用。为保护重要历史地段的风貌,综合开发中还开展了针对性的风貌整治工作。如外滩风貌延伸段整治工程(延安东路以南5幢新建筑的外观整治)、外滩“镶牙”工程(外滩公共服务中心)等。
修复浦江生态
实现还江于民
综合开发的一项重要任务,是修复黄浦江的生态环境,加强人与水的联系,提升浦江两岸的社会功能,“还江于民”。浦江两岸地区规划沿江控制50~200米不等的连续滨江绿带,并以此串联公园、广场、湿地,形成水绿结合的公共空间系统。目前,浦江两岸已建成的公共绿地和广场总面积超过15平方公里。浦西自北外滩到徐汇滨江、浦东自上海船厂到卢浦大桥基本实现滨江公共空间贯通,外滩、十六铺、南园公园、徐汇滨江绿地、世博公园、后滩公园以及河口地区的滨江森林公园、炮台湾公园已成为市民休闲的重要场所。黄浦江两岸已成为了广大市民体验滨水自然环境、观赏两岸城市风光的公共活动带。
黄浦江两岸综合开发,使黄浦江摆脱了“东轻西重”的发展态势。在新一轮城市发展中,黄浦江将作为城市转型发展的重要战略空间、重要的生态廊道、重要的公共活动中心和景观形象标志区。
外滩观光平台改造后夜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