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释义“伤寒”

释义“伤寒”

时间:2022-07-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相信很多人会理解为“伤风”或消化系统的传染病“伤寒”。明确说明伤寒的分类。由此可见,广义“伤寒”指的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伤寒”为外感寒邪所致,多见于外表壮实之人,也称为太阳表实证。温病学作为一个后起之秀,使广义“伤寒”变得更加清晰与具体。所以他们相信,温病属于广义“伤寒”,源于《伤寒论》,发展与形成在后,乃广义“伤寒”的一门分支。

什么是“伤寒”呢?相信很多人会理解为“伤风”或消化系统的传染病“伤寒”。然而,中医说的“伤寒”跟上述的不同。

(一)广义“伤寒”

《黄帝内经·素问·热论》指出“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而《难经·五十八难》言“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明确说明伤寒的分类。由此可见,广义“伤寒”指的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

譬如说,患者出现呼吸困难症状,可能是因为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左心衰、药物中毒、重度贫血、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或颅脑肿瘤等。如果归纳总结,可以分为肺源性、心源性、中毒性、血液和内分泌性、神经精神性五类原因。同理,古人把发热症状叫做“热病”,并且按病邪性质归纳为五种不同的病,即中风、伤寒、湿温、热病、温病。

那么,《伤寒论》书中有没有对中风、伤寒、湿温、热病、温病各自的概念进行描述呢?

《伤寒论》第2条指出“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第3条“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第6条“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温病学作为一个后起之秀,使广义“伤寒”变得更加清晰与具体。明清时期,温病学才形成了较完备的学术体系,与《伤寒论》相比,确实晚了不少,有一千多年之久!温病学的代表人物有,撰写《温疫论》的吴有性(字又可)、《温热论》的叶桂(字天士)、《湿热病篇》的薛雪(字生白)、《温病条辨》的吴瑭(字配珩,号鞠通)和《温热经纬》的王士雄(字孟英),后四人又被称为“温病四大家”。这个时期创立的“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迅速在临床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如果从《黄帝内经》和《难经》的历史观点来看,可以认为,伤寒学与温病学同属广义“伤寒”之内容。有人说,《伤寒论》“重于寒而轻于温”,那么温病学岂不是“重于温而轻于寒”?现在多认为温病学的兴起,羽翼了伤寒学,两者相互补充发展,使外感热病的辨证体系更加的丰富和具体。

(二)伤寒与温病之争

伤寒与温病在辨证方法与治疗用药等方面上有明显的差异,遂有各为其政、自成体系的趋势。

温病学派认为他们的辨证论治内容有特异性创新性,学术之本源与流传也分明突出,应当为中医历史上理论发展创新的另一次高峰。这与伤寒学有根本上的差异,明显为一个独立的学派。

然而,伤寒学派部分学者则表示,从广义层面而言,根据《黄帝内经》与《难经》的表述,温病当属广义“伤寒”之列。至于从狭义层面来看,《伤寒论》“重于寒而轻于温”不等同于没有温病内容,书中既有论寒也有论温,既会治寒也会治温。追本溯源,《黄帝内经》有定义,《伤寒论》有描述。其后,历代医家从中受到启发,如金元时期的刘完素擅长清热法等,到明清时期才能有温病学的理论体系形成。所以他们相信,温病属于广义“伤寒”,源于《伤寒论》,发展与形成在后,乃广义“伤寒”的一门分支。

如是者,双方学者各持己见,各执一词。其中,清代的陆九芝医师主张用《伤寒论》六经辨证体系指导温病的论治。对于温病学派自立门户,他认为以叶天士、吴鞠通为代表的温病学派的学术见解是“标新立异,数典忘祖”。而为了维护自己的学术观点与独立性,温病学者也曾经进行激烈的反驳。可以想象,学术争鸣并非一时之兴。有学术辩论才能使“真理越辩越明”,才能深入了解对方的学术观点。

经过了数百年激烈的学术争论后,目前中医学术界的主流观点认为,在《伤寒论》基础上发展出来的温病学并不是多此一举的,温病学和《伤寒论》不是截然对立。学习研究《伤寒论》有助于追溯温病学之源,使学有根基。反过来,研究温病学也有助于加深对《伤寒论》的领悟。

为什么能有这样的效果呢?

有人说,在《伤寒论》没有出现之前,中医是巫医;在《温病条辨》没有出现之前,医生们使用仲景的方子,造成了很多失治、误治。这是因为没有适应证、禁忌证、适合人群和优势的理念,所以就有中医是巫医的偏见;因为这些内容没有完善的证据支持,所以出现伤寒与温病学派之争。现在,经过多年的探讨,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温病的形成完善了伤寒的适应证、禁忌证、适合人群和优势等证据。相反,伤寒则勾勒了温病的适应证、禁忌证、适合人群和优势等证据。两者各有优势,互相补充,能侧面引证双方的临床效果。

东坡先生曾经写过一首诗,《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时间说明了一切,争论终究还是会归于实用。

(三)狭义伤寒

《伤寒论·伤寒例》中言,“冬时严寒,万类深藏,君子固密,则不伤于寒。触冒之者,乃名伤寒耳。”熊曼琪教授主编的《伤寒学》教材中说得很明确,是指外感风寒,感而即发的疾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