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价值是一切劳动产品的社会属性吗

价值是一切劳动产品的社会属性吗

时间:2022-07-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劳动力的使用引发劳动过程,劳动过程形成价值。劳动力与其他自然力不同,劳动力在人的意识作用下使用。据考证,地球上最先形成的是矿物质,而后才是生命。所以,矿物质的价值多,生命物质相对于矿物质来说价值少。在实际生活中,人们把自然价值和劳动价值混合在一起进行计量,利用价值的同一性,对有些价值进行了通约化处理。劳动力促进自然过程的发展,创造和创新价值。

二、劳动力与价值剩余

由于劳动力有特殊的能动作用,所以劳动力能够在劳动中创造出超出自身价值的剩余价值。

1.劳动力创造价值和创新价值的原理。

劳动力是自然力,与其他自然力一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劳动力的使用引发劳动过程,劳动过程形成价值。劳动力与其他自然力不同,劳动力在人的意识作用下使用。虽然自然力也创造价值,但自然力必须归并于劳动力进行价值创造才有意义。

劳动力在自然价值的基础上进行价值创造、价值创新和价值积累。

(1)劳动力在自然基础上进行劳动。

任何事物都有一个产生和发展的过程,自然过程不受劳动力的影响也会发生变化,有的速度快,有的速度慢。事物的自然过程结束后所形成的使用价值,有的对人有用,有的对人无用,甚至对人有害,自然过程形成的价值也有正有负。例如,铁器生锈,致铁器不能使用,是自然创造了负价值。借风行船,是自然创造了正价值。自然创造的价值有多有少,依自然过程的变化而变化。例如时间就是依地球公转和自转运动过程的变化为依据的。据考证,13亿年前,地球的一年是546至588天,每年有13个月至14个月,每月为42天,每天为14.91小时至16.05小时。[1]而现在的地球一年为365天。这说明地球运动的过程在减慢,以时间为计量单位的价值也会跟着变化。价值、价值计量单位都是自然存在,人们只是把它们作为一种工具加以利用。

人们在相互比较中认识事物自然变化过程的快与慢。例如,在人类看来,地球的自然形成过程非常缓慢,约为4.55×109年(45.5亿年)。一年如果按365天计算,地球的形成时间为1.66075×1012天。人们把每天均等为24小时,地球形成时间为3.9858×1013小时。每小时均等为60分,每分均等为60秒,1小时是3600秒,地球形成时间为1.434888×1017秒。

地球的运动过程在不断变化,时间也在不断变化,以上的计算都是近似值。但是,人们运用抽象力,把它们绝对化并且均等化,所以才有了今天我们运用的似乎是绝对的时间,才有了今天我们计量价值的标准。在农耕时代,人们以年、月、日来衡量人们的活动过程和大自然变化过程。到了工业时代,人们采用周、日、时来衡量人们的劳动过程。到了现在的信息时代,信息是以电子为媒介进行传播的,电子波传播的速度和光子的速度都是每秒30万千米,我们的互联网用的是电子速度,多以秒来计量。在某些研究领域,已经用毫秒、微秒、纳秒、皮秒、阿秒来计量时间。对于现在的大多数人来说,还不需要用毫秒、微秒、纳秒、皮秒、阿秒计量活动过程的时间。将来采用什么作为人们活动过程时间的计量单位,要依科学发展的需要而定。但无论如何,时间是以事物的过程为实体依据的。人们把时间看作是事物过程的代表,用时间来衡量事物过程的快慢。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有过程,当人们把时间看作事物过程的代表后,任何事物的过程都可用时间来衡量,进行相互比较。人们在进行有用事物交换时,把事物的过程称为价值。因而过程时间长的事物价值多,过程时间短的事物价值少。在地球的形成过程中,万事万物逐渐诞生。据考证,地球上最先形成的是矿物质,而后才是生命。人类的生命诞生约有700万年[2]。所以,矿物质的价值多,生命物质相对于矿物质来说价值少。价值的多或少,是指价值的量来说的,价值的多或少不是价值的大或小。价值的大或小是指使用价值的效用来说的。事物如果不被纳入人们使用的视野,它们的价值就不能实现。

很多自然事物的形成过程无法确定,人们对这部分价值是怎么进行计量的?

在实际生活中,人们把自然价值和劳动价值混合在一起进行计量,利用价值的同一性,对有些价值进行了通约化处理。

由于自然创造的价值对于任何动物的意义都一样,人们在进行价值计量时,把它通约了,只计算劳动创造的价值量。在劳动过程中,自然力当然也是起作用的,只不过在多数情况下,人们把自然力并入了劳动过程而已。

在劳动创造价值过程中,存着两种不同的力——自然力和劳动力,在自然力的作用下的自然过程形成自然价值,劳动力只是以自然过程为基础,加速或延缓事物的自然过程。劳动力不能脱离自然过程凭空创造出一个过程,也就是说,劳动力不能离开自然事物创造的使用价值的价值另外创造价值。

劳动力在自然过程的基础上创造价值,加速或延缓有用事物的形成过程,创造出新价值。人类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中,不断地使自身净化,使人类进步,最终成为万物的主宰。促进自然过程发展的,是人的智力和体力的总和。现在一些贫困地区,主要就是人的劳动力还不足以改变生存环境。扶贫开发的最佳选择是使无法改变生存环境的人脱离恶劣的环境。

劳动力促进自然过程的发展,创造和创新价值。如果自然过程发展慢,劳动力可以促使其转化为发展快的过程。如果自然过程发展快,劳动力可以促使其转化为发展慢的过程。

如果过程通过的路程即距离一定,发展速度快的过程比发展速度慢的过程所用的时间短,发展速度慢的过程比发展速度快的过程所需的时间长。如果用时间来计量价值,设未受劳动力影响的自然过程为X0,受劳动力影响的过程为X1,则X0-X1的差ΔX,就是劳动力创造的新价值。

如果用另外一种方法计算价值,即时间一定,用在相同的时间内过程通过的距离计算价值,则速度快的过程在一定的时间内通过的距离长,速度慢的过程在一定的时间内通过的距离短。一般来说,受劳动力影响的过程速度快,通过的距离长,自然过程速度慢,通过的距离短。设未受劳动力影响的自然过程为L0,受劳动力影响的过程为L1,L0-L1的差的绝对值ΔL,就是劳动力创造的新价值。

由于自然过程的发展特别缓慢,所以,虽然人们关于劳动创造的价值计量中包括了自然创造的价值,但人们往往把它看作完全是由劳动创造的。或者由于自然价值量对于交换双方是相等的,人们把它通约了。

对于使用价值的效用价值的计量,人们多采用使用价值发挥作用所持续的时间进行计量。

因为使用价值的形成过程是该使用价值的价值,时间是地球运动过程的抽象均等化,是用于衡量使用价值形成过程快或慢的标准,所以,如果使用价值的数量一定,单位使用价值的形成过程时间越短,表示过程发展快,生产率高。反之则低。如果生产率提高致某一时间内形成的使用价值数量增多,总效用价值也随之增多。反之则总效用价值减少。比如,我国北方一年收获一季稻谷,假设亩产为730千克,生产率为730千克÷365天=2千克/天。南方一年收获两季,亩产总量为730千克×2=1 460千克,生产率为1 460千克÷365天=4千克/天。南方的水稻生产率高,一定时间内比如一年内生产的使用价值增多,总效用价值也增多。如果采用相对时间标准,以北方一年一熟的时间来衡量,南方一年两熟生产的使用价值相当于北方两年即730天生产的水稻,价值随使用价值的效用价值增加而增加。如果以南方的一年两熟为时间标准来衡量,则北方一年一熟只相当于南方半年即182.5天生产的水稻,价值随使用价值的效用价值减少而减少。效用价值是事物价值的构成部分,因而,使用价值总量从而价值总量与生产率成正比。

如果以社会平均时间来计量南方和北方水稻的价值量,则每千克社会平均时间为:

365天×2(年)÷(730+1 460)(千克)=figure_0252_0026

北方稻谷产量为730千克,总价值量为:figure_0252_0027天×730≈243天

南方稻谷产量为1 460千克,总价值量约为:figure_0252_0028天×1 460≈487天

价值总量与劳动生产率成正比。

如果以千克为单位计量稻谷的价值,则北方每千克稻谷的平均价值为:

365天÷730(千克)=0.5天

南方每千克稻谷的平均价值为:

365天÷1 460(千克)=0.25天

单位价值量与生产率成反比。

在市场上,千克稻谷是按社会必要平均价值出售的。南方和北方稻谷的社会平均价值为:

(0. 5天+0.25天)÷2=0.375天

北方稻谷按0.375天的价值出售要亏损,南方稻谷按0.375天的价值出售可获得超额利润。

实际上,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由劳动力和自然力共同创造的。自然创造的使用价值量与自然时间的比值是自然生产率。在自然的基础上,人们通过劳动,改变自然生产率。例如,人通过对种子的选育、对土壤的改造,通过施肥、中耕、除草、浇灌、收获等劳动增加产量,使生产率提高。在自然生产率的基础上提高的部分,是劳动的创造。在自然基础上的人的劳动,是增产的主要因素。

既然自然力也创造价值,产生自然生产率,劳动力加速自然过程,使自然价值通过人的劳动在产品中再现并进行价值创造,产生劳动生产率,那么,自然生产率与劳动生产率之间就存在着一定的关

设自然生产率为P1,自然力创造的使用价值量为A1,自然生产时间为T1,则按时间计算的自然生产率为:

如果采用距离计算法,设自然力创造的使用价值量为A1,自然在创造价值的过程中通过的距离为L0,则自然生产率P1′为:

设劳动生产率为P2,如果劳动力创造的价值量为A2,劳动时间为T2,则按时间计算的劳动生产率为:

如果采用距离计算法,自然力创造的使用价值量为A2,假若劳动过程通过的距离为L1,则劳动生产率P2′为:

实际上,受劳动力影响的过程不是单纯的劳动力创造价值的过程,也不是单纯的自然过程,而是劳动力和自然力混合创造价值的过程。设混合生产率为P,则P是自然生产率P1和劳动生产率P2共同作用的结果,可用下式表示:

P=F(P1,P2

F表示函数,P1和P2为函数的参数,P值的大小受参数的影响。

如果采用距离计量法,设混合生产率为P′,自然生产率为P1′,劳动生产率为P2′,则生产率P′为自然生产率P1′和劳动生产率为P2′共同影响的结果,可用下式表示:

P′=F(P1′,P2′)

F为参数P1′和P2′的函数。

在一般情况下,人们往往把自然生产率并入劳动生产率中。例如,如果每亩粮食产量是1000千克,人们往往把它看成完全是人的劳动的结果。

(2)劳动力通过做功影响事物过程的发展。

劳动创造价值是由于劳动力的使用加快或减慢了事物的过程。劳动力通过做功的方式影响事物过程的发展。

[3]马克思所说的时间外延量,就是劳动时间延长,所说的时间的密度,就是劳动强度提高,劳动时间缩短,生产的使用价值数量增加,劳动效率提高。提高劳动强度之所以会创造更多的价值,是由力的作用程度引起的。马克思说:“劳动力的活动能力同它的活动时间成反比。因此,在一定的限度内,力的作用的持续时间上的损失,可由力的作用程度来弥补。”[4]力的作用程度是用力做功的大小快慢来衡量的。

劳动力在劳动时,利用自身的能量或外能量对劳动对象做功。劳动力在劳动时所投入的内外能量的大小是劳动量。劳动量不是价值,但可使劳动对象转化为价值。在单位时间内,投入的劳动量越大,劳动速度越快,使用价值形成的速度也越快,劳动创造的价值总量也越多,价值创造与劳动量成正比。如果把一定的时间看成一定的总价值,那么,劳动所促进的事物过程发展速度越快,劳动效率越高,个别产品的过程形成的时间越短,个别产品的价值量就越小,劳动生产率与个别产品的价值量成反比。正因为如此,资本家才要增加劳动强度,强制性地缩短产品形成的时间。人们也才拼命寻找自然能源物质,转化能量做功,以求加大“时间的密度”。

(3)人的体力劳动是机械能做功的过程。人的体力是人通过与外界的物质交换,获取外界的物质能量转化来的。如果把人的智力因素除去,则人体仅仅是质能转换的装置,体力劳动仅仅是利用能量做功的机械运动,劳动过程是人利用质能转化内的在要求对劳动对象做功的过程,它遵守物理规律。因而当人们制造出质能转换的机器时,机器就代替了人的体力劳动。

人的劳动力生成和维持过程,是人从自然界获得能量的过程。例如,人以动物或植物为食物,获得化学能。所以,人的最基本需要是人从外界获取维持生存能量物质的需要,不论这种物质是宏观的还是微观的。

据科学家研究,生命的能量是在细胞中转化的,转化率高达80%以上。有科学家认为:“肌肉是一台奇异的发动机。”[5]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生物学家阿尔伯特·圣捷尔吉(公元1893年—1986年)是系列肌肉收缩理论的创始人,他对能量以什么方式使“生物机器”运转起来等问题进行了探讨。人体进行运动和工作,像内燃机燃烧汽油时释放能量做机械功一样“燃烧”食物做功,而且不用点火,这是很奇异的。现在科学家们也都梦想像人体利用能量做功一样不用点火,以最低的损耗把化学能转变为机械能。

人转化能量对事物做功是依人的愿望进行的。一般情况下,人做正功时力的方向与事物运动的方向相同,也与人的愿望相同,形成正价值。如果力的方向与事物运动的方向相反,做的功为负功,如果也与人的愿望相反,则负功形成负价值。

(4)人的脑力劳动是价值创新的根源。人不仅仅是进行体力劳动,不仅仅是只通过做功,通过质能转化对外界对象施加影响,更有意义的是人会进行脑力劳动,会进行抽象认识。

人的脑力劳动,是人的思维过程,也是由质能转化引起的。人通过脑力劳动认识事物的特点和规律,是人转变使用价值状态的行为前提。人的脑力劳动是通过人脑中细胞分子运动,对外界的现象进行复写、记忆、分析、整合的过程。这个过程是自然过程,是人脑与外界事物相互作用时发生的自然变化,也是一种质能转化。人脑对世界客观存在的认识需要能量,能量需要人通过与外界的物质交流来获取。

正因为人脑的认识过程是一种自然过程,所以人才能模仿这个过程制造出电子计算机,由电脑代替人脑认识事物自然过程的某一方面;正是由于人脑的认识过程是一种自然过程,才会有认识天才出现;也正是由于人脑的认识过程是一种自然过程,人们才可以用各种知识影响自然,改变自然存在的状态,缩短或者延长自然过程;正因为人脑的认识也是一种过程,所以人脑的认识形成价值,教育工作者所做的是知识价值转移工作。知识教育就是把前人的认识价值转移给后人,目的是为了缩短后人对自然认识过程的时间。

人脑的认识过程即脑力劳动本身虽然也形成价值,但它改变不了外界事物的存在状态。要改变事物的状态,还需要人付出体力转化能量对事物做功。所以,人们在认识了事物的特点和规律之后,还需要与人的体力劳动相结合,使人的体力作用于劳动对象,加速劳动对象的转化过程。

如果撇开人脑的思维、前后代人的知识传承和人对自然的认识看待人,人就是一架精密的自然机器。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建立之初,资本家就是把人当作机器来使用的。

(5)劳动过程与自然过程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事物的自然过程是质能转化的过程,这种质能转化使事物的状态发生变化。例如,太阳把水晒热,使一部分水变为水蒸气上升到空中形成云,在一定的条件下以雨雪的形式降落到地面,汇入江河,太阳能就转化为机械能。这是自然质能转化。如果人们利用这种机械能的转化,比如人们利用江河水流的机械能做机械运动,加工劳动对象,或者把江河水流的机械能转化为电能加以利用,加工劳动对象,就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表现,是人利用自然能转变自然事物状态的过程,这个过程形成价值。如果我们把自然的过程视为自然价值创造,那么,由于人的作用使这种自然过程时间缩短或延长,就是人的劳动创造价值和价值创新的过程。例如,生活于战国时期的庄子曾讲过一个《庖丁解牛》的故事:庖丁解牛时,刚开始用刀砍骨头,一月用坏一把刀。后来他认识了牛的组织结构,按牛的自然结构来分解牛,将刀捅进大的骨缝,顺着大空隙进刀,游刃有余,所以一把解牛刀用了十几年还像新的一样。[6]庖丁由于认识了解牛的规律,他的解牛刀使用期延长了,他对一头牛肢解的时间缩短了,他的劳动是一种价值创造或者说价值创新。

(6)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结合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仍是人们进行价值创造和价值创新的唯一形式。人的认识只是人改变事物形态的前提,人若要真正改变事物形态,必须付出体力,进行体力劳动,利用自身能量对事物做功。人们现在对于人自身的认识,对于人如何使用自身能量对事物做功这个复杂过程的认识还不很深入,人们正在努力加深对这个过程的认识。例如,人们已经认识到人体内的化学能可以转换为热能和其他能,比如势能,产生一个动力,人利用这种动力,在对事物特点和规律认识的前提下,对事物的过程施加影响,使事物的自然过程加快或变慢。人们已经认识到,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都是人体转化自然能的不同形式。体力劳动以脑力劳动为前提,脑力劳动以体力劳动为依托。脑力劳动者是把别人的躯体当成自己的躯体,体力劳动者是把别人的大脑当成自己的大脑。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由于社会分工的需要,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分家了,但在生产和现实中人们必须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当成总体来看待。人需要在能量转化的过程中,在脑力和体力相结合的劳动中改变事物的状态,从而创造价值。因此,脑力劳动者不要自认为是社会精英而看不起体力劳动者,体力劳动者也不要认为自己是有形物质的创造者而看不起脑力劳动者,把他们斥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人。除了那些只消费不创造的人和对社会有危害行为的人之外,社会人都对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他们就像树上的树叶一样。一树绿叶,密密麻麻,一片片树叶被掩蔽在众多的树叶中,很不起眼。到了初冬,绿叶变黄,寒风四起,黄叶满地。人们可能认为落叶讨嫌,环卫工人可能会认为这些落叶污染了环境而对落叶报怨。但是,正是这些众多的不起眼的树叶,进行着光合作用,制造着养分,使树木长粗、长壮,成为栋梁之材。那些社会精英们,即使是天才,但如果没有前人的知识积累和师长们对知识的传授以及社会其他人为其营造的施展才能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又能干出什么事业?刘伯承是一位军事天才,但他曾对邓小平等人说过:“离开党,像我们这些人,都不会搞出什么名堂来的。”[7]中国共产党正是由众多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士兵、商人、学生和其他很普通的人组成的,刘伯承元帅的话,应该引起那些自认为是救世主精英们的深思。将来人们可能发明创造出更多的机器,代替人的器官的更多机能,人们可能越来越依靠脑力劳动进行价值创造和价值创新,但这都是在前后代人的知识传承中,在脑力和体力结合的劳动中实现的。所以,人们的社会联合是极其重要的。

2.劳动力价值。

劳动过程形成的价值不是劳动力价值。要计量劳动力创造出的超过自身价值的剩余价值,必须先确定劳动力本身的价值。

劳动者既是自然的又是社会的。一方面,劳动作为一种自然存在,有其自然价值,其自然价值是自然人的自然寿命。有的人可能活90岁,有的人可能活70岁,这是人的具体自然价值。很多人的具体自然价值的平均是人的自然平均价值;另一方面,劳动力价值与其他自然事物不同,劳动力的物质承担者即现实存在的活人是社会人,劳动力是在社会中成长,在前后代人的价值传承中成长,因而劳动力有不同于其他动物的社会获得性价值。很多人的社会获得性价值的社会平均是社会获得性平均价值。但是,人的自然平均价值和社会获得性平均价值在现实中是分不开的,因而,后文说到劳动力社会平均价值,即指劳动力的自然平均价值与社会获得性平均价值之和的平均。

人类可考察的历史有5 000年—8 000年。个体的人的寿命为60年—100年,有的人活得时间长,有的人活得时间短,社会平均寿命是从全社会计算的寿命平均数,劳动力的社会平均价值与人的社会平均寿命相等。目前中国人的平均期望寿命为73年,因而中国人的社会平均价值也为73年。

劳动力在未投入使用前有价值,在投入使用后,可使其价值实现,实现的价值需补偿未投入使用前的消费价值,并为个人积累在劳动能力丧失后所需的消费价值,因此劳动力的社会平均价值就有了特殊意义。

人的社会获得性价值是从社会和家庭中获得的,目前以从家庭获得为主。劳动力的具体价值和劳动力的社会平均价值与生育率有关。生育率高,以家庭为单位抚养的未成年劳动力具体价值低于社会平均价值。生育率低,以家庭为单位抚养的未成年劳动力具体价值高于社会平均价值。

劳动力的社会平均价值是社会人的平均自然社会存在时间。因为任何人的孕育期都是10个月,可以通约,所以劳动力社会平均价值是从出生到死亡的平均值。

假若人的平均寿命为70年,以时间计算的价值也为70年。如果一个家庭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子女,其子女的社会平均价值为70年。如果一个家庭一对夫妇生育5个孩子,每个孩子的自然社会平均价值也为70年。他们没有贵贱之分。

人是平等的,生育平等是人人平等的基点。但是,由于目前对孩子的抚养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的,而社会是以家庭子女数量的平均为基础承认生育平等的,所以,劳动力的具体价值从一出生可能就有了差异。比如,一个家庭生育了1个孩子,另一个家庭生育了5个孩子,两个家庭共6个孩子,按照生育平等原则,平均每个家庭有3个子女是合理的。假若一个孩子的社会平均价值为70年,如果从抚养方面来说,每个家庭抚养孩子的社会平均价值应该为:

70年×3=210年

那个只有一个孩子的家庭,社会承认其家庭的社会价值是210年,而有5个孩子的家庭,社会承认其自然社会价值也是210年。这样一来,多子女家庭的每个子女的社会平均价值实际就成为:

210年÷5=45年

从社会角度看,多子女家庭子女的社会平均价值会降低。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发展的方向应该一是逐步改变由家庭抚育子女为社会抚养,二是实现计划生育。一个国家劳动力价值的高低,与这个国家的自然生育率及子女抚养方式有很大关系。

由于同种使用价值的效用价值是一样的,所以,子女越多,未成年子女成年后,劳动力使用价值的效用价值也越多。如果劳动力的价值都能实现,则社会总价值会大大增加,社会劳动力总价值与生育率成正比。但是,由于未成年子女成长为成年劳动力需要消耗前人创造的价值,所以,如果劳动力的价值不能实现,则劳动力越多,社会已有的价值会被大量消耗,多子女带来的只能是贫穷。问题的关键是提高劳动力价值的实现程度,在现实生活中表现为提高就业率和加大价值创造的速度和数量。

人的社会获得性价值是社会把外在价值并归于劳动力的部分。人在维持自身生命的过程中,需要从外界获取能量,需要把外界的能量物质从宏观变为微观,并入人自身,以维持自身的存在并加工劳动对象。人在寻找可被利用事物的活动中,利用事物的同一性相互交换有用事物,因而人就把外界可以被人利用的有用事物视为价值物。人是会通过劳动改变自然事物的存在状态为人所利用的特殊动物,人在劳动中结成社会,分工协作,利用和改造自然事物,利用自然事物和被人改造利用的自然事物的同一性维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进行价值创造和价值创新。人在劳动中分工协作进行价值创造和价值创新的目的,是为了把从社会群体的联合劳动中获得的一部分价值并归于人自身的价值,加大自身的活动能力,使自己生存得更好。从社会群体劳动中获得的那部分价值就是社会获得性价值,它包括人从一出生就需要的食品营养价值,吃、穿、用、行所需的事物的价值,培训费用的价值,医疗费用价值,等等。

人的社会获得性价值量,随生产力的发展而变化。在社会生产还不发达时期,人们吃的多是自然生长物如一般谷物、某些野草(也称野菜)、一般植物的根茎等,食品加工也不精细,使用的生产工具很简陋,生活用品也很简单。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的社会获得性价值随之增多。

人的一生,有生产期和消费期之分。在人的未成年期和丧失劳动能力后的老年期,人是消费的。这时,人消费了社会获得性价值,维持了自然生命过程。从生命的过程看,人的价值应该是正价值。因为人一天天长大,从可能的劳动力成为现实的劳动力,人本身就是财富。但从价值消耗方面看,在人的消费期,人所创造的价值是负价值。

在现阶段,人的未成年期的社会获得性价值主要是由家庭负担的。负担1个孩子消费价值的家庭,与负担5个孩子消费价值的家庭,其价值付出程度是不一样的。只有一个孩子的家庭,孩子吃的、住的、穿的、用的都可能优于多子女家庭。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价值差会越来越大。到成年时,只有一个子女家庭孩子的价值将会大大高于多子女家庭每个孩子的价值。在成年劳动力参加工作后,在市场竞争条件下,社会并不知道每个劳动力的社会获得性价值的差异,社会提供给每个成年劳动力的机会是平等的,同等劳动的报酬是相等的。这时,劳动力必须凭借自己的智力和体力创造价值,以实现自身的价值,在补偿社会获得性价值后,还要有剩余,才能为社会发展贡献价值。如果成年劳动力在劳动期间,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不能补偿社会获得性价值,没有劳动剩余,则这个劳动力终其一生所创造的价值就是负价值或零价值。如果劳动力在成长期间,勤奋努力,掌握了许多前人的知识,参加工作后,又辛勤劳动,创造出的价值不仅能够实现自身的价值,还能补偿社会获得性价值并有剩余,他的一生就创造了正价值,就是对社会作出了贡献。

如果有人利用职权、利用生产资料所有权、利用各种各样的不正当方法获取别人创造的价值,为后代提供超过社会平均价值的价值,这个社会就是不公平的。如果有的人利用人的天然平等性过多生育,造成人的社会平均价值下降,也是社会需要纠正的行为,但这要以对未成年人的抚养、教育和养老社会化为前提。

如果社会在未成年劳动力成长期给予了太多的价值,劳动力的自身价值太高,可能的劳动力不能在成长的过程中学习前人的知识,成长为劳动力后又不能创造出超出自身价值的价值,社会就不会发展。所以,出生的可能劳动力太多了不行,出生的可能劳动力太少了不行,劳动力的消费超出劳动力的创造也不行。人类还要特别注意不要过多地增加病残劳动力的数量。

3.劳动力创造出超过自身价值的剩余价值。

在弄清了劳动力如何创造价值和创新价值之后,在理清了劳动力价值由劳动力自然价值和社会获得性价值组成之后,我们探讨劳动力如何创造出超过自身价值的价值就有了一个基础。

(1)劳动力通过加大自身能量做功,加快自然过程的发展,创造价值,但劳动力的报酬与劳动力价值不相等。

劳动力与其他使用价值的价值一样,有劳动力自然价值、劳动力一生的总价值、劳动力使用价值的效用价值和劳动力有效使用期价值之分。在市场上劳动力购买者付出的是劳动力在有效使用期内的实际预期效用价值的等价。劳动力的实际效用价值就是劳动力在劳动中的实际劳动时间。

在生产领域,由于有劳动力的参与,劳动力自身的能量转化为力对事物做功,加速了事物的自然过程。如果被加速事物的过程时间比自然过程的时间缩短,则缩短的部分就是劳动创造的价值。在实际生产中,用劳动时间计量的劳动价值是包括自然价值在内的综合价值,一般情况下人们把它看作劳动力使用价值的效用价值。

一个劳动力一生的自身总价值是劳动力的自然价值和社会获得性价值之和。劳动力的总价值可均分成很多相等的份额,每一平均份额都可在市场上进行等价交换。在未成年劳动力长成为成年劳动力后,在市场上,劳动者要出卖劳动力总价值的某一平均份额,而资本家却只购买劳动力在有效使用期内的效用价值预期的某一平均份额。劳动力一生总价值的平均份额与劳动力在有效使用期内的效用价值平均份额是不相等的,前者大于后者。因此,资本家预付的工资,总是低于劳动力总价值的平均份额。由于劳动力与劳动者身体的不可分割性,所以,虽然资本家购买的是劳动力的效用价值的某一份额,但在劳动中,资本家企图把劳动力有效使用期全部变为劳动力效用价值。因此,加班加点成为家常便饭。虽然劳动过程已经达到了资本家付出的劳动力价值的等价,但资本家还要强迫劳动力继续工作,劳动力创造的价值不超过资本家购买劳动力时付出的价值资本家是不会罢休的。延长劳动时间由劳动力创造的超过资本家付出的劳动力价值的等价部分就是绝对剩余价值。

如果劳动时间不变,加大劳动强度可使劳动力的能量在短时间内释放,使劳动过程加快,使劳动力在短时间内创造的使用价值数量相对增加。由于同品种同质量的使用价值的效用价值相等,因而更多的使用价值实现更多的效用价值和以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体现的社会平均价值,超过了资本家付出的劳动力价值的等价,超过部分就形成为相对剩余价值。

资本家不是按劳动力自身总价值的社会平均价值付给劳动者报酬而按劳动力在有效使用内的效用价值付给报酬,在现实生产中又企图把劳动力有效使用期全部变为实际效用时间,并通过加大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方法获得绝对或相对剩余价值,依赖的是生产资料私有。如果因为劳动力从资本家那里所获得的效用价值即工资不足以养家糊口,劳动者为了得到一定的能量进行工作,只好求助于自然,比如吃野菜、树叶树皮,讨别人以为无价值的废弃物如糠和剩饭等等以充饥。这样的结果,是劳动者的生命被损害,使劳动力的有效使用年限减少。越是剥削严重的地区,劳动力的寿命越短,有效使用期越短。

不同的劳动力个体总价值的平均值和劳动力在有效使用期内的平均值以及效用价值是不同的。例如,一个人寿命为50岁,其总价值为50年。如果他从20岁开始参加劳动,直至死亡,其劳动力有效使用期为30年。如果他每天工作8小时,即figure_0264_0034天,他的实际效用价值为10年。如果一个人寿命为80岁,其总价值为80年。如果他从20岁开始参加劳动,直至死亡,其劳动力有效使用期为60年。如果他每天工作8小时,即figure_0264_0035天,他的实际效用价值为20年。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劳动力社会平均价值和劳动力有效平均使用期价值以及实际效用价值也是不同的。例如一个国家人均寿命为80岁,规定60岁退休,如果劳动力平均从20岁参加劳动,劳动力有效使用期为40年,有效使用率为50%。如果每天工作8小时,其实际效用价值为figure_0265_0036年。如果每天工作6小时,即figure_0265_0037天,其实际效用价值为10年。如果一个国家人均寿命为100岁,规定60岁退休,劳动力也是从20岁参加劳动,劳动力有效使用期也为40年,但有效使用率仅为40%。如果劳动者每天工作8小时,其实际效用价值为figure_0265_0038年。如果每天工作6小时,即figure_0265_0039天,其实际效用价值为10年。可见,有效使用率的高或低,不影响实际效用价值,决定实际效用价值的,是实际效用时间。资本家在市场上购买的是劳动力在有效使用期内的实际效用价值预期,既不是劳动力总价值的社会平均价值,也不是劳动力有效使用期平均价值。资本家为了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不仅不考虑如何补偿劳动力在实际效用价值之外的一生总价值,也不考虑补偿劳动力在实际效用价值之外的有效使用期的价值,反而利用了劳动力与劳动者不可分的特性,在劳动中强迫劳动力延长工作时间,企图把劳动力有效使用期全部变为实际效用时间,以使劳动者生产更多的商品,通过市场实现更多的价值。至于劳动力的报酬能不能养家糊口,能不能养活自己,损害不损害自己的健康,是劳动者自己的事,资本家是不关心的。

在私有制条件下,不付等价物就占有劳动力创造的剩余价值,是货币依附于权力形成的资本的天性。代表资本的资本家,执行资本的职能,利用权力强迫劳动力增加劳动强度或延长劳动时间,进行剥削。在公有制条件下,劳动者把剩余价值交给社会,是对社会的贡献。但是,如果有人利用社会权力占有这些贡献价值,也是剥削。可见,如果占有剩余价值进行剥削,必须动用权力。

(2)劳动力在继承中创造价值,但被劳动力转移的前人创造的价值并不包括在劳动力的报酬之内。除了维持生命使可能的劳动力成长为现实的劳动力的因素之外,社会给予可能劳动力的学习、培训等费用的价值,是让可能劳动力在参加劳动前,就获得前人对自然和社会认识的知识,以提高劳动者的劳动能力,这是把前人的积累价值并归于可能的劳动力的行为。可能的劳动力掌握了这些知识,在生产劳动中,就会使劳动过程以较快的速度进展,以提高劳动力使用价值的效率,但这部分并归于劳动力价值的前人积累价值,被人们在进行等价交换时通约了,不包含在劳动力报酬之中。劳动力通过劳动,可使人们以往积累的价值再现。社会愈发展,通过劳动力的劳动再现的过去积累的价值量愈多。在公有制条件下,这部分积累价值会成为每个人自由发展的条件。在私有制条件下,资本家不但剥削了现实劳动力,而且也无偿占有了前人积累的价值。如果资本家不按劳动力一生的平均价值付给劳动者工资,而是按社会劳动力有效使用期内的实际效用价值预付工资,或低于劳动力有效使用期内的实际效用价值预付工资,劳动力所得就不能补偿社会获得性价值,资本家剥削的就不是劳动力个人,而是剥削劳动力的全部家庭成员和整个社会。有的国家大量引进高科技人才,这些人才的成长消费费用、学习费用、培训费用等,大多不被购买高科技劳动力者所补偿,这是一种高明的剥削。

(3)劳动力不断进行价值创新从而引起价值积累。不断地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是人与其他动物不同的地方。劳动力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有了新的发现,认识了事物的规律,使劳动过程时间大大缩短。由于人的消费价值与创新价值不成比例,价值创新总是比价值消费快而多,在人死亡后,人所创造的价值会随使用价值遗留下来,形成价值积累。劳动力的价值创新和价值积累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决定性力量。由于资本家的野蛮剥削和压迫引起了被压迫者的剧烈反抗,也由于马克思主义将资本家剥削秘密的揭破,导致社会文明的进步,使得资本家从主要依靠野蛮地压榨剥削体力劳动者转为主要依靠剥削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的总体劳动者。这不是资本家的良心发现,而是阶级斗争的结果。说到阶级斗争,有人可能反感。但阶级斗争迫使资本家让步,这是史实。阶级斗争可能是暴力的,也可能是其他形式的,比如和平的,议会的,谈判的,协商的。某个时期采取什么形式,要依那个时期的社会文明程度以及前一代人退出历史舞台的时间而定。例如,20世纪30年代日本侵略中国,实行抢光、烧光、杀光的政策,在现代社会里就行不通。原因是那一代人死光了,社会进步了。现在在战争中,如果杀害平民或虐待俘虏,不但会引起国际社会的谴责,也会引起本国人民的谴责。

(4)劳动者的平均寿命延长,生育率下降,劳动力的社会必要时间延长,但由于劳动力在市场上的等价交换是按劳动力的社会必要时间进行的,所以寿命长的劳动力的价值实现量减少。劳动力越多,劳动力购买者就只会购买劳动力有效使用期中的黄金期,劳动力的价值实现量会更少。如果资本家只付给劳动力在有效使用期内价值的等价,不给劳动者交纳养老金、失业保险金等,则劳动力就必须从维持自身生命的生活资料价值中拿出一部分用于丧失劳动时的生活支出,劳动力生活水平下降。此时,资本家就是占有了劳动者的生存价值。这是很不公平的。社会发展的方向,就是要求企业主必须为劳动者交纳社会平均生活保障价值。

(5)商品的价值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相对剩余价值与劳动生产率成正比,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市场上的商品价值下降,劳动力的价值也随生活需要的商品的价值下降而下降。但是,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劳动力创造的总价值增多,而劳动力获得的报酬却没有改变,劳动时间也没有改变,因而剩余价值量增加,这些增加的剩余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马克思举例说:“在货币价值不变的情况下,一个十二小时社会平均工作日总是生产6先令的价值产品,而不管这个价值额以怎样的比例分割为劳动力价值的等价物和剩余价值。但是,如果由于生产力的提高,每天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从而劳动力的日价值,从5先令下降到3先令,那么剩余价值就从1先令增加到3先令。为了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从前需要10个劳动小时,现在只需要6个劳动小时。有4个劳动小时空了出来,可以并入剩余劳动的范围。因此,提高劳动生产率来使商品便宜,并通过商品便宜来使工人本身便宜,是资本的内在的冲动和经常的趋势。”[8]

(6)新旧产品的价值差,使劳动力报酬的购买力相对下降,劳动力价值贬值。例如,为资本家生产电饭锅的劳动力工资为1 000元,当时一只电饭锅的价值也是1 000元,工人的工资刚好能购买一只电饭锅。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电饭锅的价值降至每只500元,此时劳动者的工资可购买两只电饭锅。但是,由于劳动者生产的新产品上市流通需要一定时间,劳动者的工资是购买不到500元的电饭锅的。当劳动者购买了1 000元的电饭锅后,价值500元的新电饭锅才上市,新产品价值降低了,资本家实现的价值增加了,工人的工资购买的使用价值数量并没有增多,劳动力价值相对贬值了。

由于新旧商品的价值差在有商品生产的地方都存在,所以,在劳动者为资本家劳动或劳动者为自己劳动的地方,劳动力都会创造出高于自身价值的价值。只不过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这种剩余价值被个人占有了,在社会主义社会里,这种剩余价值属于公共所有罢了。

(7)出于剥削的目的,代表资本的资本主义国家还会不断地使货币贬值,从而使劳动力报酬不断贬值。如果劳动者把所得的报酬储蓄积累起来,以等待新产品价值降低时再购买,无疑购买力将会增加。但是,代表资本家利益的资本主义国家会让劳动者的愿望落空。他们会以增加发行货币的办法使货币不断贬值,剥夺劳动者以货币的方式储蓄积累的价值。

人的认识、继承、积累和创新的能力是不同的,有人创造得多些,有人创造得少些。不同劳动能力会造成收入的不平等。如果有的劳动者把超出生活所需的多余部分变为生产资料,投入生产。这样,货币借助于生产资料占有权,就成为剥削其他劳动者的资本。这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平等的假象得以维持的原因,也是劳动者精英不断蜕化为资本家的制度性原因。如果由于能力不同从而使个人获得的生活资料数量虽然不同,但个人并不把多余的积累货币用于剥削性的生产活动,不利用权力压迫,那么,这种个人的能力就只会起促进社会进步的作用,而不会成为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前提。

(8)劳动力可以把自然力并入自身,从而加快劳动过程。虽然自然力、畜力也可以创造价值,但价值始终是属于人的,价值是人利用事物的同一性交换使用价值的一种方法,自然力、畜力都必须归于劳动力才有意义。荀子说:“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9]如果不把自然力、畜力并归于人的劳动力,自然力、畜力就可能是一种破坏力,甚至会危及人的生存。例如,单个狮子的力量大于单个人的力量,狮子可以吃人,把人消灭。

各种自然力、畜力,各种能源如煤、石油转化为动力,并入劳动力,可以加大劳动力做的功,从而加快劳动过程。

机器是一种人工自然,是人的劳动价值积累的结果。劳动力利用机器生产,是在前人劳动积累的基础上进行的。在资本家看来,是机器创造了价值。其实,机器是前人对劳动过程缩短的现实代表,反映了前人劳动价值积累程度。同时,机器也代表了现实劳动力的创新。机器对价值转移的多或少是固定的,是按照人的指令运行的。机器与劳动力不能类比,机器离开了人,是不会发明创新的。当机器被并入现实劳动力进行劳动的时候,资本家不但剥削了现实劳动力,而且也无偿占有了前人的劳动价值。机器的价值计量将在第十一章论述。

人们利用畜力进行生产,也是对自然力的利用。从牛的使用价值来说,牛可能会创造出超过自身价值的价值。但牛不知道价值是什么,不会利用价值进行生产,不会借助价值发展社会关系。否则,就会产生一个与人类社会相对抗的牛社会了。

人对各种自然力、畜力和对机器的利用,是建立在科学技术发展基础之上的。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社会里,人们对一切自然力的利用,创造出转换自然能量的装置,是为了减轻人的劳动量,提高劳动生产率,创造更多的使用价值,为大家所共享。而在私有制社会里,自然力并入劳动力创造的价值,被生产资料所有者无偿占有,自然力反而加大了权力压迫的力度。

劳动力转移的价值中还有一个极重要的部分即生产资料的天然价值,也被资本利用权力无偿占有了,而这部分价值也是人人共有的,这个问题将在第十三章论述。所以,消灭私有制,建立一个人人平等、和谐、互为自由发展条件的社会,是人类共同的责任、目标和任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