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辽河源及身边的历史

辽河源及身边的历史

时间:2022-07-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辽河源地处平泉县柳溪乡,距县城约60公里。从凌源市区到辽河源景区,取道平泉县榆树林子乡,直达景区只有约90公里。保存完整、刻有一千多字的墓志铭被列为国家二级文物。辽河源国家森林公园共有林面积22万亩,大部为次生林,自然环境优越。辽河是东北南部最大的河流,由东辽河和西辽河及其大小支流组成。东辽河发源于吉林省东辽县,西辽河又分南北二源,北源就是今西拉木伦河,古称潢水。也成为中原历史之耻。

河源地处平泉县柳溪乡,距县城约60公里。从凌源市区到辽河源景区,取道平泉县榆树林子乡,直达景区只有约90公里。

辽河源不是什么名山大川,更难望三山五岳之项背。只因是辽河之源而为世人所知,因是契丹族的发祥地而写入正史;更因地近辽朝中京(内蒙古大明镇)而成为皇家禁苑,因山川奇特、草茂林丰而成为国家AAA级景区。

2007年7月,聂斌程(右)与平泉文化旅游局郭凤池局长(左)相聚在辽河源。

独特的政治地理位置,深厚的历史渊源,吸引越来越多的游人到这里顺着辽河寻古探幽,追溯一千余年前在辽西这块热土之上,曾经波澜壮阔的大辽民族,以怎样的雄浑气魄,统领北方200余年的历史。随着考古挖掘的进展,一个个古墓、石羊、石虎、墓志铭、千年古树……都成了活生生的历史见证,伟大而神奇的辽河不仅孕育了中华共祖——红山女神,同时也见证了大辽民族开辟中国第二个南北朝的历史新篇章。

景区的第一个景点是两处墓地。在一个山湾环抱,相对平坦的疏林地里,七八个石羊、石虎、石人(翁仲)散乱无序地摆放着,神道的位置已经看不出来,据说是大水冲淤所致。经考评,墓主人是窦景庸。窦景庸是辽中京大定府人(今内蒙古宁城县)进士出身,曾任南院枢密副使、太子太师、定武军节度使、中京留守等显职(职务相当于现在的北京军区司令员兼北京市委书记)。爵封陈国公。生前恩宠,死后哀荣。陪葬品一定不少,但因神道损毁而导致墓穴难寻,累坏了古今多少盗墓人,也没有找到真正的墓穴。这里已经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据说也将很快进行考古挖掘,到那时,所有的谜团都将会逐一解开。

还有令人奇怪的是,在山的北面还有一个更大的墓葬,墓主人竟然是皇帝的女儿,俗称大长公主,据考评她是辽景宗之女,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萧太后所生,也是最有建树的辽圣宗耶律隆绪的姐姐,闺名观音,封号为燕国大长公主。下嫁于权倾朝野的北院宰相萧继远(史载为萧继先,出土墓志为萧继远)。仅结婚时萧太后就赐给奴隶一万多人。受到三个皇帝和一个宰相的宠爱,富贵至极。墓葬规制自然不凡,所以,早就被盗墓者多次光顾。抢救性发掘时发现,只剩下最有考古价值的墓志铭没有被盗,真是不幸中的万幸。保存完整、刻有一千多字的墓志铭被列为国家二级文物。

随着景区的深入,植被越来越好,山势越来越险,山形越来越奇。辽河源国家森林公园共有林面积22万亩,大部为次生林,自然环境优越。景区内以马盂山为主峰,海拔1729米,属燕山山脉余脉。原来这些山都被称为光头山,并以南光头山、北光头山加以区分,主要因为山头海拔较高,植被难以生长所致。主峰以下,绵延起伏,群峰环绕,共同组成了辽河景区。

溯溪流而上,越过被称为“小黄山”的景点就是第二个景点——辽河源头。

辽河是东北南部最大的河流,由东辽河和西辽河及其大小支流组成。东辽河发源于吉林省东辽县,西辽河又分南北二源,北源就是今西拉木伦河,古称潢水(又称潢河)。源头在内蒙古克什克腾旗白岔山。南源是今老哈河,古称土水(又称土河),源头在河北平泉县柳溪乡光头山。两条河流虽经多次泛滥改道,但大致的流域没变,仍然在内蒙古通辽附近汇聚,组成西辽河,向东流去。在辽宁昌图县古榆树与东辽河合流,途经辽北、辽中、辽南,纵贯全省。下游又与浑河汇合,在营口注入渤海。1958年因洪水改道,在辽中县六间房向西,顺双台子在盘山湾入海。

说到辽河,就不能不提到辽朝,辽朝还要从契丹族的起源说起。据说在很早以前,天神骑白马从马盂山浮土水(老哈河)而下,与一个从潢水(西拉木伦河)而来乘青牛车的青年女子在两水交汇处相遇,结成配偶,生育八子。后来繁衍成为契丹八部落。这个传说说明契丹人的祖先始终活动在西拉木伦河与老哈河一带,逐水草而游牧,与突厥、奚、室韦等北方少数民族不断接触,战和不定。同时又不断地侵扰中原,掠夺财物、人口、牲畜等。公元三世纪,部落之间因战争的需要而结成联盟,到北朝时期已经成为北方边患。史料记载,隋朝曾派出大将韦云进行征讨,沉重打击了契丹的实力,使其在百年左右未起边衅,依附中原。唐贞观时期,在契丹设松漠都督府,驻地在今内蒙古巴林左旗。授部落联盟首领大贺氏为松漠都督,赐姓李。同时又设营州(朝阳)都督,节制松漠。至此,契丹部族平安归顺数百年,休养生息。虽不时仍有侵扰,因未成大患,故朝野不闻,相安无事。

到公元907年契丹部族首领耶律亿(契丹族名阿保机,史称辽太祖)统一了北方各部落,国力强盛。连年对外作战胜利,俘获了大量的外族奴隶。内部矛盾逐渐产生。政权管理出现危机。公元916年,在汉官的帮助下,建都城,立朝堂,设百官,定法律。官制分为南北两院,北院官管理部族事务,南院官管理汉人事务。他自称天皇帝,封妻萧氏为地皇后。并废除家族选举制,建立皇权世袭制。在潢水以北(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建皇都,设上京临潢府。几年内又依照汉字的偏旁部首制定了契丹文字。重用汉官,学习汉人礼仪。当时未定国号,内外都称为契丹国。在军事上向西北和东北发展,西征甘州(今甘肃省张掖市),打败回鹘,使回鹘可汗纳贡称臣。向东攻占渤海国都忽汉城(今黑龙江省宁安县),灭了渤海国。掠夺珍宝、人口、牲畜,烧毁城池。另设东丹国,并以皇太子为国主。辽太祖死后,次子耶律德光继位,是为辽太宗。继位之初就领兵南下侵掠汉地。当时后唐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反唐自立,向契丹求援,辽太宗即与石敬瑭约为父子,并册封他为大晋皇帝。石敬瑭将燕云十六州之地奉献给契丹。后晋成为辽的属国,而年迈苍苍的石敬瑭成了儿皇帝。也成为中原历史之耻。

石敬瑭死后,他独生子石重贵继位,耻于儿皇帝的地位,不肯向契丹称臣。辽太宗发大兵攻晋,占领晋都开封。晋帝兵败投降。辽太宗灭晋后正式建立国号为大辽国。

辽太宗在灭晋过程中,纵兵在中原各地大肆掳掠,遭到各地人民的奋勇反抗,使他感到中原人难治,所以他并没有在汉地建立政权,实行统治,而是按照奴隶制传统,把晋国的宫女、宦官、百工作为奴隶全部都运回上京临潢府。灭晋后就马上返回上京,在途中病死。后世的世宗、穆宗、景宗等都在位时间较短,建树不大,乏善可陈。只是先后设立了南京辽阳府,后又改为东京辽阳府(今辽阳市),西京大同府(今山西省大同市),南京幽都府(今北京市)到辽景宗死后,年仅12岁的儿子耶律隆绪继位,是为辽圣宗。由母亲萧太后执政,宠信南院枢密使、南京幽都府留守河北玉田人韩德让。在与宋军交战时,订立澶渊之盟,使宋辽150年相安无战事。在辽国内部也进行改革,采取削弱奴隶制措施;确立封建制;修改法律,主人不得随意杀死奴隶,契丹人与汉人犯法同等治罪等;在军事上继续向外扩张,使鞑靼、回鹘等北方少数民族纷纷归附。圣宗还亲自征服高丽。又依照汉人建筑规制和模式新建中京大定府(今内蒙古宁城县大名镇),以后,这里成为辽朝的统治中心。辽圣宗在位49年,是辽朝的全盛时期。又延续了90多年后,在1125年被金所灭,存续210年。

辽朝灭亡后,契丹族由此进入了民族分化融合时期,逐渐同化在汉、蒙古、鞑靼等北方各民族中。现在经民族学专家考证,东北的达斡尔族有很多传统和习惯与契丹族人接近,怀疑他们是契丹后裔。但达斡尔人并不认同。

在西辽河南源老哈河源头,这里枝繁叶茂,怪石嶙峋,溪流潺潺。空气清新凉爽,环境清雅怡人。溪边一块巨石,上刻“辽河源头”四个大字,落款竟然是“辽宁省营口市艺术家考察团立”,时间是1990年6月。平泉的朋友介绍说:1990年,营口的艺术家和地理、水利方面的专家,用了几个月的时间,考察了东、西辽河的各个河流源头,最后认定老哈河的流域面积最大,应视为辽河的主源头。这一结论,虽未取得国家有关部门认定,但却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可。溪水尽头有一口石砌小井,一看便知新近所为,泉水从中汩汩流出,但面对涓涓细流,总觉得缺少一些气势。后经当地人介绍:一是近年来比较干旱,地下水越来越少,导致水量减小,二是这里有明河还有暗河,人们看到的是明河,还有暗河水量也不小。在地面能听到哗哗的流水声,却看不到河流。另据未经证实的消息说,有关部门已经勘探,准备采取工程措施,把暗河引上地面。当地群众还介绍说:很早以前,这一带是皇家禁苑,所以林木繁茂,元代建大都(今北京城西南部)、明代建紫禁城、清代维修皇宫等三次大规模砍伐,使原始的参天古树荡然无存。现存的都是些次生林和一小部分人工林。当地人对这里都存有敬畏心理,多方保护,很少破坏。所以原始生态环境得以保存。

辽河源头的位置,在主峰马盂山的北部。从这里上山,经过森林浴场,向东南方向行走大约3小时,就能到达马盂山主峰和山上的仙居山庄。

上山有两条路,分南坡和北坡。南坡较远但坡度较缓,北坡虽近但坡度较大。取道北坡是最佳选择,盘旋而上,只需20分钟,到达山上的仙居山庄。

沿途经过鳄鱼望江、神龟驮宝、佛手通天,三处景点都是天然巨石形成,从特定的角度看去,倒也惟妙惟肖。

从马盂山山门出来约5公里左右,有一个村庄,村中路边横生出一株硕大的杨树,说它硕大,主要是它一根生三干,每干衍生三枝,每一枝干直径都有50厘米以上。树冠覆盖面积在10亩左右。当地人敬若神明,称其为千年古杨,又称九曲神杨,最后定名为“九龙盘杨”。据说是辽国萧太后在此地围猎时所栽,距今已有近千年,目前仍然枝繁叶茂,生机盎然。海南的“一树成林”和曲阜的“孔子手植桧”天下闻名,主要是因为诸多的人文因素。契丹萧太后虽算不上名满天下,但毕竟也是一代女皇,执政27年,与儿子辽圣宗共创“统和盛世”。最起码应算得上北方名人。她栽的杨树能活千年而不朽,也堪称奇迹。所以,名人名树效应如何有机结合,还有很大的空间有待于开发和利用。但核心问题还是保护。

单从老哈河的自然地理而言,它只不过是辽河支流的一个普通流域而已。但从政治地理而言,它却是一个民族繁衍和一个朝代兴起之地。辽朝真正立国称帝有210年,但从政权割据到偏安新疆的西辽灭亡,有近300年的历史。它所辖疆域比五代诸国和大宋朝的疆域大了很多,事实上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南北朝时期。

无论是魏晋南北朝还是辽宋分立时期,双方都以“正统”自居,尤其是北宋立国后,自然要代表中国,而辽这样一个先于北宋立国、以少数民族贵族为主体的政权也同样声称代表中国。辽太宗灭晋后,虽不能在中原立足,却把中原国家代表皇权的法物席卷而去,连传国玉玺都落入辽国。从此,辽朝用历代帝王的法物装扮自己的统治,目的就是要证明它的统治具有合法性,代表“正统”。由于辽宋双方实力均衡,最终则达到相互承认。澶渊之盟订立后,宋朝统治者也接受了辽朝“南北两地,古今所同”的观点,双方交换文书时互称南、北朝。于是辽宋成为“兄弟之邦”。

对这样的历史局面,为什么没有称为南北朝时期,原因有二:一是历史上已经有了魏晋南北朝,再有宋辽南北朝可能会不好区分,给后世留下麻烦;二是辽代建国前后,对中原多有侵扰,尤其是割据燕云十六州以后,严重伤害了中原人民的民族自尊心。所以在若干年以后中原人民以及士大夫阶层,始终对辽国视若仇敌,在心中并不承认它的“兄弟之邦”地位,也就不能给予它与南朝并立的北朝地位。

聂斌程在辽河源九龙盘杨树下,传说此树为辽国萧太后所植。

到元朝修史时,在如何对待辽、金地位,也就是宋、辽、金谁为“正统”的问题上,引起了巨大的争议。汉族知识分子坚持大汉族主义的民族偏见,认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强烈反对实事求是地对待少数民族王朝的历史地位问题。元朝统治者的观点、立场不可能与汉族士大夫一致,元朝统治是蒙古族,与辽、金王朝统治集团同属北方少数民族,因此,否定辽、金的正统地位,实际上对元朝本身的正统地位也会产生影响。但元朝本身是一个大一统的王朝,他们最初是犹豫应当继承宋还是继承辽、金的法统,由于利弊得失颇费斟酌,因此,争议80多年,直到元末始确定辽、宋、金三史的编修各予正统,各系其年号。这样,《辽史》终于得以修成。由于汉族侯史官都受仇视辽朝倾向的影响,对本来资料就不全的《辽史》更是惜墨如金,删繁就简,内容贫乏,成书草率,根本不能客观翔实反映辽朝的本来面目,为后世的辽史研究留下了诸多遗憾。

从考古发现,黄河文明要晚于海河文明,海河文明要晚于辽河文明。辽河不仅孕育了中华共祖——红山女神,也见证了契丹民族的缘起、兴盛、强大和衰亡。辽朝的历史发展过程(当然包括凌河流域),也是中国南北方民族大迁徙、大融合的过程。南方的百工之徒因为战争成为奴隶后,把中原先进的手工艺和先进文化带入北方,提高和改进了北方落后的生产力水平,同时也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向汉民族同化的进程。

据历史资料记载,辽西地区,曾长期为辽朝所辖,又是契丹民族的龙兴之地。凌源设榆州时,就是辽中京大定府辖区,属京畿重地。宁城大明城直到明朝才被火烧毁,故凌源的城市发展史应该重点从辽朝记起。随着历史的变迁,朝代的更替,中国北方这一最大的少数民族政权——辽朝,并没有被浩瀚的历史所湮没,作为祖辈曾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更应该了解这里,也更应该了解这里的历史。

作为辽西地区,辽河源、凌河源及举世闻名的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都有厚重的历史积淀。“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相信不久的将来,辽西一带的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一定会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在世人面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