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一切为了教学

一切为了教学

时间:2022-07-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1987年获上海高校教书育人成果一等奖并被评为上海市优秀教育工作者。1928年受聘于交通大学数学系教授并担任首任系主任。1952年院系调整后专任交通大学教授。1958年,全国大炼钢铁,上海决定以交通大学冶金系为主成立上海冶金学院,王嘉善由同济大学派去支援,后来上海冶金学院并入交通大学,从此,他正式进入上海交大数学系任教。

王嘉善 一切为了教学 一心为了学生

◎高传勇

王嘉善教授

王嘉善(1927— ),江苏苏州人。上海交通大学教授,九三学社社员。1950年毕业于上海光华大学理学院数理系。1950年至1951年任东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院数学系助教;1951年至1958年任同济大学理学院数学系助教、讲师;1958年至1993年任上海交通大学数学系讲师、副教授、教授。1984年,赴美国乔治亚大学做访问学者,考察美国数学教学工作。作为第二作者编写的教材《高等数学讲义》上、下册(樊映川等编,1958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于1983年获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科技图书一等奖,并于1987年获国家优秀教材奖;他参加主编的《高等数学》上、下册(同济大学数学教研室主编,1978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于1987年评为国家教委优秀教材一等奖。1987年获上海高校教书育人成果一等奖并被评为上海市优秀教育工作者。1989年获上海市普通高校市级优秀教学成果奖。曾任国家教委高等学校工科数学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国家教委高等学校工科数学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第一、二届)委员、国防工办国防工业院校数学研究会副理事长、上海高校工科数学协作组副组长。

高小开始就有当教师的心愿

王嘉善出生于一个职员家庭,有7个兄弟姐妹,他排行第四。父母是初中、小学文化程度,他们对子女的读书却期望很高,把“发家致富”的希望寄托在子女身上,督促子女要认真读书,“将来到社会上找到好工作,过上好的生活”。

1938年,王嘉善读小学的最后二年,在民立中学附属小学(苏氏小学)读书,遇上了几位好老师。在老师循循善诱的教导下,他学到了很多知识,同时,他心目中也刻画出一个“好老师”的深刻印象,逐渐成为他心中的榜样,他立下了“将来要做一位好老师”的心愿。

读小学三年级时,发生了七七事变和八一三事变。全家由上海南市区逃难到公共租界,不久父亲失业,只身去了内地谋生,母亲带着7个子女留在上海,由于战争,邮路阻塞,经常收不到父亲的汇款,家庭经济情况极度恶化,母亲不得已,只好让两个儿子和女儿高中毕业后辍学,托亲朋好友介绍,外出打工。王嘉善很幸运,母亲支持他继续读书,一直到1945年抗战胜利,读完高中二年级。在此期间,他除努力读书外,还帮助母亲做家务,如买米买煤球、做饭炒菜等,长年累月,练就了一手切菜的好刀功。后来,常在家帮厨料理。1985年在美国期间,适逢乔治亚大学的中国留学生联谊会成立,他下厨帮助切菜,外国友人看到了他熟练的刀功,称赞道:“你不仅是教授,还是熟练的厨师!”

“当教师”是王嘉善梦寐以求的理想。1943年,初中毕业后他考进了清心中学。清心中学的校舍原来在南市区的陆家浜路上,由于校舍被敌伪侵占,清心中学只好租借上海女子银行的二楼办学。当时黄浦区失学的孩子特别多,清心中学学生会的进步学生办起了清心义务小学,招收附近的失学孩子,利用晚上上课,他有幸当了四年级的数学老师。虽然白天要应付高中二年级繁忙的学业,晚上又要教课,但他心情愉快,教起书来乐此不疲。这样,他在读高中期间,开始“圆做教师的梦”,也坚定了将来做教师的志愿。

1945年,日本投降,清心中学搬回原址办学,清心义务小学只办了一年,不得不停办了。

1946年,王嘉善高中毕业,为了实现做教师的梦想,他报考了光华大学冷门的数学专业,因为当时的数学系毕业生出路非常窄,毕业后的出路就是当“教书先生”。在光华大学他受到了很多名师的教育,如大学一年级时的英语教师曹未风教授、大学二、三年级复变函数和数理方程等课程的朱公谨教授。由于他学习认真,成绩好,得到朱公谨的赏识,希望“他将来成为一名大学教师”。

朱公谨(1902—1961),字言钧,又名霭如。著名数学家、数学教育家。1919年考入清华留美预备学校,1922年赴德国哥廷根大学数学系留学,1927年毕业获博士学位后回国。1928年受聘于交通大学数学系教授并担任首任系主任。20世纪三四十年代继续执教于交通大学,同时在光华大学、大同大学、同济大学、中央大学等大学任教,曾任光华大学副校长。1952年院系调整后专任交通大学教授。

1950年暑假,王嘉善大学毕业了,班里只有3位同学,其他2人都报考了研究生。由于他家庭经济不宽裕,还有两个妹妹要上学,所以他要参加工作以减轻家庭负担,但1950年时国家尚无统一分配的政策,毕业以后得自己找工作。

当时适有东北师范大学副校长张德馨教授来沪招聘教师,曹未风教授推荐他去找张教授了解情况,见面后,谈得非常顺利,张教授热诚希望他去长春工作,并把去长春的路费先预支了,就这样他决定去长春任教。

第二天,他去向朱公谨老师辞行,朱老师了解他的家庭情况,也关心他的发展前途,鼓励他在上海找工作,说“上海总会有工作的”。1951年6月,他在长春接到朱公谨先生的信,说“已经为你在上海找到了工作,你可以办理手续回上海工作了”。他按照恩师的要求,马上向学校申请辞职,东北师大最终同意放行。他回上海后,朱公谨告诉他“交通大学、同济大学都欢迎你去任教”。由于他的大学老师及同学在同济大学的较多,所以选择了进同济大学数学系工作。

一切为了教学 一心为了学生

虽然他没有选择进交大任教,但他的命运与交通大学有着不解之缘,而他最终在交通大学成为知名教授。

1958年,全国大炼钢铁,上海决定以交通大学冶金系为主成立上海冶金学院,王嘉善由同济大学派去支援,后来上海冶金学院并入交通大学,从此,他正式进入上海交大数学系任教。长期执教于交大基础课高等数学的领域,辛勤耕耘超过50年。他曾教授动力系、冶金系、电机系和造船系等的高等数学课程,先后开出的课程有《高等数学》、《工程数学》、《微积分》、《微分方程》等,编写的教材有《高等数学》、《微积分》、《初等数学》等。他热爱自己的工作,兢兢业业,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

王嘉善教“高等数学”课程,十分注意加强数学基础知识的传授,同时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力,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情况,有的放矢地不断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时讲时新,教学效果好,他的课程成为“精品课程”,他也成为众口称赞的“好教师”。他的名字在师生中广为传颂。

王嘉善在回顾自己的数学教学时告诉人们:“由于我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虽然领导长期安排我在教学第一线,年复一年,心中无半句怨言。”大家知道,在大学里长期存在“轻教学重科研”的情况,许多教师即使教学很好,在晋升职称等方面“往往吃亏”,使人很难长期安心教学工作。王嘉善在名利面前却心无旁骛,将全部精力交给教学,交给学生,做到了“一切为了教学,一心为了学生”。

他说:“要搞好教学,必须认真备课,不断改进,不断提高,要精益求精。”他每上一个新班级的课,都看作是“新的起点,精心备课”,为了让学生比较容易掌握教学内容,他精心编写《高等数学》的讲义,形成了自己的特点:(1)以2学时为一个单元(称为一讲);每一讲有一个(或两个)中心内容,教学目的性较强,学习内容、要求较为明确;(2)编写时贯彻精讲多练的原则,全书共63讲,讲课为126学时,习题课、讨论课时间多达63学时;(3)讲义中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予以充分阐述。在例题方面,注意一题多解。这有助于培养学生将知识、方法、运算能力融会贯通。与讲义配套,他还编写了专门为学生使用的《高等数学学习建议书》,每一讲都指出了学习要求;复习中应注意事项和进一步思考的问题;复习后可做的练习,以巩固所学知识;布置课外作业;留有少量思考题。最后还附有10次讨论课的讨论题。

而且,他的《高等数学》的每一讲,都亲自手写成讲义,油印发给学生,这给学生课外复习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但是他要付出成倍的精力。但他从来不认为这些工作是额外的负担,只要能够帮助学生学好,他都不厌其烦地去做。他好像有一种本能,“一见到学生就高兴,一想到教学就兴奋”。如每次上课,他都要提前几分钟到教室,课后留几分钟给学生,听听学生对讲课的反映。就是这样日积月累,丰富了自己的教学经验。所以他的课越讲越好。课堂上,他的板书工整,条理清晰,布局合理,讲与写同步不紊,相得益彰,略带上海口音的普通话,口齿清晰,音量适中,坐在后排的学生也看得见、听得清。学生把板书记下就是很好的听课笔记。有一位听过他讲课的交大学生考研究生时要复习数学,可是在搬家时把“听课笔记”夹在废纸里卖掉了,后悔不已,有一次见到王嘉善说:“太可惜了。”

王嘉善(中)与学生讨论学习中的问题

1973年,交大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所招收的学员文化水平参差不齐,给授课带来许多困难。学员们对学习《高等数学》本来就有畏难情绪,听说是交大资深教师王嘉善讲课,更怕“听不懂,学不好”。王嘉善说:“这些学员因为上山下乡插队落户影响了学业,能考上大学难能可贵。”对他们厚爱有加。他备课仔细,讲课详细,重点突出,深入浅出,语言清晰;有时还发油印复习材料给学生。曾经听过王嘉善课的一位交大校长办公室副主任说:“听了王老师的课以后,我们原来惧怕学高等数学的心理障碍消失了,反而喜欢上了它。”工农兵学员的课难上,有的老师也有些怕,但是,王嘉善“喜欢上”。

20世纪80年代,交大在范绪箕校长大力推动下,实行教学改革,主张教师改变“灌输式”,提倡“讨论式”教学。王嘉善教《高等数学》本来就是“少而精,启发式”的,课堂上经常穿插一些提问式的讨论,深得学生们的赞许,早已闻名遐迩。所以王嘉善的《高等数学》课是教务处实行“讨论课”的首选,实行一年,非常成功。

1983年,上海市高校工科数学协作组在交大组织了一次王嘉善“讨论课”的观摩教学,来了很多上海市各高校的数学教师。课堂上,王嘉善和学生的讨论提问水平高,回答精彩纷呈,生动活泼,颇有启发。参加观摩的教师认为这堂“讨论课”是高质量的,发出感慨:“不愧是交大,不愧是交大的老师,不愧是交大的学生。”

王嘉善的教学水平在交大有了名,学校领导早已把他列为骨干教师培养,1984年10月,派他到美国乔治亚大学数学系做访问学者一年,主要考察数学教学。这次访问学者的经历,不仅提高了他的英语水平,而且熟悉了美国的教学情况。他利用这次学习机会,对《微积分》、《微分方程》等教科书作了对比分析,他的教学有了更广阔的国际视野。

有一次,教务处组织“考研辅导课”,学生们听说是由王嘉善上辅导课,蜂拥而至,在一个300人的阶梯教室,济济一堂,连走廊也站满了人,王嘉善的教学效果也非常好。

王嘉善讲高等数学课的效果好,在上海,在内地高校也有知名度。上海市数学协作组为推广他的教学经验,1991—1992年度,组织上海市高校工科的中青年教师听王嘉善讲“教材分析与研究”的专题讲座。一共讲了18次,每次3小时,他对《高等数学》中的重点、难点及释例,一一精辟分析,恰中要核,每次讲座都吸引很多外校教师听讲,均认为是“不可多得的高度的经验总结”。

1991年,上海市组织了一次工科院校的高等数学竞赛,目的是检查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推动教学质量的提高。交大教务处和数学系为了迎接这次数学竞赛,组织了多名高水平教师为参加这次竞赛的学生讲“数学竞赛辅导课”,王嘉善也是主讲教师之一。学生们喜欢听王老师的课,有一次,由王嘉善讲课,慕名而来听课的学生太多,原来在100多人的教室,临时换为200多人的阶梯教室,学生们为了抢坐位争先恐后,有些学生进门时,把门上的玻璃挤破了。王嘉善一进门大吃一惊,发现地面上撒了一地碎玻璃,俄顷,才想到发生了抢座位的一幕。学生们见他开讲了,顿时鸦雀无声。

王嘉善(右)接受学生献花祝贺他获奖

交大在这次《高等数学》竞赛中安排在重点工科院校一组,取得的奖项名列第一,其中囊括了全部一等奖6名和全部二等奖14名,在全部29名三等奖中获得24名,全市49名获奖学生中交大占了44名,在高校界“大出风头”。多年来,交大加强数、理、化、力学和计算机等基础课的教学,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这次数学竞赛是一次很好的检验。竞赛结果,给王嘉善等数学系教师以莫大的鼓励。

王嘉善在几十年的教育生涯中,呕心沥血,尽职尽责,追求完美。他说:“如果有一堂课自己觉得不满意,会几个星期都觉得不舒服”,然后千方百计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早在20世纪50年代,他的教学声誉已经崭露头角,但还是不满足。1959年,他听了孙增光老教授一个学期的课,得益匪浅。他为了旁征博引,看了许多国外的权威数学著作。比如,在讲“夹通定理”时,如果从理论上证明,很抽象,深奥乏味,他用苏联著名数学家那汤松《高等数学》的教例“两个警察押着一个小偷走向监狱”讲解,深奥的概念就变得容易理解了。“极限”也是很难讲明白的概念,他选用生动的教例来讲解,学生就容易接受了,所以学生们觉得他讲课“深入浅出”。王嘉善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任教几十年如一日,严格要求学生,首先严格要求自己。上课从来没有迟到的记录,这也是他创造的一个奇迹。有一次要到延长路校区上课,可能是自己的手表出了问题,相差几分钟没有赶上学校的班车,急忙叫了一辆出租车赶到学校,跑到3楼的教室后仅一分钟,上课铃声响了,终于保持了他“上课不迟到”的记录。

令人称赞的“教学脚本”

王嘉善早年执教于同济大学时,曾参加全国闻名的樊映川等编《高等数学》的编写工作。对早期高校数学教育做过贡献。该书于1958年问世,受到全国工科院校的普遍欢迎和采用。

1979年,上海市高校工科数学协作组恢复活动,王嘉善被推为副组长之一。他在同行中享有一定的声誉,但他为人十分低调,总是以一个普通工作者的身份,不声不响地做事。

数学系的老师都知道,王嘉善的教案独具特色,相传“王老师的教学是有脚本的”,有的老师羡慕他的教学“脚本”。数学系领导也很重视他的“教学脚本”,作为一种教学方法,专门组织活动进行总结,有人把它称为“王嘉善教学法”,概括起来说,就是:课堂讲授应体现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课后辅导应致力于教会学生看书学习;习题课应以练为主,结合讨论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增设讨论课和要求学生做阶段小结。他在完成这些教学过程中,舍得花时间,直到学生满意为止。

王嘉善教学法的基本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课堂讲授应体现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他的教育对象主要是大学一年级学生,他们对大学学习方法有个适应的过程,加上高等数学这门课理论性强,比较抽象,因而讲授是一个主要环节,所以,他在讲授中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他采用了这样一些方法:

“讲授应有浓度”。使学生感到“在课堂上非积极思维不可,课后非好好复习不可”,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逐步培养出能力。讲授的浓度和坡度来自内容的“少而精”,为此把教学内容分为两类。主干内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为一类,这些内容要讲深讲透;另一类内容是非主干内容,这些内容可少讲些,讲粗略些;有的可以在课堂上提问学生;有的可以在习题课上或讨论课上解决;有的甚至可以留给学生课后自学解决。上面的做法不仅使讲授的时数减少,更主要的是让学生“学中有思”,“学后有思”。通过“思维爬坡”练出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讲授应贯彻‘引导学生自得’的原则。”即尽量启发学生依靠自己的努力来获取知识,华罗庚先生说得好:人的一生中有老师教的时候少,没有老师教的时候多;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书本上翻到现成的答案少,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多。因此课堂讲授负有“教会学生自得”的任务。

由于高等数学课具有开发智力的价值,大学生又有较高的智力水平,因此在讲授中贯彻“引导学生自得”的原则是行之有效的。

课后辅导应致力于教会学生自学能力。他努力培养一年级学生转变学习方法。认为,刚从中学毕业的学生,不习惯自学,对于怎样阅读教材,怎样发现问题,如何抓住重点深入钻研确有困难。他针对这一情况,编写了一份《高等数学学习建议书》发给学生,该建议书内有:每一讲的学习要求,复习时应注意的问题,哪些问题应进行思索,哪些练习可供复习后试做。另外还附有一些思考题目,让学生学得更广些、更深些。

习题课应以练为主,结合讨论,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他把习题课作为高等数学课的一个实践性教学环节,它的任务是:帮助学生巩固与深化课堂教学知识;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和运算技巧;培养学生正确地运用数学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提问、练习、讨论等方式,发现教与学的薄弱环节及时补救。为了达到上述培养要求,增加了习题课的学时数,并尽可能分小班上课,改变以往习题课多讲少练,甚至只讲不练的做法。在习题课上,先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然后举一些典型的例题,此时以分析题意、讲清解题的思路和方法为主,不一定把例题解到底,剩下较多的时间让学生动手解题;最后抓住有普遍意义的问题让学生讨论,以明辨是非,评价优劣。这对于促进学生用数学知识向解题能力的转化,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增设讨论课。他为了培养学生独立探求知识的能力和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校领导的鼓励下,增设了讨论课这一教学环节。实践证明,讨论课不仅促进了学生的自学,深化了知识,开拓了思路,锻炼了他们的表达能力,而且使学习上的不同见解得到交流,逐步掌握了数学的方法论。

要求学生做阶段小结。他为了让学生初步掌握到一点做学问的方法,按教学段落让学生在复习的基础上做些书面小结,这样做有利于锻炼学生以下几个能力:整理的能力,使知识富有条理;概括的能力,学会把书读薄;表达的能力,用自己的语言讲清问题。这些能力对一个科技工作者而言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单纯听课做作业训练不起来的。

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

王嘉善说:“我是教师,有责任引导教育他们。鼓励他们树立理想抱负,发愤图强,为振兴中华做出贡献。”他十分注重结合教学实践,做“教书育人”的工作。

“认真搞好教学”是他做好育人工作的前提。在数十年的教学工作中他深深地感到“育人要有成果,首先要热爱自己的教学工作,把书教好”。搞好教学,首先要备好课。不少教师对他说“你讲高等数学已经几十遍了,闭着眼睛也可以去讲”。而他从不这样认为。高等数学的内容,对他来说虽然已经教了几十遍,但每教一遍,都有新的体会和打算;每次所教的班级也都是新的,都是第一次见面,教师、学生双方都是“常教常新”的。因此,他认真备课,既是对学生负责,对国家负责,也是师德的集中表现。何况认真上课,严谨治学也可在如何对待事业上给学生树立一个榜样。再者,历史在前进,现代工程技术对高等数学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在基础课教学中,如何体现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备获取知识和适应科技变化的能力,所有这些,都是在备课中要考虑的新因素,要求付出创造性的劳动。备课时间虽然多花了些,但他觉得并没有白花,每一次备课,都有新的收获。

他认为,要搞好教学必须贯彻改革的精神。为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辨能力,从1981年起,在他的班上实行了讨论课,他和景继良、王承国等老师首先阅读有关书籍,找出最能引起学生兴趣又利课堂讨论的课题,布置给学生,并做好动员,讨论课上,学生们发言踊跃,纷纷把通过自己准备的答案公之于众,一道题得出了多种解法,都有新颖之处,有些答案,超出了教师的思考范围。学生们在讨论课中,看到了自己能力的提高。

寓思想教育于教学之中,是业务教师做好育人工作的主要途径。1975年,他去外地调研,20年前他教过的两位学生特地来到招待所看望他。他们说,你在讲解“分部积分法”例题时引用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诗句,至今还激励着我们遇事不怕困难,敢于探索。他回忆说,这两句诗无非是想活跃一下课堂气氛,没想到会有这样的作用,真是“无心插柳柳成荫”。这又一次启发他“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影响有多深呀!无心插柳尚且“成荫”,有心插柳,插得得当,那就不仅会“成荫”,甚至会成林呢!”

他经常说“数学发展中蕴含着人们的思想、品德和精神”。他就是利用这个有利条件,以见“数”见人,借“数”喻人,来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

“见‘数’见人”。即在讲数学内容中,根据学生存在的问题穿插些数学史,介绍点数学家的传记片断,因势利导,使学生透过数学知识看到数学家的可贵精神,鼓励学生为发展科学、振兴中华而刻苦学习。

“进行理想教育,教育学生不怕学习困难。”他看到不少学生虽有理想、有抱负,但遇到困难容易失去信心。针对这一情况,他备课时就准备了数学家克服困难、攀登科学高峰的事迹,在合适的时机讲给学生听。比如,欧拉是一位著名的数学家,一生共写了800多篇论文和不少专著,数量之多在数学界首屈一指,其中近400篇论文和好几本专著是在双目失明的情况下,一场火灾烧掉了他一些尚未发表的论文、专著和他的全部藏书之后,用最后17年的生命写出来的。欧拉那顽强写作的故事,深深地打动了许多学生。王嘉善鼓励学生们不被困难吓倒,迎难而上,向知识的海洋进军。

王嘉善受到时任中共上海市委副书记曾庆红(中)接见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有的学生进大学后,认为有了铁饭碗,只图混一张文凭,没有理想,不思上进。针对这一情况,他在“无穷级数”的教学中,介绍数学家亚贝尔,说:“他出身清贫,由不喜欢数学到热爱数学,并以研究数学作为终身事业。”介绍他在没有合适工作、经济拮据以及怀才不遇的逆境中,坚持刻苦钻研,在数学上做出杰出贡献的事迹。接着王嘉善说,“你们在党的关怀下,在安定的环境中学习,与亚贝尔相比真有天壤之别,你们应当珍惜大学四年,树立起理想抱负,为发展科学,振兴中华做出应有的贡献,切莫闲白了少年头”。

“教育学生胜不骄败不馁。”有些学生在学习上取得了一些成绩后,流露出自满情绪,骄傲自大起来。针对这一情况,他告诉学生,很多有成就的科学家都是很谦逊的。如牛顿,在好多方面的研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受到世人的尊敬,但他却说:“如果我看到的比笛卡尔远一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肩膀上的缘故。”他把自己的一切功劳归之于前人。牛顿临终时还说:“我不知道世人对我怎样看法,我只觉得自己好像是在海滨游戏的孩子,有时为找到一个光滑的石子或比较美丽的贝壳而高兴,而真理的海洋仍在我前面未被发现。”他接着说:“牛顿明明是科学上的巨人,却说自己是不懂事的小孩,明明是具有划时代的发明创造,却说成仅是一些光滑的石子或比较美丽的贝壳,我们应当学习他谦逊的美德,切不可略有所得,便趾高气扬,不可一世。”这是多么动人的感悟。

“借数喻人”。依据矛盾普遍存在性原理,借数学知识比喻人世间的事情,因势利导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和纪律教育。

“教育学生学习要爱国为国。”经过10年动乱,有些学生考虑自己利益很多,对祖国的前途和人民的需要考虑得很少。个别学生甚至认为,进大学是凭自己的高分,上大学是靠父母亲的供养。他们哪里知道,培养一个大学生,国家和人民花了多少钱,全校教职工乃至社会不知付出了多少辛勤劳动。为了让学生正视这些事实,他在证明“连续函数的复合函数”仍是连续函数之后,引出如下一段话:“在命题证明过程中,引进了一个辅助量η,这个η虽然没有在结论中出现,但它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犹如你们在成长过程中,不应忘掉党和人民的培养,人是有感情的,不能做过河拆桥的事情。”他启发学生懂得:“一个热爱祖国和人民,通情达理的人,必大有作为。”

“教育学生要像数学那样严谨,养成遵守纪律的习惯。”有些学生对规章制度毫不在意,比如,在一大块草坪周围明明竖着“不得穿越”的牌子,但他们熟视无睹,我行我素。针对这一情况,他在讲完了“曲线积分与路径无关”之后说,在一定条件下,最优的路径不一定是两点间的直线段,而是直角折线。犹如走路一样,如果到目的地的中间隔了一块草坪,不违反规章的走法应当是沿人行道走,因为穿越草坪是违反规定的。看来有点诙谐幽默,却能对学生遵纪守法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他的“教书育人”工作似“春雨润物细无声”,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获得了学生们的信任,学生们说“和王老师最容易接近”。他们把生活中的困惑,思想上的矛盾,学习上的问题告诉他,对教学上有什么建议,学生们也及时反映给他。他既关心学生也严格要求学生。一次他发现考试时有学生作弊,考试结束后他在全班学生中严肃指出了这种行为的危害性。

王嘉善的教书育人细致入微,他慈和的笑容和他热爱学生的心一样热情,这里有一件小事值得一提:由于父亲的遗传,给了他一头少年白,他不愿在一群年青学生面前以“爷爷级教师”的长者出现,就把一头白发染成了青丝,他说:“这样,相貌上就和学生缩短了年龄距离,交流起来显得更亲近一些。”他的染发直至退休,退休后,他的一头银丝又恢复了“爷爷风采”。

基础教学面对的都是一群一年级学生,上完一年课以后都“各奔前程”,比不上研究生和导师相处那么亲密,王嘉善教过的学生却号称“弟子三千”,许多学生把王老师放在心上。比如,他在1990年任教《高等数学》课程时,造船系的学生获悉他行将退休,戏言要做王老师的“关门弟子”。直到1993年初学校通知王老师可办退休手续时,造船系10122班学生于6月17日王老师圆满上完最后一节课时,班长王璞同学代表全班学生向王老师送上鲜花,全班同学与王老师合影留念。王老师至今珍藏着这份具有纪念意义的照片。无线电102专业41班的学生称赞王老师的课讲得好,“王老师的教学态度值得歌颂,我们深深感谢王老师的辛勤劳动,以优异的成绩来报答他”。1996年毕业的一届学生回母校举行“毕业10周年纪念活动”,特意邀请王老师参加,表示“不忘王先生的教诲”。1978级学生许敏1年以后被派往法国留学,还不忘与王嘉善保持通信联系,讲了当年听课的回忆,表示“感谢王老师的谆谆教导”。王嘉善接到她的第一封信后立即回信,鼓励她好好深造。许敏在第二封来信中“非常感激王老师第一个给我回信”。另一位被派往日本留学的学生余志庆,几次回国探亲都看望了王老师,师生情谊依依。

回首王嘉善的教育生涯,可以用一首诗来写照:

半个世纪风云变幻,数学讲坛平静如水,

一片冰心书写春秋,学子三千风华正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