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道德”释义

“道德”释义

时间:2022-03-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从个人主观上来讲,得于“道”者,就是“德”者,在西周时期指统治者的德性、品行、王道。《论语》说“志于道、据于德”,“朝闻道,夕死可矣”。意思是,“德”就是把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处理得合适、恰当。在当时道与德是两个概念,并无道德一词。在以后的发展中,“道德”还指人们的善恶评价、道德品质、行为品质、道德修养、道德境界。在我国古代典籍中,“道德”涵义是很广泛的。
“道德”释义_新时期专业技术人员道德建设

一、“道德”释义

道德是什么?从词源上大致可以反映出道德的本质内涵,中西方文化对“道德”一词的构成与诠释各有不同的侧重。

“道德”一词,可追溯到先秦思想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经》一书,其中大量涉及“道”和“德”的论述,虽未出现“道德”一词,但已基本蕴涵今日“道德”概念的本质。老子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道”这一概念在老子之前就有,意指道路,但老子对“道”的思考和阐述在先秦时期可能最为详尽。老子认为“道”是世界万物的本原,所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他认为“道”是世界的根本法则、普遍规律,一切皆以“道”为模本,循道以行,在天为天道,在人为人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里讲的“自然”,不是说比“道”更高的模本,而是说“道”是以自身为本,自然而然地运行。

“道”的最初涵义是道路,一般是指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则或规律,后引申为应该遵循的无形原则、规律的意思,如《朱子语录》中说:“道,则人伦日用之间所当行者也。”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把“道”看做天地人间万事万物产生和发展的根源和规律,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儒家把“道”看作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和人们应遵循的行为准则。孔子十分强调闻道、识道、谋道、弘道以修德,所谓:“朝闻道,夕死可矣。”

古代“德”与“得”通用,“段注说文”解“得即德也”。从个人主观上来讲,得于“道”者,就是“德”者,在西周时期指统治者的德性、品行、王道。老子心目中,“德”字几乎接近于“道”,就是与“道”一致的性质、内容和体现,老子说:“孔德之容,唯道是从。”从客观上讲,“德”是“道”的呈现、表达和具体化。《论语》说“志于道、据于德”,“朝闻道,夕死可矣”。东汉时的刘熙对“德”的解释是:“德者,得也,得事宜也。”意思是,“德”就是把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处理得合适、恰当。“德”是指人们在实行“道”的过程中内心有所得,即朱熹所说:“德者,得也,行道而有得于心者也。”在当时道与德是两个概念,并无道德一词。

“道德”二字连用始于荀子《劝学》篇:“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这里“道德”既指“礼”,即宗法等级行为的规范和关系的总称,又指人们道德的最高精神境界。由“道”和“德”所合成的“道德”一词的词源涵义是应该如何行为的规范。在以后的发展中,“道德”还指人们的善恶评价、道德品质、行为品质、道德修养、道德境界。在我国古代典籍中,“道德”涵义是很广泛的。

在西方古代文化中,“道德”(Morality)一词起源于拉丁语的“Mores”,意为风俗和习惯。可见,在西方,道德一开始就是指习俗、习惯以及其中体现的特定品格。这就是说,西方文化中的道德最初是一种习以为常的社会秩序和规范,而道德品质、品格与之相关。

由此可见,无论中国的道德还是西方的道德,实际上都包含了两个重要方面:内在的德性;人际秩序与规范关系。这两者密不可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