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北方汉语方言分区与上古方国疆域的对应

北方汉语方言分区与上古方国疆域的对应

时间:2022-07-2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本文另专从历史地理角度论证北方汉语方言分区与上古方国疆域的对应关系:燕方言对应燕国;齐方言对应齐国;赵(即晋)方言对应赵国;中原方言对应中原列国。广阳郡北部、上谷郡及渔阳郡对应《官话》所划北京官话幽燕片。

高晶一

(爱沙尼亚塔尔图大学人文学院)

提要:本文总结归纳多位学者对北方汉语方言分区的研究意见,专从历史地理角度论证北方汉语方言分区与上古方国疆域的对应关系:燕(即东北北京保唐)方言对应燕国;齐(即冀鲁胶辽)方言对应齐国;赵(即晋)方言对应赵国;中原方言对应中原列国。

关键词:汉语方言分区;上古方国;东北北京保唐方言;冀鲁胶辽方言;晋方言;中原方言

一、 引  言

朱星(1979)主张:“今天的普通话不能说是从上古文言文来的,也不能笼统说从古代北方话来的。当说从上古东北方言来的,与在上古最得势的西北方言秦晋洛语不是一个方言音系,不可误会。”朱星(1982)又总结到:“说到元代,只须说政治中心的国都变了,本属东北方音的燕代方言抬头了,它取代了西北方音系。它与西北方音系有较大的区别。但都属汉语,所以尽管他们特征不同,但他们的基本大特征还相同。他们同出一源(过去有人说是受蒙古语的影响。这种想法既幼稚而又荒唐,不值一驳)。后来分为两大方音系,何时分开,又怎样分开的?这要追到太古或远古去,这实在无法考证了。”

俞敏(1988)也主张:“北京音并不是中州音的直系子孙。”张九林(1991)支持朱星主张表示:“笔者认为此说关系重大。”

高晶一(2008:128)曾言:“燕方言直出太古。”高晶一(2013、2014)具体论证燕(即东北北京保唐)方言内一系列单字双音节白读遗存上古汉语音韵,不单塞音韵尾,上古微部歌部字的L韵尾在燕方言中都有遗存,因而推论其源出自先秦的燕方言。

张树铮(2012)也曾主张:应当将保唐片方言归于北京官话。

本文另专从历史地理角度论证北方汉语方言分区与上古方国疆域的对应关系:燕(即东北北京保唐)方言对应燕国;齐(即冀鲁胶辽)方言对应齐国;赵(即晋)方言对应赵国;中原方言对应中原列国。

二、 材料及方法

本文运用文史哲论证法,结合方言学方法。

文史哲论证法应胡适先生要求“大胆假设、小心论证”。史地考证用到的主要材料有:1)《中国历史地图》(程光裕、徐圣谟主编1980,以下简称《史图集》)。2)《中国语言地图集》(李荣主编1987,以下简称《语图集》)。3)有关史书。

共识性历史事实不引注,细节性历史事实引注。

有关方言分区分片依据《语图集》以及《汉语官话方言研究》(钱曾怡主编2010,以下简称《官话》)。

三、 成果及分论

笔者大胆假设中国北方方言分区应符合中国历史疆域,查得先秦及汉朝疆域正合其实,不单方言区可对应州国,方言片可对应郡县,具体考证如下:

(一) 燕国与燕方言

古燕国疆域相当《语图集》所划东北官话区域(除其近代移民所据的吉林、黑龙江二省区域)、北京官话区域及北方官话保唐片,上述方言当合为燕方言(图1)。

燕国故地分六郡:广阳、上谷、渔阳、右北平、潦西(汉时改辽西)、潦东(汉时析为辽东、玄菟、乐浪、真番、临屯)。燕国更兼“得涿郡之易、容城、范阳、北新城、故安、涿县、良乡、新昌[八县],及勃海[郡]之安次[一县]”(《汉书·地理志》)。

涿郡燕部、勃海郡燕部、广阳郡南部及右北平郡对应《语图集》所划北方官话保唐片。广阳郡北部、上谷郡(其部分在元时为赵方言所据)及渔阳郡对应《官话》所划北京官话幽燕片。辽西郡对应《官话》所划北京官话锦兴片。辽东郡对应《官话》所划北京官话辽沈片核部(辽东郡南部在近代时为齐方言所据)。

图1 故燕国与今燕方言郡区对应(底图截取自《史图集》)

燕国为前1000年以前姬周初期所封,国君姬姓燕氏侯爵,前323年称王于蓟(今北京),前222年为秦国攻灭于辽东(今辽宁辽阳),土地人口为秦国兼并。秦朝统一文字、车轨、度量衡,但因灭亡过早未及统一各国方言。

秦亡后复立的燕国延续至前195年,汉廷图除异姓王,伐得后改其为同姓燕王国,削减郡县,沦为郡国,又延续至前80年,时燕王谋反不成自杀,燕国除。

后世有公孙渊燕国(237—238年)、慕容氏燕国(337—384年;384—436年,其中407年后为高氏,409年后为冯氏)、刘守光燕国(911—913年)据有燕故地且自身为燕方言,或可提振维系燕方言。清时及当今,燕方言在全国范围得势抬头,成为清末国语即今普通话的基础方言。

朱星所假设燕方言在慕容燕国、拓跋代即魏国时期已得势抬头推至中原,在元代推至全国的主张不当。就此,叶宝奎(2000)已论述:“朱先生恐怕是说得过早了,北魏时的燕代方音在北方话区并没有多大的影响力与地位,说它受鲜卑语的影响当是真的。就是到了元代,燕代方音取代中州音的条件也还不具备。”其实,更明确的理由是:慕容燕国统治中原地区的时间不长,很难影响到当地的语言。统治中原地区较长的拓跋代即魏国则不属燕方言,而属赵方言(详见本文内有关赵方言的论述)。元朝的官方汉语(有《蒙古字韵》为实证的)亦不属燕方言,而属赵方言张呼片(最早的考证见李立成2002:87—90)。

燕方言的语言特征见第4节的合论。

(二) 齐国与齐方言

古齐国疆域基本等同《语图集》所称北方(后称冀鲁)官话区域(已斥保唐片)以及胶辽官话区域(除其近代移民在东北所据区域),上述方言当合为齐方言(见图2)。今山东省南部菏泽、济宁、枣庄、临沂四地本不属齐国,今亦不属齐方言。

图2 故齐国与今齐方言郡区对应(底图截取自《史图集》)

齐国故地分五都部:临菑都部(汉时为临淄郡、千乘郡)、即墨都部(汉时为胶东郡、胶西郡、东莱郡、北海郡)、莒都部(汉时为城阳郡)、高唐都部(汉时为济北郡、平原郡)、平陆都部(汉时为博阳郡,后改济南郡)。齐国更兼“勃海[郡]之高乐、高城、重合、阳信[四县]”(《汉书·地理志》)。

胶东郡、胶西郡、城阳郡对应《官话》所划胶辽官话青莱片。东莱郡对应《官话》所划胶辽官话登连片。千乘郡对应《官话》所划冀鲁官话章利片。北海郡、平原郡、勃海郡对应《官话》所划冀鲁官话苍惠片。临淄郡、济南郡、济北郡对应《官话》所划冀鲁官话石济片(石济片多出石家庄邢台两地,稍后解读)。

齐国为前1000年以前姬周初期所封,国君姜姓吕氏侯爵,前391年易妫姓田氏,前334年称王于临淄(今山东淄博),前288年曾称帝二日,前221年为秦国攻灭于临淄,土地人口为秦国兼并。

秦亡后复立的齐国延续至前202年,汉廷徙齐王韩信为楚王,齐国除。前201年,汉高帝复封齐国,“以胶东、胶西、临淄、济北、博阳、城阳郡七十三县立子肥为齐王。”(《汉书·高帝纪》)。齐国方言的维系在史书中有明言:“食七十余城。诸民能齐言者皆与齐。”(《汉书·高五王传》)前165年,齐王薨而无嗣,前164年,齐方国分为七郡国,“时悼惠王后尚有城阳王在,文帝怜悼惠王适嗣之绝,于是乃分齐为六国,尽立前所封悼惠王子列侯见在者六人为王”(《汉书·高五王传》)。齐郡国又延续至前110年,因时齐郡王薨而无嗣,国除。

后世有高氏齐国(550—577年)据有齐故地且自身为齐方言,或可提振齐方言。可以推断,经先前十六国多年战乱,冀州人口或已空虚,青州人口得以向西推进,占据原属赵国的冀州部分地区(今石家庄、邢台两地以及邯郸地区部分辖县)。

再后来,完颜金国时(1115—1234年),齐方言在金统中原地区得势抬头,被奉为中原音韵。宋朝靖康之变后,完颜金国曾扶立刘豫为齐帝(1130—1137年),都大名府(今河北邯郸),旨假以齐国名义统治中原地区。刘豫为景州阜城人(今河北阜城),亦属齐方言石济片。完颜金国在中原扶植傀儡政权是为赚得民心,定经慎重考虑,不以“汉、魏、晋”等更显中原正统的国号为号而以“齐”为号绝非无缘无故,由此可知金统中原地区齐方言人口占主流。齐方言于完颜金国得势,直到元代还被民间奉为中原音韵,即是《中原音韵》的基础方言。

宋洪民(2005)也曾主张:“《中原音韵》的语音基础应当是当时元曲演出最活跃的冀鲁官话区”。宫钦第(2007)曾论述《中原音韵》与胶东方言的特别相似关系,但未主张以胶东方言为代表的齐方言是《中原音韵》的语音基础。

齐方言的语言特征见第4节的合论。

(三) 赵国与赵方言

古赵国疆域基本等同《语图集》所称晋语区域,此方言当改称赵方言(见图3)。今山西省西南部临汾、侯马、运城三地古不属赵国,今亦不属赵方言。

因今赵方言分区自相交错,与故赵国分郡不便对应。

图3 故赵国与今赵方言对应(底图截取自《史图集》《语图集》)

赵国为前403年姬周析晋国所封,国君嬴姓赵氏侯爵,前323年称王于邯郸(今河北邯郸),前228年为秦国攻灭于邯郸,土地人口为秦国兼并。

秦亡后复立的赵国延续至前195年,汉廷图除异姓王,改为同姓赵王国,削减郡县,沦为郡国,又延续至公元9年,王莽篡汉,赵国除。

后世有刘氏赵国(319—329年)、石氏赵国(329—352年)据有赵故地且自身为赵方言,或可提振赵方言。

再后来,拓跋魏国(399—557年)时,赵方言在魏统区得势。拓跋魏本为拓跋代国,在先秦代国故地(今河北张家口)。先秦代国前458年已为赵国兼并。其言当汇入赵方言,今对应赵方言张呼片。398年,拓跋代国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当地属赵方言,今对应赵方言大包片;399年,称帝并改国号为魏;439年,统一北部中国;494年,推行汉化迁都洛阳,自改元氏;557年,禅让于宇文周;577年,宇文周灭高齐;581年,禅让于杨隋。589年,杨隋灭陈,统一中国南北朝;618年,禅让于李唐。唐大治三百年。拓跋魏、宇文周、杨隋、李唐属同一统治集团,皆讲赵方言,赵方言即成为隋唐宋通语(多数所称“中古汉语”)的基础方言。

赵方言的语言特征见第4节的合论。

(四) 中原列国与中原方言

古中原列国即鲁、宋、卫、蔡、郑、周、韩、魏、晋、秦国疆域基本等同《中国语言地图集》所称中原官话区域以及兰银官话区域(除其近代移民在西北所据区域),上述方言当合为中原方言。刘勋宁(1995)已主张相同合并,但名“中原官话”。

中原方言应是非边缘方国方言更快更深融合的结果。不相通语言共处不造成相向倾斜,好比鸡同鸭讲、互不影响;相通语言共处会造成相向倾斜,好比一言中半你半我,你我皆懂。燕方言偏居一隅、齐方言山水为界(西侧以古黄河界赵、南侧以泰山界鲁)、赵方言独占高地,因此得以维系至今。中原列国方言不具有关地理条件,因此未得以维系至今。

至于中原方言的基础方言究竟是哪个诸侯国的方言,有待进一步分析,秦国、晋国、魏国、韩国都有较大可能。

中原方言的语言特征见第4节的合论。

四、 合  论

北方汉语之燕、齐、赵、中原4大方言的基本特征比较如下:

1)入声归派方面,燕方言入声四散;齐方言入派三声,同《中原音韵》;赵方言有入声,同《广韵》;中原方言入声转平声。

2)平声分化方面,燕、齐、中原基本分阴阳;赵方言基本不分阴阳,同《广韵》。

3)其他语音特征方面,燕方言因无入声而多单字双音节,例如【摺】白读支巴,【结】白读疙瘩,【触】白读对咕(详见高晶一2013、2014);齐方言齿音(即塞音塞擦音)系统发达且对立较强;赵方言多嵌l词。

4)词汇方面,燕方言“干何(há)”、“为何(há)”;齐方言“干什么/干么儿”、“为什么/为么儿”;赵方言“作甚”、“为甚”;中原方言“做啥”、“因啥”。

五、 结  论

本文总结归纳多位学者对北方汉语方言分区的研究意见,另专从历史地理角度论证北方汉语方言分区与上古方国疆域的对应关系:燕(即东北北京保唐)方言对应燕国;齐(即冀鲁胶辽)方言对应齐国;赵(即晋)方言对应赵国;中原方言对应中原列国。

参考文献

程光裕、徐圣谟主编 1980 《中国历史地图》,中国文化学院出版社。

高晶一 2008《汉语与北欧语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高晶一 2013《从沈阳话单字双音节白读看其塞尾音的遗存》,《语言研究》第4期。

高晶一 2014《单字双音节古音遗存集考》,《南开语言学刊》第1期。

宫钦第 2007《从知系跟精组的层次看胶东方言与〈中原音韵〉》,《语言研究》第3期。

李立成 2002《元代汉语音系的比较研究》,外文出版社。

李荣主主编 1987《中国语言地图集》,香港朗文(远东)出版公司。

钱曾怡主编 2010《汉语官话方言研究》,齐鲁书社。

宋洪民 2005 《从山东沾化方言的清入归派看〈中原音韵〉的语音基础》,《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刘勋宁 1995《再论汉语北方话的分区》,《中国语言》第6期。

叶宝奎 2000《关于汉语近代音的几个问题》,《古汉语研究》第3期。

俞 敏 1988《北京话本字札记》,《方言》第2期。

张九林 1991《汉语两大方音音系申说》,《古汉语研究》第3期。

张树铮 2012《论保唐片方言的归属》,《山东大学学报》第4期。

朱 星 1979《汉语普通话的来历》,《语言教学与研究》试刊第4期。

朱 星 1982《汉语古音研究的过程和方向》,《天津师院学报》第1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