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一河两岸”拉开城市发展框架

“一河两岸”拉开城市发展框架

时间:2022-03-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专家指出,随着国家发展战略调整,京津冀都市圈发展纳入到国家发展战略。这是对我市“一河两岸”发展蓝图的一个生动诠释。
“一河两岸”拉开城市发展框架_跨越:幸福石家庄逐梦之路

跨河发展,方兴未艾。

伴随着正定新区的开工建设,与主城区一河相隔的北岸地区,便一直涌动着建设的浪潮。一座现代化的新城,在人们热切的向往和期盼中,正一天天迅速成长。

“每天都会有崭新的变化。”——从阡陌小径到通达的路网,从斑驳古墙到北方雄镇风采再现,从郊野荒地到通过国家验收的综合保税区……昔日默默无闻的滹沱河北岸,正成为聚焦无数人目光的发展热土。

向北跨河发展,建设“大正定新区”,构建“一河两岸”发展格局,是市委、市政府站在历史的高度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也是牢牢把握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历史机遇的一次生动实践。

这一发展战略,正在拉开城市框架,优化产业布局,丰富千年古韵,为决胜“十三五”,加快转型升级、跨越赶超、建设幸福石家庄步伐,打造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第三极”注入强劲动力。

面向京津冀 跨河谋发展

跨河向北,城市才有未来。

任何重大发展战略的形成和演化,都是各个历史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相互作用的结果。跨河发展,寻求跨越,是市委、市政府在正确认识市情基础上形成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尊重城市和经济发展规律、把握历史机遇的必然选择。

“努力将‘大正定新区’打造成为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和京津产业转移的主平台,以及省会‘十三五’建设发展的主战场,力争到‘十三五’末,使之成为省会乃至全省重要的经济增长极。”

这是2015年12月召开的市委九届七次全会上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这不仅是我市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历史机遇的一次生动实践,也是未来五年这座城市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和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是全省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工作的主基调之一,为我市在“十三五”期间加速追赶步伐、实现跨越赶超提供了重大历史性机遇。

新区建设——宽敞的道路

常山纺织

正是基于历史的责任感和抢抓机遇的紧迫感、使命感,市委决定全力推进跨河发展,把“大正定新区”建设作为我市参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一号工程”,力争到“十三五”末,使之成为省会乃至全省重要的经济增长极。

紧紧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历史机遇,实施省会城市向北跨河发展,构建“一河两岸”城市发展格局,是市委、市政府在正确认识市情基础上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尊重城市和经济发展规律、把握历史机遇的必然选择。

专家指出,随着国家发展战略调整,京津冀都市圈发展纳入到国家发展战略。石家庄作为京津冀都市圈中的省会城市,应当构建与京津良好的分工协作关系,承担起“第三极”的作用,并引领河北省整体崛起。

随着区域经济交流的进一步加强,亟须石家庄利用“东出西联、承南接北”的区位优势,担当晋、陕、内蒙古外联内引的纽带和京津向中西部辐射的“第一中枢”。

京津冀都市圈发展的需要和独特的地理优势,让我市跨河发展融入京津冀成为历史的必然选择。

在2013年9月国务院批复的《石家庄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中,则明确提出,要通过“北跨”,来承载更多发展机遇和新增功能,同步实现规模扩张和空间结构调整,对接京津,面向全省。

正定新区奥体中心

按照这一规划,最终石家庄将形成以中心城区(老城区、东部产业区、正定及正定新区)为核心,以鹿泉、栾城藁城三个区为组团的“一河两岸三组团”组团式结构,引导城市由过度集中向分散组团式发展,实现由“单中心”向“多中心”转变,既提升城市能级又保持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

大手笔绘就跨河蓝图

帕特里克·格迪斯在其著作《进化中的城市》中说:“城市必须不再像墨迹、油渍那样蔓延,一旦发展,他们要像花儿那样呈星状开放,在金色的光芒间交替着绿叶。”

这是对我市“一河两岸”发展蓝图的一个生动诠释。

经过多年建设,地处河北省中南部的石家庄,已由解放初期的平原小城,发展成一座现代化的省会城市。但在滹沱河南岸的主城区,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张,呈现出“摊大饼”式的集中布局,使城市规模急剧膨胀,城市问题日益突出。

滹沱清晨

同时,城市产业长期定位于传统加工制造业和服务业,产业发展的低端化和低层次特征明显,急需通过高端产业,特别是高端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带动整个城市功能提升和经济转型。

再从世界级成熟城市群的规律来看,石家庄要达到“京津冀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的目标,必须有足够的规模,才能担当城市群的第三大核心城市,而保持500万以上的规模是确保京津冀城市群协调、平衡发展的必要条件。

无论是建设500万人口现代化省会城市,还是根本扭转城市“人口高密、产业低位、服务低能”的落后局面,都必须拓展城市发展新空间,转变城市布局结构,打造城市产业发展和功能完善的新载体

跨过滹沱河向北发展的战略布局,为石家庄勾画了一张宏伟的发展蓝图。

在研究谋划“十二五”工作期间,市委、市政府就高瞻远瞩地提出了跨河发展战略。2009年7月,我市城市规划审批委召开会议,通过了省会主城区建设用地500平方公里、人口达500万的发展规划,并提出依托正定历史文化名城,构筑石家庄“一河两岸”发展新格局。

如此,曾经掣肘石家庄城市空间布局的滹沱河,将变成城区内的一条景观河。

市规划专家告诉记者,实施跨河发展战略,构建“一河两岸”空间发展格局,将引导城市由过度集中向分散组团式发展,实现由“单中心”向“多中心”转变,既提升城市能级,又将保持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

这一战略不断得到深化。

《石家庄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提出,在城市空间发展上实施“北跨”战略,实现城市结构由“集中式”发展布局,向“一河两岸”格局转变。

2014年12月29日召开的市委九届六次全会上更明确提出:“要把滹沱河北岸作为省会城市建设的重点方向。”

千年古韵奏出华美乐章

“九楼四塔八大寺,二十四座金牌坊。”站在正定古城南门城楼上向北望去,一座座灰色屋顶显现于依依杨柳之中,4座形制各异的佛塔巍巍耸立,古城格局清晰可见。

新区水厂投用

一个城市不能没有记忆,而城市的记忆得以保存的最好载体,无疑是历史文化遗迹。为保护好这座自春秋时期即建成的古城的历史文化价值,最大限度地延续文脉,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一河两岸”发展战略,为早日恢复千年古郡、北方雄镇的历史风貌,为把古城正定打造成为华北平原的文化明珠、旅游名城、经济强县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在中央、省、市的大力支持下,正定古城的保护工作正在沿着正确的方向推进:坚持高标准规划,“一张蓝图绘到底”,不仅是做项目、修古建,最重要的是将承载文化价值的载体保护好;眼下,古城墙保护一期、南瓮城和月城保护修缮工程基本完成,历史风貌恢复、重要文化节点打造等加紧推进,正在成为一颗展示省会厚重历史文化的璀璨明珠。

以古城为原点,将视野分别向正定东西两侧延展,又会发现截然不同的风景。

东侧,伴随着“年轻的”正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不断成长,一个千亿元规模的高新产业集群正加速聚集。

整个开发区分为南、北两区,总规划面积为22平方公里,将分别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以及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产业。

新区道路铺油

以此为中心,我市又委托北京市工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国际工程咨询公司共同做了正定(中关村)科技新城发展规划。“正定与中关村资源互补,伴随着科技新城的建设,也必将搭建河北与北京之间的高端产业协作平台,成为带动京保石亿级产业带形成的战略启动点。”北京市工业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张志宏介绍说,科技新城的产业发展,还将与正定古城保护相结合,发展基于古城文化的文化创意产业,同时吸纳一部分古城人口到新城,以新城发展反哺古城保护;同时,与正定新区互补、互动和互利,充分利用新区未来的优质资源,形成错位发展、协同发展的双赢格局。

抛开东侧的工业繁华,古城西侧打造的,则是一个个特色迥异的“美丽乡村”,让人们“记得住乡愁”。

在整齐干净的村路上徜徉,感受初夏绿叶鲜花的芬芳,再到“开心农场”里享受种植的快乐、生态农业园采摘新鲜的蔬果,吃顿地道的农家饭,到滹沱河边的冰雕大世界撒个欢儿……在这里走一走看一看,仿佛给心灵放了个假,静谧恬适。

不仅如此,机场、高铁、数条高速公路,为滹沱河北岸发展电子商务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而这又为当地包括小商品市场、板材市场在内的70多个专业市场,以及现代农业园区插上电商的翅膀。

产业吸纳农民转型为产业工人,产业产出反哺美丽乡村建设。条条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路子,让一、二、三产业在这里深度融合,构筑“第六产业”的发展构架和“产业+科技+农民=现代庄园”的“美丽乡村”。

茁壮成长的正定新区

如果说,正定古城宛若一杯跨越千年的陈酿,回味悠长、摄人心魄;那么,一条高速之隔的正定新区,便仿佛一棵已深深扎根地下的苗木,在阳光和雨露的滋养下茁壮成长。

驱车行驶在正定新区宽阔的主干道上,火热的建设工地映入眼帘。无论是正在外装修的传媒大厦,还是即将封顶的宝能中心和河北出版传媒创意中心,或者是即将投用的奥体中心,以及成片的回迁楼,点缀在满目苍翠的新区大地上,已勾勒出了新区城市的天际线。

定位于高端产业集中区的正定新区,储备项目除了总部经济,还有商务会展、金融服务、文化创意、科技服务、服务外包等高端服务业,致力打造石家庄崛起的新引擎。据估算,仅宝能集团、前海人寿、中传国际文化产业集团三个总部项目,入驻运营后年纳税额就可达2亿元。

为加快正定新区的相关建设,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及相关部门,通过进京、赴津实地考察,及登门拜访、邀请来石洽谈等多种方式,积极推介新区,主动对接、吸引京津金融、教育、医疗、文化、高端服务等优质资源落户新区,加快承接引入一批效益好、带动作用强的重点项目,为新区快速崛起提供持续动力。

大发展的背后,是高标准的基础设施和良好的投资环境。

园博园大街、迎旭路、河阳路……穿行在新区的道路上,首先感受到的便是宽阔顺畅的道路四通八达。在这里,无论主干道,还是次干道,一条条道路已连接成为网,畅通无阻。沿着其中一些道路向西,正定县转瞬即至;再向北,通畅的高速公路可直达正定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保税区。

在新区道路建设的同时,主城区与新区的交通建设也在加快步伐,其中,地铁施工尤值一提。按照规划,地铁1号线二期工程将跨过滹沱河向北延伸,将南北在地下空间相连。

在平展的地面下,规划总长48公里的综合管廊,也正在路网下方形成。它们全部建成后,可以互相连通,在新区起步区形成一个“田”字形综合管廊网络,这也将是国内最大的综合管廊系统。

省会对外开放的“桥头堡”

和蓬勃发展的正定新区一样,北面的石家庄综合保税区也正紧跟步伐,用日新月异的变化,加快打造省会对外开放的“桥头堡”。

2014年9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设立石家庄综合保税区。

2016年4月28日,综合保税区正式通过由中国海关总署牵头、国家十部委组成的联合验收组的验收,并获颁验收合格证书。

而此举也填补了冀中南地区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空白,对于我市乃至河北省进一步提升对外开放的层次和水平,打造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第三极”,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翻开综合保税区的区位示意图,周边四通八达的交通网跃然纸上:距首都北京200公里、距天津新港350公里、距黄骅港300公里;周边拥有集航空、高速公路、高速铁路于一体的立体交通网络,南侧紧邻京广高铁和通港大道,107国道,京深、京昆高速公路纵穿南北,石太、石张、青银高速公路横贯东西;距京广高铁客运专线石家庄机场站约3公里,到北京西客站列车运行仅需45分钟;规划的太行大街东延、东三环东延建成后,将有5条通道直达石家庄市区……

建成投入使用的石家庄保税区一角

如此畅通的立体网络,无疑对于加快吸引京津产业投资和转移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眼下,这样的优势正在日益显现。

与早先获批的曹妃甸综合保税区依托的港口优势不同,石家庄综合保税区是以空港为依托,更适合小件、高附加值货物集散,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落地。

随着北京机场和天津机场的货运量的逐渐饱和,货运“溢出效应”开始显现,石家庄机场的客运和货运量快速攀升。

按照规划,接下来,石家庄综合保税区将充分发挥保税区的综合优势,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加快引进好项目、大项目,将综合保税区打造成经济效益好、辐射带动效应强的对外开放“桥头堡”。

坐落于体育大街东侧的石家庄规划馆,是一座样式别致的三层建筑。在声、光、电现代科技手段的综合运用中,石家庄由古至今的发展建设历程,在这个有限的空间里,被浓缩成一幅幅鲜明的画面、一帧帧动人的图像和一组组翔实的数据。

在这里,可以看得到那个曾经隶属于正定府获鹿县(今鹿泉市)留营乡的小小村落;可以聆听到那个村落在火车长鸣中沧桑巨变的跫音;可以感受得到一代代石家庄人励精图治,向着大省省会昂首迈进的雄浑气魄。

2010年以来,明确北跨发展策略、打造京津冀“第三极”、行政区划调整……电影镜头般的画面一幕幕闪过,浸透着汗水的数据一组组跃然眼前,凝聚着智慧和心血的宏伟蓝图一张张展现,详解了这座肇兴于20世纪初的城市发展变迁的全过程,体现了城市决策者的城市建设与发展的科学思路。

“中部率先隆起,东部整体突破,西部加快发展”建成“西山、北水、绿环、绿廊”生态格局

规划是城市发展的龙头。

《石家庄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以下简称《总规》)于2013年9月23日由国务院批复,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市第四版城市总体规划,规划的批复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