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伤寒论》的应用特点

《伤寒论》的应用特点

时间:2022-07-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些人误认为《伤寒论》只是治疗伤寒病的专书,而无法治疗温病、热病。这种观点显然失于偏颇,在《伤寒论》中,同样可以找到治疗温热病的理论与方药。后世温病学的发展也是奠定在《伤寒论》的基础上。另外,《伤寒论》对火邪伤人的论述都蕴藏着温病学的理论基础。《伤寒论》是一部医学圣典,其弥足珍贵之处不仅在于其对当世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对当今临床遣方用药的指导意义。

(一)六经辨证优势明显

伤寒论》强调六经辨证,实则涵盖了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等多种辨证方法。

八纲辨证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从六经辨证的实质看,三阳证多为实证、热证,应属阳证;三阴证多为虚证、寒证,应属阴证。从表里关系而言,太阳病属表,其余各经病证属里。由此可见,六经辨证已经运用了八纲辨证的具体内容。八纲辨证是在《黄帝内经》理论的指导下,对六经辨证内容的继承和发展。

脏腑辨证多见于《金匮要略》中,但《伤寒论》中于无句读处,却时刻都体现着脏腑辨证的思想。疾病的症状,机体的反应,无不是脏腑功能受邪之后外在的体现。如少阴寒化出现手足厥逆、脉微欲绝、小便色白、下利清谷等症状,这些均是肾阳虚衰、失于温煦的体现;再如少阳证之口苦、咽干、目眩,则都是胆火上炎、灼伤津液的体现。所以说,六经辨证为后世脏腑辨证理论体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既然六经辨证包含了不同的辨证方法,那么表示纲领的阴阳、病位的脏腑表里、病性的寒热虚实、病情传变的六经等内容都融合集中,自然而然,临床应用六经辨证体系便能拥有各种辨证法的优势,增加临床诊断的准确性,有助于提高疗效!

(二)伤寒也有治温之法

一些人误认为《伤寒论》只是治疗伤寒病的专书,而无法治疗温病、热病。这种观点显然失于偏颇,在《伤寒论》中,同样可以找到治疗温热病的理论与方药。广义伤寒就是指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自然包括温热性疾病在内。后世温病学的发展也是奠定在《伤寒论》的基础上。

《伤寒论》第6条详细论述了人体感受温热之邪的临床表现,“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这条就不能简单地作伤寒来看,因为从伤寒的角度考虑,病邪侵犯太阳,邪气在表,当有发热、恶寒、头项痛等表现,这时可以采用辛温发汗的方法,使表邪得解。但是此时症状描述出现了变化,患者不恶寒,反恶热,发汗后,不但症状不见好转,相反出现了津伤液耗的情形,如果此时再用辛温之药,势必雪上加霜,转为危证。

其实,该病机为太阳病由表入里,主要是传到了厥阴经,由于热闭心包,所以可见神昏鼾睡、语言难出;由于热动厥阴肝风,所以见到直视失溲,这些都是外感厥阴热病的表现。由于仲景所处时代的局限性,这种病情非常罕见,所以仲景只是敏锐地发现了这种情况,而并未给出具体的治则治法。不过后世医家却根据仲景的描述,加之临床所见,系统整理出了温病理论。对此种情形,创立了“开窍”和“熄风”等方法,弥补了治疗上的缺陷。

另外,《伤寒论》对火邪伤人的论述都蕴藏着温病学的理论基础。火疗,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物理疗法,其主要功能就是散寒止痛。如果用之得当,确实会取得一定的疗效,但是若失治、误治,甚至是违背其治疗的禁忌证,则会变证蜂起,贻误病情,出现《伤寒论》中提到的“火逆”诸证。此时,患者会有烦躁,说胡话,手足躁扰,捻衣摸床,周身发黄,大便出血等诸多危重表现。

即使仲景并没有对“火逆”证条文给出具体方药,依辨证论治的原则,仍有治法可求。如火逆而热盛者,必当清热;阴伤者,法宜养阴;血热妄行者,须凉血止血;火毒发黄者,以清热解毒、养阴凉血、疏利肝胆为法。

《伤寒论》对后世医家的帮助不仅体现在“授之以鱼”,更体现在“授之以渔”。疾病是千变万化的,仲景不可能通过一部《伤寒论》将世间所有的疾病表现都展现出来,但是他已将治疗疾病的诊疗思路告诉后世,只要掌握了六经辨证的精髓,就能够应对一切疾病。仲景写“火逆”证,包括其他未出方药的条文,都是旨在告诉我们前方用药的原则,根据这些原则,就可以拟出相应的方药。包括1800多年后的今天,出现的细菌性疾病、病毒性疾病如流感等,都是仲景那个年代闻所未闻的,但是为什么用《伤寒论》的方法治疗同样可以解决问题?这就是辨证论治的魅力所在!后世医家凡是有所成就者,无不对《伤寒论》有着深入的研究与体会。仲景创立的白虎汤、承气汤、竹叶石膏汤等方剂亦成为后世温病学家的代表方剂,对后世卫气营血辨证起到了理论指导作用。

(三)伤寒方剂应用广泛

《伤寒论》是一部医学圣典,其弥足珍贵之处不仅在于其对当世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对当今临床遣方用药的指导意义。从重大疾病,如心脑血管病、肿瘤、糖尿病及部分病毒性疾病等,到疑难危急病症,如多脏器功能衰竭、外科急腹症、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及常见病、多发病,无处不体现着伤寒方的神奇。

当代医家对《伤寒论》的运用已涉及临床内、外、妇、儿、肿瘤、皮肤、眼、耳鼻喉各科,及心、肝、脾、肺、肾多个系统。广州中医药大学的熊曼琪教授,力主经典回归临床,并且选取糖尿病作为经典应用于临床的切入点。以熊曼琪教授为主的研究团队发现糖尿病患者有个特点,就是只要出现便干、便秘症状,其血糖就会升高。如果这些患者保持大便通畅,则其血糖值就会趋于正常。又结合传统中医关于糖尿病的认识,以《伤寒论》桃核承气汤为底方,合入增液汤等,制成加味桃核承气汤,对瘀热互结、气阴两虚的糖尿病患者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桃核承气汤见于《伤寒论》第106条,“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此条文讲的是热与血结于膀胱,患者神志不清,甚至发狂的情形。只要抓住瘀热互结的病因病机,再稍作加减,就变成治疗糖尿病的良方良药。可见,仲景对疾病的描述虽不尽然,但是只要紧扣病机,就可依仲景方法衍生出无穷无尽的诊疗对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