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内蒙古工业大学特色志愿者活动

内蒙古工业大学特色志愿者活动

时间:2022-08-2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七彩雷锋课堂”活动是内蒙古工业大学开启的又一项具有较大社会影响力的长期公益活动。2015年3月2日,内蒙古工业大学被命名为全区“学雷锋示范点”,自治区直属高校只有2个基层单位获此殊荣。发起于1983年的内蒙古工业大学“金锁链”志愿服务活动,迄今已有31年。

引导成长——共筑七彩人生

为协助小学学校提高小学生综合素质以及学习能力,同时也为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推进内蒙古工业大学青年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自治区团委和校团委的带领下,青年志愿者协会组织内蒙古工业大学志愿者开展了“七彩雷锋课堂”特色支教活动。

2014年10月初,经过3个月的层层严格选拔以及素质拓展培训,学校涌现出了一批高标准、高要求、高特长的优秀志愿者,总计21人。10月10日,学校青年志愿者协会与新城区成吉思汗街小学正式结对,建立了我内蒙古工业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首个支教服务基地,希望通过“七彩雷锋课堂”这个活动给成吉思汗街小学带来一种别样的教育模式。

31日,16名志愿者信心满满地来到成吉思汗街小学。每位支教老师都拿出自己的特长结合所学专业知识耐心地教小学生,学生们也积极配合支教老师。一个半小时的支教活动在学生们的欢声笑语中圆满结束。在回来的路上,一名支教老师说:“跟他们相处的一个半小时,不仅给他们带去了知识,也让我回忆起许多童年的趣事。”

“七彩雷锋课堂”活动是内蒙古工业大学开启的又一项具有较大社会影响力的长期公益活动。此次支教活动不仅给小学生们带去了知识,给小学教师队伍融入了新血液,同时,也为当代大学生运用所学回报社会提供了平台。大学生通过这个平台将善举传播,宣扬生活正能量,同时也号召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进来,共同关爱祖国的花朵。

青春在于奉献,实践完善自我

随着当今社会的发展,事物日新月异、变化万千。当代大学生处于这个急剧变化的社会中,从知识的象牙塔中走出去,进而在社会中赢得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显得尤为艰难。积极参与社会实践,能够使大学生走出校园踏入社会后,更好地融入社会,更好地奋力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人生,为社会主义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大学生志愿者活动,对于大学生来说是进行学习实践的最好课堂,它旨在引领大学生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对事物的认知观,进而使大学生砥砺品质,锻造合格的社会主义青年。

面对这种社会现状和大学生们的实际需求,内蒙古工业大学理学院学生青年志愿者于2006年义无反顾地踏上志愿服务的道路,开启了呼和浩特市大学东街望兴园社区义务家教活动的征程。

内蒙古工业大学理学院本着让学生们走进社会、接触社会、服务社会的原则,旨在引领学生们树立积极乐观、进取向上的人生观,着重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对事物的认知能力、对社会事物的适应能力等诸多方面的能力。

自2006年至今,在学校、学院各级团组织的领导下以及各位老师的悉心指导下,青年志愿者们开始紧密地安排部署在望兴园社区的义务家教活动。

由于内蒙古工业大学理学院的志愿者多数在金川校区,距离望兴园社区比较远,大约得坐一个半小时的公交车,所以作为内蒙古工业大学理学院的志愿者,在望兴园社区开展活动是异常的艰辛。

在义务家教活动中,首先,由青年志愿者服务部的工作人员带领,义务家教志愿者进入每个义务家教的对象家中了解其学习状况。随后,每逢周六周日,他们便在早晨五点多起床,不顾风霜雨雪,数年如一日,对义务家教工作是兢兢业业、勤勤恳恳。

在数年来的义务家教过程中,内蒙古工业大学理学院的青年志愿者们不断锐意进取,争创新高。

在形式上,起初,志愿者们以一对一的形式对望兴园社区的学生进行义务家教。例如,2008—2009年,志愿者祖光然担任这个社区武文杰同学(当时在呼和浩特第三中学,成绩在班里排名比较靠后)的家教,接着在2009年第二学年年末由志愿者马煊同学担任其义务家教,最终武文杰同学顺利考上了呼和浩特市二十九中。随着高中教学的改革,课程的变化,刚上高中的武文杰同学感到课业日益繁重、复杂多变,成绩猛然滑坡,因此志愿者根据相关情况,在2010年中第二学年中旬便出现了二对一的义务家教模式,由志愿者王海波和段雅林同学继续为其辅导功课,进行义务家教活动,使武文杰同学的成绩有了显著提高,英语由原来的不及格可以考到70~80分。随着孩子高考的临近,志愿者们又实行了多对一的义务家教模式,2013年,武文杰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内蒙古大学。总之,根据义务支教对象的实际情况需要,志愿者们不断地在形式上进行改进、完善。

团委老师、青年志愿者通过经常走进社区和义务家教对象的家长联系,了解义务家教情况,及时了解到义务家教对象在此过程中的需求,进而商量制定出相关的解决办法,各义务家教小组通过讨论及时解决在义务家教过程中的问题。

在全院的共同努力之下,内蒙古工业大学理学院的青年志愿者们携手并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尤其是这支队伍中的钢铁劲旅——义务家教志愿者服务队,多年来风雨无阻的服务,受到了社会的一致好评,中国新闻社、内蒙古电视台、《北方新报》、《内蒙古晨报》、新华社、《内蒙古大学生手机报》、《呼和浩特日报》等多家媒体也对活动的开展进行了跟踪报道。2015年3月2日,内蒙古工业大学被命名为全区“学雷锋示范点”,自治区直属高校只有2个基层单位获此殊荣。

多年来,在内蒙古工业大学理学院志愿者的辛勤耕耘下,义务家教的这块沃土结出丰硕的果实。

义务家教志愿者的队伍,由起初2008年的7人到2009年的19人,再到2010年的26人,如今已发展成有49人的一个较为庞大的队伍。

义务家教对象人数,由起初的6人,到现在的18人。家教对象的成绩大都有了显著提高。8个孩子圆了重点初中的梦、11个孩子圆了重点高中的梦。

“青春在于奉献,实践完善自我”,这种精神在内蒙古工业大学理学院青年志愿者的身上熠熠生辉,他们将迈着青春的铿锵步伐,将志愿者的精神洒向每一个角落,不断砥砺品质,做青春无悔的时代青年,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中,为社会奉献出他们的热和光。

真情服务31年,铸就公益“金锁链”

内蒙古工业大学机械学院“金锁链”志愿服务项目发起于1983年,创立30多年来始终高举“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服务旗帜,长期专注于麻花板地区社会公益服务事业,紧紧围绕接受帮扶人员的切实所需,不断调整、丰富和完善志愿者服务的具体内容,实实在在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志愿者服务精神,为推动麻花板和谐社区建设和公共服务不断提升做出了长期而有益的贡献。2013年底,《内蒙古日报》刊发志愿者工作专题报道,高度评价“金锁链”志愿服务队为自治区志愿服务队伍中的“领军团队”。

(一)坚持爱心传递不断继承发展

发起于1983年的内蒙古工业大学“金锁链”志愿服务活动,迄今已有31年。原内蒙古工学院机械系机制82-2班的班委们,针对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发起了就近为6位孤寡老人送温暖的活动倡议。由于那时生活条件差,几位老人因亲人去世、无儿无女,长年累月过着孤独无言的生活。从那时起,每到周末、节假日或是其他同学探亲访友、聚会游玩的时候,机制82-2班的同学们最先想到的就是去照顾那几位孤寡老人。一届届学生毕业离开,可志愿活动却始终不断,学生们把自己的爱心扣成了一环环不褪色的“金锁链”,竭尽自己的点滴力量,尽心尽责照顾着老人们的生活。

1984年6月的一个中午,天空下起了大暴雨,负责照料韩双鱼老人的一位男生突然想起了老人那时常漏雨的破旧房屋,他赶忙召集同学奔向老人家里。一进屋,志愿者们看到的是满地的积水,老人战战兢兢无助地蜷缩在墙角。同学们迅速找来塑料布、砖头、铁丝等,不顾大风爬上屋顶,用了一个多小时终于修补好了全部漏洞。屋里已不再滴答雨水,老人的泪却止不住哗哗地流下来,多年紧闭的心扉在风雨中却敞开了,她拉住一位同学的手说:“真没想到,这么大的雨你们还惦记着我,记得我这个老太婆……”同学们也忍不住都哭了,汗水、泪水混在一起,让大家的心和老人的心贴得更近了。就这样,擦玻璃、扫院子、拔草打炭、洗洗涮涮,志愿者一批接着一批,“金锁链”也一环紧扣着一环。从1984年3月到1993年年末,最早接受“金锁链”帮扶的6位老人中的5位相继离世,同学们流着泪给照料了10余年的老人擦身穿衣,让老人能够带着人间的温暖和真情离开这个世界。2004年10月4日,病魔夺走了6位中最后一位徐干年老人的生命。看着徐干年还不知情的弱智儿女,同学们的眼睛湿润了,他们一如既往地照顾着一切,让徐大爷走得安心,让他的儿女过得更加温暖。

2009年,在麻花板社区的帮助下,“金锁链”志愿者服务队接过了照顾史高明大爷一家的重任。年轻时一场重病让史大爷不幸截肢、丧失了自理能力,多年来生活依靠自己老迈的父母照料。天长日久,两位老人越来越感到力不从心。就在这个时候,志愿者们承担起了帮助照顾史大爷的义务。不分寒暑、不论风雨,志愿者们时不时就来史大爷家探望;家里的活、家里的事,哪个同学看见了哪个就立刻着手打理;逢年过节或者有需要的时候,学生们拿出自己的零钱、班里拨出一部分班费、学院里尽可能抽调活动经费,为史大爷一家买油买米、救急救难。5年来,尽管总有学生毕业离校、离开呼市,可每次去的都有史大爷熟悉的面孔,都是一模一样熟悉的热情!年轻人和史大爷一家的感情,从认识起就再没有断过。30年来,以机制82-2班爱心帮扶为基础,逐渐定型为专门为麻花板地区提供公益服务的“金锁链”志愿服务项目。

(二)弘扬志愿精神不断激发“正能量”

学校教育的本质目的,在于为社会培养合格公民,为社会主义建设输送有生力量。31年来,参加“金锁链”志愿服务项目的班级累积达20余个、志愿者达千余名,提供志愿服务超过10万余小时,在麻花板地区孤残老人帮扶、留守儿童照顾、社会文化需要等公益方面坚持不懈地做出贡献。“金锁链”志愿项目从当初单纯地帮扶孤寡老人,不断延伸拓展,与麻花板社区的合作不断深化加强,并根据自身实际能力和麻花板地区切实需要,进一步建立了长期为社区留守儿童提供帮助的“春晖计划”,开展了为麻花板社区量身定制的各类专题“暑期三下乡”服务活动等,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受到了受助人员和麻花板社区等单位部门的一致好评。

“金锁链”志愿者服务队除了向麻花板社区提供内容更加丰富的公益服务,还注重在全学校全社会弘扬志愿精神。2005年,机械学院在“金锁链”基础上成立“星光爱心社”,募集社会捐助1.6万元建立了“星光助学金”,为品学兼优的在校贫困生提供帮助;2007年,内蒙古工业大学无偿献血志愿者服务队在机械学院成立,服务队在校内外广泛开展无偿献血及相关宣传活动,累计为市区内流动采血车提供了超过3 000小时的志愿服务,队员无偿献血总计超过18 000毫升,2008年还积极协助市红十字会开展了为汶川灾区募捐活动。2011年被内蒙古自治区血液中心授予志愿者工作站,这也是内蒙古高校中首个无偿献血志愿者工作站。

如今“金锁链”已经成为学生心目中的榜样,同时通过“金锁链”产生的校园志愿者品牌活动也源源不断,在学生当中激发出了帮助他人、进步自我的正能量。

2014年2月,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向全国下发《关于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的意见》,要求推动志愿服务持续健康发展、促进学雷锋活动常态化,“金锁链”也将继续秉承中央精神,推进志愿服务常态化,相信在今后的日子里,“金锁链”会用它的力量激发出更多的正能量!

电力学院“牵手白鸽”志愿者服务队

内蒙古工业大学电力学院志愿者服务队正式成立于2003年。下分社区服务队、支教队、医疗服务队、环保队、敬老院服务队。10年来,在内蒙古工业大学电力学院团委的长期关怀和领导下,服务队以“全心全意为社会服务,尽职尽能,无私奉献”为宗旨,积极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先后为丽苑小区、和林格尔县公喇嘛乡保尔此鸟老鸟村、土左旗塔布赛村、乌海、金泰小区,达尔架小学、大瓦窑小学、台阁牧小学、霍寨小学、武川县三间房村、格根塔拉、四子王旗红格尔小学、武川一中、蒙牛集团提供服务。队员们兢兢业业,艰苦奋斗,不怕辛苦,取得了显著的服务成果。服务队深受社会各界的热烈欢迎和广泛好评,人们纷纷向学校和服务队送来感谢信和表扬信。

该服务队始终坚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积极响应党和时代的号召,发扬共青团的先锋模范作用,投身于各种社会上的志愿者活动,并得到了知名媒体的关注:《呼和浩特晚报》、《北方新报》、《内蒙古晨报》、《内蒙古商报》、《内蒙古日报》、呼和浩特电视台、内蒙古卫视、内蒙古人民广播电台、呼和浩特城市生活广播电台等,分别报道了该队志愿服务活动的事迹,并对服务队所做出的成就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很高的赞誉。

材料学院青年志愿者“大手牵小手”聋儿康复中心爱心之旅活动

内蒙古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前身为1999年成立的青年志愿者服务队,2005年11月正式更名为“青年志愿者协会”。自青年志愿者服务队成立以来,始终秉承“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以周到热情的服务、务实创新的工作,向社会展示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青年人的光辉形象,并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和好评。协会立足校园,面向社会,长期开展多种志愿活动,如“聋儿康复中心爱心之旅”“军区干休所志愿服务”“清扫共青园林”“祭奠革命烈士”“义务维修”“文明督导岗”“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服务”及其他科普、文艺宣传活动。“志愿者”这个响亮的名字在校园和社区里广泛传诵,志愿者的奉献精神深深扎根于人们心中。

在众多志愿活动中,“内蒙古聋儿听力语言康复中心爱心之旅”是材料学院最具特色,也是最受关注的活动。内蒙古聋儿听力语言康复中心成立于1991年,是内蒙古唯一一所专门服务听力障碍者的公益性康复医疗机构,主要接纳、训练3~7岁的听力语言残疾儿童。1998年材料学院与内蒙古聋儿语言听力康复中心签订了《文明共建协议》,14年来,一届届的材料学院学生用爱温暖那些可爱的孩子,薪火相传,从未间断!此项活动也凝集了材料学院学生的爱心与汗水,只要坚持把爱心带到那个无声的世界里,那里从此便不再是被人们遗忘的边缘。这10年来每次活动的强烈反响也证实了这一点!

在材料学院开展此项活动之初,就本着“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理念组织每次活动,志愿者们尽心尽力,细心地为孩子们服务。活动前先做出初步计划,交由学院团委指导老师审批,在老师的指导下修改计划,然后与康复中心的老师磋商具体活动时间和内容。活动主要包括4个方面:

第一,美化康复中心的环境,帮孩子们整理宿舍,让他们生活得更加舒适;

第二,将他们的教室及会议室根据实际需要重新规划整理,以便腾出更大空间提高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安全性;

第三,与孩子们做新鲜的、有趣的小游戏,把更多的笑容带给他们;

第四,结合目前康复中心老师师资力量薄弱的实际,志愿者们经过培训后定期来做支教工作。

材料学院志愿者坚持“内蒙古聋儿听力语言康复中心爱心之旅”活动已有14年,先后参加活动的同学有3 000余人次,累计活动近10 000小时。每学期都会搞4~5次活动,在每年的“六一”儿童节、“元旦”期间还会适当组织大型的联谊会。在第一次去康复中心开展志愿服务时,孩子们眼神里流露出的是无助和冷漠,对于志愿者的到来没有想象中的高兴和激动。在他们花一样的童年,出于对外界的排斥和恐惧,他们走不出身体缺陷带来的阴影,这使他们的心灵异常脆弱,把自己完全封闭起来。为了能更好地和孩子们交流,使活动更加完美,志愿者在每次活动前都自发地组织学习手语。这是活动的关键之处,也是最困难之处,因为很大一部分人从未接触过手语,因此这需要志愿者们有足够的耐心和充裕的时间,志愿者们一遍遍仔细地观看手语教学视频,认真地反复练习,力争把每一个手势做标准。在很多时候志愿者们为了达到更好的效果还在私下练习,就像一种生活形式一样,不知不觉中投入进去,从学习手语的过程中就能略微体会到聋哑人不便的生活。当志愿者们尝试用手语和他们沟通时,能够清晰地看到孩子们眼中闪亮的光芒!他们心中的坚冰已经悄悄融化,他们已经渐渐感受到了阳光,志愿者的热心正在温暖着他们的心灵!起初还是性格自闭、看见陌生人就躲在角落里的他们,通过多次的服务接触后,现在看见志愿者就像看见亲人一样,远远地就会围拢过来,嘴里说着模糊的话语,手也在不停地比画着。一位康复中心的老师说,那是孩子们在用他们自己的方式来表达见到志愿者的喜悦心情。从他们脸上那种兴奋的表情可以看出,孩子们很欢迎志愿者的到来,完全把志愿者当作他们家庭中的一员。这也正是志愿者们期待的结果,辛苦的付出在此刻终于有了回报。这些孩子已经渐渐走出了自闭的世界,走出了阴暗角落,走进了阳光里,融入了社会,真正地感受到、体会到了社会给予他们的温暖!

材料学院的志愿服务活动受到了呼和浩特市几家媒体的关注并多次进行报道。《呼和浩特晚报》曾以“爱心协议永远不会到期”的标题来报道此项活动,这不仅是对志愿服务工作的认可,更通过志愿者们的努力把社会的目光集中到了这些孩子们身上。志愿者的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这些孩子们的生活、学习条件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社会各界给予的关心和资助也不断涌来,这对于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以及日后的成才有着无可比拟的巨大作用!

一个致力于创造明天的行动是有希望的行动,一个着眼于开拓未来的事业是前途无量的事业。青年志愿者倡导的团结友爱、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的社会风气,是一项十分高尚的事业,体现了中华民族助人为乐、扶困济贫的传统美德。文明共建协议仍在继续,爱心之旅永不停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