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心系黄浦江造桥,圆两岸住民百年梦想

心系黄浦江造桥,圆两岸住民百年梦想

时间:2022-02-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曾担任上海市黄浦江大桥工程建设指挥部总指挥,亲自组织和指挥上海南浦大桥、杨浦大桥的建设,被誉为造桥专家。先后被评为上海市十大先进标兵、上海市劳动模范、全国劳动模范。1986年,上海决定在黄浦江上架桥。我们这个南浦大桥是423米,号称是老三。根据加拿大建造大桥的情况,它的建造高度每天只能完成一米。造南浦大桥以后,我永远地记住了: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要依靠群众。

朱志豪,1932年8月生。195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上海远东国际桥梁建设有限公司名誉董事长。曾担任上海市黄浦江大桥工程建设指挥部总指挥,亲自组织和指挥上海南浦大桥、杨浦大桥的建设,被誉为造桥专家。先后被评为上海市十大先进标兵、上海市劳动模范、全国劳动模范。

口述:朱志豪

采访:张 靖 过夏玲

整理:张 靖

时间:2011年1月5日

地点:朱志豪寓所

遇到困难不低头,千方百计往前走

我今年已经80岁了。我于1954年12月28日加入中国共产党,到今天已经56年了。在工作当中,我遇到不少困难。面对困难,我一贯的态度就是:遇到困难不低头,千方百计往前走。我在工作当中,对别人的先进思想、先进工作方法、先进技术都虚心地学习。而且,学了以后不是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而是有所创新、有所发展,从而实现超越。我总是对一起工作的同志们说:对于先进经验要虚心学习,学习以后要吸收消化,消化后要有创新,这样我们才能超过别人。光是跟着人家学,是永远没办法超越别人的。

我认为凡是组织上决定的事,凡是大家讨论过决定的事,一定要把它办好。假如到时候完不成,那不行。凡是交给我的任务只能提前完成不能往后拖延。我对和我一起工作的同志也是这样要求。开始的时候大家感觉不习惯,时间还没到怎么就要求完成呢?但是工作一段时间后,大家对我也就比较了解信任了。我们合作得十分愉快。

56岁接受建造黄浦江大桥任务

我长期在上海市政府基础建设委员会工作。20年前,我在担任施工处理处处长时,浦东仅有一条浦东大道算是最好的路。当时要从浦西到浦东很难,每次我们到浦东都要花半天到一天的时间,事先还都要打招呼。因为车子要排队,往往从码头一直排到提篮桥,要排上两到三个小时。车在排队的时候,驾驶员不能离开。坐在驾驶室里,冬天乘风凉,夏天晒太阳。那时,汽车的驾驶室里不像现在有空调,坐在车里是很受罪的。这个体会确实很深,所以对解决浦东和浦西两岸的交通问题感到非常迫切。1986年,上海决定在黄浦江上架桥。我听了以后感到非常高兴,觉得这个桥非要把它架起来不可,这样对浦东的发展才有利,才能加快解决浦西和浦东两岸交通问题。所以当领导决定我到黄浦江大桥工程建设指挥部去担任总指挥时,我就一口承担下来了。我想,我已经56岁了,大桥正式建造的时候已经57岁了。这个事对自己确实压力也很大,但感觉到浦东这个交通是非解决不可的。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组织上交给你的任务,必须是毫无条件地接受下来。

建造南浦大桥首先心中要有底

领导要求3年就把大桥建好。当时难度确实很大。我到大桥指挥部当总指挥,首先要了解一下和我一起工作同志的情况。了解下来以后知道,真正承担过城市桥梁建设的同志,包括工程技术干部也不多。大家对建这个大桥心中没有把握。因为南浦大桥跨度是423米,当时在国内是第一个,从来没有造过这种大跨度的桥梁。世界上已经造成这样长的大桥的只有加拿大温哥华,它的桥梁跨度是多少呢?是467米。当时号称是世界第一大跨度的桥梁。它是花了三年时间。第二个在印度,它的桥梁跨度是457米,是世界第二。它从1980年开工,一直到1987年还没有建成,已经建了8年了。我们这个南浦大桥是423米,号称是老三。当时我就在想,老大加拿大已经建好了,它仅仅造两个主桥就用了三年。我们这个南浦大桥主跨是423米,但是引桥很长,要7千多米。这样一想,三年究竟行还是不行,心中不是很有底。再加上和我一起工作的同事,真正承担过大桥建设的也没有。这该怎么办?任务是接下来了,首先自己心中要有个底。要完成这个大桥建造,究竟难度难在哪里?技术上究竟有哪些问题需要解决?另外,对于一起参加工作的同志,有一个问题也一定要解决好,就是要坚定他们胜利的决心,非要把大桥建好。假如没有信心,事情是干不好的。所以开始的时候,我们一方面讲大桥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讲要克服哪些困难才能完成建造大桥的任务。要搞清楚建成大桥的关键问题在哪里。

第一个是主桥。主桥的关键在哪里?首先要解决大桥的基础。基础不能出问题,基础一出问题,大桥就完了。我们把大桥建造的基础工作作为重中之重。

第二个就是大桥的桥塔。南浦大桥的桥塔高度是多少?154米。根据加拿大建造大桥的情况,它的建造高度每天只能完成一米。那154米等于就是要154天。这个天数能不能缩短?假如我们跟他们一样,用154天完成大桥主塔的话,三年建成大桥的难度就更大了。所以,当时首先要把桥塔的建造速度提上去,质量也要跟上去。

第三是斜拉索。斜拉索当时在我们国内还没有生产过。假如斜拉索问题不解决,桥就建不起来。

朱志豪站在南浦大桥上眺望浦江

诸如此类问题有好多,这些问题都要一个一个理出来,还要一个一个加以解决。我们把这些问题分成两部分来解决。一部分是可以解决的问题,一部分是非要通过科研实践以后才能解决的。最后我们列出了16个需要解决的科研项目,并安排了施工进度。科研问题不解决,后面设计、施工就都没办法进行。所以科研一定要走在生产、设计的前面。有些问题尽管你认识上可能感觉到有问题,但往往说不清楚。通过科研,可以证实你当时的分析情况究竟是行还是不行。当时上海尽管有大专院校、科研院所来帮助我们,但是大家都没有接到过这样的任务,上海的一些研究设备条件还不行。所以我们就寻求全国各地有条件的单位一起来帮助我们完成这项任务。譬如讲,我们请南京航空学院做大桥的风洞试验,请道路科研所来解决斜拉索的整个胀拉实验。斜拉索要经过100万次的疲劳实验,当时在上海还没有这个条件。所以我认为,要把这些困难排出来,让设计、施工、制造单位大家心中都有底,大家都有个共识,共同努力,来把这些问题解决好。尽管我们在大桥建设工程当中遇到的问题确实不少,但是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问题都一个一个地解决了。

建造大桥要依靠人民群众

我们搞工程,不是一个人可以完成的,它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依靠广大职工的智慧和干劲。蛮干是不行的,要巧干。造南浦大桥以后,我永远地记住了: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要依靠群众。我对大家讲,在工作过程当中没有困难是不可能的,假如没有困难,还要我们这些人干什么?但是遇到困难以后,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要克服困难,自己要有信心。这样,在工作中就会越干越有劲。困难是有的,但是困难解决了以后等于向前又跨了一步,所以是非常非常高兴的。所以大家在一起工作,尽管是白天黑夜地工作,但是大家都非常高兴。为什么?因为我们有目标。建这个大桥是为了解决我们浦西与浦东的交通问题,是市政工程。落在我们身上的是什么?是要为上海的工人阶级争气,为我们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争光,大家都感到这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另一方面,宣传部门对我们的工程作了报道以后,对上海市民也是一个很大的鼓舞。我现在不讲其他的了,整个大桥在建成过程当中,动迁是一件不得了的大事情!1 000多户居民,为了大桥早日建成,在动迁过程中无条件地服从了我们的安排。动迁尽管遇到不少困难,但经过杨浦区、南市区、黄浦区三个区区政府的共同努力,问题解决了。例如,当时南浦大桥下面有个上海制面厂,要把整个厂迁走。南浦大桥投资没这么多钱,怎么办?厂里领导和职工以实际行动支持我们,他们半个厂搬走了,半个厂留在南浦大桥边上。迁厂哪有迁一半的啊!为了支持我们的大桥建造,他们牺牲了厂里的利益和克服了工作上的困难,帮助我们如期完成大桥建造。通过南浦大桥的建造,我体会到我们要完成任何一个任务,假如不依靠人民、不依靠群众、不依靠党的政策是完不成的。

我入党就是要为人民服务

一开始的时候,我参加共产党的动机也比较单纯,只有一条,就是要把工作做好。对自己的要求,就是为人民服务。当时感觉到,为人民服务说简单也不简单,要真正把它做好确实很不容易。

我入党的时间比较长。从入党这天开始,我就牢记一条,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听起来好像是老套话,但这话是永远不能变的。为人民服务听起来是为别人服务,其实一个人在社会上,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人家无时无刻都在为我服务。为人民服务,永远不能丢,不管这个社会怎么变化,要为人民服务。对人要求不能太严,对自己要求要严格,对人家要宽容,这样人和人之间关系就会更加融洽。

链 接

大桥上的“三部曲”

“在我的印象中,我和小平同志一共碰过三次面。第一次是在1991年的2月18日,那时南浦大桥还未合拢,小平同志只是在桥下看了看,了解大桥的进展情况、建设要求和工程质量等内容。虽然当时他没有说什么话,但我看得出来他的心情很高兴。”朱志豪回忆道。而在南浦大桥正式建成通车后第二年的春天,邓小平再次来到这里,登上了这一雄伟的大桥。

但最使朱志豪难忘的是小平同志第三次冒雨视察浦东的情形,当时老人已有89岁高龄。

那一天是1993年12月13日,入冬的上海被寒风细雨吹打个不停,风力高达6级,气温降至零摄氏度左右。小平同志在当时上海市委书记吴邦国和市长黄菊同志的陪同下,途经南浦大桥,驶向内环线浦东段,视察浦东最大的罗山路、龙阳路两座立交桥。

当沿路看见浦东热气腾腾的建设景象和已经初具规模的基础设施时,小平同志笑吟吟地念出一句诗:“喜看今日路,胜读百年书”。“爸爸从来不作诗,今天怎么诗兴大发?”同来的邓楠惊奇地问。“但这是出自我内心的话。”小平笑着答道。

而作为当时大桥建设的总指挥,朱志豪则陪在小平身旁汇报杨浦大桥的情况: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斜拉桥,该桥工程总造价为13.3亿元,总跨度为602米,比南浦大桥还宽出13%。“但它的施工周期却比南浦大桥还短、施工质量也更好。杨浦大桥建成后,上海整个内环线都将被接通。”最后一句话显然让小平同志十分激动。他紧紧握住朱志豪的手高兴地说:“感谢上海参加大桥建设的工程技术干部,感谢上海的造桥职工,向他们问好!”随即他又补充道,“这是上海工人阶级的胜利,我向上海工人阶级致敬。”

——《东方早报》2008年9月10日

采访札记

奉献·超越

我这次采访的对象是上海远东国际桥梁建设有限公司名誉董事长朱志豪。

从朱老师身上我至少学到两样东西,一是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的优秀品质。当时造南浦大桥的时候,朱老师已经57岁,是快退休的年龄了,他完全可以回家尽享天伦之乐。而且如果桥造好,大家高兴,万一不成功的话,背了黑锅,也感觉到对不起国家。但是朱老师考虑再三,再加上党组织对他的信任和期盼,他感到人民需要他,党和国家需要他,就挺身而出了。

第二就是朱老师不怕困难的超越精神。他认为对先进经验要虚心学习,学习以后要吸收消化,通过消化了以后要有创新,这样我们才能超过别人。

相信朱老师会坚守自己的信仰与理想。我们也坚信会有更多的人与朱老师一样,为党和人民,为国家为中华民族作出自己更大的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