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

时间:2022-03-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东汉张机(字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对于眩晕病因病机的认识,除感受外邪和因虚致眩以外,着力揭示了痰饮所致的眩晕,补《内经》之所未备。温阳利水法对于眩晕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现代临床发现,高血压病多有肾脏损害,致水液代谢障碍而出现水肿,应用中医温肾利水之法治疗,常可获得满意疗效。如《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93条:“太阳病,先下之而不愈,因复发汗,以此表里俱虚,其人因致冒,……”

东汉张机(字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对于眩晕病因病机的认识,除感受外邪和因虚致眩以外,着力揭示了痰饮所致的眩晕,补《内经》之所未备。痰饮停聚,一方面可使气机阻滞,清阳不升;另一方面,痰浊亦可上蒙清窍,从而致发眩晕。如《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67条:“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第82条:“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16条:“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5],第25条:“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第31条:“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8条:“妊娠有水气,身重,小便不利,洒淅恶寒,起则头眩……”等。

在治疗上张机(仲景)提出对于痰饮“当以温药和之”的基本治则,创制了以苓桂术甘汤为代表的系列方剂。对于饮停中焦之证,用苓桂术甘汤健脾温阳利水;对于饮留下焦之证用真武汤温肾阳,利水气。温阳利水法对于眩晕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现代临床发现,高血压病多有肾脏损害,致水液代谢障碍而出现水肿,应用中医温肾利水之法治疗,常可获得满意疗效。由此看来,仲景首创之功确不可没。

因虚致眩者,除《内经》所论“髓海空虚,脑失所养”以外,张机还阐发了因阳虚阳不上达和阴虚阴不制阳,孤阳上越,上扰清空而引发的眩晕。如《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93条:“太阳病,先下之而不愈,因复发汗,以此表里俱虚,其人因致冒,……”是说因失治误治,阳气被伤,阳无以升而致眩晕。

阴虚不能敛阳致孤阳上越,同样可上冲于脑,发为眩晕。如《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并治》曰:“下利脉沉而迟,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热,下利清谷者,必郁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热。所以然者,其面戴阳,下虚故也。”是说因脾气虚寒,下利阴伤,虚阳上越而有面赤眩晕之病。

张机(仲景)在《伤寒论》中分别论述了太阳、阳明、少阳、厥阴等经的头痛见证,因三阳经脉俱上行于头,而足厥阴经脉亦会于巅顶,因此邪客于上述四经,脉气阻滞,或邪气循经上逆,都可引起头痛。

从病因来看,既有寒客经脉,治当用辛温之剂以发散风寒,如《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分别有桂枝汤证和麻黄汤证两法:“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又有阳虚虚寒中阻,阳气不能上达,头部经脉失于温煦所致者,治当温阳散寒降浊,如《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也有因水饮而致者,治当攻逐水饮,如《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漐漐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鞕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