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论语卫灵公释义

论语卫灵公释义

时间:2022-09-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孔子认为,对于君子来说,物质生活只是人生的一个次要方面,而不是生活的本质和目的,君子当志在教化百姓、谋求大道,而不能仅仅追求口腹之欲。确实,在《论语》里孔子没有一句赞美体力劳动者的言论。孔子开坛,有教无类,其宗旨是培养道德君子。在孔子看来,“君子”已经难得一见,得见“有恒者”已经不错了。在孔子言论中,与道德君子相对的是“小人”,与身份君子相对的是“野人”“鄙人”。

——《论语·卫灵公》

释义:

君子用心谋求道而不费心谋求衣食。即使亲自耕田种地,也难保不饿肚子;而努力学道,却可以从中得到禄食。所以,君子只担忧学不到天下大道,不担忧自身物质上的贫困潦倒。

点题:

耕以谋食,难免饥饿之患;学以谋道,犹有禄食之获。正如董仲舒所说“遑遑求仁义,常恐不能化民者,君子之事。遑遑求财利,常恐匮乏者,小人之事”。孔子认为,对于君子来说,物质生活只是人生的一个次要方面,而不是生活的本质和目的,君子当志在教化百姓、谋求大道,而不能仅仅追求口腹之欲。

链接:

《论语·里仁》——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论语·雍也》——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论语·学而》——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论语·卫灵公》——

子曰:“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论语·颜渊》——

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诚不以富,亦只以异。’”

延伸悦读:

《论语》中孔子所谓“君子”有两种含义:一是身份君子,有贵族身份,但不一定有道德学问,比如当时的上流社会人士;二是道德君子,没有贵族身份,但通过学习,照样有道德学问,比如孔子的弟子颜渊等。一般而言,《论语》中当“君子”和“小人”相对应出现时,“君子”指的是道德君子。

这句话常常被后人作为批判孔子轻视体力劳动、只求升官发财的证据。确实,在《论语》里孔子没有一句赞美体力劳动者的言论。但是,如果因此就认为孔子轻视体力劳动继而轻视从事体力劳动的人,就不一定符合孔子思想了。在《论语》里出现的一些隐居的高洁人士,如荷丈人、长沮、桀溺、楚狂接舆等,都是典型的体力劳动者,孔子不但不鄙视他们,还满怀崇敬的心情向他们请教。其实,孔子并不是鄙视体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者,而是认为仅“事力而不事仕”,虽可以保全个人名节,但不能实现自己的志向,而孔子的志向是恢复周公之礼,实现周公之治。

从另外的角度来看,如果举国之人竞相谋食而不知谋道,由于天下无道,则天下之人难免饥饿之患。若天下之人,尽皆谋道而不专忧食,是不是就天下人不得食了?那倒不尽然。孔子开坛,有教无类,其宗旨是培养道德君子。在孔子看来,“君子”已经难得一见,得见“有恒者”已经不错了。孔子本意只是“求乎其上,得乎其中”,因为无论怎样按照君子的标准要求世人,也只有少数人能成就君子之德,总有多数人去专心谋食。在孔子言论中,与道德君子相对的是“小人”,与身份君子相对的是“野人”“鄙人”。“谋道”和“谋食”是“君子”与“野人”的区别,正如孟子所谓“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