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论语为政释义

论语为政释义

时间:2022-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用政治手段来治理他们,用刑罚来整顿他们,人民就只求免于犯罪,而不会有廉耻之心;用道德来治理他们,用礼教来教化他们,人民就会不但有廉耻之心,而且还会诚心归顺。礼治是孔子思想的一个重要范畴。儒家也一贯主张礼是为政的重要基础,礼与治国密不可分。礼是国之所以昌、人之所以立的根本。“礼”起源于氏族社会末期的祭祀仪式。在这一过程中,“礼”起到了无可替代的桥梁作用,以礼为治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社会治理方式。

——《论语·为政》

释义:

(孔子说:)用政治手段来治理他们,用刑罚来整顿他们,人民就只求免于犯罪,而不会有廉耻之心;用道德来治理他们,用礼教来教化他们,人民就会不但有廉耻之心,而且还会诚心归顺。

点题:

礼治是孔子思想的一个重要范畴。儒家也一贯主张礼是为政的重要基础,礼与治国密不可分。孔子认为,“礼”不仅应该是人们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也应该是人们内心的道德感情在外部的恰当表现。礼是国之所以昌、人之所以立的根本。

链接:

荀子·修身》——

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

司马光《资治通鉴》——

臣光曰:臣闻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何谓礼?纪纲是也。何谓分?君、臣是也?何谓名?公、侯、卿、大夫是也。

夫礼,辨贵贱,序亲疏,裁群物,制庶事,非名不著,非器不形;名以命之,器以别之,然后上下灿然有伦,此礼之大经也。名器既亡,则礼安得独在哉!

臣光曰:礼之为物大矣!用之于身,则动静有法而百行备焉;用之于家,则内外有别而九族睦焉;用之于乡,则长幼有伦而俗化美焉;用之于国,则君臣有叙而政治成焉;用之于天下,则诸侯顺服而纪纲正焉;岂直几席之上、户庭之间得之而不乱哉!

延伸悦读:

“礼”起源于氏族社会末期的祭祀仪式。西周时期,“礼”具有道德和法律的双重性质,和“刑”共同构成了当时社会法律体系的基础,从内在和外在两方面规范着社会生产和生活的秩序。“礼”发挥积极主动的教化功能,“刑”则发挥消极被动的制裁功能。孔子崇尚周礼,强调以仁释礼,把礼从外在的规范约束解说成人心的内在要求,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为核心内容,强调修身、提倡克己和注重教化,并制定了一整套礼仪制度来治理国家,力求实现“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

在儒家学派看来,解决各种社会问题,都要从加强个体修养着手,通过强调自我对道德规范和社会准则的遵守与顺从,最终实现个体与社会的和谐。在这一过程中,“礼”起到了无可替代的桥梁作用,以礼为治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社会治理方式。通过对社会生活的等级化、有序化安排,解决了因为礼仪失范而导致的内心迷茫和价值虚无,每一个个体都能清楚地明白自己在社会秩序中的位置,并按照既定的礼仪规范生活,有效地保证了社会秩序的稳定。

当今社会的发展已经和孔子生活的时代大不相同,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标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过礼治思想仍然可以在方法论上为我们提供一些借鉴和启迪。在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的同时,注重社会成员的文化修养,重新恢复生活、家庭、社会、制度应有的人性化和人文化特征,乃是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能否取得成功的一大关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