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我到人间只此回

我到人间只此回

时间:2022-07-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吕碧城没有退缩,她伺机逃出家门,跳上开往天津的火车。吕碧城的词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男女平权,吕碧城认为女子教育是治本药方。1903年,她参与筹办北洋女子公学并任总教习,三年后,升任校长,年仅二十三岁,吕碧城创造了中国年轻女子执掌校政的历史,被誉为“中国女学界的哥伦布”。休言女子非英物,吕碧城把兴办女学提到关乎国家兴亡的高度,以冲击积淀千年的“女子无才便是德”的陈腐。

1929年5月,维也纳国际动物保护大会。一位风姿绰约的东方女子,用纯正的英语发表了洋洋洒洒的演说,她的金孔雀装大衣,珍珠抹额,衬得她的明眸皓齿熠熠生辉,与会的二十五国公使和五千多名代表无不定睛慨叹。当年维也纳最大的报纸《达泰格报》盛赞道:“会中最有兴趣、耸人视听之事,为中国吕女士之现身讲台,其所着之中国绣服于矞皇矜丽,尤为群众目光集注之点。”她的风采,在那一刻,让整个世界为她倾倒。一如她的名,吕碧城,那个季节的草木都为她葳蕤葱郁。

可是,再风光无限,也不过落花如雨,一旦坠入人间烟火,都逃不开冷清落寞。

1

吕碧城生于安徽淮南翰苑世家,家有藏书三万册。她天赋绝高,五岁能属对,七岁能绘巨幅山水。她对古典诗词天生敏感,一学就会。十二岁时,她写出了“夜雨谈兵,春风说剑,冲天美人虹起”的词句,让晚清诗论大家樊增祥惊讶得半天说不出话来。可惜父亲的突然离世,过早地结束了吕碧城富足安雅的童年生活,她被迫投奔塘沽舅父家。“燕子飘零桂栋催,乌衣门巷剧堪哀”,林黛玉般寄人篱下的生活,让她发奋读书以求自立,七八年间,她遍读经史子集,传统文化积蓄日厚。

吕碧城

1903年春,维新思想已狂飙突进,深入人心。饱读诗书的吕碧城也接触到了新思想新观念,她不再满足于灯影小楼、书艺墨魂、粉黛丝竹的闺中生活,她厌倦“夜深听雨小红楼”,向往外面的广阔世界,一心想逃脱藩篱。二十岁的吕碧城有意到天津“探访女学”,但遭到守旧的舅父严词骂阻。吕碧城没有退缩,她伺机逃出家门,跳上开往天津的火车。匆忙逃家的她身无长物,生存都成问题。困顿中,她给友人写了一封求救信,不料,这信竟阴差阳错地到了《大公报》总经理兼总编辑、满族正红旗才俊英敛之手中。英敛之感其所勇,更被信中的文采倾倒,惜才爱才的他,当即决定邀请她担任《大公报》见习编辑。吕碧城因祸得福,成为我国新闻史上第一个女编辑,出走的“娜拉”没有回家,更没有堕落,而是从此走上独立自主的人生路。

2

五千年来,中国女性从身体到精神都在重重桎梏下,是男性的附庸及玩弄之物。清末民初,欧风美雨催醒了沉睡的华夏大地,救亡图存和男女平权成为时代潮流。主笔《大公报》后,吕碧城激扬文字,大显身手,虽未持剑,却笔行天下,先后发表《论提倡女学之宗旨》、《兴女学议》、《敬告中国女同胞》、《兴女权贵有坚忍之气》,呼吁女权,倡导女学,那种慷慨明亮把满世界的脂香粉气、妖媚心计都盖得黯然失色。她爱骑马射箭,还极力弘扬尚武精神。“大千苦恼叹红颜,幽锁终身等白鹇。安得手提三尺剑,亲为同类斩重关。”在她的诗文里,频频出现这种谈兵说剑、鼓吹革命的豪迈诗句。1908年,光绪与慈禧先后亡故,一大批人为之惶惶不安,似乎慈禧一死,天就要塌了,国家失去了主心骨,不知如何是好。吕碧城却填了一阕《百字令》:“排云深处,写婵娟一幅。翚衣耀羽。禁得兴亡千古恨,剑样英英眉妩。遮罩边疆,京垓金币,纤手轻输去。游魂地下,羞逢汉雉唐鹉。为问此地湖山,珠庭启处,犹是尘寰否。玉树歌残萤火黯,天子无愁有女。避暑庄荒,采香径冷,芳艳空尘土。西风残照,游人还赋禾黍。”这首词和一幅题咏慈禧的漫画像,都登在了《大公报》上。吕碧城痛斥慈禧,说到阴曹地府,她一定怕和吕后、武则天见面,因她把清朝弄得一团糟。吕碧城的词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她刚直率真的性情和横刀立马的气概,一显峥嵘,一露轩峻,深为时人尤其是新女性所倾慕。“绛帷独拥人争羡,到处咸推吕碧城”,吕碧城在京津地区崭露头角,声名鹊起,成为津门红人。

“鉴湖女侠”秋瑾也慕名造访,两人惺惺相惜,同榻而眠。秋瑾劝吕碧城一起去日本从事革命,但吕碧城选择继续留在国内办报,以“文字之役”与秋瑾遥相呼应。后来,秋瑾主办《女报》,吕碧城撰写了一篇慷慨激昂的发刊词:“自欧美自由之风潮掠太平洋而东也,于是我同胞如梦方觉,知前此之种种压制束缚无以副各人之原理,乃群起而竞言自立,竟言合群,或腾诸如笔墨,或宣之演说,或远出游历,无不以自立合群为宗旨……一个倡而千百人附,如栽花然,一粒种发为千丈树……何患不收花簇文明之效果者。”吕碧城主张女权,但并不激进,在她看来,男女的平权不仅解放了妇女,更重要的是“使四百兆人合为一大群,合力以争于列强,合力保全我二万里之疆土”。后来,秋瑾被害,吕碧城痛心彻扉,夜不能寐,想方设法将其遗体偷出掩埋,又在灵前祭奠。

吕碧城与北洋女子公学学生合影

男女平权,吕碧城认为女子教育是治本药方。中国传统社会中,家事以外的知识向来不被列入女子教育内容,“即有一二才媛闺秀,亦为咏黄花之句,唱红瘦之词”。投身女权运动后,吕碧城特别关注新兴女学。1903年,她参与筹办北洋女子公学并任总教习,三年后,升任校长,年仅二十三岁,吕碧城创造了中国年轻女子执掌校政的历史,被誉为“中国女学界的哥伦布”。这可算是女性最为光彩、最高级别的褒奖了吧。休言女子非英物,吕碧城把兴办女学提到关乎国家兴亡的高度,以冲击积淀千年的“女子无才便是德”的陈腐。她主张女子教育要以改造国民素质为本,既不培养贤妻良母,也不培养女英雄豪杰,真正培养“完全之个人”和“完全之国民”。北洋女子公学打破女子教育以识字和家政为主的教育清规,以西方教育为蓝本,对女子授予全面的教育。学校还大胆聘用男教师,以提高女子教育质量。她对北洋女子公学的学生谆谆教诲:今后不仅做女子学堂的教师,更要做男子的教师,要活出精彩的人生。吕碧城的女子教育思想跳出了维新派“保国保种”的旧套路,又不同于革命派借兴女学来实现政治变革的企图,她真正站在女权的立场,以塑造新女性、完善女性人格为教育的最终目的,为女子教育吹进一股清新之风。当时,有不少女性纷纷走出闺房,走进学堂。在沉寂古老的中国大地上,吕碧城为女性的整体觉醒播下了一粒粒希望的种子。

3

1912年,袁世凯出任临时大总统后,吕碧城离开了倾注大量心血的北洋女子公学,出任总统府机要秘书,她希望用实际行动实践“为国民不失为完全之国民”的理想。然而,此时中国政治舞台正是“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赳赳武夫翻云弄雨,直捣得华夏大地天昏地暗。特别是筹安会出现后,袁世凯称帝野心日显,聪慧敏锐如吕碧城,不难嗅到那浓浓的政治异味,她立即辞职离京,奉母寓居沪上,早早远离是非之地。

逃离政坛后,吕碧城驰骋商界,略谙陶朱之术的她,与人合伙经营,鏖战商场三两年,便腰缠万贯。她在上海建起“豪宅”:“朱楼向南,临方式球场,北阶前黄砂碾径,余绕场三面悉冬青树,西即通衢,高槐复墙而镂花铁门在焉。入夜则门加键,宅中且有印度警吏昼夜逻守。”宅内陈设装潢均以欧式风格,钢琴、油画点缀其间,堂皇富丽。女子独立和女子解放,首要的是经济上独立,吕碧城先做到了“还必须更富有,提包里有准备”。

吕碧城气质优雅,风姿绰约,能言善道,与人交往中,她迥异于低眉含羞的寻常女性,落落大方地与男人们交游,唱和诗词,赏玩琴棋,自由出入社交场所,谈笑风生,成为清末社会的一道奇景。她开上海摩登风气之先,乐声琤琤中,翩翩跳起“有伤风化”的交谊舞。在当时的中国,交谊舞是新鲜事物,遗老遗少莫不视之为洪水猛兽。一片谩骂声中,吕碧城依然我行我素,载歌载舞。她喜着欧式衣裙,胸绣孔雀翎、头戴翠羽,娟秀妩媚。她穿晚礼服,袒其背部,并留影贻朋友。她常在上海闹市区表演时装秀,并将个人照片印在衬衣前,引路人关注。有时,与男士合影,她攀肩搭背,妖冶风骚,常引起老夫子们破口大骂。因她的种种“怪诞不羁”,有人说她是《红楼梦》里的史湘云,也有交口称赞的,翻译《天演论》的严复就赞赏她说:“此女实是高雅率真,明达可爱,外间谣诼,皆因此女过于孤高,不放一人于眼里之故。故我看甚是柔婉服善,说话间除自己剖析之外,亦不肯言人短处。”陟罚臧否,飞短流长,吕碧城一笑置之,她始终以自己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女性而自豪,从不屑别人的说三道四,将人生的每一步都走得多姿多彩。

驰骋于商场、旋转于舞场的同时,吕碧城并非整日声色犬马,她一直潜心苦学,国学与外语都有极大进步。她继续着自己诗词唱和生涯,经常参加南社在沪上徐园的雅集。吕碧城诗词见解高,才笔艳,文风唯美冷艳,以超越时俗的激情与识见融入丰饶瑰丽的意象,以一支饱含时代风云,又融汇欧风美雨的生花妙笔,写尽了鲜活的风光事物,使词这一文学样式走出旧日儿女私情、风花雪月、伤春哀怨、身世感怀、闺阁情思等局限,一扫闺阁脂粉气,自有一种横刀立马的巾帼气概,被誉为“近三百年来最后一位女词人,足与易安俯仰千秋,相视而笑”。柳亚子甚至认为,百余年来,吕碧城“足以担当女诗人而无愧”。她一直坚持只用文言创作,她反对白话文,否则她的成就势必更加斐然。

4

吕碧城生活的时代里,进步的男性一边高喊着“妇女解放”,一边固守着陈旧的婚姻制度。在他们心里,妇女解放与他们娶姨太太并不矛盾。但是吕碧城却是个彻头彻尾的解放派,她痛恨对妇女的种种约束,痛恨一夫多妻,甚至痛恨婚姻本身。这种痛恨,源自吕碧城九岁那年父亲为她定下的娃娃亲。父亲去世后,夫家嫌贫爱富,却以她太能干而要求退婚。未过门便被退婚,在当时简直是奇耻大辱。尚未成年,就遇丧父之痛的吕碧城,默默背负着众人的耻笑,那种心伤,常人如何能体会。从此,对婚姻,吕碧城内心有了除之不去的恐惧。

美丽摩登的吕碧城,几可说是倾国倾城。现代著名女作家苏雪林在《女词人吕碧城与我》一文中记述说:“虽然因缘交错,使得自己和吕碧城从未谋面,但一直对其心怀仰慕,曾从某杂志剪下她一幅玉照,着黑色薄纱的舞衫,胸前及腰以下绣孔雀翎,头上插翠羽数支,美艳有如仙子。”吕碧城交往的,不乏青年才俊与高官巨贾。著名诗人樊增祥和《大公报》主编英敛之都苦恋她,李鸿章的儿子李经羲也向她求爱过,但她那双犀利的凤眼看来看去,却没有能停伫的焦点,她要心灵的琴瑟相和。可惜,曲高和寡,高处不胜寒。

她终于遇到了一个琴瑟相和的男人。他是袁世凯的二子袁寒云。他们一起作诗填词,情投意合。她第一次尝到了爱情的甜美滋味,当她尝试着靠近婚姻,鼓足勇气准备走进他的生活时,一个小妾却先她一步。她完全没有想到,他给她的无尽甜蜜,会刹那间变成了断肠的毒药。她和朋友笑言:“袁乃公子哥儿,只许在欢场中偎红倚翠耳。”这段无果而终的恋情,彻底伤透了她的心,她像好不容易才爬上岸来的溺水者,又被无情地推到深海里。从此,她的心墙高筑,冷如寒冰,立意终身独老。

吕碧城摄于伦敦

追求她的人仍如过江之鲫,她干脆公开自己的择偶宣言:“生平可称心的男人不多。梁启超早有家室,汪精卫太年轻,汪荣宝人不错,也已结婚,张謇曾给我介绍过诸宗元,诗写得不错,但年届不惑,须眉皆白,也太不般配。我的目的不在钱多少和门第如何,而在于文学上的地位,因此难得合适的伴侣,东不成、西不就,有失机缘。幸而手头略有积蓄,不愁衣食,只有以文学自娱了。”这番话看起来心高气傲,实际是昭告天下,她的人生,舍弃了爱情婚姻这道佳肴。漫漫人生路,她选择独自行去,春花秋月,春华秋实,再无人能与她共赏共享。

爱恨已倾城。

5

身心俱疲的吕碧城决定流放自己,她选择了出国读书旅行。1918年,吕碧城前往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文学与美术,兼任上海《时报》特约记者。她将在美国看到的种种情形写成一篇篇锦绣文字发回国内,让国人与她一起看世界。四年后,她学成归国。1926年,吕碧城再度只身出国,漫游欧美,每游一地,她必以诗文记述。这次一走就是七年。她攀上过琢玉堆琼、寒光四射的阿尔卑斯雪山,也到过波纹叠叠、流沙处处的拿波里火山。吕碧城两度周游世界,写了大量描述西方风土人情的诗词,字字珠玑,脍炙人口,传诵一时。旅居西方的她,长年住豪华宾馆,因她气质高贵、出手豪绰,许多西方人以为她是东方公主。可就算到处是缤纷的色彩,悠扬的音乐,身处锦绣丛中、繁华世界,她心中却有不为人知的落寞,如一粟漂于沧海,慨叹不知生存的目的何在。其实,世间最美丽的,是两个人的永远,人生最浪漫的,莫过于人间的烟火。

哥伦比亚大学求学时期的吕碧城

食肉者多欲望。人类精英中,甘地吃素,卢梭吃素,托尔斯泰吃素,革命者孙中山也终生茹素,他甚至把提倡吃豆腐写入《建国大纲》。吕碧城历经世事,看破繁华,为斩断一切情缘和欲望,她也选择了素食。1928年,吕碧城参加世界动物保护委员会,在日内瓦断荤,尽弃奢华,持戒茹素。她还编译《欧美之光》一书,向国人介绍欧美各国保护动物运动。在维也纳国际保护动物协会的大会上,她用英语慷慨陈词:“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因食肉而习见流血之惨,养成凶残之性,人类且自相杀害,兵战格斗一触即发,酿成痛苦之生涯,故残忍之人,乃战争祸乱之发酵物。”与会代表惊叹不已,世界各大报纸也连篇累牍刊载关于她的文章。《美国蔬食杂志》称她是:“一个著名的中国诗人,一个知识广博的人道主义者,一个典型的素食者。”

吕碧城摄于瑞士

周游欧美列国期间,不管走到哪里,她都特别注重自己的外表和言行,她认为自己在代表中国二万万女同胞,她要让世人领略中国女性的风采。长年茹素吃斋,她心中充满慈悲与禅意。1930年,吕碧城正式皈依三宝,成为在家居士,法名“曼智”。生命的最后时光,吕碧城梦中得一诗,抄寄友人:“护首探花亦可哀,平生功绩忍重埋。匆匆说法谈经后,我到人间只此回。”这也是她人生中的最后一首诗作,堪称绝命诗。临终前,她将自己二十余万港元悉数提取,捐赠佛寺,遗命不留尸骨,火化后将骨灰和面为丸,投于南中国海,供鱼吞食。

在民国这样一个妇女解放到空前地步的年代,女性的觉醒远比社会的认同要早要快。这样的觉醒,对很多女性,是空前的灾难。她们想为自己找到一个人格的所在、一种伦理的归属,却一脚踏空,乃至万劫不复。吕碧城无疑是万幸的,她凭借举世无双的才识财色,以一个独立自主的女性,手散万金而不措意,笔扫千人而不自矜,而让人生每一步都走得优雅端丽,风姿绰约。印光大师的在家弟子窦存我在《赞吾国女杰吕碧城居士》中说:“在那礼教尚未被打倒的时候,她竟以一青年女子抛弃了家庭,毅然走上了欧化之途。创女学,办报纸,主张女界的权利。及至入了民国,举国狂热于欧化的时代,她在漫游世界之后,又毅然反抗着潮流,而皈心佛教。举世放纵于贪欲,以食色两事为人生目的之时,她却毅然抱独身主义,清修梵行,毅然本慈悲心肠,主张戒杀,这是何等的勇敢,何等的智慧,何等强毅而不被众挠,何等明哲而不为众惑。”诚哉斯言。歌德有言:“永恒之女性,引我们上升。”吕碧城,这朵时光之河无法湮没的中华奇葩,穷尽了一个时代的所有亮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