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手舞百万兵

手舞百万兵

时间:2022-07-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凌源的皮影艺术,经国务院批准,已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也是让凌源地区人民值得骄傲的大事。据考证,凌源皮影属滦州影派系,影人用驴皮雕制,故又有驴皮影之称。说古唱今,钻天入地,腾云驾雾,配以粗犷豪放、委婉动听的唱腔和丰富多彩的乡土故事,堪称“口唱千古事,手舞百万兵”,颇受广大群众喜爱。凌源的皮影还与地方民俗紧密结合。凌源的皮影艺术虽植根于穷乡僻壤,却流传于平民百姓心中,深受群众喜爱。

一看到文题,人们马上会想起,在月夜之下,那神奇而又迷人的皮影艺术场景。

凌源的皮影艺术,经国务院批准,已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也是让凌源地区人民值得骄傲的大事。

皮影艺术,在凌源地区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关于皮影艺术起源于何时,尚无详实资料可考。但据记载,早在宋代皮影就很活跃。宋理宗瑞平二年《都城记盛》中就有“凡影戏,乃京师人物以素纸雕镞,后为彩色装皮为之”的记载。宋代惠明和尚有诗:

时任文化部代部长、诗人贺敬之到凌源视察,与韩琢先生交谈文化工作并观赏皮影艺术(左一是文化局长王海晨、左二为贺敬之部长、左三为韩琢先生)。

五尺生绡作戏台,全凭十指逞诙谐。

有时明月灯窗下,一笑还从掌握来。

南宋《梦粱录》也有弄影戏者“杭城有贾四郎、王升、王润卿,熟于摆布,立讲无差”。可见,宋代不仅有纸影,并且已有皮影戏

辽西凌源皮影到清代甚为活跃。据考证,凌源皮影属滦州影派系,影人用驴皮雕制,故又有驴皮影之称。皮影戏具有人员精干,设备简单,活动方便的特点,是我国戏剧艺术轻骑兵。凌源地区从前每个影班只四五人,五尺生绡做戏台,便可招徕无数观众。说古唱今,钻天入地,腾云驾雾,配以粗犷豪放、委婉动听的唱腔和丰富多彩的乡土故事,堪称“口唱千古事,手舞百万兵”,颇受广大群众喜爱。

凌源的皮影还与地方民俗紧密结合。如:正月十五唱“灯会影”;三月三唱“祭河神影”;五月初五唱“雹神影”;五月十三唱“关帝影”;六月二十四唱“龙王影”;七月七唱“鹊桥影”。此外,就各家各户还有“许愿”的唱“还愿影”,为老人祝寿的唱“庆寿影”,名目繁多,甚至逢年过节还有对台影、连台影。

皮影艺术都有生动的故事情节。道白可令观众捧腹大笑,委婉的悲情唱腔可使人为之落泪,勾人魂魄。辽西地方演影也叫唱影,说明群众非常注意唱腔。许多老人在影台前叼着烟袋,眯着眼听影,当听到一段满意的唱腔,老人便知足地点点头,以示得到极高的艺术享受。凌源皮影团演唱现代皮影戏《海霞》,表现旧社会渔民生男孩好好抚养,要是生女孩就扔到海里溺死。海霞降生,因无力喂养,孩子爹将女孩海霞放入木盆漂进大海,一段生离死别的悲情唱腔,使台下观众纷纷落泪。70岁的老人冬天戴棉手闷子,落泪就擦,后来在手闷子上擦出一层冰。可见皮影艺术声调唱腔的无穷魅力!

凌源的皮影艺术虽植根于穷乡僻壤,却流传于平民百姓心中,深受群众喜爱。皮影界的先辈们在这片民间艺术的领地辛勤耕耘,刻影人,编影卷,学技艺、授高徒,熬过多少个不眠之夜。他们含辛茹苦地探索皮影艺术,才有今天的发展。人民喜爱皮影,艺人更不愿离开三米影台。不知有多少皮影艺人演唱之中病倒台上,撒开手中的影人、鼓板,丢下四弦而离开人间。当年,凌源皮影艺人中有名的“箭杆王”王奎,号称铜喉铁嗓的王立庭,苦心传艺而失明的艺人胡殿明,他们艺术造诣都很深,为皮影艺术的继承和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可在从前地方史志上,却从未见过这几位皮影艺人的名字。

凌源的皮影艺术,新中国成立后有了很大发展。

据1958年统计,当时凌源人口不足40万,竟有影社120个,职业艺人及半农半艺骨干达400多人。以瓦房店乡为例,12个生产队,每队都有皮影班(一个班有一个影箱),逢年过节都要搭台唱影。

凌源皮影艺术界,人才济济,事业繁荣,传承悠久,不同年代,不同场合,不同的艺人登台献艺,都曾展示过辉煌。

1948年,郭永山、高庆云、蔡景香等艺人率先在山咀子(四合当)开办“永兴园”皮影社。

1949年,张克礼、佟敏、王海俊、许有等人在朝阳街小什字开设影园子。

1957年7月1日,何秀林、国志民、郭永山、佟敏、樊景芳等9人建立合作性质的凌源皮影组,1959年赴锦州参加会演,佟敏等人自编自演皮影《新婚之夜》、《红卫星上天》取得优异成绩。

1960年凌源县建立曲艺团,其中皮影分两个队演出,总队员20余人。同年参加朝阳地区皮影调演,他们创作演出的现代皮影《双月重圆》获优秀表演奖和创作金奖。

进入上世纪70年代,在朝阳市有关领导指导下,凌源首先恢复皮影上演,在松岭子三皇庙村搞了皮影改革试点。村党支部书记于振声非常重视,亲率皮影艺人到唐山等地参观学习,取得经验后,又亲自协助制作新型影人并参加排练现代皮影戏《红嫂》、《龙江颂》。一时间三皇庙皮影名声大振。1976年,三皇庙皮影队代表朝阳地区赴盘锦灾区慰问演出,受到灾区人民热烈欢迎。

1979年11月,凌源皮影代表团参加朝阳市皮影汇演,演出《鹤与龟》、《白蛇传》和现代戏《双喜临门》,荣获集体一等奖和音乐创作、舞台美术等单项奖多个。凌源派出两个队,另一个刀尔登队,演出传统折子戏《打禁门》也获得一等奖。

1991年9月,凌源皮影代表团参加辽宁省首届皮影调演,演出神话故事《火焰山》,荣获集体一等奖。

1992年2月,辽宁省文化厅命名凌源为“群众皮影艺术活动基地县”。同年9月,皮影《火焰山》调沈阳参加辽宁省第二届艺术节演出,归凌途中又在朝阳为港、澳、台三胞会议做专场演出,得到各界极高评价。

1994年,凌源皮影专题片《灯与影的魅力》多次在省、市电视台播出。该片发送日本和东南亚各国200多本。《辽宁日报》关于皮影专题报道文章《半边脸艺术——凌源皮影活动及艺术再还给群众》发表后,使凌源皮影再显辉煌。

1996年11月,国家文化部命名凌源为“中国民间(皮影)艺术之乡”。这期间,中宣部副部长、文化部代部长贺敬之亲自来凌源视察,在文化馆观看皮影,现场表扬凌源党政领导及文化系统的同志重视皮影艺术的挖掘和创新,并亲自到韩琢办公室,翻看他整理的数百册影卷,感慨万千。他号召各地文化工作者要向韩琢同志学习。

凌源文化瑰宝:皮影艺术造型

1997年10月至1998年2月,中央电视台《时代写真》栏目,在凌源拍摄长达50分钟皮影专题片《苦皮影》,在中央台一套连播。

1998年7月,文化馆“心连心”皮影团代表朝阳市参加省第三届皮影调演,演出皮影《红莲除霸》荣获省金奖。文化局副局长刘玉国、文化馆馆长韩琢,分别获文化厅调演积极分子光荣称号,韩琢的论文被评为优秀论文。

2009年,凌源又接受省里的对外演出任务,文化局组织皮影艺术团,加紧编导、试演,局里上下在夜以继日地忙碌着……

提到对皮影艺术的研究和发展,其中有几位皮影专家和业内人士的贡献应当特殊记上一笔。

2001年,“振声皮影艺术团”代表朝阳市参加全省皮影调演,荣获金奖。于振声先生被省文化厅授予“艺术家”称号。

另一位有特殊贡献的专家,就是原凌源市文化馆馆长韩琢先生。他多年顶风冒雪搜集影卷资料,到河北、内蒙古及辽西各地拜访60多位老艺人,收集整理皮影唱腔资料。1984年出版《凌源皮影唱腔简介》、《凌源皮影唱腔选》两部专著。几年来共收集传统影卷200余部共2000余万字。

刘景春从事皮影艺术30余年,2008年2月28日在人民大会堂受到国务委员陈至立的亲切接见,同时被授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

尤其还应特书一笔的是,以聂斌程局长为首的凌源市文化局领导班子,非常重视凌源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瑰宝——皮影艺术。他本人由于长期的勤奋学习,知识丰富,文化素养很高,因而对皮影艺术异常重视。自2008年起,组织具有研究能力的几位老同志温晓明、许克勤、赵喜章、韩琢等,专门搜集挖掘皮影艺术的各种资料,并进行集中研究整理。这些老同志深入调查、走访,认真研究整理凌源皮影艺术成果,实在是难能可贵之举。

在中央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的指导下,凌源市皮影艺术活动空前活跃,人民群众对皮影艺术的追求也越来越强烈。凌源,这一全国皮影艺术之乡的盛誉,必将更加灿烂辉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