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志愿者的内涵

志愿者的内涵

时间:2022-02-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类具有五类需求,机构可在服务过程中满足志愿者的某些需求,从而提升他们的动力。另外,在过程中,机构可以先了解志愿者对服务的期望,当志愿者的期望能够实践时,志愿者会有更大的动力持续服务。最后是根据学习理论,在提供服务时,以奖励及惩罚来提升或删减特定的行为,从中提升志愿者的动力。
志愿者的内涵_角色理论视角下的世博会志愿者

二、志愿者的内涵

1.定义

联合国将志愿者(Volunteer)定义为“不以利益、金钱、扬名为目的,而是为了近邻乃至世界进行贡献活动者”,指在不为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能够主动承担社会责任而不关心报酬、奉献个人的时间及精神的人。根据中国的具体情况来说,志愿者定义主要包含以下内涵,“志愿者是志愿精神的实践者,是指那些具有志愿精神、能够不计报酬、主动帮助他人、承担社会责任的人;”“志愿者不受私人利益的驱使,不受法律的强制,是基于道义、信念、良知、同情心和责任而从事公益事业的人。”[2]志愿服务则是任何人志愿贡献时间和精力,在不为物质报酬的前提下为推动人类发展、社会进步和社会福利事业而提供的服务。

2.志愿精神

志愿精神是一种利他主义和慈善主义的精神,指的是个人或团体,依其自由意志与兴趣,本着协助他人、改善社会的宗旨,不求私利与报酬的社会理念。

1985年12月17日,第四十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规定从1986年起,将每年的12月5日定为“国际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志愿人员日”(International Volunteer Day for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简称“国际志愿人员日”)。

3.志愿者的特征

(1)志愿者是无偿的,不是开业、打工,而是不计报酬的;

(2)志愿者不是救世主,而是与被帮助者处于平等、互相尊重的地位;

(3)志愿者不仅是给予了他们帮助,同时也得到了收获——自我的一种成长;

(4)志愿者的出发点不是好奇心的满足,而是对社会的回报;

(5)志愿者不是指挥者、教育者,而是用生命去影响生命。

4.志愿者的动机及动力

(1)志愿者参与义务活动的动机可以分为三类。

一是自我取向,参与者着重个人学习与成长,获取个人内在的满足感,依个人感受来决定参与志愿者;二是人际取向,参与者着重他人和团体的影响,他们的目的是结识朋友,获得他人的肯定;三是情境取向,他们参与是为了回应社会责任,并获得社会的认可。

(2)志愿者的动力。

由于志愿者参与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追求成效,因此不能单靠命令来控制和操纵志愿者,所以要运用不同的方法来鼓励志愿者持续投入服务,志愿者机构可通过各种途径提升志愿者的动力。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类具有五类需求,机构可在服务过程中满足志愿者的某些需求,从而提升他们的动力。另外,在过程中,机构可以先了解志愿者对服务的期望,当志愿者的期望能够实践时,志愿者会有更大的动力持续服务。最后是根据学习理论,在提供服务时,以奖励及惩罚来提升或删减特定的行为,从中提升志愿者的动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